袁枚的愉悅
關燈
小
中
大
們除了詩詞上的唱和,文字上的投契外,還是一對很對胃口的食友。
随後,尹繼善就“劇調”他到江甯就任,以示倚重,也算擢用。
江甯是個大縣,是官員們仕進南京的跳闆。
因為南京是清朝政府控制江南的重地,為乾隆所關注,後來,他六下江南,都落腳于此。
但袁枚卻不領情尹兩江的這種安排,很快就請假,“引疾家居”。
吳敬梓著的《儒林外史》中有一句名言:“南京是餓得死人的地方。
”同樣,在袁枚眼中,南京的官場,也是能整得死人的地方。
乾隆十三年九月,兩江總督尹繼善與兩廣總督策楞對調,這場權力角鬥,使袁枚看透了,政治這玩意兒,文人還是不宜沉溺其中為好。
如果你不是玩家,而且你也玩不過人家,淺嘗辄止,也就夠了。
況且,尹文端赴嶺南就任,他在這個能餓得死人的南京,就不大好待了。
盡管尹繼善不是他的保護傘,但“朝中有人好做官”,可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
遂生頓悟,拉倒吧!索性連官也不要做了。
不做你的官,不端你的碗,自然也就不受你的管。
這時,吏部下文起複,要調他到陝西去任職,他就借口“丁父憂歸,遂牒請養母”而緻仕。
這位乾隆四年的進士,到乾隆十三年就辭官了,那年他應該是三十二歲。
袁枚的舉動,确有驚世駭俗之意義。
試想,如今那些耳順之年的官員,掙紮着不肯讓位,那些古稀之年的幹部,撲騰着發揮餘熱,更甭說那些四五十歲仕進得意之輩,幹得正熱熱乎乎,怎能金盆洗手?那些五六十歲求得大發展之人,還打算繼續峥嵘一番,豈能歸隐山林?所以,袁枚為徹底不受羁束,離權力中心遠一點,再遠一點,離是非旋渦遠一點,再遠一點,實在極明智、極清醒的選擇。
于是,急流勇退,退出政治,躲開乾隆皇帝。
老實說,不是所有考得進士出身的讀書人,都舍得抛棄前程,做得到這一點。
據《清史稿》: 年十二,補縣學生。
會開博學鴻詞科,海内學者二百餘人,枚年最少。
試報罷,乾隆四年成進士,選庶吉士。
這正是登高望遠、前途無量之際,學而優則仕,不就等着這個階梯嗎?但他“蔔築江甯小倉山,号随園。
崇饬池館,自是優遊其中五十年。
時出遊佳山水,終不複仕”。
從此,他的活動範圍,足迹所至,始終囿限于長江下遊、江浙兩淮一帶。
不做到這點決絕,他也不能獲得他想要的愉悅。
果然,他辭官以後,一心經營他的随園,廣造聲勢,廣結善緣,廣交朋友,更以他的《詩話》,廣為擴大影響。
據姚鼐《袁随園君墓志銘》雲: 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園投詩文,幾無虛日。
君園館花竹水古,幽深靜麗,至棂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勝。
又雲: 随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
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
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餘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那時候,老先生退隐在随園裡,左擁佳人,右列美姝,談笑鴻儒,往來俊秀;山珍海味,花舫堂會,茗茶美酒,水榭唱曲;官員慕名來訪,商紳絡繹于門,門牆桃李攀附,造請座無虛日;書商靠他掙錢,刻局賴他賜活,名流借他增光,詩壇由他主盟。
他可以說是乾隆年間中國文人的風流魁首,引導時代潮流的浪漫先鋒,那時,既無文聯,更無作協,但他卻成為衆望所歸的不具領袖名位的實際文壇領袖。
他稱自己: 好味,好色,好葺屋,好遊,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彜尊、名人字畫,又好書。
可這世界上,最是文章不值錢,好風雅,無一不需要大批銀兩來開銷打發。
特别是那座園林,是要有相當雄厚的物質基礎,才能上規模,成氣候的。
他甚至大言不慚地說,曹雪芹《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就是以他的随園為藍本的。
我們都知道那榮、甯二府,為迎接元春省親,将“銀子花得像淌水似的”。
由此,我們對于這位随園老人,就像我們評價曆史人物一樣,活得磊落與行為的苟且,講得好聽與心裡的龌龊,想得達觀與性格的卑下,看得清高與欲望的強烈;乃至于文章道德與聲色犬馬,詩情畫意與庸俗無聊,正直不阿與低三下四,鐵骨铮铮與軟弱缺鈣,都可能合二而一,并行不悖。
有什麼辦法呢?這就是那個封建專制社會裡面一個文人,不準備拿雞蛋往石頭上碰,還想活得長久一點的處世哲學。
心裡想的,嘴上說的,身體力行的,絕對不可能三點成一線,像小胡同趕豬那樣直來直去的。
在中國,有幾個文人,不多好幾個心眼兒呢? 對袁枚的評價,魯迅先生持苛刻的态度,認為他不過是位清客。
清客,即幫閑,一幫閑文人而已。
不過,他也認為,清客,還是要有清客的本錢的,雖然有骨氣者所不屑為,卻又非搭空架者所能企及。
例如李漁的《一字言》、袁枚的《随園詩話》,就不是每個幫閑都能做得出來的。
而胡适先生的看法,則比較肯定得多,也能理解之所以這樣,乃性情之故,他統評乾隆朝三位才子,袁枚、趙翼都是絕對的天才,性情都很率真,忍不住那種矯揉的做法和法式的束縛,故多能成大家。
蔣士铨以《臨川夢》為最佳——知道他是一個第一流文人,不愧他的盛名。
其實,人之一生,就是一根直線和一
随後,尹繼善就“劇調”他到江甯就任,以示倚重,也算擢用。
江甯是個大縣,是官員們仕進南京的跳闆。
因為南京是清朝政府控制江南的重地,為乾隆所關注,後來,他六下江南,都落腳于此。
但袁枚卻不領情尹兩江的這種安排,很快就請假,“引疾家居”。
吳敬梓著的《儒林外史》中有一句名言:“南京是餓得死人的地方。
”同樣,在袁枚眼中,南京的官場,也是能整得死人的地方。
乾隆十三年九月,兩江總督尹繼善與兩廣總督策楞對調,這場權力角鬥,使袁枚看透了,政治這玩意兒,文人還是不宜沉溺其中為好。
如果你不是玩家,而且你也玩不過人家,淺嘗辄止,也就夠了。
況且,尹文端赴嶺南就任,他在這個能餓得死人的南京,就不大好待了。
盡管尹繼善不是他的保護傘,但“朝中有人好做官”,可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
遂生頓悟,拉倒吧!索性連官也不要做了。
不做你的官,不端你的碗,自然也就不受你的管。
這時,吏部下文起複,要調他到陝西去任職,他就借口“丁父憂歸,遂牒請養母”而緻仕。
這位乾隆四年的進士,到乾隆十三年就辭官了,那年他應該是三十二歲。
袁枚的舉動,确有驚世駭俗之意義。
試想,如今那些耳順之年的官員,掙紮着不肯讓位,那些古稀之年的幹部,撲騰着發揮餘熱,更甭說那些四五十歲仕進得意之輩,幹得正熱熱乎乎,怎能金盆洗手?那些五六十歲求得大發展之人,還打算繼續峥嵘一番,豈能歸隐山林?所以,袁枚為徹底不受羁束,離權力中心遠一點,再遠一點,離是非旋渦遠一點,再遠一點,實在極明智、極清醒的選擇。
于是,急流勇退,退出政治,躲開乾隆皇帝。
老實說,不是所有考得進士出身的讀書人,都舍得抛棄前程,做得到這一點。
據《清史稿》: 年十二,補縣學生。
會開博學鴻詞科,海内學者二百餘人,枚年最少。
試報罷,乾隆四年成進士,選庶吉士。
這正是登高望遠、前途無量之際,學而優則仕,不就等着這個階梯嗎?但他“蔔築江甯小倉山,号随園。
崇饬池館,自是優遊其中五十年。
時出遊佳山水,終不複仕”。
從此,他的活動範圍,足迹所至,始終囿限于長江下遊、江浙兩淮一帶。
不做到這點決絕,他也不能獲得他想要的愉悅。
果然,他辭官以後,一心經營他的随園,廣造聲勢,廣結善緣,廣交朋友,更以他的《詩話》,廣為擴大影響。
據姚鼐《袁随園君墓志銘》雲: 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園投詩文,幾無虛日。
君園館花竹水古,幽深靜麗,至棂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勝。
又雲: 随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
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
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餘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那時候,老先生退隐在随園裡,左擁佳人,右列美姝,談笑鴻儒,往來俊秀;山珍海味,花舫堂會,茗茶美酒,水榭唱曲;官員慕名來訪,商紳絡繹于門,門牆桃李攀附,造請座無虛日;書商靠他掙錢,刻局賴他賜活,名流借他增光,詩壇由他主盟。
他可以說是乾隆年間中國文人的風流魁首,引導時代潮流的浪漫先鋒,那時,既無文聯,更無作協,但他卻成為衆望所歸的不具領袖名位的實際文壇領袖。
他稱自己: 好味,好色,好葺屋,好遊,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彜尊、名人字畫,又好書。
可這世界上,最是文章不值錢,好風雅,無一不需要大批銀兩來開銷打發。
特别是那座園林,是要有相當雄厚的物質基礎,才能上規模,成氣候的。
他甚至大言不慚地說,曹雪芹《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就是以他的随園為藍本的。
我們都知道那榮、甯二府,為迎接元春省親,将“銀子花得像淌水似的”。
由此,我們對于這位随園老人,就像我們評價曆史人物一樣,活得磊落與行為的苟且,講得好聽與心裡的龌龊,想得達觀與性格的卑下,看得清高與欲望的強烈;乃至于文章道德與聲色犬馬,詩情畫意與庸俗無聊,正直不阿與低三下四,鐵骨铮铮與軟弱缺鈣,都可能合二而一,并行不悖。
有什麼辦法呢?這就是那個封建專制社會裡面一個文人,不準備拿雞蛋往石頭上碰,還想活得長久一點的處世哲學。
心裡想的,嘴上說的,身體力行的,絕對不可能三點成一線,像小胡同趕豬那樣直來直去的。
在中國,有幾個文人,不多好幾個心眼兒呢? 對袁枚的評價,魯迅先生持苛刻的态度,認為他不過是位清客。
清客,即幫閑,一幫閑文人而已。
不過,他也認為,清客,還是要有清客的本錢的,雖然有骨氣者所不屑為,卻又非搭空架者所能企及。
例如李漁的《一字言》、袁枚的《随園詩話》,就不是每個幫閑都能做得出來的。
而胡适先生的看法,則比較肯定得多,也能理解之所以這樣,乃性情之故,他統評乾隆朝三位才子,袁枚、趙翼都是絕對的天才,性情都很率真,忍不住那種矯揉的做法和法式的束縛,故多能成大家。
蔣士铨以《臨川夢》為最佳——知道他是一個第一流文人,不愧他的盛名。
其實,人之一生,就是一根直線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