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的慷慨
關燈
小
中
大
激憤。
當年脍鲸東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壯。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歸急雪滿貂裘。
今年摧頹最堪笑,華發蒼顔羞自照。
誰知得酒尚能狂,脫帽向人時大叫。
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铿有聲。
破驿夢回燈欲死,打窗風雨正三更。
不過,從這首詩看,時在成都任參議官的他,仍是壯志未泯,仍是精神不死。
屢遭挫折,收複山河之心不變,遠離前線,憧憬颦鼓之聲依舊。
可是,生在這個極不争氣的王朝,碰上這些極不争氣的皇帝,他一生曆經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一個比一個窩囊廢,又能有什麼作為? 不是他不想為國效勞,而是這個國家說:“謝謝你,你不必效勞,你最好的方式,就是不作為,你要不識相,非要作為不可,那我就要收拾你。
”詩人不由對天大呼“至今磊落人,淚盡以血續”(《聞虜亂次前輩韻》),手腳被捆綁起來的陸遊,任由心頭滴着鮮血,那歲月也太痛苦了。
古人多古道心腸,而古道心腸之人,多古闆,古闆的性格,難免認死理,難免一根筋。
陸遊,對于這個破碎的半壁河山,那根深蒂固的愛,對于異族侵略者,那斬釘截鐵的恨,倒也不是說變就變,說改就改的。
“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铿有聲”(《三月十七日醉中作》),他是很把這個不怎麼樣的國家,當回事的。
不像某些人前腳到得外洋,後腳回臉罵娘,轉眼忘掉曾經遮過風雨的老屋,唾棄之,也未免勢利得太快。
所以,像陸遊這樣與處于生死存亡關頭的這個民族,血脈相連,心氣相通,而對那些與自己所認知的文化傳統精神相悖的“妖氛”“胡塵”“夷音”“逆虜”之類,格格不入,難以認同;那些努力使自己眼珠綠起來、頭發黃起來、皮膚白起來的朋友,是無法理解的。
這就是兩千三百年前那位漆園吏所說的了。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莊子·秋水》 那些同行,甚至還會将一頂“愛國賊”的帽子,加諸陸遊頭上的。
這有什麼辦法呢?其實想想也就不奇怪了,端誰的碗,服誰的管,啖飯,本難,啖洋飯,尤其難,而啖外國主子嗟來之食,更是難上加難。
在人家需要他講什麼,而必須講什麼的時候,不這樣也難以生存。
于是,也就諒解這種讨好主子的謀生之道了。
如果讀一讀陸遊乾道九年(1173年),寫的一首《金錯刀行》,就知道兩種不同價值觀點的差異了。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策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剛。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一個心中有中國的中國人,和一個心中隻有外國的中國人,是沒有共同語言的。
飲恨一生,愛國不成,這八個字,便是詩人的生平概略,這也是中國曆來士大夫說不盡的哀史。
誰教他偏偏趕上不是奸佞當道、小人得勢,就是膿包蛋掌權的時代?于是,空有滿腹韬略,萬卷兵書,徒有愛國熱忱,殺敵壯志,也隻能在無可奈何的歲月裡,銷蝕殆盡,付諸東流。
盡管如此,悲壯的詩人仍舊将自己命運,與這個衰微的王朝維系在一起。
因為這是他的國家,也是他父母親和他兒女的國家,母親是不可替代的,祖國是不可更疊的。
甚至到了開禧二年(1206年),他八十二歲時,還把自己喻為一匹老馬,等待着祖國的征召。
《老馬行》 老馬虺聩依晚照,自計豈堪三品料? 玉鞭金絡付夢想,瘦稗枯萁空咀噍。
中原蝗旱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诏
當年脍鲸東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壯。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歸急雪滿貂裘。
今年摧頹最堪笑,華發蒼顔羞自照。
誰知得酒尚能狂,脫帽向人時大叫。
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铿有聲。
破驿夢回燈欲死,打窗風雨正三更。
不過,從這首詩看,時在成都任參議官的他,仍是壯志未泯,仍是精神不死。
屢遭挫折,收複山河之心不變,遠離前線,憧憬颦鼓之聲依舊。
可是,生在這個極不争氣的王朝,碰上這些極不争氣的皇帝,他一生曆經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一個比一個窩囊廢,又能有什麼作為? 不是他不想為國效勞,而是這個國家說:“謝謝你,你不必效勞,你最好的方式,就是不作為,你要不識相,非要作為不可,那我就要收拾你。
”詩人不由對天大呼“至今磊落人,淚盡以血續”(《聞虜亂次前輩韻》),手腳被捆綁起來的陸遊,任由心頭滴着鮮血,那歲月也太痛苦了。
古人多古道心腸,而古道心腸之人,多古闆,古闆的性格,難免認死理,難免一根筋。
陸遊,對于這個破碎的半壁河山,那根深蒂固的愛,對于異族侵略者,那斬釘截鐵的恨,倒也不是說變就變,說改就改的。
“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铿有聲”(《三月十七日醉中作》),他是很把這個不怎麼樣的國家,當回事的。
不像某些人前腳到得外洋,後腳回臉罵娘,轉眼忘掉曾經遮過風雨的老屋,唾棄之,也未免勢利得太快。
所以,像陸遊這樣與處于生死存亡關頭的這個民族,血脈相連,心氣相通,而對那些與自己所認知的文化傳統精神相悖的“妖氛”“胡塵”“夷音”“逆虜”之類,格格不入,難以認同;那些努力使自己眼珠綠起來、頭發黃起來、皮膚白起來的朋友,是無法理解的。
這就是兩千三百年前那位漆園吏所說的了。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莊子·秋水》 那些同行,甚至還會将一頂“愛國賊”的帽子,加諸陸遊頭上的。
這有什麼辦法呢?其實想想也就不奇怪了,端誰的碗,服誰的管,啖飯,本難,啖洋飯,尤其難,而啖外國主子嗟來之食,更是難上加難。
在人家需要他講什麼,而必須講什麼的時候,不這樣也難以生存。
于是,也就諒解這種讨好主子的謀生之道了。
如果讀一讀陸遊乾道九年(1173年),寫的一首《金錯刀行》,就知道兩種不同價值觀點的差異了。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策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剛。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一個心中有中國的中國人,和一個心中隻有外國的中國人,是沒有共同語言的。
飲恨一生,愛國不成,這八個字,便是詩人的生平概略,這也是中國曆來士大夫說不盡的哀史。
誰教他偏偏趕上不是奸佞當道、小人得勢,就是膿包蛋掌權的時代?于是,空有滿腹韬略,萬卷兵書,徒有愛國熱忱,殺敵壯志,也隻能在無可奈何的歲月裡,銷蝕殆盡,付諸東流。
盡管如此,悲壯的詩人仍舊将自己命運,與這個衰微的王朝維系在一起。
因為這是他的國家,也是他父母親和他兒女的國家,母親是不可替代的,祖國是不可更疊的。
甚至到了開禧二年(1206年),他八十二歲時,還把自己喻為一匹老馬,等待着祖國的征召。
《老馬行》 老馬虺聩依晚照,自計豈堪三品料? 玉鞭金絡付夢想,瘦稗枯萁空咀噍。
中原蝗旱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