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處世

關燈
貞元五年(789年),白居易十八歲,随父在衢州任上。

     這一年,著作顧況“坐詩語調谑,貶饒州司戶”,路過此地;時為文學青年的白居易,抱着一腔熱忱,到他的下榻處登門求見。

     著作,是官名,也稱著作郎,主撰國史,隸屬于秘書省。

    官位不低,從五品上,實際卻是坐冷闆凳的閑差。

    在這個有聲望,無權勢,有地位,無利益的清水衙門裡,混口飯吃,綽綽有餘,生老病死,保證待遇。

    但圖功名,求利祿,想發達,往上爬,并非值得留戀的地方。

     顧況認為自己“當得達官”,有點不安心,有點不自在。

     中國文人之吃虧,多在于自我感覺良好。

    因為當時先後為德宗相的柳渾、李泌,是他的朋友,一言九鼎,大權在握,安排一份要職,應該不會有什麼困難。

    可他疏忽了一點,這兩位是政治家,而非純粹的文學家,談談詩歌,怡情悅性,飲飲老酒,消食化痰,當無不可。

    但要讓他倆向皇帝舉薦,要朝廷叙用,委以重任,授以達官,就不能不心存顧忌了。

     不是不相信他的才幹,不是不相信他的能力,可誰能把握得住這位大牌詩人的自由主義呢?萬一吊兒郎當起來,萬一胡說八道起來,誰來替他擦屁股?果然—— 吳人顧況,詞句清絕,雜之以诙諧,尤多輕薄。

    為著作郎,傲毀朝列,貶死江南。

     唐·李肇《唐國史補》 顧況就這樣被踢出長安,谪往饒州。

    途中經過衢州,碰上拿着自己作品求見的白居易。

    一般來講,官員倒台,通常也就狗屁不是了,立馬可憐兮兮,一臉惶恐,隻有他努力搭理人,而無人再跟以前那樣巴結他了。

    而文人失敗,哪怕失敗得很慘,隻要确實寫過有一點影響的東西,還是會有人刮目相看的。

    至少那些文學後生們,才不在乎你犯過什麼錯誤,戴過什麼帽子。

     于是,遂有了白居易受到顧況賞識的這段嘉話。

     白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谒顧況。

    況谑之曰:“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

    ”及讀至《賦得原上草送友人》,詩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況歎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白居易應舉,初至京。

    以詩谒顧著作況。

    顧睹姓名,熟視白公:“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乃披卷首篇曰:“鹹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即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

    ”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五代·張固《幽閑鼓吹》 白居易這次面谒顧況,與他“初舉”“應舉”,了無關系。

    白居易第一次來長安應進士試,是在貞元十五年(799年)。

    而顧況被貶饒州,為貞元五年(789年)間事。

    後來,顧況隐居茅山,為貞元九年(793年)間事。

    這位早就受了道箓,早就隐居山林,怎麼可能跑到長安去,專程為白居易鼓吹說項呢?所以,真實的曆史,應是顧況在貶官南下途中,與白居易有了這次接觸。

     類似的文字記載,還見諸《唐語林》《全唐詩話》《唐才子傳》等書,看來,顧況賞識白居易,道路傳說,反響很大,才留存文人筆墨之間。

    那時,白居易才十九歲,名不見經傳,而顧況乃詩界大腕,文壇掌門。

    尤其在李白、王維、杜甫等頂級大師故去之後,就他獨撐唐詩一片天,因此,他的評價等于給白居易打開了文學之門,也推上了仕進之途。

     第一,名人說話;第二,作品過硬,白居易頓時成了明日之星。

    貞元十六年(780年)第四名進士及第,貞元十八年(782年)登書判拔萃科,元和元年(806年)“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元和二年(808年)任翰林學士,一路綠燈,通行無阻。

    唐代的科舉制度,仍受九品中正制度影響,缙紳豪門的保舉,名流雅士的推薦,十分要緊,幹系重大。

    這樣一位繼續高舉盛唐詩歌風韻的前輩,既德高望重,又聲名鼎沸,出來為白居易打保票,還有哪位主考官敢不當回事呢? 這則文壇嘉話,實際意義不僅如此。

    顧況所說的“居大不易”,和“居天下有何難”,并非無足輕重的閑話,确實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的真理。

     第一,什麼叫“居”,僅僅是指遮風避雨的屋子嗎?若這樣簡單化地理解,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第二,所謂“居”,大者,概括天下;中者,泛指人際;小者,意味周遭;實者,物質世界;虛者,精神空間。

    一言以概之,“居”即人的生存環境。

    對文人來說,我指的是那些非假冒僞劣,非投機倒把,非虛擡行市,非狗屁不是,而指那些真有才華、真有思想、真有靈感和想象力的作家、詩人,追求既廣闊,又自由,無拘束,無疆界的創作天地,那是尤其不可或缺的“居”。

     第三,關在一個籠子裡的鳥,可能感到寂寞和無奈,關在一個籠子裡的人,可能感到痛苦和悲哀,而關在一個籠子裡的作家或詩人,那很可能就會發瘋。

    因此,顧況這句看似無意的戲谑之言,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

     那時還年輕的白居易,也許未必能夠理解顧況對他姓名調侃的真意。

    因為這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