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愉悅
關燈
小
中
大
,清代的中央政府一級,或政治運動式的大規模,或消防滅火式的中規模,或追查撲殺式小規模,先後共制造了一百六十餘起的文字獄案件,平均不到一年,也就是十個月的光景,對漢族文人開刀問斬一次。
在這種皇帝欽批的诏獄裡,坐大牢的,掉腦袋的,株連九族的,流放甯古塔,或更遠的黑龍江、烏蘇裡江,給披甲人為奴的,每起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人。
加上地方政府一級的擴大戰果,層層加碼,法外行刑,斬盡殺絕,恨不能挖地三尺,人人過刀,以邀功求賞,用這些無辜文人的鮮血,染紅自己頂子。
全中國到底關、殺、流、坐、立決、淩遲、斬監候多少文人,恐怕是個統計不出來的巨大數字。
所以袁枚生活在每隔十個月,就得收緊骨頭一次的年代裡,不但毫發無損,皮毛未傷,而且相當愉悅地活到了八十一歲,壽終正寝,能不教人吮牙花子,啧啧稱羨嗎?能不令人視為奇迹,呐喊叫絕嗎?要知道,乾隆如果想修理的話,是絕對來得及的,因為袁枚咽氣之後兩年他才咽氣。
但這位陛下,百密一疏,竟讓這位“倡性靈說,天下靡然從之”的大文人,在文網羅織、詩獄頻仍的年代裡,逃脫那一雙鷹隼般捕獲獵物的眼,簡直不可思議。
所以我特别欽佩這位老滑頭,頭大且滑加之老,俗話說“老了的兔子不好拿”,他就屬于這種讓乾隆沒轍的老人家。
說實在的,他的名氣,大得不可能不讓當局對他注意有加,他的行狀,其招搖,其響動,其出格,其影響,不可能不讓當局對他置之不理。
據李元度《袁枚事略》: 所作随園詩文集,上自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重之,海外琉球至有購其書者,仕雖不顯,而世謂百餘年來極山林之樂,享文章之名,未有及先生者。
這份張揚,這份排場,這份氣勢,這份聲譽,尤其不可能不讓中國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詩産量最高的乾隆皇帝,漠然視之,心不為動。
然而也怪,他快活欣喜一輩子,舒暢自在一輩子,吃喝玩樂一輩子,風流潇灑一輩子,相對于他同時代的那些愁眉苦臉,焦慮恐懼,擔驚受怕,坐卧不安,惶惶然不可終日的同行,那天壤之别,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弘曆好作詩,這是這位皇帝的毛病,做你的皇帝得了,幹嗎非要擠進詩人隊伍裡來?乾隆十四年(袁枚辭官後的次年)六月,他的處女作,《禦制詩初集》問世,共四十四卷,收其自元年起到十二年的詩共四千一百五十首。
此後,越寫越多,欲罷不能,到了鹹豐年間,他當太上皇了,還在寫,一生寫詩達四萬多首,超過《全唐詩》所錄的唐人詩篇總量,這實在是驚人可怕之多。
一位如此強烈喜好寫詩的皇帝,對文人來講,我相信,福的可能性很小,禍的可能性反而很大。
固然,皇帝愛好文學,馬屁文人得以施展其溜舔功夫,但那些非馬屁文人,拍不上馬屁的文人,馬屁沒有拍好拍到了馬腳上的文人,就不會有好日子過。
大學士張廷玉,因為一紙祭文,用了“泉台”二字,罰俸一年。
由此可以了解弘曆,必是一位非常精細,非常尖刻,非常不容人,非常挑鼻子挑眼,非常具有侵略意識的人。
如果他不是帝王,是個普通人的話,第一,不能共事;第二,也不能交友;第三,當他的上級可以,做他的下級,你就沒命了。
因為這種唯我獨尊的強人,幾乎不能容忍超過他,勝過他,對他不敬,對他的存在構成威脅的另一個。
在太廟曆代清帝的肖像之中,乾隆這張臉,是最不面善的。
袁枚辭職,未必受到北京城裡乾隆對于張廷玉五大臣罰款影響,但下決心打報告自炒鱿魚,他肯定了解這位懂詩的皇帝,對于詩人的存在,絕不是什麼福音。
果如其料,第一,對錢謙益,乾隆三十四年下令銷毀他的《初學集》《有學集》,四十一年彙輯《四庫全書》時發布上谕,“錢謙益等人,實不足齒,其書自應概行焚棄”。
同年,命國史館編列明季《貳臣傳》,收入錢謙益,将其徹底搞倒搞臭,打入另冊。
第二,對沈德潛,乾隆二十六年,将這位老夫子由蘇州招至北京,因為陛下正處于詩歌創作熱潮之中,急需一位捉刀人為其大量制造詩篇。
歸愚先生雖年近古稀,但乾隆對他破格提拔,恩庇有加,授編修,擢中允,五遷内閣學士,官至禮部侍郎,以年老乞休。
乾隆許原品緻仕,并賜詩送行,作為禦用文人,得此殊榮,可謂登峰造極。
然而,四十三年,徐述夔《一柱樓集》詩案起,乾隆以其曾為作序的罪名,盡管已死多年,也不輕饒,“撲其碑,奪其谥”。
其實,大家都明白,沈老先生告老還鄉之後,管不住自己的嘴,透露他為陛下代筆的秘辛,這才招來刨墳掘棺之災。
就這樣兩位詩人的下場,能不讓袁枚不寒而栗嗎? 現在,弄不懂袁枚是一種自覺行為,萬萬不能跟作詩的皇帝玩文學,那可是一種危險的遊戲;還是袁枚下意識的本能規避,似乎總是躲着這位陛下,形成他的生存準則。
所以,他做官,也隻做江南的官,如溧水、江浦、沭陽等小地方的縣令。
偏偏兩江總督尹繼善,器重他的行政能力,賞識他的詩詞才華,雖一為上司,一為下屬,但同為斯文,倒也相處得不錯。
從袁枚的《随園食單》裡,可以看到他在總督府裡,吃過鲟鳇魚、風豬肉、鹿尾等諸多大菜的記載,可證他
在這種皇帝欽批的诏獄裡,坐大牢的,掉腦袋的,株連九族的,流放甯古塔,或更遠的黑龍江、烏蘇裡江,給披甲人為奴的,每起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人。
加上地方政府一級的擴大戰果,層層加碼,法外行刑,斬盡殺絕,恨不能挖地三尺,人人過刀,以邀功求賞,用這些無辜文人的鮮血,染紅自己頂子。
全中國到底關、殺、流、坐、立決、淩遲、斬監候多少文人,恐怕是個統計不出來的巨大數字。
所以袁枚生活在每隔十個月,就得收緊骨頭一次的年代裡,不但毫發無損,皮毛未傷,而且相當愉悅地活到了八十一歲,壽終正寝,能不教人吮牙花子,啧啧稱羨嗎?能不令人視為奇迹,呐喊叫絕嗎?要知道,乾隆如果想修理的話,是絕對來得及的,因為袁枚咽氣之後兩年他才咽氣。
但這位陛下,百密一疏,竟讓這位“倡性靈說,天下靡然從之”的大文人,在文網羅織、詩獄頻仍的年代裡,逃脫那一雙鷹隼般捕獲獵物的眼,簡直不可思議。
所以我特别欽佩這位老滑頭,頭大且滑加之老,俗話說“老了的兔子不好拿”,他就屬于這種讓乾隆沒轍的老人家。
說實在的,他的名氣,大得不可能不讓當局對他注意有加,他的行狀,其招搖,其響動,其出格,其影響,不可能不讓當局對他置之不理。
據李元度《袁枚事略》: 所作随園詩文集,上自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重之,海外琉球至有購其書者,仕雖不顯,而世謂百餘年來極山林之樂,享文章之名,未有及先生者。
這份張揚,這份排場,這份氣勢,這份聲譽,尤其不可能不讓中國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詩産量最高的乾隆皇帝,漠然視之,心不為動。
然而也怪,他快活欣喜一輩子,舒暢自在一輩子,吃喝玩樂一輩子,風流潇灑一輩子,相對于他同時代的那些愁眉苦臉,焦慮恐懼,擔驚受怕,坐卧不安,惶惶然不可終日的同行,那天壤之别,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弘曆好作詩,這是這位皇帝的毛病,做你的皇帝得了,幹嗎非要擠進詩人隊伍裡來?乾隆十四年(袁枚辭官後的次年)六月,他的處女作,《禦制詩初集》問世,共四十四卷,收其自元年起到十二年的詩共四千一百五十首。
此後,越寫越多,欲罷不能,到了鹹豐年間,他當太上皇了,還在寫,一生寫詩達四萬多首,超過《全唐詩》所錄的唐人詩篇總量,這實在是驚人可怕之多。
一位如此強烈喜好寫詩的皇帝,對文人來講,我相信,福的可能性很小,禍的可能性反而很大。
固然,皇帝愛好文學,馬屁文人得以施展其溜舔功夫,但那些非馬屁文人,拍不上馬屁的文人,馬屁沒有拍好拍到了馬腳上的文人,就不會有好日子過。
大學士張廷玉,因為一紙祭文,用了“泉台”二字,罰俸一年。
由此可以了解弘曆,必是一位非常精細,非常尖刻,非常不容人,非常挑鼻子挑眼,非常具有侵略意識的人。
如果他不是帝王,是個普通人的話,第一,不能共事;第二,也不能交友;第三,當他的上級可以,做他的下級,你就沒命了。
因為這種唯我獨尊的強人,幾乎不能容忍超過他,勝過他,對他不敬,對他的存在構成威脅的另一個。
在太廟曆代清帝的肖像之中,乾隆這張臉,是最不面善的。
袁枚辭職,未必受到北京城裡乾隆對于張廷玉五大臣罰款影響,但下決心打報告自炒鱿魚,他肯定了解這位懂詩的皇帝,對于詩人的存在,絕不是什麼福音。
果如其料,第一,對錢謙益,乾隆三十四年下令銷毀他的《初學集》《有學集》,四十一年彙輯《四庫全書》時發布上谕,“錢謙益等人,實不足齒,其書自應概行焚棄”。
同年,命國史館編列明季《貳臣傳》,收入錢謙益,将其徹底搞倒搞臭,打入另冊。
第二,對沈德潛,乾隆二十六年,将這位老夫子由蘇州招至北京,因為陛下正處于詩歌創作熱潮之中,急需一位捉刀人為其大量制造詩篇。
歸愚先生雖年近古稀,但乾隆對他破格提拔,恩庇有加,授編修,擢中允,五遷内閣學士,官至禮部侍郎,以年老乞休。
乾隆許原品緻仕,并賜詩送行,作為禦用文人,得此殊榮,可謂登峰造極。
然而,四十三年,徐述夔《一柱樓集》詩案起,乾隆以其曾為作序的罪名,盡管已死多年,也不輕饒,“撲其碑,奪其谥”。
其實,大家都明白,沈老先生告老還鄉之後,管不住自己的嘴,透露他為陛下代筆的秘辛,這才招來刨墳掘棺之災。
就這樣兩位詩人的下場,能不讓袁枚不寒而栗嗎? 現在,弄不懂袁枚是一種自覺行為,萬萬不能跟作詩的皇帝玩文學,那可是一種危險的遊戲;還是袁枚下意識的本能規避,似乎總是躲着這位陛下,形成他的生存準則。
所以,他做官,也隻做江南的官,如溧水、江浦、沭陽等小地方的縣令。
偏偏兩江總督尹繼善,器重他的行政能力,賞識他的詩詞才華,雖一為上司,一為下屬,但同為斯文,倒也相處得不錯。
從袁枚的《随園食單》裡,可以看到他在總督府裡,吃過鲟鳇魚、風豬肉、鹿尾等諸多大菜的記載,可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