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處世
關燈
小
中
大
作郎,其實也是在長安“居大不易”,才卷鋪蓋走人的。
所以,我在臆測,白居易要到唐元和十年(815年),才明白其中堂奧。
那年,他四十四歲,按孔夫子教導,已是過了“不惑之年”的這位詩人,仍舊改不了他那多血質、好沖動、重感情、易憤激的性格。
結果,為當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暴徒無端刺殺,政府反應遲緩,他跳出來打抱不平,伸張正義,結果碰了一鼻子灰,被貶江州,嘗到平生第一次失敗的滋味。
人家告訴他,老弟,為什麼要打你的屁股,因為你越位了。
什麼叫越位,就譬如一間屋子裡有很多人,比你有發言權的多得是。
你的爹,你的媽,你的娘舅,你的姨媽,還有你的大哥、二哥,表兄、表姐,輪不着你第一個搶着說話。
老弟,你要記住,“居”之所以“大不易”,就因為你不是魯濱孫,那荒島上隻你老哥一個,你怎麼折騰怎麼是,可你在這個屋檐底下,你要玩跟頭把式的話,還得注意不要碰到别人。
經過這次冒傻氣,吃苦頭以後,他終于懂得必須調适個人的生存環境,才能在“居大不易”的外部世界裡,努力順應,才能達到“居天下有何難”的目标。
這是了不起的覺悟,也是詩人此後一輩子謹行不渝的方向。
白居易活了七十多歲,在中國古代文人中,算是長壽者。
後四十年,他一直貫徹至終這個目标,一直身體力行這個方向。
第一,努力在物質世界中,營造最為适宜的生存條件;第二,努力在精神世界中,拓展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間。
在唐代衆多文人中間,他大概是唯一的,過得最快活的聰明人了。
在中國,其實聰明的文人多得是,但活得不那麼辛苦、不那麼操勞、不那麼憂心、不那麼有負擔的聰明人,卻很少。
白居易有一首詩《吾土》: 身心安處為吾土, 豈限長安與洛陽。
這恐怕是他對于“居”這樣一個大題目,最為通脫、最為豁達的诠釋了。
其實,白居易在任左拾遺、翰林學士期間,以敢言直谏、慷慨陳詞著稱。
這是前面提到的他的多血質性格所決定了的。
在元和十年(這是他生命轉折的關鍵一年)以前,他是經常上書,面折廷争,谠言诤論,以忠忱報效自任。
《舊唐書·本傳》裡,有這樣一段關于這位關東漢子,有點倔,有點犟,有點擰,有點一根筋的性格描寫: 王承宗拒命,上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論,辭情切至。
既而又請罷河北用兵,凡數千百言,皆人之難言者,上多聽納。
唯谏承璀事切,上頗不悅。
謂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緻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難耐。
”绛對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誅,事無巨細必言者,蓋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輕言也。
陛下欲開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
”上曰:“卿言是也。
” 《新唐書·本傳》也有類似的記載: 後對殿中,論執強鲠,帝未谕,辄進曰:“陛下誤矣!”帝變色,罷,謂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爾,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啟言者路,故群臣敢論得失。
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為謀,非所以發揚盛德也。
”帝悟,待之如初。
白居易一生,親曆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幾乎目睹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型期裡全部敗象。
朝政之腐敗,宦官之猖獗,黨争之惡鬥,藩鎮之割據,外族之紛擾,戰亂之頻仍,災難之常至,百姓之呻吟,對詩人而言,不可能不産生感同身受的認知和觸動靈魂的震撼。
因此,他早期的文學觀點,是屬于幹預生活的絕對現實主義者。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中國知識分子的憂國憂民心結,在動蕩歲月裡的責任意識,在危亂年代裡的經世熱忱,是不可遏止的。
所以,他從呈顧況披閱的《賦得原上草送友人》,到詩人四十五歲這年所作的《琵琶行》,年代大約為貞元四年至元和十年(788-815年),共二十多年間,白居易是以諷喻詩為他的創作重點。
其中,《秦中吟》十首、《新樂府》四十首,為其代表作。
這些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政治色彩,鮮明的時代氣息,勇敢的批判精神,高昂的抗争意識,無不激起共鳴;所反映出來的統治者對于被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貪婪榨取,無盡搜刮,民不聊生的慘狀,無不義憤填膺。
他的這些詩篇,滿城傳唱,萬衆吟誦,然而,也觸犯了既得利益階層。
正如他在《與元九書》中所說,“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握軍要者切齒矣”,遂導緻他第一次面臨“長安居大不易”的失敗,嘗到了生存環境沒有調适好的苦頭。
反正,中國文人的臍帶,系在大地母親身上,系在民族國家身上,系在人民大衆身上,你就不可能和統治者心血相通,你就不可能使統治者龍顔大悅,你就不可能不因為你的幹預時政,挑戰醜類,揭露敗惡,批判權貴,說了些真話,道出些實情,而不遭受統治者的修理。
也許統治者日理萬機,一時疏忽了你也有可能,可統治者手下的牛頭馬面、打手爪牙,卻絕不是吃幹飯的。
于
所以,我在臆測,白居易要到唐元和十年(815年),才明白其中堂奧。
那年,他四十四歲,按孔夫子教導,已是過了“不惑之年”的這位詩人,仍舊改不了他那多血質、好沖動、重感情、易憤激的性格。
結果,為當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暴徒無端刺殺,政府反應遲緩,他跳出來打抱不平,伸張正義,結果碰了一鼻子灰,被貶江州,嘗到平生第一次失敗的滋味。
人家告訴他,老弟,為什麼要打你的屁股,因為你越位了。
什麼叫越位,就譬如一間屋子裡有很多人,比你有發言權的多得是。
你的爹,你的媽,你的娘舅,你的姨媽,還有你的大哥、二哥,表兄、表姐,輪不着你第一個搶着說話。
老弟,你要記住,“居”之所以“大不易”,就因為你不是魯濱孫,那荒島上隻你老哥一個,你怎麼折騰怎麼是,可你在這個屋檐底下,你要玩跟頭把式的話,還得注意不要碰到别人。
經過這次冒傻氣,吃苦頭以後,他終于懂得必須調适個人的生存環境,才能在“居大不易”的外部世界裡,努力順應,才能達到“居天下有何難”的目标。
這是了不起的覺悟,也是詩人此後一輩子謹行不渝的方向。
白居易活了七十多歲,在中國古代文人中,算是長壽者。
後四十年,他一直貫徹至終這個目标,一直身體力行這個方向。
第一,努力在物質世界中,營造最為适宜的生存條件;第二,努力在精神世界中,拓展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間。
在唐代衆多文人中間,他大概是唯一的,過得最快活的聰明人了。
在中國,其實聰明的文人多得是,但活得不那麼辛苦、不那麼操勞、不那麼憂心、不那麼有負擔的聰明人,卻很少。
白居易有一首詩《吾土》: 身心安處為吾土, 豈限長安與洛陽。
這恐怕是他對于“居”這樣一個大題目,最為通脫、最為豁達的诠釋了。
其實,白居易在任左拾遺、翰林學士期間,以敢言直谏、慷慨陳詞著稱。
這是前面提到的他的多血質性格所決定了的。
在元和十年(這是他生命轉折的關鍵一年)以前,他是經常上書,面折廷争,谠言诤論,以忠忱報效自任。
《舊唐書·本傳》裡,有這樣一段關于這位關東漢子,有點倔,有點犟,有點擰,有點一根筋的性格描寫: 王承宗拒命,上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論,辭情切至。
既而又請罷河北用兵,凡數千百言,皆人之難言者,上多聽納。
唯谏承璀事切,上頗不悅。
謂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緻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難耐。
”绛對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誅,事無巨細必言者,蓋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輕言也。
陛下欲開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
”上曰:“卿言是也。
” 《新唐書·本傳》也有類似的記載: 後對殿中,論執強鲠,帝未谕,辄進曰:“陛下誤矣!”帝變色,罷,謂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爾,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啟言者路,故群臣敢論得失。
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為謀,非所以發揚盛德也。
”帝悟,待之如初。
白居易一生,親曆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幾乎目睹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型期裡全部敗象。
朝政之腐敗,宦官之猖獗,黨争之惡鬥,藩鎮之割據,外族之紛擾,戰亂之頻仍,災難之常至,百姓之呻吟,對詩人而言,不可能不産生感同身受的認知和觸動靈魂的震撼。
因此,他早期的文學觀點,是屬于幹預生活的絕對現實主義者。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中國知識分子的憂國憂民心結,在動蕩歲月裡的責任意識,在危亂年代裡的經世熱忱,是不可遏止的。
所以,他從呈顧況披閱的《賦得原上草送友人》,到詩人四十五歲這年所作的《琵琶行》,年代大約為貞元四年至元和十年(788-815年),共二十多年間,白居易是以諷喻詩為他的創作重點。
其中,《秦中吟》十首、《新樂府》四十首,為其代表作。
這些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政治色彩,鮮明的時代氣息,勇敢的批判精神,高昂的抗争意識,無不激起共鳴;所反映出來的統治者對于被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貪婪榨取,無盡搜刮,民不聊生的慘狀,無不義憤填膺。
他的這些詩篇,滿城傳唱,萬衆吟誦,然而,也觸犯了既得利益階層。
正如他在《與元九書》中所說,“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握軍要者切齒矣”,遂導緻他第一次面臨“長安居大不易”的失敗,嘗到了生存環境沒有調适好的苦頭。
反正,中國文人的臍帶,系在大地母親身上,系在民族國家身上,系在人民大衆身上,你就不可能和統治者心血相通,你就不可能使統治者龍顔大悅,你就不可能不因為你的幹預時政,挑戰醜類,揭露敗惡,批判權貴,說了些真話,道出些實情,而不遭受統治者的修理。
也許統治者日理萬機,一時疏忽了你也有可能,可統治者手下的牛頭馬面、打手爪牙,卻絕不是吃幹飯的。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