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為師

關燈
封建色彩,但也表示師生知識的傳承關系,擔負人類進化的重任,正是有師有生,代代相傳,才構成世界文化的曆史長河。

     歐陽修“舉進士,試南宮第一,擢甲科,調西京推官”,早已文聲卓著,聞名遐迩。

    可蘇東坡還在四川老家待着,雖然他二十歲的時候,由眉山至成都,當地名流“一見待以國士”,但對偌大中國來說,盆地終究有其局限性,盡管蘇轼才俊不可一世,但不為世知。

    大概四川作家,除了名師賞薦之外,其成長過程似乎有個隐隐的規律在,那就是必須出夔門,方成大器。

     談及這個話題,可舉出不少例證。

    其一,即蘇轼,一出蜀則雄伯天下,以緻四海之内的士子,開口不談蘇而覺氣索。

    其二,即司馬相如,當他在西京時何其了得,長門一怨而天下知,後妃們都給他送紅包,求其詞賦,文采之飛揚,神情之得意,可想而知。

    一旦回到成都那條街上,與卓文君合開一家小鋪子,整日坐在燙酒的炭爐旁,欣賞太太的美麗,從此也就了了而已。

    出蜀效應,自古至今,皆如此而然,或許不無道理。

     蘇洵也許意識到,也許并非完全自覺地,隻有走出盆地,方能顯現天下,不去和中原文化主流契合,尋找到認識并重視他們才華的大師,至死也是坐井觀天罷了。

    于是,至和、嘉祐年間,領着他的兩個兒子,蘇轼、蘇轍,離開家鄉四川眉山,乘舟東下,過三峽,出夔門,到了北宋的京師汴梁應試。

    “三蘇”立刻被當時任翰林學士的歐陽修注意到了。

     上其所著書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

     由于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推薦,而且上達天聽,連宋仁宗都認為朝廷得人。

    于是,這三位川籍作家,在首都制造了一次“轟動效應”。

    開封城裡,立刻掀起了一陣“三蘇”旋風。

    一時間,文人為文,都模仿他們的風格。

     楚蜀得曾蘇,超然皆絕足。

     父子兄弟間,光輝自聯屬。

     這是歐陽修“與為詩友,自以為不及”的梅堯臣,所寫的《送曾子固蘇轼》詩。

    “三蘇二曾”,一代新人的崛起,使得這位老詩人興奮不已。

    然而,他筆下所寫的“光輝”,正是由于歐陽修大力提攜、推薦、遊說、鼓吹,蘇洵與其兩子,轼、轍,才得以大展抱負,否則,也不是沒有可能“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曆史上那種“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嫌”的懷才不遇的事例,不也屢屢發生過嘛!所以,發現真正有才華的人,并使其充分發揮能量,也就是所謂的慧眼識人,這才是大師的“師”,應該盡到的責任。

    所以,大師的偉大,除了偉大在自身的文學成就上,還偉大在知人、識人、發現人、培養人的堪為人師的這一點。

     9世紀中期,歐陽修是位公推的文壇領袖,那時候沒有什麼選舉之類,也用不着拉票,也無須乎搞種種小動作。

    古代作家,至少那些真正的大師輩的作家,更講究靠作品說話,而不把功夫用在文學以外。

    而時下那些奔名逐利于文壇者,組織吹捧,花錢買好,央人鼓掌,自吹自擂,忙得馬不停蹄,累到吐血的程度,結果如何呢?不過是《伊索寓言》所嘲諷的那隻狐狸,盡管披了一張獅子的皮,也并不等于就是森林之王。

     歐陽修被“天下翕然師尊之”的崇敬,是因為他“始從尹洙遊,為古文,議論當世事,疊相師友,與梅堯臣遊,為歌詩相倡和,以文章名冠天下”。

    最後一句,若譯成現代語言,歐陽修以其使人敬服的創作實力和人格魅力,才被尊之為大師,憑真貨色、真本事、真學問、真文章,才在文壇上産生一呼百應的凝聚力。

    歐陽修也不是無原則地支持一切,歐陽修始終堅持自己的文學主張,和他一以貫之的做人風格。

     知嘉祐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号“大學體”,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畢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馬首,街邏不能制,然場屋之習,從是遂變。

     歐陽修作為大師的第一成績:糾偏當時文學積弊,創造一代新的文風。

    《宋史》認為他的功績可與唐代韓愈的古文運動相比拟,“唐之文,涉五季而弊,至宋歐陽修又振起之”。

    作為大師的第二成績:他發現了一大批如蘇東坡這樣的文學精英,使他們脫穎而出,造成宋代文學的輝煌。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那就更應該大書特書一筆,予以充分肯定的。

     看來,發生在1058年的這次開封城裡的小小學潮,不過是考生們起哄而已,倒沒有任何政治背景,隻是對歐陽修改革文風的一次抗議。

    他們落榜了,走上街頭,攔住了他的馬,包圍着他吵吵鬧鬧,連警察也沒有辦法制止。

    這位老先生并不因此而遷就,而改變初衷。

    該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