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的悲哀
關燈
小
中
大
,合計3.7億個漢字的《永樂大典》,盡管散失殆盡,但清代《四庫全書》沒有問世之前,這部史無前例的、極其龐大的類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價值,也是舉世公認,罕見其匹的。
雖然,朱棣派了他的軍師、高參,那位和尚姚廣孝挂帥《永樂大典》,但具體的總編纂重任,是由窮盡經典圖籍、閱遍千古文翰的解缙來承擔。
其博學,其睿智,其氣魄,其精力,你不能不欽服;這時,他也不過34歲,你能不向他脫帽緻敬嗎? 盛世出書,隔朝修史,這種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使命,從來是中國知識分子視作神聖和榮耀的差使。
别看中國“學而優”的文人很多,中國有大學問而“優則仕”的文人也很多,但是能主持皇皇巨制的帥才,卻很少。
數來數去,恐怕也就隻是宋之歐陽修、司馬光,明之解缙,清之紀昀等。
這以後,清末無,民國無,尤其到了當下,除自吹人吹的“大師”外,少見通古博今之士,淹貫中西之才,實在是很可悲哀的事。
于是,再要出什麼套書、類書、史書、集成等大部頭著作,隻好由着那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南郭先生,上蹿下跳,浪得虛名了。
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你有什麼辦法? 然而,實事求是地講,解缙比之歐陽修,在文章的名聲、詩詞的成就方面,就差得多了;在文學史的建樹、文學思潮的影響方面,就更為遜色。
無論如何,歐陽修矯五代靡頹文風,倡古文運動,和唐代韓愈一樣,“文起八代之衰”,是得到千古定評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詞歌賦,至今仍弦誦不絕,甚至幾首信筆拈來的小令,也寫得風緻妩媚。
而解學士,真替他抱屈,除了那部破碎殘缺的《永樂大典》,他的名篇是什麼,他的代表作是什麼,他的文學主張是什麼,除專門研究者外,大多數中國人,便了無所知了。
這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宿命了,才高見嫉,不是老天爺要你死,而是皇帝不讓你活,縱有三墳五典在胸,錦繡文章在口,出手珠玑,落墨華彩,腦袋一掉,這些才華也随之成為一抔黃土。
想起這些早早死于非命的天才,青冢枯草,杜鵑啼血,那是很令人黯然神傷的。
如果,他像歐陽修那樣,活到六十五歲,而不是四十四歲被朱棣殺了,多上近二十載揮斥方遒的文字,也許他的滿腹精華、文學能量,還能多存留一點在世上。
所以,我是不贊成那些“憤青”,總是責備文人之軟骨頭,總是責備我為文人(也為我自己)之苟且偷安辯,倡好死不如賴活說。
盡管他們一再斥我混賬,看我的文字,氣不打一處來,我也隻好抱歉。
因為我也看透了這些逞嘴皮之勇的鬥士,笑話别人軟骨頭,笑話别人貪生怕死,自己也并不實行“甯可站着死,決不跪着生”的政策,真到天塌那刻,頭縮得比烏龜還快。
其實,骨頭想硬何難,一挺脖子,刀光一閃,也就吹燈拔蠟,眼睛一閉,腦袋落地,也就狗屁着涼。
這時候,還有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的可能嗎?想到這一點,你就得設法多活一分是一分,多活一秒是一秒。
中國人不信上帝,但喜歡造神,這真是很奇怪的民族特性。
包括知識界,也難能免俗。
隔三岔五,總是要撒泡尿,和點泥,捏兩尊菩薩出來,自己磕頭,還要别人跟着作揖。
這種當代“封神榜”像煞有介事的表演,實在夠滑稽的。
解缙明白,死了死了,一死也就什麼都了。
當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奪他侄子江山的靖難大軍,于六月十三日,從金川門進入南京城的時候,眼看着就要改朝換代、革故鼎新之際。
怎麼辦,我們這位才子,面臨不降即死,不死即降的抉擇時,他一無當烈士的欲望,二無殺身成仁的興趣,一點也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這就對了,雖然,此君于六月十二日晚,已經決定殉國。
據《明史·王艮傳》: 燕兵薄京城,艮與妻子訣曰:“食人之祿者,死人之事,吾不可複生矣!”解缙、吳溥與艮、(胡)靖比鄰居,城陷前一日,皆集溥舍。
缙陳說大義,靖亦奮激慷慨。
相約死殉。
解缙,受過太祖的恩,受過惠文帝的恩,又是文章蓋世的國士,衆人當然以他馬首是瞻。
他信誓旦旦:“諸位,我要是苟活下來,将來怎麼有臉去見地下的‘情同父子’的太祖,在下主意已定,燕軍隻要前腳進城,後腳我就頭
雖然,朱棣派了他的軍師、高參,那位和尚姚廣孝挂帥《永樂大典》,但具體的總編纂重任,是由窮盡經典圖籍、閱遍千古文翰的解缙來承擔。
其博學,其睿智,其氣魄,其精力,你不能不欽服;這時,他也不過34歲,你能不向他脫帽緻敬嗎? 盛世出書,隔朝修史,這種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使命,從來是中國知識分子視作神聖和榮耀的差使。
别看中國“學而優”的文人很多,中國有大學問而“優則仕”的文人也很多,但是能主持皇皇巨制的帥才,卻很少。
數來數去,恐怕也就隻是宋之歐陽修、司馬光,明之解缙,清之紀昀等。
這以後,清末無,民國無,尤其到了當下,除自吹人吹的“大師”外,少見通古博今之士,淹貫中西之才,實在是很可悲哀的事。
于是,再要出什麼套書、類書、史書、集成等大部頭著作,隻好由着那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南郭先生,上蹿下跳,浪得虛名了。
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你有什麼辦法? 然而,實事求是地講,解缙比之歐陽修,在文章的名聲、詩詞的成就方面,就差得多了;在文學史的建樹、文學思潮的影響方面,就更為遜色。
無論如何,歐陽修矯五代靡頹文風,倡古文運動,和唐代韓愈一樣,“文起八代之衰”,是得到千古定評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詞歌賦,至今仍弦誦不絕,甚至幾首信筆拈來的小令,也寫得風緻妩媚。
而解學士,真替他抱屈,除了那部破碎殘缺的《永樂大典》,他的名篇是什麼,他的代表作是什麼,他的文學主張是什麼,除專門研究者外,大多數中國人,便了無所知了。
這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宿命了,才高見嫉,不是老天爺要你死,而是皇帝不讓你活,縱有三墳五典在胸,錦繡文章在口,出手珠玑,落墨華彩,腦袋一掉,這些才華也随之成為一抔黃土。
想起這些早早死于非命的天才,青冢枯草,杜鵑啼血,那是很令人黯然神傷的。
如果,他像歐陽修那樣,活到六十五歲,而不是四十四歲被朱棣殺了,多上近二十載揮斥方遒的文字,也許他的滿腹精華、文學能量,還能多存留一點在世上。
所以,我是不贊成那些“憤青”,總是責備文人之軟骨頭,總是責備我為文人(也為我自己)之苟且偷安辯,倡好死不如賴活說。
盡管他們一再斥我混賬,看我的文字,氣不打一處來,我也隻好抱歉。
因為我也看透了這些逞嘴皮之勇的鬥士,笑話别人軟骨頭,笑話别人貪生怕死,自己也并不實行“甯可站着死,決不跪着生”的政策,真到天塌那刻,頭縮得比烏龜還快。
其實,骨頭想硬何難,一挺脖子,刀光一閃,也就吹燈拔蠟,眼睛一閉,腦袋落地,也就狗屁着涼。
這時候,還有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的可能嗎?想到這一點,你就得設法多活一分是一分,多活一秒是一秒。
中國人不信上帝,但喜歡造神,這真是很奇怪的民族特性。
包括知識界,也難能免俗。
隔三岔五,總是要撒泡尿,和點泥,捏兩尊菩薩出來,自己磕頭,還要别人跟着作揖。
這種當代“封神榜”像煞有介事的表演,實在夠滑稽的。
解缙明白,死了死了,一死也就什麼都了。
當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奪他侄子江山的靖難大軍,于六月十三日,從金川門進入南京城的時候,眼看着就要改朝換代、革故鼎新之際。
怎麼辦,我們這位才子,面臨不降即死,不死即降的抉擇時,他一無當烈士的欲望,二無殺身成仁的興趣,一點也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這就對了,雖然,此君于六月十二日晚,已經決定殉國。
據《明史·王艮傳》: 燕兵薄京城,艮與妻子訣曰:“食人之祿者,死人之事,吾不可複生矣!”解缙、吳溥與艮、(胡)靖比鄰居,城陷前一日,皆集溥舍。
缙陳說大義,靖亦奮激慷慨。
相約死殉。
解缙,受過太祖的恩,受過惠文帝的恩,又是文章蓋世的國士,衆人當然以他馬首是瞻。
他信誓旦旦:“諸位,我要是苟活下來,将來怎麼有臉去見地下的‘情同父子’的太祖,在下主意已定,燕軍隻要前腳進城,後腳我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