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的悲哀

關燈
解學士,大概屬于三等,說不定還是等外的,一個成也政治、敗也政治的文人。

    因為文人玩政治,屬于票友性質,最好淺嘗辄止,當真不得,尤其不能上瘾。

    但是像他這樣聰明、機智、有眼力、善應對的知識分子,要他絕緣政治,疏離官場,告别權力,熄滅欲望,是根本做不到的。

     他寫過一首《廬山歌》,可以讀得出他對于龐然大物的客觀世界,所表現出來的自恃和自信,同時,他也流露出對于個人評價上的自大和自戀。

     昔年拄玉杖,去看廬山峰。

    遠山如遊龍,半入青天中。

    四顧無人獨青秀,五老與我同舂容。

    手弄石上琴,目送天邊鴻。

    二儀自高下,吳楚分西東。

    洪濤巨浪拍崖下,波光上與銀河通。

    吸澗玄猿弄晴影,長松舞鶴号天風。

    天風吹我不能立,便欲起把十二青芙蓉。

    弱流萬裡可飛越,因之獻納蓬萊宮。

    羲娥倏忽遂成晚,往往夢裡尋仙蹤。

    如今不知何人采此景,樹下一老與我襟裾同。

    披圖題詩要相贈,氣騰香露秋蒙蒙。

    子歸煩語謝五老,幾時白酒再熟來相從。

     這首詩中,他把自己擺在和廬山“排排坐、吃果果”的相同位置上,作為文學家,是一種誇張,作為政治家,則是一種狂妄。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個子雖矮、膽量卻大的解學士,在政治輪盤賭中,确實具有賭運賭命的勇敢。

     就在朱元璋要他“知無不言”時,他抛出了一封萬言書,直戳其殺人無算上。

    别人要是鬥膽提出,不碎屍萬段才怪,他屁事沒有。

     臣聞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

    國初至今,将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

    嘗聞陛下震怒,鋤根剪蔓,誅其奸逆矣。

    未聞褒一大善,賞延于世,複及其鄉,終始如一者也。

     就在朱棣重用他,“入直文淵閣,并預機務”,為朱元璋廢宰相的第一任首輔,“代言之司,機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書下也”。

    可他文人習氣,吊兒郎當,頗不把永樂太當回事的。

     文皇嘗謂解學士曰:“有一書句甚難其對,曰‘色難’。

    ”解應聲曰:“容易。

    ”文皇不悟,顧謂解曰:“既雲易矣,何久不屬對?”解曰:“适已對矣。

    ”文皇始悟。

    “色”對“容”,“難”對“易”。

    上為之大笑。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記》 接下來,解學士又将賭注下在朱高熾身上。

    可是,戰場上沒有常勝将軍,牌桌上同樣也沒有常赢的賭客,他怎麼可能永操勝券呢?一肚子學問的解缙忘了,三國時期的楊修,怎麼被曹操殺頭的,不就是摻和到曹丕、曹植的繼承遊戲中去嗎?封建社會中的皇位更疊,從來就是伴随着血雨腥風的難産過程。

    狗拿耗子,用得着你多管閑事嗎?解缙自不量力地介入朱高熾和朱高煦的奪位之争,而且卷進如此之深,分明是在找死了。

     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丘福言漢王有功,宜立。

    帝密問缙。

    缙曰:“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

    ”帝不應。

    缙又頓首曰:“好聖孫。

    ”謂宣宗也。

    帝颔之。

    太子遂定。

    高煦由是深恨缙。

    而太子既立,又時時失帝意,高煦寵益隆,禮秩逾嫡,缙又谏曰:“是啟争也,不可。

    ”帝怒,謂其離間骨肉,恩禮寝衰。

     《明史》 永樂八年(1410年),他又犯了一個極其愚蠢的錯誤: 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太子而還。

     應該聰明,卻是一位笨伯,應該靈敏,卻是一隻呆鳥的解學士,在這第四場博弈中,連連敗績,現在又做出這等授人以柄的傻事,隻好将身家性命統統搭進去了。

     漢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帝震怒。

    逮缙下诏獄,拷掠備至。

     永樂十三年(1415年): 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缙姓名曰:“缙猶在耶?”綱遂醉缙酒,埋積雪中,立死。

    年四十七。

    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

     嗚呼,解缙詩雲,“天風吹我不能立”,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最大悲情。

    他以為椎心泣血地為統治階層效犬馬之勞,“天風”就不是“吹我不能立”,而是“半入青天中”。

    但是,對“學而優則仕”的,叫作士,叫作文人,叫作知識分子的整個階層而言,怎麼就不前瞻後顧地想一想,這樣自始至終的幸運兒,在一部《二十四史》中,又能找出幾位來呢? 盡管如此,那獨木橋上,仍是千軍萬馬,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