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王維的陌路
關燈
小
中
大
能如此鎮定自若,大概也就隻有李白這位高手做得出來。
你不得不對這位自我标榜時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大師,五體投地表示欽佩了。
還有一封《與韓荊州書》,因為被收入《古文觀止》的緣故,更是廣為人知。
在這封信裡,他把自己的這點老本,強調到極緻地步。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于諸侯。
三十成文章,曆抵卿相。
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迹,安敢不盡于君侯哉?幸願開張心顔,不以長揖見拒。
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
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
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 其實,安州裴長史也好,荊州韓朝宗也好,能幫李白什麼忙?這些官場人物,不過是政客而已,因為喜歡舞文弄墨,傍幾個詩人作家,做風雅狀,裝門面而已。
即使大政治家、大軍事家、了不起的領袖又如何?也是不把文人雅士當一回事的。
1812年6月,拿破侖一世大舉進攻莫斯科,曾經帶了一個連的詩人同往,準備在他進入這座城池時,向他貢獻歌頌武功的十四行詩;結果卻大敗而歸,狼狽逃竄,詩人的鵝毛筆沒派上用場。
副官問這位小個子統帥拿這班詩人怎麼辦才是,拿破侖說:“将他們編入騾馬辎重隊裡當力夫好了。
” 這就充分說明,當政治家附庸風雅的時候,可能對文人假之以顔色,待之以賓客,而當他進入權力角逐的狀态下,再大的詩人,再棒的作家,也就成為可有可無、可生可殺的草芥了。
但是李白這兩通吃了閉門羹的上書,并沒有使他的清醒。
中國文人,成就愈高,自信愈強,待價而沽的欲望,也就愈烈。
将文學資本兌換成為政治資本的念頭,一發不可收拾,這就成了李白要到長安來打拼天下的原動力。
無獨有偶,早在三年前,開元十五年(727年),王維就離開河南淇水,舍掉那一份小差使,抱着與李白同樣的目的,來到都城,也想開創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
開元之治,史稱盛世,也是這兩位詩人創作的黃金季節。
王維的詩,“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涵泳大雅,無異天籁。
李白的詩,高昂則黃鐘大呂、金聲玉振,低回則浪漫奇絕、靈思奔湧。
他們作品中那無與倫比的創造力、想象力、震撼力、美學價值,構築了盛唐詩歌的繁榮景象。
那時的中國,尚無專事捧場的評論家,尚無隻要給錢就擡轎子的吹鼓手,尚無狗屁不是就敢信口雌黃的牛皮匠,尚無臭蟲、蟑螂、蚊子、小咬之類以叮人為業的文學小蟲子。
因之,唐朝讀者的胃口,還沒有退化到不辨薰莸;唐朝讀者的智商,還沒有被訓練到集體無意識狀态。
所以,這兩位大師的詩篇,隻要一出手,立刻洛陽紙貴,隻要一傳唱,馬上不胫而走。
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衆望所歸;高至帝王後妃,低至販夫走卒,無不宗奉。
可對詩人而言,盡管名氣大,地位卻不高,盡管很風光,身份卻較低。
這種因名位上的不對稱,而造成的心理上的不平衡,弄得兩位大師,很有一點食不知味、寝不安席的苦惱。
王維二十三歲就進士及第了,巴結多年,才混到正九品下的官職,也就是一個科級幹部吧!而功不成名不就的李白,更慘,雖然娶了過氣高門之孫女,沾了一點門閥之光,可布衣之身,尚未“釋褐”,仍是白丁,總不免自慚形穢,矮人一截。
究其根源,問題還是出在中國文人幾乎都有的政治情結上。
中國文人,在文學上成功者,便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以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文學上不成功者,也要借政治上的裨益來彌補,以求人五人六站穩腳跟。
但是,中國文人,絕對長于文學者,也絕對短于政治,特别善于政治者,也特别不善于文學。
因此,文學成就很高者,其政治智商必定很低。
這兩位,成功于文學,失敗在政治。
這大概也是中國文人難逃的宿命。
然而他倆還是義無反顧地要到長安打拼,加入“長漂”一族,求得出頭之日。
依世俗的看法,這兩位同來長安、同求發達的詩人,聯袂出現于公開場合,叙談契闊于文藝沙龍,寒暄問候于皇家宮苑,見面握手于殿堂宮阙,是理所當然的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不一定很熟悉,但一定不面生;不一定是知己,但一定有接觸。
同進同出,親密無間,也許不可能;但視若陌路,互不理會,總是說不過去的。
然而後來研究唐代詩歌的人,忍不
你不得不對這位自我标榜時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大師,五體投地表示欽佩了。
還有一封《與韓荊州書》,因為被收入《古文觀止》的緣故,更是廣為人知。
在這封信裡,他把自己的這點老本,強調到極緻地步。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于諸侯。
三十成文章,曆抵卿相。
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迹,安敢不盡于君侯哉?幸願開張心顔,不以長揖見拒。
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
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
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 其實,安州裴長史也好,荊州韓朝宗也好,能幫李白什麼忙?這些官場人物,不過是政客而已,因為喜歡舞文弄墨,傍幾個詩人作家,做風雅狀,裝門面而已。
即使大政治家、大軍事家、了不起的領袖又如何?也是不把文人雅士當一回事的。
1812年6月,拿破侖一世大舉進攻莫斯科,曾經帶了一個連的詩人同往,準備在他進入這座城池時,向他貢獻歌頌武功的十四行詩;結果卻大敗而歸,狼狽逃竄,詩人的鵝毛筆沒派上用場。
副官問這位小個子統帥拿這班詩人怎麼辦才是,拿破侖說:“将他們編入騾馬辎重隊裡當力夫好了。
” 這就充分說明,當政治家附庸風雅的時候,可能對文人假之以顔色,待之以賓客,而當他進入權力角逐的狀态下,再大的詩人,再棒的作家,也就成為可有可無、可生可殺的草芥了。
但是李白這兩通吃了閉門羹的上書,并沒有使他的清醒。
中國文人,成就愈高,自信愈強,待價而沽的欲望,也就愈烈。
将文學資本兌換成為政治資本的念頭,一發不可收拾,這就成了李白要到長安來打拼天下的原動力。
無獨有偶,早在三年前,開元十五年(727年),王維就離開河南淇水,舍掉那一份小差使,抱着與李白同樣的目的,來到都城,也想開創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
開元之治,史稱盛世,也是這兩位詩人創作的黃金季節。
王維的詩,“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涵泳大雅,無異天籁。
李白的詩,高昂則黃鐘大呂、金聲玉振,低回則浪漫奇絕、靈思奔湧。
他們作品中那無與倫比的創造力、想象力、震撼力、美學價值,構築了盛唐詩歌的繁榮景象。
那時的中國,尚無專事捧場的評論家,尚無隻要給錢就擡轎子的吹鼓手,尚無狗屁不是就敢信口雌黃的牛皮匠,尚無臭蟲、蟑螂、蚊子、小咬之類以叮人為業的文學小蟲子。
因之,唐朝讀者的胃口,還沒有退化到不辨薰莸;唐朝讀者的智商,還沒有被訓練到集體無意識狀态。
所以,這兩位大師的詩篇,隻要一出手,立刻洛陽紙貴,隻要一傳唱,馬上不胫而走。
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衆望所歸;高至帝王後妃,低至販夫走卒,無不宗奉。
可對詩人而言,盡管名氣大,地位卻不高,盡管很風光,身份卻較低。
這種因名位上的不對稱,而造成的心理上的不平衡,弄得兩位大師,很有一點食不知味、寝不安席的苦惱。
王維二十三歲就進士及第了,巴結多年,才混到正九品下的官職,也就是一個科級幹部吧!而功不成名不就的李白,更慘,雖然娶了過氣高門之孫女,沾了一點門閥之光,可布衣之身,尚未“釋褐”,仍是白丁,總不免自慚形穢,矮人一截。
究其根源,問題還是出在中國文人幾乎都有的政治情結上。
中國文人,在文學上成功者,便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以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文學上不成功者,也要借政治上的裨益來彌補,以求人五人六站穩腳跟。
但是,中國文人,絕對長于文學者,也絕對短于政治,特别善于政治者,也特别不善于文學。
因此,文學成就很高者,其政治智商必定很低。
這兩位,成功于文學,失敗在政治。
這大概也是中國文人難逃的宿命。
然而他倆還是義無反顧地要到長安打拼,加入“長漂”一族,求得出頭之日。
依世俗的看法,這兩位同來長安、同求發達的詩人,聯袂出現于公開場合,叙談契闊于文藝沙龍,寒暄問候于皇家宮苑,見面握手于殿堂宮阙,是理所當然的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不一定很熟悉,但一定不面生;不一定是知己,但一定有接觸。
同進同出,親密無間,也許不可能;但視若陌路,互不理會,總是說不過去的。
然而後來研究唐代詩歌的人,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