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的悲哀

關燈
一個在文廟的大梁上,吊死自己,以儆降者。

    ”這一番擲地有聲的話,說得在場的一個個人,無不慷慨激昂、義憤填膺,表示共同赴死的決心。

     等到解缙、王艮、胡靖相繼離開吳溥家後,吳溥的小兒子吳與弼,年紀尚小,不谙世事,贊歎地說:“胡叔能有這一份忠君效死的勇氣,真是了不起啊!”吳溥對他兒子說:“你先别這樣斷言,他殉死的可能不大。

    依我看,也許隻有你王叔,沒準會走這一步。

    ” 這時,比鄰而居的胡靖,對他家人大呼小叫:“你們快出去看看,亂糟糟的,趕緊把豬欄的門關緊,小心偷豬賊。

    ”聽到這裡,吳溥看他兒子一眼,苦笑地說:“一頭豬都這樣顧惜,更舍不得一條命了。

    ”而在此時,住得不遠的王艮家,卻傳來了舉家的号啕哭聲。

    原來,他從吳溥家告辭回去,獨自關在書房裡,喝下早準備的毒酒。

    等家人發現時,他已經倒地不起了。

     金戈鐵馬、荷槍實彈的北軍,湧在金川門通往皇宮的石闆路上,老百姓對進城的大軍,避之唯恐不及。

    獨有一個矮小身材的人影,正快步往燕軍大營走去。

    解缙本想到文廟去自缢的,走着走着,改變主意,決定投奔燕王。

    軍士把他帶到司令部,朱棣立刻接見這個請求進谒的才子,在重臣方孝孺拒不合作,更不投降的情況下,能得到受知于太祖的解缙,也就相當滿足。

    而且他還引薦了一批原惠文帝方面的二三流文臣。

     成祖大喜。

    明日薦胡靖,召至,叩頭謝,李貫亦迎附。

     《明史》 永樂是個有心機的皇帝,他知道自己師出無名,因此,必須要将自己扮演成一個興師而來,替天行道的形象。

    這個解學士,偏偏是他老爹欣賞的,有其可資号召的作用,給他安排工作,編纂他向太祖建議過的這套類書,也就等于昭示天下,他才具有這一脈相承的嫡傳正統身份。

     然而,他打心眼兒裡對他有多少尊敬嗎?未必。

     後成祖出建文時群臣封事千餘通,令缙等編閱。

    事涉兵農錢谷者留之,諸言語幹犯及他一切皆焚毀。

    因從容問貫、缙等曰:“爾等宜皆有之。

    ”衆未對,貫獨頓首曰:“臣實未嘗有也。

    ”成祖曰:“爾以無為美耶?食其祿,任其事,當國家危急,宜近侍獨無一言可乎?朕特惡夫誘建文壞祖法亂政者耳。

    ”後貫遷中允,坐累,死獄中。

    臨卒歎曰:“吾愧王敬止(艮)矣!” 大約從六月十二日晚七點,到十三日早七點,不足十二個小時,解學士的兩面表演,卑鄙得那麼坦然自若,無恥得那麼津津有味,可謂登峰造極矣!這也應了明人焦竑《玉堂叢話》中所說的,此君所信奉的“甯如有瑕玉,不做無瑕石”的人生哲學,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連川劇的“變臉”,也趕不上他的變化之快。

    盡管如此,我也不想将“小人”這個字眼兒,加諸解缙頭上。

    因為,他這樣做,是他自己的生存之道,無可非議;而且,他也沒有拿别人當墊腳石或者當見面禮。

     這個極有眼力,極善揣摩,極能體會,極能迎合的解學士,一夜之間,易主而事,成為永樂的首席寵臣,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曆史上所有的皇帝,都不讨厭馬屁,尤其不讨厭文人拍馬屁,我也不解何故。

    也許文人的馬屁,講究一點修辭方式,不至于肉麻得直起雞皮疙瘩,能撫摩得主子更受用些吧?于是,朱棣馬上給這位解學士派下來修《太祖實錄》,修《永樂大典》這樣極體面,極榮耀,也是極需要學問的重大差使。

     如果才華橫溢、聰明透頂的解缙,此生隻當一個純粹的文人式官僚,或者,官僚式的文人,第一,不會死得那麼早;第二,多活若幹年的話,“庾信文章老更成”,其文學成就,也許不亞于歐陽修,沒準後來居上。

    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情結,說來也是一種痛苦的自虐。

    明知是杯苦酒,但端起來總不撒手,而且喝起來總是沒夠的。

    于是,縱使滿腹經綸,縱使才高八鬥的文人,隻要玩政治,最後,無不被政治玩,這也是一個規律。

     因此,文人搞政治,面對這杯苦酒,大緻有三種飲法。

     一種,聰明一點的,淺嘗辄止,見好便收,急流勇退,金盆洗手。

     又一種,不那麼聰明的,越喝越多,越飲越亂,不能自拔,無法收場。

     再一種,覺得自己聰明,其實并不聰明的,進退失據,内外交困,搭上腦袋,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