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天性
關燈
小
中
大
傷、笨拙的攻讦和沒有多少水平的責詞。
他們興高采烈地抓住了他詩中的兩句話“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和其他一些叙述民衆苦難的詩,以及奏章裡的隻言片字,告到了宋神宗那兒去,控他一個大逆不道。
在中國封建社會裡,有什麼罪比反對皇帝的罪還大呢?别看這些人智商極低,但在關鍵時刻整人,并一下子上綱到極限,又顯得很有天才。
“龍就是陛下您啊,蟄龍,就是惡毒攻擊陛下您已經入土為安了呀……”這時,既要有慷慨激昂和滿腔義憤,還要有眼淚鼻涕和滿臉忠誠。
所以,無限上綱和隐射法,努力往皇帝身上牽強附會過去,便是所有低能兒,用來打倒對手的有效套路。
在中國曆史上,宋朝的皇帝在文化素質上,要高于他朝。
趙姓皇帝對于文化人的使用、信任、提拔、尊重,也比他朝要好得多。
像範仲淹、晏殊、司馬光、文彥博、歐陽修、曾鞏、梅聖俞,包括王安石和蘇轼的弟弟蘇轍,直到南宋末年的文天祥、謝枋得、陸秀夫等,都做了很大的官,而且都是詩文大家。
在中國當皇帝的幾百人之中,曹操是算得上一位真正的帝王級作家,和他差不多等級的南唐中宗和後主,應該是懂得作家和創作規律的皇帝,但他們也不能像宋朝皇帝那樣給作家這麼高度的信任。
神宗甚至把王安石請出來當他的當朝宰相,這在别朝别代,是絕不可能的事情。
皇帝高看作家者不是沒有,不過絕大多數是當個消閑解悶兒的玩意兒罷了,不會在政治上多麼重用的。
南朝的謝靈運就是一個例子,皇帝對他親近,不過是閑時想同他談談詩文而已,但謝詩人卻想染指權力,給他一個官當又不好好幹,結果,皇上一不開心,就把他給殺了。
所以,像宋朝這樣起用文人,在政治上的信任,在工作上的支持,也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次罕見的文化現象,确實是值得研究的。
這位宋神宗,接英宗位後,一方面,支持新派王安石的變法,很想發奮圖強一番,來扭轉積弱之勢;另一方面,也很欣賞保守派蘇轼的才華,表明了一個皇帝的文化品位,決定了他對待作家和作品的态度。
從這裡可以看出,他是懂得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有人打個小報告,馬上就要作家好看的主子。
趙顼每次讀到蘇轼奏章的文采處,便對臣下贊不絕口,而讀到他反映民間疾苦的詞章,連吃飯都不香的。
他當然不能相信這個詩人會反對朝廷,用詩文來诽謗他。
但是,現在控制朝政大權的那些官員,很害怕蘇轼從地方回到開封的中央政府裡來做事。
隻要他回來,就必然得到皇帝的重用,就必然要妨礙他們的仕途,也許外調,也許落職,使他們存在這樣的危機感,必然要抱成團地置蘇轼于死地了。
于是,告他反對皇帝,便是讓他在眼前消失的最佳之計,這也是曆來一部分文人求諸最高權力來收拾同行,簡直可以說是無師自通的絕妙手段。
所以,在皇帝的周圍,一旦有一批這樣的小人,而且他們又聯合起來,那也是很能左右局面,甚至左右皇帝的一股可怕勢力。
他們“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的淩厲攻勢,竟使得宋神宗也無法不按照他們的意見,把蘇轼抓起來押解京師審問。
曾參的母親,聽到有人告訴她兒子殺人的信息,一次,不信,二次,還不信,到了第三次,她不得不信了,在紡車上坐不住了。
趙顼是皇帝,但也是人,人是很容易因為被重複灌輸的信息,而改變觀點的,至此,能不将信就疑嗎? 蘇轼在寫給這位文彥博的一封信裡,說起過他家人對他寫詩而受牽連的恨絕心情,讀來令人心酸: 某始就逮赴獄,有一子稍長,徒步相随,其餘守舍皆婦女幼稚。
至宿州,禦史符下,就家取書。
州郡望風,遺吏發卒,圍船搜取,長幼幾怖死。
既去,婦女恚罵曰:“是好著書,書成何所得?而怖我若此。
”悉取焚之。
所以,他的家人不希望他寫詩:“你可别再寫詩了,拜托你了!”要他戒掉寫詩的“毛病”,也是很自然的了。
“要是你不寫詩,哪會來抄家呢?”看起來,“抄家”一法,倒是早已有之的老古董了。
其目的無非一是收集罪證,二是掠奪财富,三是打倒威風。
對蘇東坡這個一介書生來講,一無油水二無威權,不過想從他的詩文裡,再多找些證據,可置他于死地罷了。
社會公衆對于天才,從來就是兩途,一種是希望他成為巨人,一種則是努力把他踐踏,化為烏有,而無其他。
就在他被逮捕、被拘留、被審判的時候,杭州城裡的老百姓,專門為他做了一場法事,禱祝平安。
當他關在牢房
他們興高采烈地抓住了他詩中的兩句話“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和其他一些叙述民衆苦難的詩,以及奏章裡的隻言片字,告到了宋神宗那兒去,控他一個大逆不道。
在中國封建社會裡,有什麼罪比反對皇帝的罪還大呢?别看這些人智商極低,但在關鍵時刻整人,并一下子上綱到極限,又顯得很有天才。
“龍就是陛下您啊,蟄龍,就是惡毒攻擊陛下您已經入土為安了呀……”這時,既要有慷慨激昂和滿腔義憤,還要有眼淚鼻涕和滿臉忠誠。
所以,無限上綱和隐射法,努力往皇帝身上牽強附會過去,便是所有低能兒,用來打倒對手的有效套路。
在中國曆史上,宋朝的皇帝在文化素質上,要高于他朝。
趙姓皇帝對于文化人的使用、信任、提拔、尊重,也比他朝要好得多。
像範仲淹、晏殊、司馬光、文彥博、歐陽修、曾鞏、梅聖俞,包括王安石和蘇轼的弟弟蘇轍,直到南宋末年的文天祥、謝枋得、陸秀夫等,都做了很大的官,而且都是詩文大家。
在中國當皇帝的幾百人之中,曹操是算得上一位真正的帝王級作家,和他差不多等級的南唐中宗和後主,應該是懂得作家和創作規律的皇帝,但他們也不能像宋朝皇帝那樣給作家這麼高度的信任。
神宗甚至把王安石請出來當他的當朝宰相,這在别朝别代,是絕不可能的事情。
皇帝高看作家者不是沒有,不過絕大多數是當個消閑解悶兒的玩意兒罷了,不會在政治上多麼重用的。
南朝的謝靈運就是一個例子,皇帝對他親近,不過是閑時想同他談談詩文而已,但謝詩人卻想染指權力,給他一個官當又不好好幹,結果,皇上一不開心,就把他給殺了。
所以,像宋朝這樣起用文人,在政治上的信任,在工作上的支持,也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次罕見的文化現象,确實是值得研究的。
這位宋神宗,接英宗位後,一方面,支持新派王安石的變法,很想發奮圖強一番,來扭轉積弱之勢;另一方面,也很欣賞保守派蘇轼的才華,表明了一個皇帝的文化品位,決定了他對待作家和作品的态度。
從這裡可以看出,他是懂得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有人打個小報告,馬上就要作家好看的主子。
趙顼每次讀到蘇轼奏章的文采處,便對臣下贊不絕口,而讀到他反映民間疾苦的詞章,連吃飯都不香的。
他當然不能相信這個詩人會反對朝廷,用詩文來诽謗他。
但是,現在控制朝政大權的那些官員,很害怕蘇轼從地方回到開封的中央政府裡來做事。
隻要他回來,就必然得到皇帝的重用,就必然要妨礙他們的仕途,也許外調,也許落職,使他們存在這樣的危機感,必然要抱成團地置蘇轼于死地了。
于是,告他反對皇帝,便是讓他在眼前消失的最佳之計,這也是曆來一部分文人求諸最高權力來收拾同行,簡直可以說是無師自通的絕妙手段。
所以,在皇帝的周圍,一旦有一批這樣的小人,而且他們又聯合起來,那也是很能左右局面,甚至左右皇帝的一股可怕勢力。
他們“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的淩厲攻勢,竟使得宋神宗也無法不按照他們的意見,把蘇轼抓起來押解京師審問。
曾參的母親,聽到有人告訴她兒子殺人的信息,一次,不信,二次,還不信,到了第三次,她不得不信了,在紡車上坐不住了。
趙顼是皇帝,但也是人,人是很容易因為被重複灌輸的信息,而改變觀點的,至此,能不将信就疑嗎? 蘇轼在寫給這位文彥博的一封信裡,說起過他家人對他寫詩而受牽連的恨絕心情,讀來令人心酸: 某始就逮赴獄,有一子稍長,徒步相随,其餘守舍皆婦女幼稚。
至宿州,禦史符下,就家取書。
州郡望風,遺吏發卒,圍船搜取,長幼幾怖死。
既去,婦女恚罵曰:“是好著書,書成何所得?而怖我若此。
”悉取焚之。
所以,他的家人不希望他寫詩:“你可别再寫詩了,拜托你了!”要他戒掉寫詩的“毛病”,也是很自然的了。
“要是你不寫詩,哪會來抄家呢?”看起來,“抄家”一法,倒是早已有之的老古董了。
其目的無非一是收集罪證,二是掠奪财富,三是打倒威風。
對蘇東坡這個一介書生來講,一無油水二無威權,不過想從他的詩文裡,再多找些證據,可置他于死地罷了。
社會公衆對于天才,從來就是兩途,一種是希望他成為巨人,一種則是努力把他踐踏,化為烏有,而無其他。
就在他被逮捕、被拘留、被審判的時候,杭州城裡的老百姓,專門為他做了一場法事,禱祝平安。
當他關在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