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愉悅
關燈
小
中
大
愉悅,從曆史的長遠角度來看,從使命感的神聖角度來看,對文人而言,是一種可得而不可常得,可有而不能常有的奢侈品。
當然,一個文人,在一些事情上,快活得不行;在一段日子裡,壓根兒用不着憂慮和恐懼;在一定範圍中,甚至連顧忌、戒備、防範、緊張,也是無須乎在意的,從而獲得相當程度,或一定程度的愉悅感受,是絕對可能的。
但是,終其一生愉悅,從頭至尾愉悅,無日無夜不愉悅,無時無刻不愉悅,這種福星,中國沒有,世界也沒有,過去沒有,将來也不會有。
古人說過,“人生識字憂患始”;古人還說過,“不如意事常八九”,這就說明生活本身,其實是并不愉悅的。
因此,作為文人,愉悅難得,不愉悅卻常得,是太正常的事情。
不過,乾隆年間,江左三才子之一的袁枚(1716-1797年),這位随園老人的一輩子,是幾乎接近于上述福星水平的愉悅文人。
在中國曆史上,在那個很難愉悅得起來,文字獄大行其道的年代裡,袁枚的出現和存在,應該說是一個奇迹。
這位老人家,不但他自己感覺到愉悅,享受着愉悅,同時代的人也都認為他,即使不算百分之百地愉悅,也足夠百分之九十九的愉悅了。
很有一些同行,不但羨慕得直流哈喇子,還嫉妒得恨不能咬他一口。
所以說,如果隻是自己感覺到愉悅,也許是作不得數的,誰知你是強撐着的,還是假裝着的?唯有衆人都一緻認為,那才是貨真價實的愉悅。
因此,不管你對袁枚的評價,是好是壞,他這種能夠獲得全天候愉悅的結果,有值得中國文人為之深思的地方。
其實說白了,袁子才的愉悅或不愉悅,與别人是并不相幹的,愉悅是他,不愉悅也是他,幹咱屁事?為什麼人們要将他的愉悅當回事呢?因為這位老先生的一輩子,基本也是乾隆皇帝的一輩子呀!如果袁枚是個有他不多、無他不少的三流詩人,是個作品不多、廢品不少的末等文人,也則罷了,皇帝不會把目光投射到這班文壇小蟲子身上。
可他卻是領袖群倫、左右詩壇、引導潮流、衆望所歸的龐然大物,乃舉足輕重之人、非同小可之輩啊!古語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這樣一個大腦袋,在這位皇帝鐵腕文化政策的統治下,既沒有受過被摸頂的榮耀,也沒有挨過吃鑿栗的疼痛,細想想,該是多麼不容易了。
那是一個“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的年代,是一個死了以後應該入土為安卻不能安的年代。
結果,袁老先生在他的随園裡,優哉遊哉,風花雪月,得其所哉地吃喝玩樂着,既沒有警察半夜敲門,也沒有便衣盯梢尾随,能夠安然無恙地,逍遙自在地,甚至還是大搖大擺地,風風光光地度過一生,這豈不是奇哉怪哉,值得刮目相看的事情!這其中的蹊跷,大家嘴上不說,心裡全都納悶兒:為什麼他在乾隆當政期間,居然成了個特例,難道這位老先生在陛下眼中,竟然成為一個隐身人嗎? 弘曆(1711-1799年),比袁枚早生五年,晚死兩年,是位厲害的皇帝,也是位愛挑剔到吹毛求疵程度的皇帝。
随便舉個例子,乾隆十三年(也是袁枚辭掉公職再也不做朝廷命官的一年)十月二十日,翰林院撰孝賢皇後的冬至祭文,這本是一篇例行的應景文章。
但文中出現了“泉台”這樣的字眼兒,弘曆一看,挑起刺來。
“泉台”二字,加之常人尚可,豈可加諸皇後之尊?皇後歸天,隻能去西天極樂世界,哪有進十八層地獄之理?簡直混賬至極!也許,九五之尊,不會出此粗口,但他心裡會這樣申斥的:什麼混賬東西,你們以為朕是草包蛋,是外行領導内行,想蒙我、唬我嗎? 結果,張廷玉、阿克敦、德通、文保、程景伊為此俱着罰本俸一年,連基本生活費也不給。
由此來看,這樣一位咬文嚼字的皇帝,必然也是一位特别愛好收拾文人的皇帝。
這一點,與他的父親雍正、祖父康熙、曾祖父順治,同出一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雖然到他在位,大清江山,已經坐穩一百多年。
然而,一個人的根,紮在血脈之中,非一朝一夕形成,也就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
如果不幸這根是劣根的話,那就成了劣根性。
清朝曆代皇帝,那種發源野蠻的諱莫如深,文化落後的恥于齒及,滿漢大防的不可逾越的劣根性,根深蒂固,不可改易,盤根錯節,無力掙脫,遂造成這個種族最後的沒落,這個國家最後的衰敗。
所有出身于草根階層的頭領,莽原部落的渠首,即使登上權力巅峰,都難免這種抱殘守缺的愚執。
有什麼法子呢?試為乾隆以及其父其祖着想,統治着人數、地域大于自己,文明、文化高于自己的漢民族,如何不被同化,如何不緻淹沒,戒備防範都來不及,忌慮抵制還來不及,焉能有将國家、民族進入世界之林的宏圖大志?所以,這些整日疑懼不安,心理複雜變态,充滿過敏反應,深感危機叵測的帝王來說,面對漢族精英分子,在清洗上之不擇巨細,在鏟除上之不遺餘力,在屠滅上之不留死角,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而弘曆在這方面,可以稱作青出于藍勝于藍的一位。
據故宮博物院早年出版的《清代文字獄檔》,順治在位十八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雍正在位十三年,乾隆在位六十年,加在一起,共計一百五十二年
當然,一個文人,在一些事情上,快活得不行;在一段日子裡,壓根兒用不着憂慮和恐懼;在一定範圍中,甚至連顧忌、戒備、防範、緊張,也是無須乎在意的,從而獲得相當程度,或一定程度的愉悅感受,是絕對可能的。
但是,終其一生愉悅,從頭至尾愉悅,無日無夜不愉悅,無時無刻不愉悅,這種福星,中國沒有,世界也沒有,過去沒有,将來也不會有。
古人說過,“人生識字憂患始”;古人還說過,“不如意事常八九”,這就說明生活本身,其實是并不愉悅的。
因此,作為文人,愉悅難得,不愉悅卻常得,是太正常的事情。
不過,乾隆年間,江左三才子之一的袁枚(1716-1797年),這位随園老人的一輩子,是幾乎接近于上述福星水平的愉悅文人。
在中國曆史上,在那個很難愉悅得起來,文字獄大行其道的年代裡,袁枚的出現和存在,應該說是一個奇迹。
這位老人家,不但他自己感覺到愉悅,享受着愉悅,同時代的人也都認為他,即使不算百分之百地愉悅,也足夠百分之九十九的愉悅了。
很有一些同行,不但羨慕得直流哈喇子,還嫉妒得恨不能咬他一口。
所以說,如果隻是自己感覺到愉悅,也許是作不得數的,誰知你是強撐着的,還是假裝着的?唯有衆人都一緻認為,那才是貨真價實的愉悅。
因此,不管你對袁枚的評價,是好是壞,他這種能夠獲得全天候愉悅的結果,有值得中國文人為之深思的地方。
其實說白了,袁子才的愉悅或不愉悅,與别人是并不相幹的,愉悅是他,不愉悅也是他,幹咱屁事?為什麼人們要将他的愉悅當回事呢?因為這位老先生的一輩子,基本也是乾隆皇帝的一輩子呀!如果袁枚是個有他不多、無他不少的三流詩人,是個作品不多、廢品不少的末等文人,也則罷了,皇帝不會把目光投射到這班文壇小蟲子身上。
可他卻是領袖群倫、左右詩壇、引導潮流、衆望所歸的龐然大物,乃舉足輕重之人、非同小可之輩啊!古語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這樣一個大腦袋,在這位皇帝鐵腕文化政策的統治下,既沒有受過被摸頂的榮耀,也沒有挨過吃鑿栗的疼痛,細想想,該是多麼不容易了。
那是一個“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的年代,是一個死了以後應該入土為安卻不能安的年代。
結果,袁老先生在他的随園裡,優哉遊哉,風花雪月,得其所哉地吃喝玩樂着,既沒有警察半夜敲門,也沒有便衣盯梢尾随,能夠安然無恙地,逍遙自在地,甚至還是大搖大擺地,風風光光地度過一生,這豈不是奇哉怪哉,值得刮目相看的事情!這其中的蹊跷,大家嘴上不說,心裡全都納悶兒:為什麼他在乾隆當政期間,居然成了個特例,難道這位老先生在陛下眼中,竟然成為一個隐身人嗎? 弘曆(1711-1799年),比袁枚早生五年,晚死兩年,是位厲害的皇帝,也是位愛挑剔到吹毛求疵程度的皇帝。
随便舉個例子,乾隆十三年(也是袁枚辭掉公職再也不做朝廷命官的一年)十月二十日,翰林院撰孝賢皇後的冬至祭文,這本是一篇例行的應景文章。
但文中出現了“泉台”這樣的字眼兒,弘曆一看,挑起刺來。
“泉台”二字,加之常人尚可,豈可加諸皇後之尊?皇後歸天,隻能去西天極樂世界,哪有進十八層地獄之理?簡直混賬至極!也許,九五之尊,不會出此粗口,但他心裡會這樣申斥的:什麼混賬東西,你們以為朕是草包蛋,是外行領導内行,想蒙我、唬我嗎? 結果,張廷玉、阿克敦、德通、文保、程景伊為此俱着罰本俸一年,連基本生活費也不給。
由此來看,這樣一位咬文嚼字的皇帝,必然也是一位特别愛好收拾文人的皇帝。
這一點,與他的父親雍正、祖父康熙、曾祖父順治,同出一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雖然到他在位,大清江山,已經坐穩一百多年。
然而,一個人的根,紮在血脈之中,非一朝一夕形成,也就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
如果不幸這根是劣根的話,那就成了劣根性。
清朝曆代皇帝,那種發源野蠻的諱莫如深,文化落後的恥于齒及,滿漢大防的不可逾越的劣根性,根深蒂固,不可改易,盤根錯節,無力掙脫,遂造成這個種族最後的沒落,這個國家最後的衰敗。
所有出身于草根階層的頭領,莽原部落的渠首,即使登上權力巅峰,都難免這種抱殘守缺的愚執。
有什麼法子呢?試為乾隆以及其父其祖着想,統治着人數、地域大于自己,文明、文化高于自己的漢民族,如何不被同化,如何不緻淹沒,戒備防範都來不及,忌慮抵制還來不及,焉能有将國家、民族進入世界之林的宏圖大志?所以,這些整日疑懼不安,心理複雜變态,充滿過敏反應,深感危機叵測的帝王來說,面對漢族精英分子,在清洗上之不擇巨細,在鏟除上之不遺餘力,在屠滅上之不留死角,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而弘曆在這方面,可以稱作青出于藍勝于藍的一位。
據故宮博物院早年出版的《清代文字獄檔》,順治在位十八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雍正在位十三年,乾隆在位六十年,加在一起,共計一百五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