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的潇灑
關燈
小
中
大
中國之強弱,以宋為分界線,趙宋王朝的理學禁锢、禮教桎梏、人性壓抑、思想束縛和種種意識形态的整肅,将中國人的生氣、活力、創造性、想象力、開放心态、寬容胸懷,統統鉗制得往木乃伊的方向發展;将漢、唐以來那種“萬物皆備于我”的主人公姿态,敢于擁抱整個世界的大志氣、大雄心,敢于追求精神和物質上的大豐富、大滿足,敢于昂首于天下,嚣張于宇内的大氣魄、大手筆,統統壓榨進死氣沉沉的棺材闆中。
木乃伊與潇灑是不共戴天的死敵,而無論什麼人,在棺材闆中也絕對潇灑不起來。
所以,宋以後,中國文人真正稱得上潇灑者,便很稀見了。
因此,詞典解釋“潇灑”一詞,通常舉唐·李白《王右軍》詩“右軍本清真,潇灑在風塵”為例,這一個唐人,一個晉人,才是令人向往的潇灑風範。
而随後經曆了宋之閹割,元之去勢,明之幽辟,清之自宮,中國文人連“雄起”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還有什麼潇灑可言? 于是乎,像張岱這樣一位名士,文學史上最後一位真正的潇灑人物,便值得刮目相看了。
1644年,對中國人來說,是不知該朝誰磕頭才好,而惶惶不安的動亂年月。
在北京城,首善之區,這一年,三月十九日,天下着小雪,朱由檢吊死景山;四月三十日,玉蘭花開得正歡,李自成撤出北京;十月初一,初冬陰霾的天氣裡,福臨登基。
大約在半年多的時間内,死了一個皇帝,跑了一個皇帝,來了一個皇帝。
生活在胡同裡的老百姓,對這走馬燈似的政局,眼睛都嫌不夠用了。
磕頭,并非中國人的嗜好,而是數千年封建統治的結果。
國人這種必須要用磕頭的方式,向登上龍床的陛下,表示子民的效忠,才感到活得踏實的毛病,也是多少年無數經驗總結出來的結晶。
因為,老百姓有他的算盤,國不可一日無主,如果無主,勢必人人皆主,而人人皆主,對老百姓所帶來的災難,要比沒有主更禍害、更痛苦。
因此,有一個哪怕不是東西的主,戳在紫禁城,也比人人皆主強。
所以,京城百姓,在這半年多時間裡,不管三位皇帝,誰先來,誰後到,誰是東西,誰不是東西,都乖乖地山呼萬歲,磕頭連連。
文人,有點麻煩,麻煩在于他們是這個社會裡有文化的一群。
因為有文化,就有思想,因為有思想,就有看法,因為有看法,就有選擇。
那麼,他必然自問:第一,磕不磕?第二,向誰磕?所以,在這改朝換代的日子裡,文人們比無知百姓多了一層煩惱,頭是要磕的,可怎麼磕,成了問題。
即使一家雜貨鋪,半年之中,接連換了三位東家,店裡的夥計能無動于衷嗎?雖然說,誰來都是老闆;雖然說,不管誰來你也是夥計。
但是,老東家朱由檢,新東家福臨,半路上插一腿的過渡東家李自成,對當夥計的來說,就産生了疑難。
一是感情上的取舍,一是認知上的異同。
可想而知,匆匆而去、匆匆而來的三位皇帝,胡同裡的老百姓,隻消磕頭就行了。
而文人,有的磕得下這個頭,有的磕不下這個頭,還有的,也不說磕,也不說不磕,給你一個背脊,介乎磕和不磕之間。
所以說,這一年的北京,做老闆難,做夥計又何嘗不難呢?到了該籠火生爐子的季節,中國文人面對着磕不磕頭的這張試卷,再不做出答案,恐怕日子就不好過了。
政權就是老闆,文人就是夥計,任何社會都是這樣的一種契約關系。
雖然,大家羞于承認這一點,但大家也不否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這個道理。
事實就是如此,說白了,中國文人,不過是各人用各人的方法和手段,直接或間接地從統治階級那裡讨生活罷了。
包括那些口頭革命派,包括那些清流名士派,也包括那些不拿人民币而拿美元和歐元的西化鼓吹派,說到底,都是給人打工的夥計。
老闆開腔了,現在我是掌櫃的,你要服我的管,聽我的話,如此,你就可以留下來;否則,對不起,我就炒你的鱿魚,卷鋪蓋走人。
如果真是一家雜貨鋪的老闆,這樣的狠話,也許不必放在心上,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可大清江山,獨此一家,别無分号,你到哪裡去?明末清初,有多少中國文人,想徹底逃脫必須交卷的命運,也就僅有一個朱舜水,浮海去了日本,免除磕頭的煩惱。
絕大多數文人無一例外地皆要面對這道難題。
俗語“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不知典出何處?但卻是中國舊時知識分子奉為圭臬的箴言。
加上北宋時期的《神童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再加上宋真宗的《勸學詩》,這就孫悟空腦袋上的緊箍咒一樣,使得封建社會裡的中國人,從啟蒙識字那天開始,就将自己将來給誰打工,為誰效力,看誰臉色,朝誰磕頭,都基本定向。
而且,也像“俺老孫”一樣,永遠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輩子在怪圈中打轉。
中國文人,在宋以前,還能保持一點自己,在宋以後,基本上就沒有了自己。
當然,也有的人不那麼甘心,想有一點自己,那麼被戴帽子、被打屁股、被砍腦袋,便是注定的命運了。
木乃伊與潇灑是不共戴天的死敵,而無論什麼人,在棺材闆中也絕對潇灑不起來。
所以,宋以後,中國文人真正稱得上潇灑者,便很稀見了。
因此,詞典解釋“潇灑”一詞,通常舉唐·李白《王右軍》詩“右軍本清真,潇灑在風塵”為例,這一個唐人,一個晉人,才是令人向往的潇灑風範。
而随後經曆了宋之閹割,元之去勢,明之幽辟,清之自宮,中國文人連“雄起”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還有什麼潇灑可言? 于是乎,像張岱這樣一位名士,文學史上最後一位真正的潇灑人物,便值得刮目相看了。
1644年,對中國人來說,是不知該朝誰磕頭才好,而惶惶不安的動亂年月。
在北京城,首善之區,這一年,三月十九日,天下着小雪,朱由檢吊死景山;四月三十日,玉蘭花開得正歡,李自成撤出北京;十月初一,初冬陰霾的天氣裡,福臨登基。
大約在半年多的時間内,死了一個皇帝,跑了一個皇帝,來了一個皇帝。
生活在胡同裡的老百姓,對這走馬燈似的政局,眼睛都嫌不夠用了。
磕頭,并非中國人的嗜好,而是數千年封建統治的結果。
國人這種必須要用磕頭的方式,向登上龍床的陛下,表示子民的效忠,才感到活得踏實的毛病,也是多少年無數經驗總結出來的結晶。
因為,老百姓有他的算盤,國不可一日無主,如果無主,勢必人人皆主,而人人皆主,對老百姓所帶來的災難,要比沒有主更禍害、更痛苦。
因此,有一個哪怕不是東西的主,戳在紫禁城,也比人人皆主強。
所以,京城百姓,在這半年多時間裡,不管三位皇帝,誰先來,誰後到,誰是東西,誰不是東西,都乖乖地山呼萬歲,磕頭連連。
文人,有點麻煩,麻煩在于他們是這個社會裡有文化的一群。
因為有文化,就有思想,因為有思想,就有看法,因為有看法,就有選擇。
那麼,他必然自問:第一,磕不磕?第二,向誰磕?所以,在這改朝換代的日子裡,文人們比無知百姓多了一層煩惱,頭是要磕的,可怎麼磕,成了問題。
即使一家雜貨鋪,半年之中,接連換了三位東家,店裡的夥計能無動于衷嗎?雖然說,誰來都是老闆;雖然說,不管誰來你也是夥計。
但是,老東家朱由檢,新東家福臨,半路上插一腿的過渡東家李自成,對當夥計的來說,就産生了疑難。
一是感情上的取舍,一是認知上的異同。
可想而知,匆匆而去、匆匆而來的三位皇帝,胡同裡的老百姓,隻消磕頭就行了。
而文人,有的磕得下這個頭,有的磕不下這個頭,還有的,也不說磕,也不說不磕,給你一個背脊,介乎磕和不磕之間。
所以說,這一年的北京,做老闆難,做夥計又何嘗不難呢?到了該籠火生爐子的季節,中國文人面對着磕不磕頭的這張試卷,再不做出答案,恐怕日子就不好過了。
政權就是老闆,文人就是夥計,任何社會都是這樣的一種契約關系。
雖然,大家羞于承認這一點,但大家也不否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這個道理。
事實就是如此,說白了,中國文人,不過是各人用各人的方法和手段,直接或間接地從統治階級那裡讨生活罷了。
包括那些口頭革命派,包括那些清流名士派,也包括那些不拿人民币而拿美元和歐元的西化鼓吹派,說到底,都是給人打工的夥計。
老闆開腔了,現在我是掌櫃的,你要服我的管,聽我的話,如此,你就可以留下來;否則,對不起,我就炒你的鱿魚,卷鋪蓋走人。
如果真是一家雜貨鋪的老闆,這樣的狠話,也許不必放在心上,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可大清江山,獨此一家,别無分号,你到哪裡去?明末清初,有多少中國文人,想徹底逃脫必須交卷的命運,也就僅有一個朱舜水,浮海去了日本,免除磕頭的煩惱。
絕大多數文人無一例外地皆要面對這道難題。
俗語“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不知典出何處?但卻是中國舊時知識分子奉為圭臬的箴言。
加上北宋時期的《神童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再加上宋真宗的《勸學詩》,這就孫悟空腦袋上的緊箍咒一樣,使得封建社會裡的中國人,從啟蒙識字那天開始,就将自己将來給誰打工,為誰效力,看誰臉色,朝誰磕頭,都基本定向。
而且,也像“俺老孫”一樣,永遠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輩子在怪圈中打轉。
中國文人,在宋以前,還能保持一點自己,在宋以後,基本上就沒有了自己。
當然,也有的人不那麼甘心,想有一點自己,那麼被戴帽子、被打屁股、被砍腦袋,便是注定的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