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王維的陌路
關燈
小
中
大
之一,說明王維之情真意摯,很看重與友人的交往。
具有如此平易近人、融洽處世的性格,應該有其樂意接近李白的可能性。
而李白之重然諾、講義氣、任俠仗義、敢于承擔,王維估計諒不至于将朋友的朋友拒之門外吧?李白第一次東遊,在揚州,為救濟落魄公子,“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何等慷慨?同遊者死于中途,李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寝興攜持,行數千裡歸之故土”,何等忠忱?如此兩位看重友情的人,怎麼可能大路朝天,各走一邊,長安街頭,見而佯作不識呢? 然而孟浩然的一片好心,落空了,這哥兒倆就是别扭着。
其實,作為這兩位詩人的共同朋友,他應該了解,李白也好,王維也好,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他們内心深處裡,存在着難以交聚的“瑜亮”情結。
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前後,李白第一次到長安,王維已是第三度來長安,兩人想做的是同一件事:因文學上的成功,期求政治上的得意。
但兩人心境卻不盡相同。
李白乘興而來,一路風光,自我感覺異常良好,志在必得;王維一再挫折,跌跌絆絆,吃過苦頭,心有餘悸。
曆朝曆代的文人,斷不了要吃曆朝曆代皇帝所恩賜的苦頭。
于是,苦頭之先吃,還是後吃,對于文人的性格和命運,便産生若幹不同的影響。
王維是先吃苦頭,李白是後吃苦頭。
先吃苦頭的王維,明白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明白了天地之間的自己,應該擺在什麼位置上,故而身段放得很低,低到讓李白大概很看不起。
後吃苦頭的李白,在掌聲中,在鮮花中,在酩酊的醉眼蒙眬中,在胡姬的迷人回眸中,有點不知天高地厚,更不知天地之間,最可有可無的東西,就是文人。
因此,他的行事方式,往往正面進攻,常常不計後果。
這大概也是王維要同他拉開距離的一個原因。
李白到長安來,可能還是靠着妻子娘家的鼎助,得以打通時任右丞相張說的關節,肯于舍出臉來為之說項,這當然是天大的面子了。
而他的詩名,也為張說的兒子張垍,一位驸馬爺所看重,願意幫他這個忙。
這樣一來,更是勝券在握。
在唐代,無論科舉,無論求仕,介紹人的舉薦,非常重要,十分關鍵。
用今天的話說,走門子;用當時的話說,幹谒,是一種正當的行為。
李白所以十拿九穩,心性頗高,所以不把同行王維擺在眼裡。
因為攀附上張說父子,門路不可謂不硬,後盾不可謂不強,大有靜候佳音,坐等捷報之勢。
估計那些日子裡,我們這位高枕無憂的大師,小酒沒有少喝。
其實,李白有些輕忽王維,忘了他具有住地戶的優勢。
正如今天的“北漂”一族,隻能有臨時居住證而無北京戶口一樣,王維口袋裡有李白所沒有的這紙長安市民文書。
這紙文書也許沒有什麼了不起,但體現出王維在首都的根基、人脈、資源,以及可以調動起來為他所用的一切因素。
李白在這方面隻能瞠乎其後。
當李白覺察到這種差距,從而引起他對王維的警惕,從而發展到冰炭不容。
他們相互扞格的隔膜,就是這兩位大師所選擇的幹谒路徑,殊途同歸,都在希望得到唐玄宗的姐姐玉真公主的賞識,她首肯誰,誰就會一躍龍門,平步青雲。
王維二十三歲中試以後,就被任命為大樂丞。
他在這個國家交響樂團的崗位上犯了錯誤,純因少不更事的過失。
史載,他的屬下伶人因演隻能供皇帝觀看的舞《黃獅子》,而被降職貶放。
但李白顯然沒估計到,這個最高樂府的職務,正是王維的音樂天賦、表演才能,以及他詩歌、書畫方面的成就,得以體現出來的機會呀! 凡諸王驸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甯王、薛王待之如師友。
尤為岐王所眷重。
《舊唐書》本傳 從《從岐王過楊氏别業應教》《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等王維作的詩看來,他與這位“好學工書,雅愛文章之士”的岐王,有着過從甚密的關系。
而據《集異記》,王維“妙年潔白,風姿都美”,“風流蘊藉,語言諧戲”,“大為諸貴之所欽矚”,個人形象上占了很大的優勢。
在重要人物眼中,得到一個視覺上完美的影響分,作用匪淺,這也是李白不禁要自慚形穢之處了。
再則,除甯王、岐王、薛王外,王維所交往密切的貴公子,也非等閑人物,如唐太祖景帝七世孫李遵,如武、中、睿三朝宰相韋安石之子韋陟、韋斌兄弟等,都是能在關鍵時刻起到奧援作用的中堅力量。
“長漂”一族李白,在京城沒有這種如魚得水的
具有如此平易近人、融洽處世的性格,應該有其樂意接近李白的可能性。
而李白之重然諾、講義氣、任俠仗義、敢于承擔,王維估計諒不至于将朋友的朋友拒之門外吧?李白第一次東遊,在揚州,為救濟落魄公子,“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何等慷慨?同遊者死于中途,李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寝興攜持,行數千裡歸之故土”,何等忠忱?如此兩位看重友情的人,怎麼可能大路朝天,各走一邊,長安街頭,見而佯作不識呢? 然而孟浩然的一片好心,落空了,這哥兒倆就是别扭着。
其實,作為這兩位詩人的共同朋友,他應該了解,李白也好,王維也好,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他們内心深處裡,存在着難以交聚的“瑜亮”情結。
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前後,李白第一次到長安,王維已是第三度來長安,兩人想做的是同一件事:因文學上的成功,期求政治上的得意。
但兩人心境卻不盡相同。
李白乘興而來,一路風光,自我感覺異常良好,志在必得;王維一再挫折,跌跌絆絆,吃過苦頭,心有餘悸。
曆朝曆代的文人,斷不了要吃曆朝曆代皇帝所恩賜的苦頭。
于是,苦頭之先吃,還是後吃,對于文人的性格和命運,便産生若幹不同的影響。
王維是先吃苦頭,李白是後吃苦頭。
先吃苦頭的王維,明白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明白了天地之間的自己,應該擺在什麼位置上,故而身段放得很低,低到讓李白大概很看不起。
後吃苦頭的李白,在掌聲中,在鮮花中,在酩酊的醉眼蒙眬中,在胡姬的迷人回眸中,有點不知天高地厚,更不知天地之間,最可有可無的東西,就是文人。
因此,他的行事方式,往往正面進攻,常常不計後果。
這大概也是王維要同他拉開距離的一個原因。
李白到長安來,可能還是靠着妻子娘家的鼎助,得以打通時任右丞相張說的關節,肯于舍出臉來為之說項,這當然是天大的面子了。
而他的詩名,也為張說的兒子張垍,一位驸馬爺所看重,願意幫他這個忙。
這樣一來,更是勝券在握。
在唐代,無論科舉,無論求仕,介紹人的舉薦,非常重要,十分關鍵。
用今天的話說,走門子;用當時的話說,幹谒,是一種正當的行為。
李白所以十拿九穩,心性頗高,所以不把同行王維擺在眼裡。
因為攀附上張說父子,門路不可謂不硬,後盾不可謂不強,大有靜候佳音,坐等捷報之勢。
估計那些日子裡,我們這位高枕無憂的大師,小酒沒有少喝。
其實,李白有些輕忽王維,忘了他具有住地戶的優勢。
正如今天的“北漂”一族,隻能有臨時居住證而無北京戶口一樣,王維口袋裡有李白所沒有的這紙長安市民文書。
這紙文書也許沒有什麼了不起,但體現出王維在首都的根基、人脈、資源,以及可以調動起來為他所用的一切因素。
李白在這方面隻能瞠乎其後。
當李白覺察到這種差距,從而引起他對王維的警惕,從而發展到冰炭不容。
他們相互扞格的隔膜,就是這兩位大師所選擇的幹谒路徑,殊途同歸,都在希望得到唐玄宗的姐姐玉真公主的賞識,她首肯誰,誰就會一躍龍門,平步青雲。
王維二十三歲中試以後,就被任命為大樂丞。
他在這個國家交響樂團的崗位上犯了錯誤,純因少不更事的過失。
史載,他的屬下伶人因演隻能供皇帝觀看的舞《黃獅子》,而被降職貶放。
但李白顯然沒估計到,這個最高樂府的職務,正是王維的音樂天賦、表演才能,以及他詩歌、書畫方面的成就,得以體現出來的機會呀! 凡諸王驸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甯王、薛王待之如師友。
尤為岐王所眷重。
《舊唐書》本傳 從《從岐王過楊氏别業應教》《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等王維作的詩看來,他與這位“好學工書,雅愛文章之士”的岐王,有着過從甚密的關系。
而據《集異記》,王維“妙年潔白,風姿都美”,“風流蘊藉,語言諧戲”,“大為諸貴之所欽矚”,個人形象上占了很大的優勢。
在重要人物眼中,得到一個視覺上完美的影響分,作用匪淺,這也是李白不禁要自慚形穢之處了。
再則,除甯王、岐王、薛王外,王維所交往密切的貴公子,也非等閑人物,如唐太祖景帝七世孫李遵,如武、中、睿三朝宰相韋安石之子韋陟、韋斌兄弟等,都是能在關鍵時刻起到奧援作用的中堅力量。
“長漂”一族李白,在京城沒有這種如魚得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