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的脊梁
關燈
小
中
大
是一場永遠也醒不過來的夢魇。
無論過去的文人,還是現今的知識分子,對于“得”,都是非常在意的。
螢囊映雪,懸梁刺股,為了什麼呢?就是要“得”。
無論如何,對當下的人來說,可得的東西多,能得的途徑也多,為得到而使用的手段格外多。
因此,“得來全不費功夫”的可能,“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可能,“暴得大名,浪得虛名”的可能,“空手套白狼”“做無本買賣”“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可能,相比之徐渭那個科舉取士的時代,要多得多。
徐渭隻有秀才、舉人、進士一路考下去,按其學問,按其努力,按其才華,按其心志,絕對該得,應得。
但上帝從不給人百分之百,你有了文學上的一切,你有了藝術上的一切,對不起,金榜題名,狀元及第,就是沒有你的份兒。
一開始,他意氣風發地從紹興乘船,到省城杭州應省試,信心十足,相當自許,直如探囊取物耳!按他的性格,這大話肯定是吹過的。
紹興城裡也都知道這位徐秀才,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憑他的天分,中一舉業,立一旗杆,還不是唾手可得?然而,老天爺故意作梗,此公竟然從二十三歲入場,一直考到四十一歲,無不铩羽而歸。
讀他自編的《畸譜》,真忍不住為他一哭。
二十三歲,科癸卯,北。
二十六歲,科丙午,北。
二十九歲,己酉科,北。
三十二歲,應壬子科。
時督浙學者薛公,諱應旂,閱餘卷,偶第一,得廪科,後北。
三十五歲,乙卯,阮公諱鹗視學,以第二應科,複北。
四十一歲,應辛酉科,複北。
自此,祟漸赫赫,予奔應不暇,與科長别矣。
四十四歲,是歲甲子,當科,以故奪,後竟廢考。
陶望齡也歎息:“舉于鄉者八而不一售。
”宿命如此,夫複何言? 辛酉這一科,他的上司胡宗憲,一個極有權勢的方面大員,還為他走了後門,關照下去,誰知他犯小人,被人家做了手腳,終于還是名落孫山。
嗚呼!應得而不得,想得而不得,誰都以為他該得,結果偏不得,近二十年的科場失敗,與《儒林外史》裡的那個範進,堪相伯仲,遂成為他人生在世的最大心病。
這心病,使他狂而為文,在文壇獲得極大成功,也是這心病,使他憤而面世,在人間弄得相當失敗。
所以,我看出來,他為什麼對早他半個世紀的唐伯虎,表現出極大興趣。
一方面,唐寅與他同為多面手,書、詩、文、畫,無不高妙;一方面,唐寅也與他同為科場失意,一蹶不振的失敗者。
于是,視作知己,一再道及,感佩之狀,溢于言表。
在他的詩文中,唐寅出現的頻率,是較高的。
有一首《唐伯虎古松水壁閣中人待客過畫》的題詩,他甚至寫道: 南京解元唐伯虎, 小塗大抹俱高古, 壁中水閣坐何人? 若論遊魚應着我。
此公恨不能化為那幅畫中的魚,與這位同命同運的前輩交流,可見其内心活動之一斑。
詩中的“解元”二字,雖是信筆拈來,大有深意存焉!别人這樣稱呼,也許隻不過是稱呼而已。
而徐渭寫在紙面上,多少是他科舉不得意的情緒宣洩。
因為,唐寅考場被斥,隻得了個“解元”的虛名,惶恐半生。
徐渭多次鄉試碰壁而歸,不過是個做幕教館,鬻字售畫的廣文先生,惺惺相惜,全在下意識中流露了。
更為精彩的,這兩個人的命際遭遇,巧合得類似電視連續劇的上部和下部。
這兩位考場失意,文壇知名。
唐被江西的甯王朱宸濠禮聘,入幕為賓;徐應浙江督帥胡宗憲邀請,書記文案。
因為官僚好附庸風雅,因為文人好親近權力,這種一拍即合,或者,不拍也合的現象,相當普遍。
唐寅聰明,聰明的人不傻,一看朱宸濠存心謀反,趕緊裝瘋賣傻,抽身而去,因而沒有受到這位藩王叛逆的牽連。
徐渭執着,執着的人呆愚,上了督府胡宗憲的船,竟不知江湖深淺,渾不曉風浪險惡,當真以為自己是船老大呢?扯蓬搖橹,拉纖挽舟,結果,差點為之送命。
這就是中國文人的悲哀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這句話,可謂點準死穴,一語中的。
無論标榜清高者,待價而沽者,自居清流者,終南隐居者,甚至如唐伯虎,“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者,總得有一個能領到飯票,拿到菜金,吃到公帑,取得錢糧,過去叫衙門,叫官府的所在,或長遠,或短暫地依“附”着,這才不六神無主,這才不惶惶度日。
附,就是附庸、附屬、附着、附靠,主從關系便分曉了。
因此,不論是禮聘去的,邀請去的,拿八擡大轎擡去的,應博學鴻詞科自投羅網去的;還是用槍逼着去的,拿刀押着去的,揮着大鞭子抽着去的,戴罪立功連滾帶爬去的……端誰的碗,服誰的管,領誰的錢,看誰的臉,一句話,“附”是中國的士,中國的文人,中國知識分子,其精神狀态和物質基礎的全部。
除掉商末孤竹國的君長子伯夷、君少子叔齊偏要在周的體制外讨生活,在還少見這等孤高耿介之士。
兩兄弟拿定主意,“恥不食周粟”,也就是不拿周朝的工資。
最後來到山西永濟,在首陽山挖蕨根和薇菜充饑,可不知當地的誰,說了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二位采的這些野菜,可也是周朝土地上長的,你
無論過去的文人,還是現今的知識分子,對于“得”,都是非常在意的。
螢囊映雪,懸梁刺股,為了什麼呢?就是要“得”。
無論如何,對當下的人來說,可得的東西多,能得的途徑也多,為得到而使用的手段格外多。
因此,“得來全不費功夫”的可能,“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可能,“暴得大名,浪得虛名”的可能,“空手套白狼”“做無本買賣”“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可能,相比之徐渭那個科舉取士的時代,要多得多。
徐渭隻有秀才、舉人、進士一路考下去,按其學問,按其努力,按其才華,按其心志,絕對該得,應得。
但上帝從不給人百分之百,你有了文學上的一切,你有了藝術上的一切,對不起,金榜題名,狀元及第,就是沒有你的份兒。
一開始,他意氣風發地從紹興乘船,到省城杭州應省試,信心十足,相當自許,直如探囊取物耳!按他的性格,這大話肯定是吹過的。
紹興城裡也都知道這位徐秀才,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憑他的天分,中一舉業,立一旗杆,還不是唾手可得?然而,老天爺故意作梗,此公竟然從二十三歲入場,一直考到四十一歲,無不铩羽而歸。
讀他自編的《畸譜》,真忍不住為他一哭。
二十三歲,科癸卯,北。
二十六歲,科丙午,北。
二十九歲,己酉科,北。
三十二歲,應壬子科。
時督浙學者薛公,諱應旂,閱餘卷,偶第一,得廪科,後北。
三十五歲,乙卯,阮公諱鹗視學,以第二應科,複北。
四十一歲,應辛酉科,複北。
自此,祟漸赫赫,予奔應不暇,與科長别矣。
四十四歲,是歲甲子,當科,以故奪,後竟廢考。
陶望齡也歎息:“舉于鄉者八而不一售。
”宿命如此,夫複何言? 辛酉這一科,他的上司胡宗憲,一個極有權勢的方面大員,還為他走了後門,關照下去,誰知他犯小人,被人家做了手腳,終于還是名落孫山。
嗚呼!應得而不得,想得而不得,誰都以為他該得,結果偏不得,近二十年的科場失敗,與《儒林外史》裡的那個範進,堪相伯仲,遂成為他人生在世的最大心病。
這心病,使他狂而為文,在文壇獲得極大成功,也是這心病,使他憤而面世,在人間弄得相當失敗。
所以,我看出來,他為什麼對早他半個世紀的唐伯虎,表現出極大興趣。
一方面,唐寅與他同為多面手,書、詩、文、畫,無不高妙;一方面,唐寅也與他同為科場失意,一蹶不振的失敗者。
于是,視作知己,一再道及,感佩之狀,溢于言表。
在他的詩文中,唐寅出現的頻率,是較高的。
有一首《唐伯虎古松水壁閣中人待客過畫》的題詩,他甚至寫道: 南京解元唐伯虎, 小塗大抹俱高古, 壁中水閣坐何人? 若論遊魚應着我。
此公恨不能化為那幅畫中的魚,與這位同命同運的前輩交流,可見其内心活動之一斑。
詩中的“解元”二字,雖是信筆拈來,大有深意存焉!别人這樣稱呼,也許隻不過是稱呼而已。
而徐渭寫在紙面上,多少是他科舉不得意的情緒宣洩。
因為,唐寅考場被斥,隻得了個“解元”的虛名,惶恐半生。
徐渭多次鄉試碰壁而歸,不過是個做幕教館,鬻字售畫的廣文先生,惺惺相惜,全在下意識中流露了。
更為精彩的,這兩個人的命際遭遇,巧合得類似電視連續劇的上部和下部。
這兩位考場失意,文壇知名。
唐被江西的甯王朱宸濠禮聘,入幕為賓;徐應浙江督帥胡宗憲邀請,書記文案。
因為官僚好附庸風雅,因為文人好親近權力,這種一拍即合,或者,不拍也合的現象,相當普遍。
唐寅聰明,聰明的人不傻,一看朱宸濠存心謀反,趕緊裝瘋賣傻,抽身而去,因而沒有受到這位藩王叛逆的牽連。
徐渭執着,執着的人呆愚,上了督府胡宗憲的船,竟不知江湖深淺,渾不曉風浪險惡,當真以為自己是船老大呢?扯蓬搖橹,拉纖挽舟,結果,差點為之送命。
這就是中國文人的悲哀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這句話,可謂點準死穴,一語中的。
無論标榜清高者,待價而沽者,自居清流者,終南隐居者,甚至如唐伯虎,“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者,總得有一個能領到飯票,拿到菜金,吃到公帑,取得錢糧,過去叫衙門,叫官府的所在,或長遠,或短暫地依“附”着,這才不六神無主,這才不惶惶度日。
附,就是附庸、附屬、附着、附靠,主從關系便分曉了。
因此,不論是禮聘去的,邀請去的,拿八擡大轎擡去的,應博學鴻詞科自投羅網去的;還是用槍逼着去的,拿刀押着去的,揮着大鞭子抽着去的,戴罪立功連滾帶爬去的……端誰的碗,服誰的管,領誰的錢,看誰的臉,一句話,“附”是中國的士,中國的文人,中國知識分子,其精神狀态和物質基礎的全部。
除掉商末孤竹國的君長子伯夷、君少子叔齊偏要在周的體制外讨生活,在還少見這等孤高耿介之士。
兩兄弟拿定主意,“恥不食周粟”,也就是不拿周朝的工資。
最後來到山西永濟,在首陽山挖蕨根和薇菜充饑,可不知當地的誰,說了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二位采的這些野菜,可也是周朝土地上長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