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的貪婪
關燈
小
中
大
嘉靖十五年(1536年)冬十二月以前,在南京任吏部尚書的嚴嵩,說他是個文人,是個詩人,或者,加上“著名”,都是可以的。
那時,他紗帽翅上的“纓”,還用不着“濯”。
因為明代開國定都南京,永樂遷都北京後,仍在南京設了一個稍小的,與北京卻是同樣設置的中央政府機構。
但是,派到那裡去做官的,通常都屬于非主流的二線人物,所以,在南京時的嚴嵩,很有時間遊山逛水,吟詩作文,以風雅著稱。
少師初入詞垣,負才名,谒告返裡,居钤山之東堂,讀書屏居者七年。
而又傾心折節,交結勝流,名滿天下。
《列朝詩集》 那時,他的人望和文聲,很說得過去的。
這大概如荀子所言“忍性然後起僞,積僞然後君子”,凡極善于遮掩自己者,通常都會以僞善,騙得大家的良好印象。
當時,京都人士,“以公輔望歸之”,可見對其期望值之高。
次年到了北京,來給皇帝祝壽,留在了翰林院修《宋史》,随之入閣,紗帽翅上的“纓”,開始抖了起來,按捺不住的本性,便逐漸暴露了。
權力這東西,落在品質不佳的人手裡,便是一種惡的催化劑。
于是,“憑藉主眷,驕子用事,誅夷忠臣,潰敗綱紀,遂為近代權奸之首”。
這時候,連“濯纓随處有滄浪”那種假姿态、假清高,也沒有了。
若是就詩論詩,以文談文的話,對于嚴嵩此前的作品,應該說,雖不是太好,至少也不是太壞,這評價大抵是相當的。
《明史》稱他,“為詩古文辭,頗著清譽”,也是當時和以後的公論。
他的詩集《钤山堂集》,其實也有一些可圈可點的佳作。
但清代修《四庫全書》,就因人而否定其書。
“迹其所為,究非他文士有才無行可以節取者比,故吟詠雖工,僅存其目”,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以人廢文”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其實,甚至王世貞,盡管其父王忬是被嚴嵩鎮壓的,但他對嚴嵩的詩文,并不因父仇而持否定态度。
“孔雀雖有毒,不能掩文章”,這位文壇領袖的公允評價,比之時下小肚雞腸的作家、詩人,要有氣量得多。
一直在南京坐冷闆凳的嚴嵩,發迹太晚,等到為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其年五十六歲。
等到官拜武英殿大學士,入值文淵閣,受到明世宗朱厚熜重用,是嘉靖二十一年的事,老先生已年過花甲,高壽六十二歲了。
那時,雖無到點退休一說,但他不能不考慮到上帝留給他貪污的年頭,無論怎樣抓撈,為時不是太多。
于是趁早趕快,将他實在不成樣子的“短項肥體,眇一目”的兒子,提拔起來,作為膀臂。
這樣,獨眼龍得以“由父任入仕。
以築京師外城(功)勞,由太常卿進工部左侍郎,仍掌尚寶司事。
剽悍陰賊,席父寵,招權利無厭”。
嚴嵩沒想到,他竟活到八十九歲,與其子聯手作惡的“貪齡”,打破中國貪官之最。
這就是李慈銘在《越缦堂日記》裡的“名德不昌,而有期頤之壽”“老而不死謂之賊”了。
數十年間。
錢财撈得太多,壞事做得太絕,這兩父子,便成為中國曆史上的頂尖級權奸巨貪。
《明史》描畫這兩個人,形象頗有點滑稽。
一個肥粗,一個細瘦,一個矮矬,一個高挑,一個是獨眼龍,一個是疏眉目,怎麼看,不是一家人。
後讀談遷的《談氏筆乘》,引趙時春作《王與齡行狀》,方知“嚴世蕃,分宜相嵩之螟蛉子”。
所以,嚴東樓為嚴嵩無血緣關系的養子,然而,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兩人DNA不同,品種上迥異,但聚财弄權,腐敗淫亂,為非作歹,戕害忍毒,好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壞,逐臭趨腥,競利争權,魚肉良善,巧奪豪取,有着天生同好的心靈感應。
一位朋友對我說,豈止如此,這爺兒倆寫的字,也有類通相似之處。
不信你去看看,那肥碩飽滿的筆鋒,非一介寒士能寫得出來的。
現在,前門外糧食店北口路西的“六必居”醬菜店,菜市口的路北朝南的“鶴年堂”中藥鋪,那金字牌匾,仍是這兩位遺留下來的“墨寶”。
據民國蔣芷侪《都門識小錄》: 都中名人所書市招匾對,庚子拳亂,毀于兵燹,而嚴嵩所書之“六必居”三字,嚴世蕃所書之“鶴年堂”三字,巍然獨存。
分宜父子,淫貪誤國,罪通于天,與桧賊齊名,至今三尺童子皆羞之,乃其惡劄亦幾經滄桑而不毀,倘所謂贻臭非耶? 這或許就是曆史的玩笑了,近五百年,北京城裡不知有多少老字号,能保存住原先那塊匾額者,簡直少之又少,獨獨嚴世蕃與他老爹的這幾個字,未作四舊砸掉。
于是,你不能不悟到,東晉一位大軍閥兼野心家桓溫所說過的那句名言“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對某些人而言,有其一定的可操作性。
此語見《世說新語·尤悔》: 桓公卧語曰:“作此寂寂,将為文、景所笑。
”既而屈起坐曰:“
那時,他紗帽翅上的“纓”,還用不着“濯”。
因為明代開國定都南京,永樂遷都北京後,仍在南京設了一個稍小的,與北京卻是同樣設置的中央政府機構。
但是,派到那裡去做官的,通常都屬于非主流的二線人物,所以,在南京時的嚴嵩,很有時間遊山逛水,吟詩作文,以風雅著稱。
少師初入詞垣,負才名,谒告返裡,居钤山之東堂,讀書屏居者七年。
而又傾心折節,交結勝流,名滿天下。
《列朝詩集》 那時,他的人望和文聲,很說得過去的。
這大概如荀子所言“忍性然後起僞,積僞然後君子”,凡極善于遮掩自己者,通常都會以僞善,騙得大家的良好印象。
當時,京都人士,“以公輔望歸之”,可見對其期望值之高。
次年到了北京,來給皇帝祝壽,留在了翰林院修《宋史》,随之入閣,紗帽翅上的“纓”,開始抖了起來,按捺不住的本性,便逐漸暴露了。
權力這東西,落在品質不佳的人手裡,便是一種惡的催化劑。
于是,“憑藉主眷,驕子用事,誅夷忠臣,潰敗綱紀,遂為近代權奸之首”。
這時候,連“濯纓随處有滄浪”那種假姿态、假清高,也沒有了。
若是就詩論詩,以文談文的話,對于嚴嵩此前的作品,應該說,雖不是太好,至少也不是太壞,這評價大抵是相當的。
《明史》稱他,“為詩古文辭,頗著清譽”,也是當時和以後的公論。
他的詩集《钤山堂集》,其實也有一些可圈可點的佳作。
但清代修《四庫全書》,就因人而否定其書。
“迹其所為,究非他文士有才無行可以節取者比,故吟詠雖工,僅存其目”,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以人廢文”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其實,甚至王世貞,盡管其父王忬是被嚴嵩鎮壓的,但他對嚴嵩的詩文,并不因父仇而持否定态度。
“孔雀雖有毒,不能掩文章”,這位文壇領袖的公允評價,比之時下小肚雞腸的作家、詩人,要有氣量得多。
一直在南京坐冷闆凳的嚴嵩,發迹太晚,等到為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其年五十六歲。
等到官拜武英殿大學士,入值文淵閣,受到明世宗朱厚熜重用,是嘉靖二十一年的事,老先生已年過花甲,高壽六十二歲了。
那時,雖無到點退休一說,但他不能不考慮到上帝留給他貪污的年頭,無論怎樣抓撈,為時不是太多。
于是趁早趕快,将他實在不成樣子的“短項肥體,眇一目”的兒子,提拔起來,作為膀臂。
這樣,獨眼龍得以“由父任入仕。
以築京師外城(功)勞,由太常卿進工部左侍郎,仍掌尚寶司事。
剽悍陰賊,席父寵,招權利無厭”。
嚴嵩沒想到,他竟活到八十九歲,與其子聯手作惡的“貪齡”,打破中國貪官之最。
這就是李慈銘在《越缦堂日記》裡的“名德不昌,而有期頤之壽”“老而不死謂之賊”了。
數十年間。
錢财撈得太多,壞事做得太絕,這兩父子,便成為中國曆史上的頂尖級權奸巨貪。
《明史》描畫這兩個人,形象頗有點滑稽。
一個肥粗,一個細瘦,一個矮矬,一個高挑,一個是獨眼龍,一個是疏眉目,怎麼看,不是一家人。
後讀談遷的《談氏筆乘》,引趙時春作《王與齡行狀》,方知“嚴世蕃,分宜相嵩之螟蛉子”。
所以,嚴東樓為嚴嵩無血緣關系的養子,然而,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兩人DNA不同,品種上迥異,但聚财弄權,腐敗淫亂,為非作歹,戕害忍毒,好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壞,逐臭趨腥,競利争權,魚肉良善,巧奪豪取,有着天生同好的心靈感應。
一位朋友對我說,豈止如此,這爺兒倆寫的字,也有類通相似之處。
不信你去看看,那肥碩飽滿的筆鋒,非一介寒士能寫得出來的。
現在,前門外糧食店北口路西的“六必居”醬菜店,菜市口的路北朝南的“鶴年堂”中藥鋪,那金字牌匾,仍是這兩位遺留下來的“墨寶”。
據民國蔣芷侪《都門識小錄》: 都中名人所書市招匾對,庚子拳亂,毀于兵燹,而嚴嵩所書之“六必居”三字,嚴世蕃所書之“鶴年堂”三字,巍然獨存。
分宜父子,淫貪誤國,罪通于天,與桧賊齊名,至今三尺童子皆羞之,乃其惡劄亦幾經滄桑而不毀,倘所謂贻臭非耶? 這或許就是曆史的玩笑了,近五百年,北京城裡不知有多少老字号,能保存住原先那塊匾額者,簡直少之又少,獨獨嚴世蕃與他老爹的這幾個字,未作四舊砸掉。
于是,你不能不悟到,東晉一位大軍閥兼野心家桓溫所說過的那句名言“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對某些人而言,有其一定的可操作性。
此語見《世說新語·尤悔》: 桓公卧語曰:“作此寂寂,将為文、景所笑。
”既而屈起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