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折騰
關燈
小
中
大
《唐宋八大家文鈔》,将韓愈名列領銜位置,一直為世人所首肯,延續至今,無人異議,這大概是真正的不朽了。
近年來,追求不朽,成了某些同行的心病,一些還健在的,有點子成就的作家,一些剛逝世的,有點子名望的作家,便來不及地在家鄉蓋廟建祠,樹碑立傳,香燭紙馬,供奉鼓吹,以示不朽。
其實,文學史這把尺子,以數年計,以數十年計,而不是數百年來測量不朽,往往是不準的。
如今,已成為廣東潮州的一個景點的韓祠,又稱韓文公廟,卻有值得人們思考的地方。
唐代文學大師的廟,到隔朝宋代才修,說明古人對“不朽”一詞的慎重。
這座宋真宗成平二年(999年)興建的廟,離韓愈逝世的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已有一百七十五年的時間跨度。
是真金白銀,是廢銅爛鐵,是騾子,是馬,經過近二百年的過濾沉澱,朽或不朽,自有公論,闆上釘釘,毋庸置疑。
由此來看,肉眼凡胎的我們,對于同時代文人和作品的判斷,難免有藕斷絲連的感情因素,再加之炒作、起哄、鼓吹、擡轎,雲山霧罩,撲朔迷離,薰莸不分,泥沙俱下,弄得讀者無所适從,莫衷一是,遠不如時間老人那樣看得準、看得透。
所以,在跟班和跑腿的馬屁簇擁下,在虛榮心和麻木感的微醺懵懂中,那些建紀念館以求不朽的同行,自封不朽,贻人笑柄,人捧不朽,更是笑話。
再說,不朽又不是小籠包子,需要趁熱吃,至于那麼急着加冕嗎?該不朽,誰也擋不住你不朽,不該不朽,你即使如明末魏宗賢蓋三千生祠,最後不也土崩瓦解了嘛! 韓愈這個名字,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來有自,因他是一個具有開創意義的人物。
那些活着的和死去的蓋文學小廟者,可曾有創新,領先,走在時代前面,令文學面貌一變的努力,能在文學史上留下一筆嗎?如果回答為“否”,這種一廂情願,以為樹一個牌位,挂兩張舊照,放幾本著作,存數冊手稿,就會永遠被後人記住,那也忒自作多情了。
唐代的古文運動,說到底,是把丢掉的東西重新撿起來,所以又稱之複古。
不過,韓愈并非全盤照搬的複古,而是在繼承古文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全新的散文文體。
雖然他主張“破骈為散”,恢複兩漢以來司馬遷、楊雄的自然質樸的文體,但他更主張“師其意而不師其辭”“言貴獨到”“能自樹立”“辭必己出”“文從字順”“唯陳言之務去”。
然而,去陳出新,談何容易。
所以,他在《答李翊書》裡說,創新是“戛戛乎難哉”的事情,問題還在于新生事物,不但不會得到習慣勢力、保守思想的接納,而是被抵制、被非難,甚至受嘲笑,受打擊。
但他堅信,隻要能夠“處心有道,行己有方”,頂住壓力,沖鋒陷陣,古文運動的這場改革,在他看來,隻要“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後世法”地堅守陣地,倒下再起,總是能夠蕩滌浮華,掃盡豔麗,而奠定唐代古文基石的。
韓祠建成以後,又數十年,對韓愈崇拜之至、褒美之至的宋人蘇東坡,撰寫了一篇激情洋溢的碑文,現在,在潮州韓文公祠裡,還保存着這塊碑石。
其中贊他“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
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複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蘇東坡對韓愈的評價之高,可以說是登峰造極。
宋人司馬光在其《答陳師仲司法書》,說到韓愈“文章自魏晉衰微,流及齊、梁、陳、隋,羸備纖靡,窮無所之。
文公傑然振而起之,如雷霆列星,驚照今古”等文字,也是臻至極緻的贊美。
錢锺書在《談藝錄》裡,對宋代高擡韓愈的現象,有過一番諷刺: 韓昌黎之在北宋,可謂千秋萬歲,名不寂寞矣……要或就學論,或就藝論,或就人品論,未嘗概奪而不與也。
其實,北宋追捧韓愈,是一種必然。
北宋立國以後,到真宗、仁宗之際,适與陳子昂《登幽州台》問世時的唐代,從貞觀之治,到武後臨朝,同處于盛世光景的輝煌中。
因此,對于前朝文學遺産的揚棄,對于當代新興文學的建立,遂成迫切的要務。
而北宋所承接五代文學,除了綿軟無骨的花間詞,便是空泛無物的西昆體,可謂烏煙瘴氣,不成氣候,與前朝的“梁陳宮掖之風”,浮豔骈偶之文,有得一拼。
于是,以韓愈為樣闆,歐陽修、尹師魯奮起撥亂反正,加之司馬光、王安石、“三蘇”和“兩曾”等的創作實踐,使文學重歸于正道。
唐宋八大家,“唐二宋六”,證明宋代散文的發展,要進步于唐。
北宋的詩文革新,也是在阻力多多、障礙重重的進程中前行。
嘉祐二年(1057年)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選了蘇轼、曾鞏,而将時望所歸的考生除外,因為他們的文章華而不實。
歐陽修本意,希望通過提倡什麼,反對什麼,來促進文風的改變。
結果,事與願違,開封城裡,竟引發了一場落榜考
近年來,追求不朽,成了某些同行的心病,一些還健在的,有點子成就的作家,一些剛逝世的,有點子名望的作家,便來不及地在家鄉蓋廟建祠,樹碑立傳,香燭紙馬,供奉鼓吹,以示不朽。
其實,文學史這把尺子,以數年計,以數十年計,而不是數百年來測量不朽,往往是不準的。
如今,已成為廣東潮州的一個景點的韓祠,又稱韓文公廟,卻有值得人們思考的地方。
唐代文學大師的廟,到隔朝宋代才修,說明古人對“不朽”一詞的慎重。
這座宋真宗成平二年(999年)興建的廟,離韓愈逝世的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已有一百七十五年的時間跨度。
是真金白銀,是廢銅爛鐵,是騾子,是馬,經過近二百年的過濾沉澱,朽或不朽,自有公論,闆上釘釘,毋庸置疑。
由此來看,肉眼凡胎的我們,對于同時代文人和作品的判斷,難免有藕斷絲連的感情因素,再加之炒作、起哄、鼓吹、擡轎,雲山霧罩,撲朔迷離,薰莸不分,泥沙俱下,弄得讀者無所适從,莫衷一是,遠不如時間老人那樣看得準、看得透。
所以,在跟班和跑腿的馬屁簇擁下,在虛榮心和麻木感的微醺懵懂中,那些建紀念館以求不朽的同行,自封不朽,贻人笑柄,人捧不朽,更是笑話。
再說,不朽又不是小籠包子,需要趁熱吃,至于那麼急着加冕嗎?該不朽,誰也擋不住你不朽,不該不朽,你即使如明末魏宗賢蓋三千生祠,最後不也土崩瓦解了嘛! 韓愈這個名字,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來有自,因他是一個具有開創意義的人物。
那些活着的和死去的蓋文學小廟者,可曾有創新,領先,走在時代前面,令文學面貌一變的努力,能在文學史上留下一筆嗎?如果回答為“否”,這種一廂情願,以為樹一個牌位,挂兩張舊照,放幾本著作,存數冊手稿,就會永遠被後人記住,那也忒自作多情了。
唐代的古文運動,說到底,是把丢掉的東西重新撿起來,所以又稱之複古。
不過,韓愈并非全盤照搬的複古,而是在繼承古文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全新的散文文體。
雖然他主張“破骈為散”,恢複兩漢以來司馬遷、楊雄的自然質樸的文體,但他更主張“師其意而不師其辭”“言貴獨到”“能自樹立”“辭必己出”“文從字順”“唯陳言之務去”。
然而,去陳出新,談何容易。
所以,他在《答李翊書》裡說,創新是“戛戛乎難哉”的事情,問題還在于新生事物,不但不會得到習慣勢力、保守思想的接納,而是被抵制、被非難,甚至受嘲笑,受打擊。
但他堅信,隻要能夠“處心有道,行己有方”,頂住壓力,沖鋒陷陣,古文運動的這場改革,在他看來,隻要“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後世法”地堅守陣地,倒下再起,總是能夠蕩滌浮華,掃盡豔麗,而奠定唐代古文基石的。
韓祠建成以後,又數十年,對韓愈崇拜之至、褒美之至的宋人蘇東坡,撰寫了一篇激情洋溢的碑文,現在,在潮州韓文公祠裡,還保存着這塊碑石。
其中贊他“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
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複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蘇東坡對韓愈的評價之高,可以說是登峰造極。
宋人司馬光在其《答陳師仲司法書》,說到韓愈“文章自魏晉衰微,流及齊、梁、陳、隋,羸備纖靡,窮無所之。
文公傑然振而起之,如雷霆列星,驚照今古”等文字,也是臻至極緻的贊美。
錢锺書在《談藝錄》裡,對宋代高擡韓愈的現象,有過一番諷刺: 韓昌黎之在北宋,可謂千秋萬歲,名不寂寞矣……要或就學論,或就藝論,或就人品論,未嘗概奪而不與也。
其實,北宋追捧韓愈,是一種必然。
北宋立國以後,到真宗、仁宗之際,适與陳子昂《登幽州台》問世時的唐代,從貞觀之治,到武後臨朝,同處于盛世光景的輝煌中。
因此,對于前朝文學遺産的揚棄,對于當代新興文學的建立,遂成迫切的要務。
而北宋所承接五代文學,除了綿軟無骨的花間詞,便是空泛無物的西昆體,可謂烏煙瘴氣,不成氣候,與前朝的“梁陳宮掖之風”,浮豔骈偶之文,有得一拼。
于是,以韓愈為樣闆,歐陽修、尹師魯奮起撥亂反正,加之司馬光、王安石、“三蘇”和“兩曾”等的創作實踐,使文學重歸于正道。
唐宋八大家,“唐二宋六”,證明宋代散文的發展,要進步于唐。
北宋的詩文革新,也是在阻力多多、障礙重重的進程中前行。
嘉祐二年(1057年)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選了蘇轼、曾鞏,而将時望所歸的考生除外,因為他們的文章華而不實。
歐陽修本意,希望通過提倡什麼,反對什麼,來促進文風的改變。
結果,事與願違,開封城裡,竟引發了一場落榜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