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的慷慨
關燈
小
中
大
。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
如果,再讀他寫于嘉定三年(1210年)春天的絕筆詩: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對于中國知識分子的這份癡心孤詣,你也不由得動情的。
在中國,他算是較少見的高壽,同時又是高産的詩人,活了八十六歲,一輩子未曾辍筆,“六十年間萬首詩”,這實在是中國文學史之壯觀。
中國為五千年之久的古國,也是五千年之久的詩歌王國。
詩人之多,詩作之多,在這個世界上也是數得着的。
作詩萬首或數萬首的詩人,當然并不隻有陸遊。
但是能以高數量和高質量,在中國文學史奠定其崇高地位者,唯他一人而已。
他的愛國詩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魯迅在《豪語的折扣》一文中提到這位偉大詩人:“南宋時候,國步艱難,陸放翁自然也是慷慨黨中的一個。
”這“慷慨”二字,點出了他愛國篇章的總的精神所在,也是構成他卓著詩名千古傳誦的力量所在。
要知道,中國,實在是太多災多難的國家,中國人的全部曆史中,稱得上“國步艱難”的時候,也太多太多。
特别是鴉片戰争以後,中國人成為列強的俎上肉,全部記憶蒙上了“恥辱”二字。
所以,能給中國人一份悲壯、一份義憤、一份憂思、一份抗争的放翁詩詞,确實是那陰霾歲月中的一線陽光啊! 也許,沒有當過亡國奴,不知亡國是怎麼一回事?沒有見識過外國軍隊在中國國土上耀武揚威的場面,不懂得被踐踏、被蹂躏是個什麼滋味?1945年的冬天,在上海,作為中學生的我,第一次見到打着白旗投降的大隊日軍。
那感受很奇怪,不是歡欣,不是慶幸,而是想起在淪陷區拿着良民證,路過鬼子盤查崗口,朝皇軍的膏藥旗鞠躬的情景。
同樣,1952年的冬天,在朝鮮,作為志願軍的我,第一次見到被押解去後方俘虜營的大批美軍,仍舊是那種奇怪的感受,不是複仇,不是自豪,而是想起抗日戰争勝利後,美國大兵開着吉普車,摟着中國女人,在上海的南京路、外灘橫沖直撞的情景。
而在那種做一個悲哀的中國人的日子裡,隻有陸放翁的詩詞,能讓我讀得熱血沸騰,讀得慷慨激昂,讓我感到不那麼悲觀,不那麼絕望。
他那天馬行空的洋溢詩情,他那振聾發聩的激越文字,鼓舞着中國人的禦侮精神,催生着中國人的抵抗勇氣,這是陸遊的了不起處。
所以,他的愛國詩歌,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财富。
其實,陸遊本也可以在朝廷裡,當一位禦用文人的。
陸務觀,農師之孫,有詩名。
壽皇(高宗趙構)嘗謂周益公(周必大)曰:“今世詩人亦有如李太白者乎?”益公因薦務觀,由是擢用,賜出身為南宮舍人。
宋·羅大經《鶴林雨露》 孝宗(朱昚)即位,遷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讨官。
史浩、黃祖舜薦遊善詞章,谙典故,召見,上曰:“遊力學有聞,言論剀切。
”遂賜進士出身。
《宋史》 在封建社會裡,能跟帝王談詩論詞,讨論文學,那是挺不錯的差使。
位高官崇,吃香喝辣,隻要順杆兒爬,隻要嘴甜舌綿,遵守不添亂、隻唱和,不吭聲、隻喝酒,不問政治、隻為幫閑,不義憤填膺、隻逍遙自在的“四不”原則,陸遊肯定混得比那個僞君子朱熹要強。
但他太詩人氣了,太文人化了,太把愛國、抵抗當回事了。
對不起,放翁先生,隻好請君自便了!即使皇帝不攆他走,皇帝跟前那幫宵小,也容不得他。
盡管一位皇帝将他當作再世李白那樣擡舉,一位皇帝将他當作文學顧問那樣高看,然而他到底還是當他浪迹天涯的詩人去了。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
如果,再讀他寫于嘉定三年(1210年)春天的絕筆詩: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對于中國知識分子的這份癡心孤詣,你也不由得動情的。
在中國,他算是較少見的高壽,同時又是高産的詩人,活了八十六歲,一輩子未曾辍筆,“六十年間萬首詩”,這實在是中國文學史之壯觀。
中國為五千年之久的古國,也是五千年之久的詩歌王國。
詩人之多,詩作之多,在這個世界上也是數得着的。
作詩萬首或數萬首的詩人,當然并不隻有陸遊。
但是能以高數量和高質量,在中國文學史奠定其崇高地位者,唯他一人而已。
他的愛國詩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魯迅在《豪語的折扣》一文中提到這位偉大詩人:“南宋時候,國步艱難,陸放翁自然也是慷慨黨中的一個。
”這“慷慨”二字,點出了他愛國篇章的總的精神所在,也是構成他卓著詩名千古傳誦的力量所在。
要知道,中國,實在是太多災多難的國家,中國人的全部曆史中,稱得上“國步艱難”的時候,也太多太多。
特别是鴉片戰争以後,中國人成為列強的俎上肉,全部記憶蒙上了“恥辱”二字。
所以,能給中國人一份悲壯、一份義憤、一份憂思、一份抗争的放翁詩詞,确實是那陰霾歲月中的一線陽光啊! 也許,沒有當過亡國奴,不知亡國是怎麼一回事?沒有見識過外國軍隊在中國國土上耀武揚威的場面,不懂得被踐踏、被蹂躏是個什麼滋味?1945年的冬天,在上海,作為中學生的我,第一次見到打着白旗投降的大隊日軍。
那感受很奇怪,不是歡欣,不是慶幸,而是想起在淪陷區拿着良民證,路過鬼子盤查崗口,朝皇軍的膏藥旗鞠躬的情景。
同樣,1952年的冬天,在朝鮮,作為志願軍的我,第一次見到被押解去後方俘虜營的大批美軍,仍舊是那種奇怪的感受,不是複仇,不是自豪,而是想起抗日戰争勝利後,美國大兵開着吉普車,摟着中國女人,在上海的南京路、外灘橫沖直撞的情景。
而在那種做一個悲哀的中國人的日子裡,隻有陸放翁的詩詞,能讓我讀得熱血沸騰,讀得慷慨激昂,讓我感到不那麼悲觀,不那麼絕望。
他那天馬行空的洋溢詩情,他那振聾發聩的激越文字,鼓舞着中國人的禦侮精神,催生着中國人的抵抗勇氣,這是陸遊的了不起處。
所以,他的愛國詩歌,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财富。
其實,陸遊本也可以在朝廷裡,當一位禦用文人的。
陸務觀,農師之孫,有詩名。
壽皇(高宗趙構)嘗謂周益公(周必大)曰:“今世詩人亦有如李太白者乎?”益公因薦務觀,由是擢用,賜出身為南宮舍人。
宋·羅大經《鶴林雨露》 孝宗(朱昚)即位,遷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讨官。
史浩、黃祖舜薦遊善詞章,谙典故,召見,上曰:“遊力學有聞,言論剀切。
”遂賜進士出身。
《宋史》 在封建社會裡,能跟帝王談詩論詞,讨論文學,那是挺不錯的差使。
位高官崇,吃香喝辣,隻要順杆兒爬,隻要嘴甜舌綿,遵守不添亂、隻唱和,不吭聲、隻喝酒,不問政治、隻為幫閑,不義憤填膺、隻逍遙自在的“四不”原則,陸遊肯定混得比那個僞君子朱熹要強。
但他太詩人氣了,太文人化了,太把愛國、抵抗當回事了。
對不起,放翁先生,隻好請君自便了!即使皇帝不攆他走,皇帝跟前那幫宵小,也容不得他。
盡管一位皇帝将他當作再世李白那樣擡舉,一位皇帝将他當作文學顧問那樣高看,然而他到底還是當他浪迹天涯的詩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