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王維的陌路
關燈
小
中
大
住感到蹊跷的,也是感到難以理解的。
第一,在他們兩位的全部作品中,找不到涉及對方的一字一句。
第二,在所有的正史、野史裡,也查不出來他們來往過、聚會過、碰過頭、見過面的資料。
兩位大師在長安期間,竟然毫無交往,這個曆史上的空白,遂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斯芬克思之謎。
我們知道:王維生于701年,死于760年。
李白生于701年,死于762年。
兩人年紀相仿,寫作相類,名聲相似,甚至連資本兌換的欲求也都相同,這哥兒倆,沒有理由不在一起賦詩唱和,說文詠句,論道談禅,行樂遨遊。
那是中國曆史上的開元盛世,也是中國詩歌史的黃金年代,更是中國文人最足以釋放能量的無限空間啊! 可是,從開元十八年至二十一年(730-733年),從天寶元年至天寶三載(742-744年),先後共有五年工夫,同住在首善之區的兩位詩人,卻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這樣,不禁要問一聲“為什麼”了! 同時出現在8世紀20年代,首都長安的李白與王維,使我們聯想到20世紀20年代的古都北京,五四新文學運動肇始時期的魯迅與胡适。
也許,胡魯或魯胡,李王或王李,無法類比,但在領銜文壇、引導潮流、左右輿論、吸引眼球這幾點上,性質多少相似。
胡魯或魯胡,文學觀點不盡相同,政治立場也大為相左,但都在北京教書做事,無論怎樣悖背不一,并不妨礙他們聚在前門外厚德福飯莊吃鐵鍋蛋,無論怎樣分歧交惡,也不影響他們在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品雨前茶。
尤其天寶年間,李白與王維第二次相集長安,李白被唐玄宗由布衣擢為待诏翰林,一朝得意,滿身朱紫。
王維為從七品上的左補阙,相當于準部級的高幹,高軒華蓋,随從骖乘。
同在朝廷供職,同捧皇家飯碗,同是禦用文人,同為詩界泰鬥。
但不知為什麼,仍是形若水火、動若參商,仍是咫尺天涯、不謀一面。
這就使人惶惑了。
唐代的長安,比之今天的西安,要大三四倍,無論怎麼大,在同一座城池裡,怎麼找理由,怎麼設法解釋,李白、王維,盛唐詩壇的領軍人物,不至于好幾年工夫,像捉迷藏似的互相躲着。
唐代長安,如果這兩位詩人,不那麼故意鬧别扭的話,見面碰頭的機會,應是有的。
大家知道,王維信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很難想象這樣虔誠的佛教徒,會不去佛寺禱拜祈福。
大家更知道,李白風流,“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是個既離不開酒,也離不女人的聲色才子,會安穩地坐在家裡納福?當時長安外廓城裡,“有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士觀十,女觀六,波斯寺二,胡天祠四”,遍布人煙稠密的裡坊間,而著名的聲色場所,如平康裡的上、中、下三曲,也處于鬧市區,歌伎胡女,僧人尼姑,比鄰而居,乃長安開放社會的特色。
那時,王維的辋川别業,尚未完全修繕完畢,自然借住其弟王缙在城裡的宅子。
據清人徐松所撰的《唐兩京城坊考》,屬于“長漂”一族的李白,并無在他名下的邸宅。
倘非住在旅店,就是寄寓崇仁坊、平康坊的各地進奏院,相當于今天的外省市駐京辦,與王維、王缙所居的道政坊,隻有一街之隔,相距不遠。
因此,拈香禮佛的王維與尋花問柳的李白,狹路相逢,絕有可能。
除非他們倆,刻意回避,有心躲讓,否則,這種不照面、不往來、不相識、不過話的背後,不能不令人疑窦叢生。
何況,《李白集》中,有《贈孟浩然》《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春日歸山寄孟浩然》等詩,交情匪淺;而《王維集》中,則有《送孟六歸襄陽》《哭孟浩然》等詩,友誼頗深。
由此判斷,孟浩然乃李白、王維的共同朋友,而且不是泛泛之交,當無疑問。
實際情況卻是:你的朋友,可以成為我的朋友,我的朋友,也可以成為你的朋友,獨獨我和你,偏偏不可以成為朋友。
李白和王維,就這麼别扭着,豈非咄咄怪事? 孟浩然怎麼對待這兩位朋友,估計也是很不自在的。
難就難在與王在一起的時候,不能有李,而與李在一起的時候,又不能有王。
這就成了一袋米、一隻雞和一個狐狸乘船過河的腦筋急轉彎的難題了。
孟浩然肯定做過努力,因為重感情、講友誼、喜交往、好賓客,正是這兩位詩人的共同之處。
王維那首《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是盡人皆知的。
在他詩集裡,這樣的“送别詩”,幾占總量的五分
第一,在他們兩位的全部作品中,找不到涉及對方的一字一句。
第二,在所有的正史、野史裡,也查不出來他們來往過、聚會過、碰過頭、見過面的資料。
兩位大師在長安期間,竟然毫無交往,這個曆史上的空白,遂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斯芬克思之謎。
我們知道:王維生于701年,死于760年。
李白生于701年,死于762年。
兩人年紀相仿,寫作相類,名聲相似,甚至連資本兌換的欲求也都相同,這哥兒倆,沒有理由不在一起賦詩唱和,說文詠句,論道談禅,行樂遨遊。
那是中國曆史上的開元盛世,也是中國詩歌史的黃金年代,更是中國文人最足以釋放能量的無限空間啊! 可是,從開元十八年至二十一年(730-733年),從天寶元年至天寶三載(742-744年),先後共有五年工夫,同住在首善之區的兩位詩人,卻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這樣,不禁要問一聲“為什麼”了! 同時出現在8世紀20年代,首都長安的李白與王維,使我們聯想到20世紀20年代的古都北京,五四新文學運動肇始時期的魯迅與胡适。
也許,胡魯或魯胡,李王或王李,無法類比,但在領銜文壇、引導潮流、左右輿論、吸引眼球這幾點上,性質多少相似。
胡魯或魯胡,文學觀點不盡相同,政治立場也大為相左,但都在北京教書做事,無論怎樣悖背不一,并不妨礙他們聚在前門外厚德福飯莊吃鐵鍋蛋,無論怎樣分歧交惡,也不影響他們在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品雨前茶。
尤其天寶年間,李白與王維第二次相集長安,李白被唐玄宗由布衣擢為待诏翰林,一朝得意,滿身朱紫。
王維為從七品上的左補阙,相當于準部級的高幹,高軒華蓋,随從骖乘。
同在朝廷供職,同捧皇家飯碗,同是禦用文人,同為詩界泰鬥。
但不知為什麼,仍是形若水火、動若參商,仍是咫尺天涯、不謀一面。
這就使人惶惑了。
唐代的長安,比之今天的西安,要大三四倍,無論怎麼大,在同一座城池裡,怎麼找理由,怎麼設法解釋,李白、王維,盛唐詩壇的領軍人物,不至于好幾年工夫,像捉迷藏似的互相躲着。
唐代長安,如果這兩位詩人,不那麼故意鬧别扭的話,見面碰頭的機會,應是有的。
大家知道,王維信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很難想象這樣虔誠的佛教徒,會不去佛寺禱拜祈福。
大家更知道,李白風流,“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是個既離不開酒,也離不女人的聲色才子,會安穩地坐在家裡納福?當時長安外廓城裡,“有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士觀十,女觀六,波斯寺二,胡天祠四”,遍布人煙稠密的裡坊間,而著名的聲色場所,如平康裡的上、中、下三曲,也處于鬧市區,歌伎胡女,僧人尼姑,比鄰而居,乃長安開放社會的特色。
那時,王維的辋川别業,尚未完全修繕完畢,自然借住其弟王缙在城裡的宅子。
據清人徐松所撰的《唐兩京城坊考》,屬于“長漂”一族的李白,并無在他名下的邸宅。
倘非住在旅店,就是寄寓崇仁坊、平康坊的各地進奏院,相當于今天的外省市駐京辦,與王維、王缙所居的道政坊,隻有一街之隔,相距不遠。
因此,拈香禮佛的王維與尋花問柳的李白,狹路相逢,絕有可能。
除非他們倆,刻意回避,有心躲讓,否則,這種不照面、不往來、不相識、不過話的背後,不能不令人疑窦叢生。
何況,《李白集》中,有《贈孟浩然》《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春日歸山寄孟浩然》等詩,交情匪淺;而《王維集》中,則有《送孟六歸襄陽》《哭孟浩然》等詩,友誼頗深。
由此判斷,孟浩然乃李白、王維的共同朋友,而且不是泛泛之交,當無疑問。
實際情況卻是:你的朋友,可以成為我的朋友,我的朋友,也可以成為你的朋友,獨獨我和你,偏偏不可以成為朋友。
李白和王維,就這麼别扭着,豈非咄咄怪事? 孟浩然怎麼對待這兩位朋友,估計也是很不自在的。
難就難在與王在一起的時候,不能有李,而與李在一起的時候,又不能有王。
這就成了一袋米、一隻雞和一個狐狸乘船過河的腦筋急轉彎的難題了。
孟浩然肯定做過努力,因為重感情、講友誼、喜交往、好賓客,正是這兩位詩人的共同之處。
王維那首《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是盡人皆知的。
在他詩集裡,這樣的“送别詩”,幾占總量的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