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為師

關燈
持者絕不惜力,不該支持者哪怕鬧事也絕不苟同。

    梅堯臣詩裡提到的曾子固,即曾鞏,也是受到歐陽修關注過的。

    《宋史》說曾鞏: 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辄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

    甫冠,名聞四方。

    歐陽修見其文,奇之。

     王安石就是通過他,得以受到歐陽修的教益。

    《宋史》的《曾鞏傳》和《王安石傳》裡都記載有這段: 少與王安石遊,安石聲譽未振,鞏導之于歐陽修,及安石得意,遂與之異。

     安石少好讀書……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

     他的作品集中,有許多與這些年輕文友們的唱和、交遊、思念、酬應的詩篇。

    歐陽修曾被他的政敵指斥,說他有朋黨之嫌。

    他立即著《朋黨論》,毫不掩飾他與同道者的親密關系。

    “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凡大師,其學術成就,其文化貢獻,其思想深度,其智慧之光,總是能夠像電光雷鳴一樣,産生巨大影響,在曆史的一頁上留下濃墨鑄成的銘記,永不磨滅,這才是胡适所說的“大成績”。

    作章句儒,做老雕蟲,拾人牙慧,雞零狗碎,是算不得大師的。

    至于等而下之者,皇帝的新衣,紙上的冰山,厚似城牆的臉皮,吹牛皮不上稅,與“大師”二字更相差十萬八千裡了。

     1056年,已經頭角峥嵘的蘇東坡方二十二歲,他的弟弟小他三歲,比之現在那些後生代的作家,還要年輕些。

    不知道由于什麼原因,古代文人早慧者多,而近代作家則偏向晚熟。

    且不說外國的普希金、萊蒙托夫,都在未長胡子以前,就寫出了傳誦一時的名篇,僅以中國的李賀為例,孩提時,就寫出《高軒過》一詩,令韓愈吃驚。

    李長吉死時才三十出頭,可他在唐代詩壇的重要位置,已經牢固地奠定,為公認的大家。

    大概如今時行大器晚成,不到五十歲,或略超半百,尚冠以青年作家頭銜者,不算稀奇。

    過了而立之年,還稱之為新生代,或後生代作家者,也屬正常。

    以此類推,蘇東坡就該是兒童團作家,李賀隻能算幼兒園作家。

    我想,造成這樣的現象,有許多因素。

    但缺乏像歐陽修這樣獎掖後進,發現新人的大師級人物,恐怕是相當重要的原因。

    韓愈就了不起,他聽說李賀那小孩子有才華,親自登門。

    後來,李賀考試,因避父諱,取消報考機會。

    韓愈專門寫了文章說明諱無必要,做他的思想工作。

    正是這些大師的關懷,李賀的禀賦才得以發揮出來,成為詩中鬼才吧! 所以韓愈說“不怕沒有千裡馬,而怕沒有伯樂”,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當然,有可能在一定的時期内,硬是沒有伯樂出現,或出現了他也不幹伯樂的事,盡去沽名釣譽,盡去風花雪月,盡去撈一官半職,那也隻能無可奈何,就靠千裡馬自己去馳騁了。

    但千萬别碰上一位非伯樂,卻裝作伯樂的家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那就該倒黴大了。

     但真正的伯樂,如歐陽修者,在讀到蘇轼的文章以後,給梅聖俞的信中,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之情,說: 取讀轼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一頭地也。

     一個在文壇扛鼎的大人物,會為一個年輕作家的出現,高興到甘願為他讓路,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還能找出類似的第二人嗎? 宋人朱弁在他的筆記《曲洧舊聞》裡提到: 東坡之文,落筆辄為人所傳誦,每一篇到,歐陽公為終日喜。

    前輩類若此。

    一日,與其子論文,及坡公,歎曰:“汝記吾言,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

    ” 從這裡,我們更看到他那寬大的心懷,深情的期勉,以及對于年輕人成功的喜悅。

    若是能得這樣大師的惠澤,豈不也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大師的預見沒有錯,朱弁接着寫道: 崇甯大觀間,海外詩盛行,後生不複言歐公者。

    是時,朝廷雖嘗禁止(蘇轼文字),賞錢增至八百萬,禁愈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誇。

    士大夫不能讀坡詩,便自覺氣索。

     蘇東坡在北宋文壇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時,雖然他一次坐牢,兩次官司,三次流放,多次調動,最後充軍到海南島,一生之中,始終與提攜過他的前輩歐陽修一樣,接棒的蘇轼,也是以扶持年輕人為己任的。

    身體力行,盡最大力量去發現、支持、援助、提攜文壇新人,在《宋史》中,這樣的例子,簡直俯拾皆是。

     熙甯初,舉四京學官,策文為優。

    教授北京國子監,留守文彥博才之,留再任。

    蘇轼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轶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

     《黃庭堅傳》 十七歲從父官至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