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的脊梁
關燈
小
中
大
們能咽得下去嗎?于是,這兩個想不開的呆子,生生給餓死了。
從此,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伯夷、叔齊如此愚不可及的傻瓜蛋了。
你既然是一根毛,你就得找到能夠附着的一塊皮。
即使徐渭,也不能例外。
為了能在控制江浙軍事大權的司令部裡領一份饷,大師也不得不屈尊俯就,競争上崗。
陶望齡的《徐文長傳》,寫得真實些: 胡少保宗憲總督浙江,或薦渭善古文詞者,招至幕府,筦書記。
時方獲白鹿海上,表以獻。
表成,召渭視之,渭覽罷,瞠視不答。
胡公曰:“生有不足耶,試為之。
”退具藁進。
(胡)公故豪武,不甚能别識,乃寫為兩函,戒使者以視所善諸學士董公份等,謂孰優者即上之。
至都,諸學士見之,果賞渭作。
表進,上大嘉悅。
其文旬月間遍誦人口。
公以是始重渭,寵禮獨盛。
袁宏道的《徐文長傳》,對徐渭謀到這份幕賓差使,則是高調描寫,突出其“戴敝頭巾,衣白布澣衣,直闖門入,示無忌諱”的文人風骨。
文長為山陰秀才,大試辄不利,豪蕩不羁。
總督胡梅林公知之,聘為幕客。
文長與胡公約,若欲客某者,當具賓禮,非時辄得出入,胡公皆許之。
文長乃葛衣烏巾,長揖就坐,縱譚天下事,旁若無人,胡公大喜。
是時公督數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譚谑,了無忌憚。
會得白鹿,屬文長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記皆出其手。
其實,所謂幕賓,說白了,陪着聊天兒的清客,以文字聽差的扈從而已,從徐渭“深惡富貴人”的“縱誕”性格,這份糧秣,是吃不長久的。
可是,胡宗憲需要一支好文筆,巴結京師當局,頗善遇他,頗優容他,表現出相當雅量。
幕中有急需,召渭不得,夜深,開戟門以待之,偵者得狀,報曰:“徐秀才方大醉号嚣,不可緻也。
”公聞,反稱甚善。
陶望齡《徐文長傳》 于是,一直失意,從未牛皮過的徐渭;一直邊緣化,從未上過台盤的徐渭;一直科場敗北,從未神氣過的徐渭,有生以來,第一次找到了感覺。
尤其軍門權力的威風,比他家鄉的陳年花雕,更為醉人,果然也就暈暈乎乎起來。
想象我們這位徐大師,把自己看作督帥府的股肱人物,胡宗憲的心腹體已,拖着胖胖的身軀,扛着碩大的腦袋,往來于越東州府,奔波于剿倭前線,那不遺餘力、鞠躬盡瘁、殚思竭慮、悉心效勞的“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樣子,便不禁想起“小人得志”這個對大師不甚恭敬的成語。
文長自負才略,好奇計,譚兵多中,凡公所以餌汪徐諸虜者,皆密相議然後行。
嘗飲一酒樓,有數健兒亦飲其下,不肯留錢,文長密以數字馳公,公立命縛健兒于麾下,皆斬之,一軍股栗。
有沙門負赀而穢,酒間偶言于公,公後以他事杖殺之,其信任多此類。
袁宏道《徐文長傳》 藉宗憲勢,頗橫。
《明史·徐渭傳》 間或藉氣勢以酬所不快,人亦畏而怨焉。
陶望齡《徐文長傳》 一為權貴所知,遂侈然不複約束。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 這就是說,大師不見得每時每刻都大師,大師不見得不偶爾比小人還要小人。
所以時下那些大師,準大師,忽然之間,很不要臉起來,也就隻當看不見罷了。
反正那一程子,兩三年間,大師的腦袋,肯定是進了點水,以為自己是胡宗憲的憲兵隊長、偵緝處長,以為自己是英國情報五處的“007”呢,這就不免好笑了。
這個胡宗憲,先附趙文華,通同作奸,陷害同僚;後依嚴嵩父子,密相勾結,貪贓枉法。
徐渭,一介草民,未必詳細知悉官場和宮闱中的黑幕,不知不為罪,也不能深怪。
但是,與他有知遇之恩的沈煉,卻是因劾嚴氏父子而終被謀害,他不會不知道,也不會不痛心。
因為他在《畸譜》的“紀知”一節中,寫道: 沈光祿煉謂毛海潮曰:“自某某以後若幹年矣,不見有此人,關起城門,隻有這一個。
” 徐渭是個知恩圖報的人,這份賞識他的知遇之情,他是相當感激的。
所以,他寫出“公道自然明日月,忠臣何意祀春秋”的《沈青霞先生祠》的榜聯。
寫出“兩上書而伏阙,一抗議而廷争,迨谪邊氓,觸帥臣之所忌,其于宰輔,值舊怒之未平,遂構謀而巧中,遽矯命以伏砧”的《祭沈錦衣文》的史實。
然而,也是這一支筆,寫出了令人齒冷的《代(胡宗憲)賀嚴閣老生日啟》。
大師的肉麻吹捧,登峰造極,“施澤久而國脈延,積德深而天心悅。
三朝耆舊,一代偉人,屹矣山凝,癯然鶴立”,算是把馬屁文章做到了極緻。
文人的可憐,為了這塊附着的皮,文人的可恥,也是為了這塊附着的皮。
有的人,一時間死不肯低下自以為高貴的頭,一時間又不得不撅起屁股任人鞭策;有的人,一時間神氣活現到天都裝不下他,一時間又不得不垂手侍立聽從差遣;有的人,一時間鐵骨铮铮、慷慨激昂、聲震雲天,一時間又不得不說違心之言,不得不做違心之事。
人格和文章分裂,言論與行為悖背,徐渭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作為知識分子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這樣的做人體驗。
想想,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從此,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伯夷、叔齊如此愚不可及的傻瓜蛋了。
你既然是一根毛,你就得找到能夠附着的一塊皮。
即使徐渭,也不能例外。
為了能在控制江浙軍事大權的司令部裡領一份饷,大師也不得不屈尊俯就,競争上崗。
陶望齡的《徐文長傳》,寫得真實些: 胡少保宗憲總督浙江,或薦渭善古文詞者,招至幕府,筦書記。
時方獲白鹿海上,表以獻。
表成,召渭視之,渭覽罷,瞠視不答。
胡公曰:“生有不足耶,試為之。
”退具藁進。
(胡)公故豪武,不甚能别識,乃寫為兩函,戒使者以視所善諸學士董公份等,謂孰優者即上之。
至都,諸學士見之,果賞渭作。
表進,上大嘉悅。
其文旬月間遍誦人口。
公以是始重渭,寵禮獨盛。
袁宏道的《徐文長傳》,對徐渭謀到這份幕賓差使,則是高調描寫,突出其“戴敝頭巾,衣白布澣衣,直闖門入,示無忌諱”的文人風骨。
文長為山陰秀才,大試辄不利,豪蕩不羁。
總督胡梅林公知之,聘為幕客。
文長與胡公約,若欲客某者,當具賓禮,非時辄得出入,胡公皆許之。
文長乃葛衣烏巾,長揖就坐,縱譚天下事,旁若無人,胡公大喜。
是時公督數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譚谑,了無忌憚。
會得白鹿,屬文長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記皆出其手。
其實,所謂幕賓,說白了,陪着聊天兒的清客,以文字聽差的扈從而已,從徐渭“深惡富貴人”的“縱誕”性格,這份糧秣,是吃不長久的。
可是,胡宗憲需要一支好文筆,巴結京師當局,頗善遇他,頗優容他,表現出相當雅量。
幕中有急需,召渭不得,夜深,開戟門以待之,偵者得狀,報曰:“徐秀才方大醉号嚣,不可緻也。
”公聞,反稱甚善。
陶望齡《徐文長傳》 于是,一直失意,從未牛皮過的徐渭;一直邊緣化,從未上過台盤的徐渭;一直科場敗北,從未神氣過的徐渭,有生以來,第一次找到了感覺。
尤其軍門權力的威風,比他家鄉的陳年花雕,更為醉人,果然也就暈暈乎乎起來。
想象我們這位徐大師,把自己看作督帥府的股肱人物,胡宗憲的心腹體已,拖着胖胖的身軀,扛着碩大的腦袋,往來于越東州府,奔波于剿倭前線,那不遺餘力、鞠躬盡瘁、殚思竭慮、悉心效勞的“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樣子,便不禁想起“小人得志”這個對大師不甚恭敬的成語。
文長自負才略,好奇計,譚兵多中,凡公所以餌汪徐諸虜者,皆密相議然後行。
嘗飲一酒樓,有數健兒亦飲其下,不肯留錢,文長密以數字馳公,公立命縛健兒于麾下,皆斬之,一軍股栗。
有沙門負赀而穢,酒間偶言于公,公後以他事杖殺之,其信任多此類。
袁宏道《徐文長傳》 藉宗憲勢,頗橫。
《明史·徐渭傳》 間或藉氣勢以酬所不快,人亦畏而怨焉。
陶望齡《徐文長傳》 一為權貴所知,遂侈然不複約束。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 這就是說,大師不見得每時每刻都大師,大師不見得不偶爾比小人還要小人。
所以時下那些大師,準大師,忽然之間,很不要臉起來,也就隻當看不見罷了。
反正那一程子,兩三年間,大師的腦袋,肯定是進了點水,以為自己是胡宗憲的憲兵隊長、偵緝處長,以為自己是英國情報五處的“007”呢,這就不免好笑了。
這個胡宗憲,先附趙文華,通同作奸,陷害同僚;後依嚴嵩父子,密相勾結,貪贓枉法。
徐渭,一介草民,未必詳細知悉官場和宮闱中的黑幕,不知不為罪,也不能深怪。
但是,與他有知遇之恩的沈煉,卻是因劾嚴氏父子而終被謀害,他不會不知道,也不會不痛心。
因為他在《畸譜》的“紀知”一節中,寫道: 沈光祿煉謂毛海潮曰:“自某某以後若幹年矣,不見有此人,關起城門,隻有這一個。
” 徐渭是個知恩圖報的人,這份賞識他的知遇之情,他是相當感激的。
所以,他寫出“公道自然明日月,忠臣何意祀春秋”的《沈青霞先生祠》的榜聯。
寫出“兩上書而伏阙,一抗議而廷争,迨谪邊氓,觸帥臣之所忌,其于宰輔,值舊怒之未平,遂構謀而巧中,遽矯命以伏砧”的《祭沈錦衣文》的史實。
然而,也是這一支筆,寫出了令人齒冷的《代(胡宗憲)賀嚴閣老生日啟》。
大師的肉麻吹捧,登峰造極,“施澤久而國脈延,積德深而天心悅。
三朝耆舊,一代偉人,屹矣山凝,癯然鶴立”,算是把馬屁文章做到了極緻。
文人的可憐,為了這塊附着的皮,文人的可恥,也是為了這塊附着的皮。
有的人,一時間死不肯低下自以為高貴的頭,一時間又不得不撅起屁股任人鞭策;有的人,一時間神氣活現到天都裝不下他,一時間又不得不垂手侍立聽從差遣;有的人,一時間鐵骨铮铮、慷慨激昂、聲震雲天,一時間又不得不說違心之言,不得不做違心之事。
人格和文章分裂,言論與行為悖背,徐渭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作為知識分子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這樣的做人體驗。
想想,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智者千慮,必有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