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的垮台
關燈
小
中
大
點諸葛亮唱《空城計》的架勢。
聽衆有兩位,一位灰衣人,帶個小僮,一個紅衣人,正襟危坐。
據說,這就是蔡京,在那兒裝孫子,表示被音樂陶醉,魂夢不知所依的樣子。
畫的上方,還有“臣蔡京謹題”的一首詩,其中兩句,“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雅得那麼俗,可又俗得那麼雅。
帝将相入畫,相為帝題詩,這文人丞相,這文人皇帝,真如暹羅雙胞胎那樣,珠聯璧合,臭味相投。
蔡京倡“豐亨豫大”之說,說白了,就是有錢該花,不花白不花,貴為天子,不花就是傻瓜。
有一次,趙佶宴請,說不敢用玉器餐具,怕擔奢華的議論。
蔡京說:“臣昔使契丹,見玉盤盞,皆石晉時物,持以誇臣,謂南朝無此。
今用之上壽,于禮無嫌。
”帝曰:“先帝做一小台才數尺,上封者甚衆,朕甚畏其言。
”京曰:“事苟當于理,多言不足畏也。
陛下當享天下之奉,區區玉器,何足計哉!”就在這樣一呼一應的狼狽為奸下,北宋的一點家底,就統統折騰光了。
于是,鑄九鼎,建明堂,修方澤,立道觀,鑿大伾三山,創天成、聖功二橋,大興工役,無慮四十萬,兩河之民,民不聊生,而蔡京卻以稷、契、周公、召公自居,接下來,花無數的銀子,用無數的人工,動手人間絕無、世上僅有的艮嶽園林工程。
如今在北京北海公園、頤和園中的太湖石,很多都是北宋首都開封艮嶽園林的遺物,系金軍攻陷汴京後而擄至北方的。
任何一位領導人,輕信失察、用人不當的事,難免發生。
看錯了人,看走了眼,被假象蒙蔽,作錯誤決策,把處理品當優等貨,把三類苗當好莊稼,把僞君子當正派人,把野心家當接班者,這都是可能的。
但通常,可一可二不可三,宋徽宗甚至于四,一錯再錯,錯上加錯,實在是不可救藥得很。
一個好皇帝,碰上一個不好的宰相,國家也許不會出問題,一個不好的皇帝,碰上一個好宰相,國家也許同樣不會出問題;但一個不好的皇帝,碰上了一個不好的宰相,那這個國家就必出問題不可。
北宋之亡,固然亡在不好的皇帝趙佶手裡,也是亡在這個不好的宰相手裡。
北方的金兵,鋪天蓋地而來,趙佶遜位了,當太上皇,讓他兒子趙桓,也就是欽宗,登基接位。
彈劾蔡京的章奏,如雪片飛來。
其中以孫觌的上疏,最為深刻全面。
自古書傳所記,巨奸老惡,未有如京之甚者。
太上皇屢因人言,灼見奸欺,凡四罷免,而近幸小人,相為唇齒,唯恐失去憑依,故營護壅蔽,既去複用,京益蹇然。
自謂羽翼已成,根深蒂固,是以兇焰益張,複出為惡。
倡導邊隙,挑撥兵端,連起大獄,報及睚眦。
怨氣充塞,上幹陰陽,水旱連年,赤地千裡,盜賊偏野,白骨如山,人心攜貳,天下解體,敵人乘虛鼓行,如入無人之境。
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 這份參奏的對象,與其說是蔡京,毋甯說是趙佶。
宋徽宗作為文人,詩詞一流,繪畫一流,連他的書法,所創造出來的“瘦金體”,也是一流。
作為皇帝,卻是末流,而且是末中的末流。
因為中國老百姓,不需要一個會畫畫、會寫詩、會彈琴的皇帝,而是需要一個不給老百姓制造災難的統治者,所以,民間文學對這位亡國之君,口碑從來不佳。
《水浒傳》第二回,有一段介紹,說趙佶: 乃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禦弟,見掌東駕,排号九大王,是個聰明俊俏人物。
這浮浪子弟門風,幫閑之事,無一般不曉,無一般不會,更無般不愛。
琴棋書畫,儒釋道教,無所不通,踢球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
那時,趙佶還在他的潛邸裡做端王,再混賬,再敗家,再不成器,也隻是牽涉他個人而已。
何況他是王子,一個有着太多條件,足可以優哉遊哉的花花公子,他為什麼不享受,不快活?再說,宮廷中最為忌諱的一件事,就是所有可能成為帝位候選人的成員,千萬不能表現出來那種不安于位、躍躍欲試的情緒,弄不好,會招來殺身之禍。
因此,趙佶潛心于文學藝術領域,多方涉獵,興趣廣泛,探索追求,學有所成,是他聰明的抉擇。
因此,他寫詩、作畫、學道、性放縱,浪漫得過頭,風流得過分,我們沒有理由苛責他的荒唐。
然而趙佶十八歲那年,他的兄長,宋哲宗駕崩,無子嗣。
一頂禦轎,将他擡進宮裡,即帝位。
這雖然是天上掉餡兒餅的美事,但是好還是壞,是走正路還是入邪道,是兢兢業業還是吊兒郎當,是正經八百還是荒淫無恥,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和大宋江山
聽衆有兩位,一位灰衣人,帶個小僮,一個紅衣人,正襟危坐。
據說,這就是蔡京,在那兒裝孫子,表示被音樂陶醉,魂夢不知所依的樣子。
畫的上方,還有“臣蔡京謹題”的一首詩,其中兩句,“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雅得那麼俗,可又俗得那麼雅。
帝将相入畫,相為帝題詩,這文人丞相,這文人皇帝,真如暹羅雙胞胎那樣,珠聯璧合,臭味相投。
蔡京倡“豐亨豫大”之說,說白了,就是有錢該花,不花白不花,貴為天子,不花就是傻瓜。
有一次,趙佶宴請,說不敢用玉器餐具,怕擔奢華的議論。
蔡京說:“臣昔使契丹,見玉盤盞,皆石晉時物,持以誇臣,謂南朝無此。
今用之上壽,于禮無嫌。
”帝曰:“先帝做一小台才數尺,上封者甚衆,朕甚畏其言。
”京曰:“事苟當于理,多言不足畏也。
陛下當享天下之奉,區區玉器,何足計哉!”就在這樣一呼一應的狼狽為奸下,北宋的一點家底,就統統折騰光了。
于是,鑄九鼎,建明堂,修方澤,立道觀,鑿大伾三山,創天成、聖功二橋,大興工役,無慮四十萬,兩河之民,民不聊生,而蔡京卻以稷、契、周公、召公自居,接下來,花無數的銀子,用無數的人工,動手人間絕無、世上僅有的艮嶽園林工程。
如今在北京北海公園、頤和園中的太湖石,很多都是北宋首都開封艮嶽園林的遺物,系金軍攻陷汴京後而擄至北方的。
任何一位領導人,輕信失察、用人不當的事,難免發生。
看錯了人,看走了眼,被假象蒙蔽,作錯誤決策,把處理品當優等貨,把三類苗當好莊稼,把僞君子當正派人,把野心家當接班者,這都是可能的。
但通常,可一可二不可三,宋徽宗甚至于四,一錯再錯,錯上加錯,實在是不可救藥得很。
一個好皇帝,碰上一個不好的宰相,國家也許不會出問題,一個不好的皇帝,碰上一個好宰相,國家也許同樣不會出問題;但一個不好的皇帝,碰上了一個不好的宰相,那這個國家就必出問題不可。
北宋之亡,固然亡在不好的皇帝趙佶手裡,也是亡在這個不好的宰相手裡。
北方的金兵,鋪天蓋地而來,趙佶遜位了,當太上皇,讓他兒子趙桓,也就是欽宗,登基接位。
彈劾蔡京的章奏,如雪片飛來。
其中以孫觌的上疏,最為深刻全面。
自古書傳所記,巨奸老惡,未有如京之甚者。
太上皇屢因人言,灼見奸欺,凡四罷免,而近幸小人,相為唇齒,唯恐失去憑依,故營護壅蔽,既去複用,京益蹇然。
自謂羽翼已成,根深蒂固,是以兇焰益張,複出為惡。
倡導邊隙,挑撥兵端,連起大獄,報及睚眦。
怨氣充塞,上幹陰陽,水旱連年,赤地千裡,盜賊偏野,白骨如山,人心攜貳,天下解體,敵人乘虛鼓行,如入無人之境。
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 這份參奏的對象,與其說是蔡京,毋甯說是趙佶。
宋徽宗作為文人,詩詞一流,繪畫一流,連他的書法,所創造出來的“瘦金體”,也是一流。
作為皇帝,卻是末流,而且是末中的末流。
因為中國老百姓,不需要一個會畫畫、會寫詩、會彈琴的皇帝,而是需要一個不給老百姓制造災難的統治者,所以,民間文學對這位亡國之君,口碑從來不佳。
《水浒傳》第二回,有一段介紹,說趙佶: 乃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禦弟,見掌東駕,排号九大王,是個聰明俊俏人物。
這浮浪子弟門風,幫閑之事,無一般不曉,無一般不會,更無般不愛。
琴棋書畫,儒釋道教,無所不通,踢球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
那時,趙佶還在他的潛邸裡做端王,再混賬,再敗家,再不成器,也隻是牽涉他個人而已。
何況他是王子,一個有着太多條件,足可以優哉遊哉的花花公子,他為什麼不享受,不快活?再說,宮廷中最為忌諱的一件事,就是所有可能成為帝位候選人的成員,千萬不能表現出來那種不安于位、躍躍欲試的情緒,弄不好,會招來殺身之禍。
因此,趙佶潛心于文學藝術領域,多方涉獵,興趣廣泛,探索追求,學有所成,是他聰明的抉擇。
因此,他寫詩、作畫、學道、性放縱,浪漫得過頭,風流得過分,我們沒有理由苛責他的荒唐。
然而趙佶十八歲那年,他的兄長,宋哲宗駕崩,無子嗣。
一頂禦轎,将他擡進宮裡,即帝位。
這雖然是天上掉餡兒餅的美事,但是好還是壞,是走正路還是入邪道,是兢兢業業還是吊兒郎當,是正經八百還是荒淫無恥,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和大宋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