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入夢 第四章 陽光下的紫雲英
關燈
小
中
大
1
五月末的一天清晨,譚功達搭乘第一班長途汽車離開梅城,前往六十華裡外的窦莊鎮。
窦莊與花家舍之間的公路尚未通車,他必須在窦莊換船,改由水路前往花家舍人民公社。
汽車打着前燈,以驅散漫天的濃霧,一路喘息着,搖搖晃晃向前行駛。
譚功達拿着一頂新草帽,頭發被露水弄得一绺一绺的。
他将腦袋伸出窗外,可他什麼也看不清。
他隻能通過潮濕的水汽中浮動的氣味和聲音,來分辨曠野中的風景:成熟的蠶豆、大麥,結籽的油菜、薄荷,以及村莊中升起的炊煙……大霧把一切都隔開了。
這輛叮當作響、鏽迹斑斑的老爺車在黑暗中正将他帶往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這種感覺多少有點像做夢。
事實上,他真的很快就做起夢來。
除了縣委辦公室出具的正式公函之外,他身上還帶着一封由聶竹風寫給花家舍人民公社書記郭從年的親筆信。
這封信封了口,不能拆看,老虎囑咐他親手将這封信交給郭從年。
在此前的一封來信中,聶竹風以較大的篇幅介紹了郭從年其人。
一九四九年,郭從年的部隊在攻打泸州城的時候,聶竹風曾救過他一命。
這人原是三十八軍的一名副師長,作為林彪手下赫赫有名的十八悍将之一,參加過兩次四平會戰,從東北的嫩江一直打到海南島。
“此人善權謀,性格怪僻,其人其事常有出人意表者。
由于戰功顯赫,對我江南新四軍不屑一顧(這當然是十分錯誤的),平常最不愛聽‘新四軍’三個字。
所以你在與他打交道時,須十二分小心。
為了工作方便之計,最好不要洩露自己的身份……”聶老虎還說,自己曾救過他一命,竟也被他引為奇恥大辱。
這個人很喜歡搞惡作劇,他的對手們,不管是國民黨軍,還是日本人,大部分都是在笑聲中死去的,即便是在最嚴酷的戰鬥中也是如此。
十年前,他拒絕了林彪要他進入空軍的命令,隻身一人回到花家舍,做起了“山大王”。
一九五三年,他曾奉命重新應征入伍,趕赴朝鮮,可他還沒有抵達平壤,停戰協定就簽字了…… 汽車抵達窦莊時,譚功達仍然張着嘴,靠在車窗上酣睡。
滿身油污的司機手裡握着一把大扳手,走到他跟前,拿扳手在椅子的靠背上笃笃笃敲了幾下,他才猛地驚醒過來。
原來,車上就隻剩下他一個人了。
時間已經是中午了。
熾烈的陽光曬得玻璃發燙。
除了大楊樹上陣陣的蟬鳴之外,他聽不見任何聲音。
不過他還是趕緊點了點頭,抹了一下滿嘴的口涎,抓起公文包,從車上下來。
當他四下張望,向人打聽渡口的方位時,依然殘睡未醒,恍恍惚惚。
太陽明晃晃的,天空澄澈如洗。
一個在汽車站前賣涼茶的婦女坐在樹蔭下,一邊用扇子驅趕着蒼蠅和飛蟲,一邊朝旁邊的巷子指了指,對譚功達道:“你聽見鑼鼓聲了嗎?” 譚功達靜心一聽,遠處果然有鑼鼓聲隐隐傳來。
這位婦人即便是抿着嘴,兩顆大門牙依然暴露在外:“你出了這個巷子,往東一拐,就可以看見渡口的船了。
不過要快一點,共青團秧歌隊的鑼鼓一停,船就要開了。
” 譚功達出于感激,連喝了她兩杯茶,剛想離開,大暴牙婦女又把他叫住了。
她上上下下地打量了譚功達好一陣子,這才似笑非笑地說:“那條船有兩條跳闆。
你上船的時候,最好走左邊的那一條。
” “為什麼?”譚功達一愣,滿臉疑慮地看着她。
那女人詭谲一笑,未再說話。
譚功達走進了一條覆滿黴苔的陰暗的巷子。
聽到鑼鼓聲漸漸平息,不由得加快了步子。
跑到巷子口,他看見不遠處的樹林邊有一片狹窄的河灣,水面上長滿了茂密的蘆葦。
一批身背腰鼓、穿紅挂綠的秧歌隊員正在上船。
他們排着隊,在走上跳闆的時候,仍然在打着腰鼓。
其實,時間完全來得及。
譚功達在火辣辣的陽光下,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趕到渡口邊,上了船,在船艙的一個角落裡大口大口地泛着酸水,而排隊上船的共青團員仍有一小半還留在岸上。
船艙裡彌漫着脂粉和機油的氣味。
竹制的頂棚篩出細碎的陽光,像銅錢一樣,随着船身的搖擺在船艙裡跳動不已。
舵工赤着腳,敞着胸,黝黑結實,在船頭船尾走來走去。
那些秧歌隊員進了船艙也不消停,你推我一把,我推你一把,唧唧喳喳地嬉戲打鬧。
譚功達拿起草帽,扇了扇風,正想找個地方坐下來,忽聽得哎喲一聲尖叫,人群中出現一陣騷動。
他扒住船幫往外一看,原來,最後一名秧歌隊員在上船時腳底打滑,連人帶鼓墜入了河中。
好在河水不深,那個胖乎乎的小姑娘在蘆葦叢中胡亂地撲騰了幾下,嗆了幾口水,不一會兒就被人救起,渾身上下都是泥漿。
那姑娘臉色蒼白,渾身發抖,又是哭又是笑。
這個有驚無險的意外并不算什麼,相反給接下來的旅程增添了小小的樂趣。
秧歌隊員們不時拿她打趣,那姑娘很快也恢複如常,跟着大夥一塊咿咿呀呀地唱起歌來。
隻有譚功達一個人縮在船艙的角落裡呆呆地看着河水發愣。
那個賣涼茶的婦女,為什麼要囑咐我走左邊的跳闆?而女秧歌隊員正因為走了右邊的跳闆而落水,難道僅僅是巧合?譚功達雖說從來都不迷信,可這會兒心裡倒有些疑神疑鬼。
自己從黑暗中的梅城啟程,在彌天大霧中直接切入了陽光明媚的窦莊渡口,這使他多少有了一種這樣的感覺:在窦莊與梅城之間,隔開的也許并不是六七十華裡的路程,而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他懶懶地看着水面上綠色的浮萍和露出尖頂的荷葉。
此刻,正在内心折磨着他的,還有另一個驅之不去的念頭。
早在六十多年前,他的母親遭到土匪綁架,被人押往花家舍的途中,很難說不是走了同一條水路!很難說自己不是走在母親的老路上!在這一刻,命運終于向他敞開了一個秘密:他與母親的命運奇妙地重疊在一起。
所不同的是,船艙裡多了一群秧歌隊員;船已由帆船改為柴油機動船——它噗噗地冒着黑煙,油煙和熱風吹到了他的臉上。
媽媽。
媽媽。
他默默地呼喚着她,眼前出現了母親花一般姣好的面容,她永遠都是十九歲!永遠都那麼漂亮、多愁善感。
他的眼淚止不住流了出來。
媽媽,媽媽,如果上天真的有靈,你就讓魚兒躍出水面,好叫我知道你就在我的身邊。
水上遊着的鴨群沒有回答。
隔年荷花的殘根敗葉沒有回答。
流水中倒映着的寂寞的天空沒有回答。
沒有魚兒躍出水面。
從水面突然出現的是一塊塊浮标,固定在長滿菖蒲的湖水中,把它們拼在一起,一個個數過去,就是一幅完整的标語: 花家舍歡迎您 船靠岸邊,譚功達看見河灘的沙地上站着一位身材高挑的女青年。
她的上身穿着一件白色的棉布襯衫,下身是草綠色的軍褲,腰束一根褐色的武裝帶,兩根羊角辮,垂挂于肩窩的兩側,腳蹬解放鞋,看上去利利索索,又透出一股飒爽的英氣。
她是受公社指派來接人的。
由于全船的乘客中除了披紅挂綠的秧歌隊演員外,隻有譚功達一個人,他們很容易就搭上了話。
這個女孩看上去沒有什麼心計,甚至還有點孩子氣般的天真爛漫。
也許是天生的聲帶狹窄,說起話來莺聲燕語,而且一見面就沖着他笑個不停。
她問他是不是上級派來的巡視員譚同志,譚功達點點頭。
随後譚功達問她怎麼稱呼,女孩笑了笑道:“你就叫我小韶好了,韶山的韶。
” 她胸前别着一枚紅色的小徽章,眉眼有幾分長得像白小娴,又有幾分像姚佩佩。
隻是不像小娴那麼矜持,也全無姚佩佩的陰郁和憂戚。
這時,譚功達的心頭立刻泛出一絲落寞和憂傷,仿佛每看到一個漂亮的女孩,都會在心裡埋下哀傷的種子……那枚徽章的小别針會不會紮到她肉裡去?在胡思亂想之際,目光就漸漸地變得飄忽起來,一動不動地看着小韶,發了呆…… 小韶被他盯得渾身不自在,臉上微微泛出紅暈,趕緊從他手裡搶過公文包來,輕聲道: “怎麼了,您?” 譚功達這才回過神來,自知失禮,一時頗為尴尬。
忽見她的嘴唇上塗了一圈黑紫色的東西,一時分不清是女孩的化妝品,還是塗了紫藥水,便煞有介事地問道: “我剛才在看你的嘴……你搽了什麼東西?” 小韶咯咯地笑了起來,露出了一排雪白的牙齒。
“什麼呀,”小韶用手朝遠處的桑林指了指,“剛才我來的路上,吃了太多的桑葚,你要不要吃?” 譚功達也笑了起來。
兩人說着話,沿着被太陽曬得滾燙的沙地,朝村子裡走,不一會兒就走進了桑園。
桑園中,有一條給行人踩得發白的道路,高大的桑樹枝繁葉肥,雖說光線比外面要暗一些,但林間密不透風,反而更加悶熱。
譚功達隐隐感覺到,桑林間有人戴着袖套在摘桑葉,可他隻能看見這些人的腿和手,看不見他們的臉。
正走着,小韶忽然想起了一件什麼事,将公文包往譚功達的懷裡一塞,說了句“你等我一下,我去去就來”,随後一貓腰,就消失在桑林中不見了。
譚功達苦笑了一下,心裡道:這丫頭,大概是要為我摘一些桑葚來嘗嘗。
沒想到,小韶從桑樹林中再次現身的時候,滿臉都是汗珠,可手裡卻并沒有他想象中的桑葚,譚功達道: “我還以為你是去幫我摘桑果了呢。
” 小韶笑道:“想吃桑葚,你自己摘不就行了?這兒遍地都是。
” “那你剛才幹什麼去了?” 他們兩人挨得很近,譚功達甚至能看清她臉上細細的小絨毛和脖子裡的汗珠。
“嗨,您這個人!怎麼老愛刨根問底呀?”小韶把譚功達的腦袋一扳,湊在他耳畔,輕輕地道,“撒尿。
” 這孩子,和姚佩佩一樣,似乎也有個愛動手動腳的習慣。
花家舍的招待所坐落在湖心的一個小島上,與村莊隔着一箭之地。
一條新修的棧橋将小島與村落連接在一起。
譚功達跟在小韶的身後,走上棧橋,他吃驚地發現,橋欄上那些剝了皮的柳樹竟然又長出了新的枝葉。
過去,他在燈下閱讀母親的傳記時,曾無數次地想象過這個島嶼。
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被圍困的島嶼,孤立無援。
他不知道這是母親的原話,還是傳記作者的牽強附會。
而眼前這個湖心彈丸之地,比想象中的要小了很多。
一排白牆磚房,建在高大的榆樹和泡桐之中,四周簇擁着一大片紫雲英的花地。
隻不過到了五月末,花已經有些開敗了,零零星星的。
可遠遠一望,在一朵朵浮雲的映襯下,依然可以看出一片淡紫。
兩個人一上小島,小韶就扯開嗓門,沖着那片房舍大喊大叫起來: “八斤,八斤,駝子八斤……” 不一會兒的工夫,從房屋的拐角處走出一個精瘦精瘦的駝背小老頭來。
他手裡拎着一隻木桶,腰間圍着一條髒兮兮的布裙,腰帶上别着一杆白銅煙袋鍋。
他一看見譚功達,趕緊放下木桶,快步迎上前來,他撩起圍裙,擦了擦滿手的谷糠,握住譚功達的手,一邊使勁兒地搖,一邊咧開厚厚的嘴唇,露出滿嘴的黃牙:“啊,歡迎,歡迎!” “這位就是八斤同志,”小韶擡袖擦了擦臉上的汗,對譚功達介紹說,“以後就由他來負責照顧您啦!”随後她又在八斤的駝背上重重地拍了一下,把老頭拍得直咳嗽,說:“八斤,人,我給你帶來了。
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我還得趕回去排練呢。
” 八斤憨厚地笑了笑,點點頭,道:“小韶,今晚演什麼呀?” “白毛女。
” “白毛女白毛女,又是白毛女。
一天到晚都是白毛女。
”駝背八斤絮絮叨叨,“你們就不能換個戲演一演?” 小韶懶得搭理他,一轉身,就蹦蹦跳跳地上了棧橋,漸漸走遠了。
“小韶是演員嗎?”望着她的背影,譚功達對八斤道。
“那可不!”八斤自豪地說,“花家舍的姑娘,什麼都拿得起、放得下。
穿起行頭能演戲,脫下戲裝能種地,要是扛起槍呢,還能打他娘的蘇修美帝……” 過了半晌,八斤接着又道:“小韶這孩子,别的事樣樣都好,可有一樣不好……可惜了。
”八斤話到嘴邊,沒有說下去。
譚功達初來乍到,也不便多問。
2 隔着水光潋滟的湖面,譚功達可以看到整個花家舍。
他甚至能聽見學校裡孩子們的誦課之聲,還有腳踏風琴那單調悠長的曲調。
這個村莊實際上是修建在一處平緩的山坡上。
譚功達驚愕地發現,村子裡每一個住戶的房子都是一樣的:一律的粉牆黛瓦,一式的木門花窗,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有一個竹籬圍成的庭院,籬笆上爬滿了藤蔓植物,遠遠望去,有些像忍冬,又有些像薔薇。
連庭院的大小和格局都一模一樣。
一條磚木結構的風雨長廊沿着山坡往上延伸,通往山頂的一座高大的煙囪。
這條長廊将花家舍分成東西兩個部分,無數條更為狹窄的小遊廊向兩邊延展,通往公社的各個機構和各家各戶。
長廊的柱子被漆成了紅色,覆以灰褐色的瓦,遠遠看上去就像一條黑紅肥壯的大蜈蚣。
村莊的修建依照嚴格的對稱原則,建築物的位置和數量都進行了細緻的摹畫與測算。
一條盤山公路在村莊上方的山腰上橫貫而過。
公路上戴着草帽的農人來來往往,影影綽綽,不時還可以看見一輛輛滿載麥稭稈的手扶拖拉機,突突地馳過。
公路上方就是一畦一畦的梯田,重重疊疊,黃綠相雜,堆錦鋪秀一般。
八斤是向陽旅社的管理員,除了負責照料譚功達的一日三餐之外,還得抽空去喂養兩隻大肥豬。
旅社食堂的殘羹剩飯倒掉可惜,八斤就養了兩頭豬,當然,它們屬于公社的資産。
八斤的話不多,而且不論何時,總赤着腳,成天忙于旅社的清潔、做飯、喂豬和出糞。
難得有空閑下來,他就抱着那隻印有“人民公社好”字樣的大白瓷缸,一邊摳着腳丫子上的老皮,一邊坐在樓下的會客室喝茶。
有時,他的手裡還拿着一本書。
會客室的牆上挂滿了客人們送來的一面面錦旗,不是“四海一家”,就是“賓至如歸”。
桌子上方有一幅名為《柿子紅了》的舊畫張,畫的是延安時期毛澤東,手裡拿着一本書,正在窯洞的門前仰望藍天。
畫面一角的柿子樹果實累累,透出一派濃濃的秋意,領袖神情堅毅,若有所思…… 每當譚功達與他照面,八斤便會不自覺地滿臉堆起笑容,以表示對客人的友善。
他雖說和善、憨厚,倒也并不使人感到親近。
事實上他們很少交談。
即便譚功達特意找他聊天,八斤通常也是表情複雜,欲言又止。
盡管來到花家舍的第二天,譚功達就帶着介紹信和公函去公社的辦公室報了到,可一連十多天,他沒有得到過任何公社方面的指令。
他似乎被人遺忘了。
沒有人給他安排任何正式和非正式的工作。
他日複一日,躺在旅社二樓的鐵床上,聽着岸邊的浪濤和魚兒的唼喋之聲,漸漸地感到了倦怠,心裡也像是長了一層黴。
這座小島風景绮麗,陽光燦爛。
但譚功達怎麼都有一種被封閉在一個黑匣子裡的恐懼和憂慮。
他所碰見的每個人,都不苟言笑,神情呆闆,如履薄冰。
就算是問路,村民們的目光也顯得躲躲閃閃。
作為農業生産方面的先進樣闆,從全國各地來的參觀者絡繹不絕。
每天清晨,機帆船和長途汽車載來了無數的參觀者,可奇怪的是,除了自己之外,并沒有任何一個人到島上的向陽旅館來住宿。
為了排遣難挨的寂寞,一天晚上,譚功達竟然來到了村子中央的一個打谷場上,去觀看歌舞劇《白毛女》的演出。
他盼望着在那裡碰見小韶。
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迫使演出取消,打谷場上一片泥濘,連一個人影也看不見。
為什麼這裡的人總顯得郁郁不歡? 有一次吃晚飯時,他向八斤提出了這個問題。
後者照例莞爾一笑,不予回答。
正當他不安地聯想到,這個島上的每一個居民都被下達了禁語令時,八斤卻在一天深夜突然造訪了他在二樓的卧室,一口氣和他聊了三個小時。
每天下午,村子裡的幾個老人都會拿着扁擔、草繩和鐮刀,到島上來收割紫雲英。
他們一律戴着草帽,手臂上戴着同樣的袖套,甚至他們藏在寬寬帽檐下的臉,都是同樣的表情。
他們把紫雲英的藤蔓齊根割下來,運到附近的一個草凼裡去漚肥。
在陽光下,他們整齊地排成一行,依照統一的節奏,揮舞着鐮刀,動作的整齊劃一程度仿佛經過了預先的排練。
到處都是被陽光曬癟的紫雲英那熱烘烘的氣息,青蛙和蝈蝈滿地亂跳。
若是突然遇到暴雨,老農們也會湧到旅社的房檐下來暫避。
他們總是靜靜地站在雨幕之中,對于譚功達這個外地人,也沒有任何好奇心,連看都不看他一眼。
這天下午,譚功達從床上午睡醒來,臉頰上印着竹席的壓痕,再次前往位于半山腰附近的公社黨委辦公室。
如果他的運氣好一點的話,說不定就能碰到郭從年本人。
可接待他的仍然是上次那個辦事員小徐。
隔了十來天,小徐已經把譚功達給忘了。
他手忙腳亂地在桌上堆積如山的文件中找了半天,才找到了那張梅城縣委辦公室的介紹信: “噢噢,您是從梅城來的巡視員同志。
”小徐一臉歉疚地朝他笑了笑,“我們這裡每天都有數不清的公文要處理,還有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參觀者,事情一多,我就給搞糊塗了。
您說,您有什麼事?” 說完,他手裡飛快地轉動着一支紅鉛筆,一臉誠懇地看着他。
譚功達表示他來花家舍已經一個多星期了,可是公社方面卻沒有給他分配任何工作,再這麼憋下去,恐怕自己的骨頭都會生了鏽。
“工作?什麼工作?”辦事員小徐望着他笑,“在介紹信上,您的職務不是巡視員嗎?還需要什麼工作呢?” “您的意思是……” “到處轉轉,好好看看!這就是您的工作。
要不要我們給您安排一個向導?” “這倒不需要,”譚功達道,“我的意思是,我不能成天在村裡瞎轉悠,能不能給我一個具體的工作?比如說——” “不可能。
”辦事員斬釘截鐵地回答說,“您剛從梅城來,對于花家舍人民公社的行事規則不太了解。
啊,不太了解。
您初來乍到,可以慢慢學。
您懂我意思嗎?事實上我們不會向您——地委領導指派的巡視員同志,安排什麼工作,也不會向任何人分派工作。
首先,工作是一種巨大的榮譽。
在花家舍,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享受這種榮譽。
比如村子裡的那些土匪出身的反革命分子,我們就剝奪他們的工作權利。
您懂我意思嗎?從另一方面來說,工作的主動性,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主觀能動性,是指導我們事業的真正靈魂。
” 看到譚功達一臉迷惑不解的樣子,辦事員進而解釋道: “好比在一個家庭裡,你不會每天向父母要求,替自己安排工作,對不對?你看見屋裡的地上髒了,會自覺地拿起笤帚來掃地;你看見水缸裡的水沒了,自然就會去井邊打水;若是房子漏了雨,你當然也會找個工匠來修繕。
您懂我意思嗎?在花家舍社會主義大家庭中,情況也是如此。
我們從不向任何人分派任何工作,而是由每一個人自己決定去做什麼,以及怎麼做。
在這方面,每一個公社社員都享有完全的自由。
地裡的麥子黃了,他們就會去收割;秧田裡的水幹了,他們就會去灌溉;瓜地裡長滿了雜草,他們就會去鋤地;春蠶快要吐絲了,他們就會去準備蠶寶寶産繭的草龍,諸如此類。
你懂我意思嗎?沒有行政命令。
沒有規章制度。
甚至沒有領導。
從理論上來說,每個公社社員都是常春藤上的一朵小花,公社的命運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 “可是,這麼一來,不就什麼都亂了嗎?”譚功達好奇地問道。
不知什麼時候,他已經掏出一個小本本,正在往上記着什麼。
“比如說,去割麥的人太多造成誤工,而去灌溉或鋤草的人又太少了……你們又如何進行協調呢?” “不需要協調。
”辦事員耐心地向他解釋道,“您知道,每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一個部分。
要解決局部的問題,就必須着眼于整體。
每一個社員看上去都在做着十分具體的工作,既瑣碎又無趣,但假如将每一個具體工作與花家舍人民公社未來的美好藍圖聯系在一起,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您懂我意思嗎?假如一個萬裡長城的建造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長城,他們當然知道如何去鋪設每一塊磚。
因此,花家舍的社員并不是被動地去應付上級指派給他們的任務,而是依照花家舍未來可能的樣子來忘我地工作。
這樣一來,每個人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培養出一種奇妙而偉大的直覺,您懂我的意思嗎?這種直覺會引導他們去完成各自的使命。
事實上,既不會造成誤工,也不會窩工。
每個工作領域所需要的勞動力一個也不會多,一個也不會少。
” “我還是不太明白。
”譚功達坦率地看着辦事員,神色相當迷茫。
“當然,開始的時候的确需要一些嚴格的訓練,我們有社員培訓部,還有農民夜校,他們負責具體的培訓。
” “可是,”譚功達打斷了他的話,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可是,你們又是如何進行分配的呢?” “我們目前所采取的是按勞計酬,民主評分制度,”小徐道,“每個生産隊和生産小組在收工前都會進行一次民主評議,由每位社員來陳述自己一天的工作,并申請自己應得的工分,最後再由記工員登記在冊。
每一位公社社員都有資格對他進行質詢,并有權檢查他的勞動成果。
您懂我意思嗎?社員本人也可以做出相應的答辯。
所以,虛報成績多領工分的事情在花家舍還從未發生過。
” “你們會派監督員嗎?” “每一個社員都是監督員。
當然,要做到公平和誠實,公社社員應該有很高的道德感和集體榮譽感。
關于這方面的情況,你可以去向‘道德自律委員會’咨詢。
” “假如……” “好了,時間不早了。
我們四點鐘還得去會議室接待一個從古巴來的友好訪問團,”小徐站起來,看了看表,開始收拾桌上的文件,看樣子是準備離開了,“您是上級派來的巡視員,花家舍的具體情況不應由我在這裡啰唆向您和盤托出。
您懂我意思嗎?您應當自己去調查研究,自己去看,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
” 臨走前,譚功達無意中提到,能否安排他與花家舍公社的郭從年書記見一面,因為他有一封重要的信件要當面交給他。
小徐的神色顯得有點異樣,他頗為驚駭地看着對方,那眼神似乎在提醒譚功達:他所提出來的是一個十分無禮而非分的要求。
“不可能。
完全不可能。
”小徐肯定地回答說,“郭書記有很嚴重的病,常年閉門不出。
他很少到公社來辦公。
如果您有什麼信件要轉給他,我可以替您效勞。
” 譚功達從黨委辦公室出來,順着山勢,由風雨長廊拾級而下,返回湖心小島。
天空忽然下起雨來,雨點打在長廊兩側的樹木和菉竹叢中,打在池塘的睡蓮上,飒飒聲連成了一片。
譚功達置身于風雨長廊之中,享受着長廊的保護,他長長地吸了一口氣,心裡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恬靜。
舉目四望,周遭看不到一個人。
長廊的屋頂之下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箭牌。
有的箭牌上寫明了各家各戶的編号:大小不一,顔色各異;有的則指向兩側分列的公社機構。
他随便看了一下,就有公共食堂、劇場、保育院、缫絲五廠、醫務所、小學、中學、人民調解委員會、郵電所、供銷總社、缫絲三廠、種子站、農機站、敬老院、農民夜校、101、移風易俗辦公室…… 譚功達往前走了不到一百米,竟然看到了兩所缫絲廠的指示牌,他聯想到花家舍随處可見的桑園,不難推測出蠶絲業在花家舍經濟布局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而101這個數字,并未寫明任何機構,看上去多少有點神秘。
按照譚功達多年的工作經驗,這似乎是一個需要保密的單位。
長廊的拱頂上畫有俗豔的油畫和水彩畫。
盡管每隔一段都會出現一幅毛澤東的草書書法,但譚功達很快發現,這些畫并不是普通的裝飾畫,而是有着十分明顯的科普功能。
比如說,在題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油畫中,畫的竟然是沼氣池的生産工藝圖。
這毫無疑問地表明,在花家舍,沼氣的使用已經十分普遍。
而在緊接着出現的一幅畫作中,則同時描繪了電的功能和危險,并形象地指明,一個人在不慎觸電之後,所應采取的急救程序。
當然這些畫作經過了大膽的藝術抽象,如果不仔細欣賞,很難看出它隐含的意義。
譚功達看見檐廊下還有一條扁長的木盒,透過螞蟻蛀蝕的外殼,隐約可以窺見裡面綠色和黃色的電線。
這個發現也幫助譚功達解開了一個疑團:到了晚上,花家舍家家戶戶燈火通明,而全村卻看不到一根電線杆。
雨下得正急。
譚功達沿着台階走到風雨長廊的盡頭,望着煙雨迷蒙的湖面。
湖心小島和向陽旅館被水煙遮住了。
他正想在長廊裡找個地方坐下來,等待雨停,在不經意中忽然看見自己的身邊有一個大石臼——那本是農民用來舂米用的,石臼裡擱着兩頂鬥篷,三把雨傘。
盡管陰雨凄風,光線暗淡,可譚功達還是看見了石臼外壁上用紅漆寫成的字迹: 便民雨具,用後歸還。
真是太奇妙了!花家舍的建造者們居然想到了湖心小島與長廊之間沒有遮蔽,事先在這裡備下了雨具!這麼一個很小的枝節,花家舍的人都考慮得如此周全,譚功達不禁對這個陌生之地肅然起敬。
他随手從石臼中取出一把雨傘,撐開它。
傘骨傘柄都是新的,他立即聞到了一股清香的桐油味。
聽着傘面上淅淅刷刷的雨聲,譚功達沿着棧橋往向陽旅館走去,心中仍然贊歎不已:這或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甚至比他所夢見的共産主義未來還要好!與這裡相比,梅城簡直不值一提。
一想到自己作為一縣之長,竟然把那個地方弄得一團糟,自己還灰溜溜地下了台,心中不免感到深深的刺痛。
同時,也有一種難以驅除的自慚形穢。
向陽旅館早早地亮起了燈。
駝背八斤坐在廚房的桌邊,一邊調着收音機,一邊叭哒叭哒地抽着旱煙。
收音機裡正在播送着一則新聞:外交部就印度軍隊侵入中國西藏西部地區向印度政府提出強烈抗議……看見譚功達進來,八斤就調低了收音機的音量,忙着去竈上給他盛飯。
“小韶下午來過了。
”八斤佝偻着背,笑着對他道,“她一直等你到四點半,像是有什麼話要對你說,後來眼看着天要下雨,這才走的。
” 譚功達從他手裡接過碗筷,正要吃,又聽見八斤嘴裡銜着煙袋杆,嘟嘟囔囔道:“她給你捎來了一封信。
噢,對了,假如你要給家裡或随便什麼人寫信的話,隻要把信封粘好,放在門外燕子窩旁邊的木頭信箱裡就可以了。
不需要貼郵票,郵局每天都會派人來取的。
” 随後,八斤就劇烈地咳嗽起來,把一口痰吐在廚房的地上,用腳擦去。
一想到八斤總是光着腳,譚功達不由得一陣惡心。
這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身上都有一股豬糞味。
譚功達吃着飯,把那封信一把抓過來,扇了扇鼻前的熱風,而後仍舊放在桌子上。
他實在太餓了,并不急于拆看。
可他無意間瞥了一眼信封上那娟秀的字迹,頓時就吓得面無人色。
一口飯噎在嗓子裡,他覺得自己的呼吸都要停止了。
他偷偷地觑了八斤一眼。
他正在那兒專心地擺弄那台收音機,收音機邊上還有一本打開的書。
由于雷雨的關系,收音機的電波受到幹擾,裡面傳出一片嗞嗞啦啦的蜂鳴聲,幾乎把播音員的聲音完全遮蓋住了。
但譚功達依然能夠聽見自己的心髒怦怦的撞擊聲。
原來是她!天哪,一定是她! 這麼說,隔了八個多月,她竟然沒有被公安局捉住?佩佩。
佩佩。
譚功達的眼前忽然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蓬頭垢面、衣衫褴褛的姚佩佩正在瓢潑大雨中狂奔,她像一隻兔子似的跳躍着,更像一個跨欄運動員,借着黑夜的掩護,逃向不知名的深山密林中。
大批的公安隊員手裡牽着警犬,在她身後緊緊追趕,窗外的閃電似乎照亮了她那驚恐的、滿是污垢的臉。
佩佩。
佩佩。
當時,譚功達的本能反應就是趕緊将這封信藏在自己的衣服口袋裡。
可經驗和理智提醒他,絕對不能這麼做。
他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随手将信件遠遠地一推,似乎那是一封無關緊要的來信。
可他怎麼也無法克制自己急促的呼吸,無法克制雙手的戰栗。
牙床在碗邊不時磕碰着,突如其來的咳嗽把嘴裡的米粒噴得到處都是。
他感到自己的臉上有熱淚滾落。
隻有在這個時候,他才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想盡一切辦法把她從頭腦裡驅除的無奈;看到他的所有的頹唐和掙紮:他是多麼地想她! 駝背八斤正好奇地注視着譚功達,他把手裡的書放下,寬厚的嘴唇再一次咧開,笑着問道:“譚同志,你是被米飯噎着了?你應當吃得慢一點,咽不下不要硬咽,喝口水就會好的。
” 他把自己的那隻白瓷缸朝他遞過來,譚功達猛灌了幾口涼茶,心裡才稍稍安定了一些。
他慢慢地吃着飯,心裡漸漸地感到了一種深穩的喜悅。
甚至當他吃完了飯,也沒有急于上樓,而是坐在廚房裡與八斤聊天。
“你看的是什麼書?”譚功達忽然問道。
“《天方夜譚》。
” “什麼?” “阿拉伯的民間故事,”八斤解釋道,“譚同志,你平常喜歡看書嗎?” 就這樣,他們在廚房裡靜靜地說着閑話,那杆煙袋鍋在兩個人的手裡遞來遞去。
他并不急于回房去看信,就像是一個很久沒有吸過煙的煙鬼,開始吸第一口煙的時候,卻故意遲遲不去點火。
最後,連八斤都開始哈欠連天。
他收拾完了碗筷,看見譚功達高挽着褲腿,雙腳踩在腳盆的邊沿,似乎談興正濃,隻得對他笑了笑: “譚同志,你的腳晾幹了沒有?早點回屋去歇歇吧。
” 3 起風了。
到了晚上,到處都是墳堆,四周空無一人。
我現在是在靠近安徽邊界的一個林場裡給你寫信。
卞忠禮回家照顧老婆生孩子去了,要到今年秋末再來。
這兒全是松樹。
卞忠禮說我可以一直在這個農場住下去,可他留下的幹糧卻隻能支持到明天。
恐怕還是得走。
我不知道要往哪裡去,東邊,西邊,南邊還是北邊。
我不敢肯定這封信能落到你的手中。
晚上雨下得真大,我忽然想到給你寫封信。
也不知為什麼,總是有點不甘心。
真的不甘心就這樣死了。
我已經覺得厭倦了,說不定明天一覺醒來,就會給他們捉住。
自從去年的中秋逃離梅城至今,已經過了七個多月。
在這七個多月中,我隻洗過三次澡。
要是你在大街上遇見我——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你一定會認不出來。
可就是這樣,卞忠禮昨晚還想對我動手動腳,兩個人僵持到後半夜,他就放棄了。
毛主席說,希望往往就在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其實他若是再堅持一下,我多半會屈服的。
我随身帶來的錢早已用完了,怎麼辦?我每晚幾乎都做着同樣的夢。
我夢見自己被人五花大綁,押上刑場,押上公判台,而你卻站在台下微笑。
你為什麼要笑?然後,囚車就把我帶到一個廢棄的打靶場上,是打靶場。
因為我記得四周的紅牆邊矗立着一排胸環靶,地上的草已經枯了。
一個身背鋼槍的行刑隊員像鬼一樣,悄悄地來到我的身後,在我的腿彎裡踹了一腳,我當時就跪了下來。
四周靜極了,我聽見他從皮套裡掏手槍,掏了幾次都沒有掏出來。
我在想,他要是一直掏不出來,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逃過一死?冷冷的槍管已經頂在我腦袋上了,我回過頭來對他說,請等一下。
他把口罩往下一拉,問我,你還有什麼話要說?我說報告,我要撒尿!那個
窦莊與花家舍之間的公路尚未通車,他必須在窦莊換船,改由水路前往花家舍人民公社。
汽車打着前燈,以驅散漫天的濃霧,一路喘息着,搖搖晃晃向前行駛。
譚功達拿着一頂新草帽,頭發被露水弄得一绺一绺的。
他将腦袋伸出窗外,可他什麼也看不清。
他隻能通過潮濕的水汽中浮動的氣味和聲音,來分辨曠野中的風景:成熟的蠶豆、大麥,結籽的油菜、薄荷,以及村莊中升起的炊煙……大霧把一切都隔開了。
這輛叮當作響、鏽迹斑斑的老爺車在黑暗中正将他帶往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這種感覺多少有點像做夢。
事實上,他真的很快就做起夢來。
除了縣委辦公室出具的正式公函之外,他身上還帶着一封由聶竹風寫給花家舍人民公社書記郭從年的親筆信。
這封信封了口,不能拆看,老虎囑咐他親手将這封信交給郭從年。
在此前的一封來信中,聶竹風以較大的篇幅介紹了郭從年其人。
一九四九年,郭從年的部隊在攻打泸州城的時候,聶竹風曾救過他一命。
這人原是三十八軍的一名副師長,作為林彪手下赫赫有名的十八悍将之一,參加過兩次四平會戰,從東北的嫩江一直打到海南島。
“此人善權謀,性格怪僻,其人其事常有出人意表者。
由于戰功顯赫,對我江南新四軍不屑一顧(這當然是十分錯誤的),平常最不愛聽‘新四軍’三個字。
所以你在與他打交道時,須十二分小心。
為了工作方便之計,最好不要洩露自己的身份……”聶老虎還說,自己曾救過他一命,竟也被他引為奇恥大辱。
這個人很喜歡搞惡作劇,他的對手們,不管是國民黨軍,還是日本人,大部分都是在笑聲中死去的,即便是在最嚴酷的戰鬥中也是如此。
十年前,他拒絕了林彪要他進入空軍的命令,隻身一人回到花家舍,做起了“山大王”。
一九五三年,他曾奉命重新應征入伍,趕赴朝鮮,可他還沒有抵達平壤,停戰協定就簽字了…… 汽車抵達窦莊時,譚功達仍然張着嘴,靠在車窗上酣睡。
滿身油污的司機手裡握着一把大扳手,走到他跟前,拿扳手在椅子的靠背上笃笃笃敲了幾下,他才猛地驚醒過來。
原來,車上就隻剩下他一個人了。
時間已經是中午了。
熾烈的陽光曬得玻璃發燙。
除了大楊樹上陣陣的蟬鳴之外,他聽不見任何聲音。
不過他還是趕緊點了點頭,抹了一下滿嘴的口涎,抓起公文包,從車上下來。
當他四下張望,向人打聽渡口的方位時,依然殘睡未醒,恍恍惚惚。
太陽明晃晃的,天空澄澈如洗。
一個在汽車站前賣涼茶的婦女坐在樹蔭下,一邊用扇子驅趕着蒼蠅和飛蟲,一邊朝旁邊的巷子指了指,對譚功達道:“你聽見鑼鼓聲了嗎?” 譚功達靜心一聽,遠處果然有鑼鼓聲隐隐傳來。
這位婦人即便是抿着嘴,兩顆大門牙依然暴露在外:“你出了這個巷子,往東一拐,就可以看見渡口的船了。
不過要快一點,共青團秧歌隊的鑼鼓一停,船就要開了。
” 譚功達出于感激,連喝了她兩杯茶,剛想離開,大暴牙婦女又把他叫住了。
她上上下下地打量了譚功達好一陣子,這才似笑非笑地說:“那條船有兩條跳闆。
你上船的時候,最好走左邊的那一條。
” “為什麼?”譚功達一愣,滿臉疑慮地看着她。
那女人詭谲一笑,未再說話。
譚功達走進了一條覆滿黴苔的陰暗的巷子。
聽到鑼鼓聲漸漸平息,不由得加快了步子。
跑到巷子口,他看見不遠處的樹林邊有一片狹窄的河灣,水面上長滿了茂密的蘆葦。
一批身背腰鼓、穿紅挂綠的秧歌隊員正在上船。
他們排着隊,在走上跳闆的時候,仍然在打着腰鼓。
其實,時間完全來得及。
譚功達在火辣辣的陽光下,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趕到渡口邊,上了船,在船艙的一個角落裡大口大口地泛着酸水,而排隊上船的共青團員仍有一小半還留在岸上。
船艙裡彌漫着脂粉和機油的氣味。
竹制的頂棚篩出細碎的陽光,像銅錢一樣,随着船身的搖擺在船艙裡跳動不已。
舵工赤着腳,敞着胸,黝黑結實,在船頭船尾走來走去。
那些秧歌隊員進了船艙也不消停,你推我一把,我推你一把,唧唧喳喳地嬉戲打鬧。
譚功達拿起草帽,扇了扇風,正想找個地方坐下來,忽聽得哎喲一聲尖叫,人群中出現一陣騷動。
他扒住船幫往外一看,原來,最後一名秧歌隊員在上船時腳底打滑,連人帶鼓墜入了河中。
好在河水不深,那個胖乎乎的小姑娘在蘆葦叢中胡亂地撲騰了幾下,嗆了幾口水,不一會兒就被人救起,渾身上下都是泥漿。
那姑娘臉色蒼白,渾身發抖,又是哭又是笑。
這個有驚無險的意外并不算什麼,相反給接下來的旅程增添了小小的樂趣。
秧歌隊員們不時拿她打趣,那姑娘很快也恢複如常,跟着大夥一塊咿咿呀呀地唱起歌來。
隻有譚功達一個人縮在船艙的角落裡呆呆地看着河水發愣。
那個賣涼茶的婦女,為什麼要囑咐我走左邊的跳闆?而女秧歌隊員正因為走了右邊的跳闆而落水,難道僅僅是巧合?譚功達雖說從來都不迷信,可這會兒心裡倒有些疑神疑鬼。
自己從黑暗中的梅城啟程,在彌天大霧中直接切入了陽光明媚的窦莊渡口,這使他多少有了一種這樣的感覺:在窦莊與梅城之間,隔開的也許并不是六七十華裡的路程,而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他懶懶地看着水面上綠色的浮萍和露出尖頂的荷葉。
此刻,正在内心折磨着他的,還有另一個驅之不去的念頭。
早在六十多年前,他的母親遭到土匪綁架,被人押往花家舍的途中,很難說不是走了同一條水路!很難說自己不是走在母親的老路上!在這一刻,命運終于向他敞開了一個秘密:他與母親的命運奇妙地重疊在一起。
所不同的是,船艙裡多了一群秧歌隊員;船已由帆船改為柴油機動船——它噗噗地冒着黑煙,油煙和熱風吹到了他的臉上。
媽媽。
媽媽。
他默默地呼喚着她,眼前出現了母親花一般姣好的面容,她永遠都是十九歲!永遠都那麼漂亮、多愁善感。
他的眼淚止不住流了出來。
媽媽,媽媽,如果上天真的有靈,你就讓魚兒躍出水面,好叫我知道你就在我的身邊。
水上遊着的鴨群沒有回答。
隔年荷花的殘根敗葉沒有回答。
流水中倒映着的寂寞的天空沒有回答。
沒有魚兒躍出水面。
從水面突然出現的是一塊塊浮标,固定在長滿菖蒲的湖水中,把它們拼在一起,一個個數過去,就是一幅完整的标語: 花家舍歡迎您 船靠岸邊,譚功達看見河灘的沙地上站着一位身材高挑的女青年。
她的上身穿着一件白色的棉布襯衫,下身是草綠色的軍褲,腰束一根褐色的武裝帶,兩根羊角辮,垂挂于肩窩的兩側,腳蹬解放鞋,看上去利利索索,又透出一股飒爽的英氣。
她是受公社指派來接人的。
由于全船的乘客中除了披紅挂綠的秧歌隊演員外,隻有譚功達一個人,他們很容易就搭上了話。
這個女孩看上去沒有什麼心計,甚至還有點孩子氣般的天真爛漫。
也許是天生的聲帶狹窄,說起話來莺聲燕語,而且一見面就沖着他笑個不停。
她問他是不是上級派來的巡視員譚同志,譚功達點點頭。
随後譚功達問她怎麼稱呼,女孩笑了笑道:“你就叫我小韶好了,韶山的韶。
” 她胸前别着一枚紅色的小徽章,眉眼有幾分長得像白小娴,又有幾分像姚佩佩。
隻是不像小娴那麼矜持,也全無姚佩佩的陰郁和憂戚。
這時,譚功達的心頭立刻泛出一絲落寞和憂傷,仿佛每看到一個漂亮的女孩,都會在心裡埋下哀傷的種子……那枚徽章的小别針會不會紮到她肉裡去?在胡思亂想之際,目光就漸漸地變得飄忽起來,一動不動地看着小韶,發了呆…… 小韶被他盯得渾身不自在,臉上微微泛出紅暈,趕緊從他手裡搶過公文包來,輕聲道: “怎麼了,您?” 譚功達這才回過神來,自知失禮,一時頗為尴尬。
忽見她的嘴唇上塗了一圈黑紫色的東西,一時分不清是女孩的化妝品,還是塗了紫藥水,便煞有介事地問道: “我剛才在看你的嘴……你搽了什麼東西?” 小韶咯咯地笑了起來,露出了一排雪白的牙齒。
“什麼呀,”小韶用手朝遠處的桑林指了指,“剛才我來的路上,吃了太多的桑葚,你要不要吃?” 譚功達也笑了起來。
兩人說着話,沿着被太陽曬得滾燙的沙地,朝村子裡走,不一會兒就走進了桑園。
桑園中,有一條給行人踩得發白的道路,高大的桑樹枝繁葉肥,雖說光線比外面要暗一些,但林間密不透風,反而更加悶熱。
譚功達隐隐感覺到,桑林間有人戴着袖套在摘桑葉,可他隻能看見這些人的腿和手,看不見他們的臉。
正走着,小韶忽然想起了一件什麼事,将公文包往譚功達的懷裡一塞,說了句“你等我一下,我去去就來”,随後一貓腰,就消失在桑林中不見了。
譚功達苦笑了一下,心裡道:這丫頭,大概是要為我摘一些桑葚來嘗嘗。
沒想到,小韶從桑樹林中再次現身的時候,滿臉都是汗珠,可手裡卻并沒有他想象中的桑葚,譚功達道: “我還以為你是去幫我摘桑果了呢。
” 小韶笑道:“想吃桑葚,你自己摘不就行了?這兒遍地都是。
” “那你剛才幹什麼去了?” 他們兩人挨得很近,譚功達甚至能看清她臉上細細的小絨毛和脖子裡的汗珠。
“嗨,您這個人!怎麼老愛刨根問底呀?”小韶把譚功達的腦袋一扳,湊在他耳畔,輕輕地道,“撒尿。
” 這孩子,和姚佩佩一樣,似乎也有個愛動手動腳的習慣。
花家舍的招待所坐落在湖心的一個小島上,與村莊隔着一箭之地。
一條新修的棧橋将小島與村落連接在一起。
譚功達跟在小韶的身後,走上棧橋,他吃驚地發現,橋欄上那些剝了皮的柳樹竟然又長出了新的枝葉。
過去,他在燈下閱讀母親的傳記時,曾無數次地想象過這個島嶼。
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被圍困的島嶼,孤立無援。
他不知道這是母親的原話,還是傳記作者的牽強附會。
而眼前這個湖心彈丸之地,比想象中的要小了很多。
一排白牆磚房,建在高大的榆樹和泡桐之中,四周簇擁着一大片紫雲英的花地。
隻不過到了五月末,花已經有些開敗了,零零星星的。
可遠遠一望,在一朵朵浮雲的映襯下,依然可以看出一片淡紫。
兩個人一上小島,小韶就扯開嗓門,沖着那片房舍大喊大叫起來: “八斤,八斤,駝子八斤……” 不一會兒的工夫,從房屋的拐角處走出一個精瘦精瘦的駝背小老頭來。
他手裡拎着一隻木桶,腰間圍着一條髒兮兮的布裙,腰帶上别着一杆白銅煙袋鍋。
他一看見譚功達,趕緊放下木桶,快步迎上前來,他撩起圍裙,擦了擦滿手的谷糠,握住譚功達的手,一邊使勁兒地搖,一邊咧開厚厚的嘴唇,露出滿嘴的黃牙:“啊,歡迎,歡迎!” “這位就是八斤同志,”小韶擡袖擦了擦臉上的汗,對譚功達介紹說,“以後就由他來負責照顧您啦!”随後她又在八斤的駝背上重重地拍了一下,把老頭拍得直咳嗽,說:“八斤,人,我給你帶來了。
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我還得趕回去排練呢。
” 八斤憨厚地笑了笑,點點頭,道:“小韶,今晚演什麼呀?” “白毛女。
” “白毛女白毛女,又是白毛女。
一天到晚都是白毛女。
”駝背八斤絮絮叨叨,“你們就不能換個戲演一演?” 小韶懶得搭理他,一轉身,就蹦蹦跳跳地上了棧橋,漸漸走遠了。
“小韶是演員嗎?”望着她的背影,譚功達對八斤道。
“那可不!”八斤自豪地說,“花家舍的姑娘,什麼都拿得起、放得下。
穿起行頭能演戲,脫下戲裝能種地,要是扛起槍呢,還能打他娘的蘇修美帝……” 過了半晌,八斤接着又道:“小韶這孩子,别的事樣樣都好,可有一樣不好……可惜了。
”八斤話到嘴邊,沒有說下去。
譚功達初來乍到,也不便多問。
2 隔着水光潋滟的湖面,譚功達可以看到整個花家舍。
他甚至能聽見學校裡孩子們的誦課之聲,還有腳踏風琴那單調悠長的曲調。
這個村莊實際上是修建在一處平緩的山坡上。
譚功達驚愕地發現,村子裡每一個住戶的房子都是一樣的:一律的粉牆黛瓦,一式的木門花窗,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有一個竹籬圍成的庭院,籬笆上爬滿了藤蔓植物,遠遠望去,有些像忍冬,又有些像薔薇。
連庭院的大小和格局都一模一樣。
一條磚木結構的風雨長廊沿着山坡往上延伸,通往山頂的一座高大的煙囪。
這條長廊将花家舍分成東西兩個部分,無數條更為狹窄的小遊廊向兩邊延展,通往公社的各個機構和各家各戶。
長廊的柱子被漆成了紅色,覆以灰褐色的瓦,遠遠看上去就像一條黑紅肥壯的大蜈蚣。
村莊的修建依照嚴格的對稱原則,建築物的位置和數量都進行了細緻的摹畫與測算。
一條盤山公路在村莊上方的山腰上橫貫而過。
公路上戴着草帽的農人來來往往,影影綽綽,不時還可以看見一輛輛滿載麥稭稈的手扶拖拉機,突突地馳過。
公路上方就是一畦一畦的梯田,重重疊疊,黃綠相雜,堆錦鋪秀一般。
八斤是向陽旅社的管理員,除了負責照料譚功達的一日三餐之外,還得抽空去喂養兩隻大肥豬。
旅社食堂的殘羹剩飯倒掉可惜,八斤就養了兩頭豬,當然,它們屬于公社的資産。
八斤的話不多,而且不論何時,總赤着腳,成天忙于旅社的清潔、做飯、喂豬和出糞。
難得有空閑下來,他就抱着那隻印有“人民公社好”字樣的大白瓷缸,一邊摳着腳丫子上的老皮,一邊坐在樓下的會客室喝茶。
有時,他的手裡還拿着一本書。
會客室的牆上挂滿了客人們送來的一面面錦旗,不是“四海一家”,就是“賓至如歸”。
桌子上方有一幅名為《柿子紅了》的舊畫張,畫的是延安時期毛澤東,手裡拿着一本書,正在窯洞的門前仰望藍天。
畫面一角的柿子樹果實累累,透出一派濃濃的秋意,領袖神情堅毅,若有所思…… 每當譚功達與他照面,八斤便會不自覺地滿臉堆起笑容,以表示對客人的友善。
他雖說和善、憨厚,倒也并不使人感到親近。
事實上他們很少交談。
即便譚功達特意找他聊天,八斤通常也是表情複雜,欲言又止。
盡管來到花家舍的第二天,譚功達就帶着介紹信和公函去公社的辦公室報了到,可一連十多天,他沒有得到過任何公社方面的指令。
他似乎被人遺忘了。
沒有人給他安排任何正式和非正式的工作。
他日複一日,躺在旅社二樓的鐵床上,聽着岸邊的浪濤和魚兒的唼喋之聲,漸漸地感到了倦怠,心裡也像是長了一層黴。
這座小島風景绮麗,陽光燦爛。
但譚功達怎麼都有一種被封閉在一個黑匣子裡的恐懼和憂慮。
他所碰見的每個人,都不苟言笑,神情呆闆,如履薄冰。
就算是問路,村民們的目光也顯得躲躲閃閃。
作為農業生産方面的先進樣闆,從全國各地來的參觀者絡繹不絕。
每天清晨,機帆船和長途汽車載來了無數的參觀者,可奇怪的是,除了自己之外,并沒有任何一個人到島上的向陽旅館來住宿。
為了排遣難挨的寂寞,一天晚上,譚功達竟然來到了村子中央的一個打谷場上,去觀看歌舞劇《白毛女》的演出。
他盼望着在那裡碰見小韶。
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迫使演出取消,打谷場上一片泥濘,連一個人影也看不見。
為什麼這裡的人總顯得郁郁不歡? 有一次吃晚飯時,他向八斤提出了這個問題。
後者照例莞爾一笑,不予回答。
正當他不安地聯想到,這個島上的每一個居民都被下達了禁語令時,八斤卻在一天深夜突然造訪了他在二樓的卧室,一口氣和他聊了三個小時。
每天下午,村子裡的幾個老人都會拿着扁擔、草繩和鐮刀,到島上來收割紫雲英。
他們一律戴着草帽,手臂上戴着同樣的袖套,甚至他們藏在寬寬帽檐下的臉,都是同樣的表情。
他們把紫雲英的藤蔓齊根割下來,運到附近的一個草凼裡去漚肥。
在陽光下,他們整齊地排成一行,依照統一的節奏,揮舞着鐮刀,動作的整齊劃一程度仿佛經過了預先的排練。
到處都是被陽光曬癟的紫雲英那熱烘烘的氣息,青蛙和蝈蝈滿地亂跳。
若是突然遇到暴雨,老農們也會湧到旅社的房檐下來暫避。
他們總是靜靜地站在雨幕之中,對于譚功達這個外地人,也沒有任何好奇心,連看都不看他一眼。
這天下午,譚功達從床上午睡醒來,臉頰上印着竹席的壓痕,再次前往位于半山腰附近的公社黨委辦公室。
如果他的運氣好一點的話,說不定就能碰到郭從年本人。
可接待他的仍然是上次那個辦事員小徐。
隔了十來天,小徐已經把譚功達給忘了。
他手忙腳亂地在桌上堆積如山的文件中找了半天,才找到了那張梅城縣委辦公室的介紹信: “噢噢,您是從梅城來的巡視員同志。
”小徐一臉歉疚地朝他笑了笑,“我們這裡每天都有數不清的公文要處理,還有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參觀者,事情一多,我就給搞糊塗了。
您說,您有什麼事?” 說完,他手裡飛快地轉動着一支紅鉛筆,一臉誠懇地看着他。
譚功達表示他來花家舍已經一個多星期了,可是公社方面卻沒有給他分配任何工作,再這麼憋下去,恐怕自己的骨頭都會生了鏽。
“工作?什麼工作?”辦事員小徐望着他笑,“在介紹信上,您的職務不是巡視員嗎?還需要什麼工作呢?” “您的意思是……” “到處轉轉,好好看看!這就是您的工作。
要不要我們給您安排一個向導?” “這倒不需要,”譚功達道,“我的意思是,我不能成天在村裡瞎轉悠,能不能給我一個具體的工作?比如說——” “不可能。
”辦事員斬釘截鐵地回答說,“您剛從梅城來,對于花家舍人民公社的行事規則不太了解。
啊,不太了解。
您初來乍到,可以慢慢學。
您懂我意思嗎?事實上我們不會向您——地委領導指派的巡視員同志,安排什麼工作,也不會向任何人分派工作。
首先,工作是一種巨大的榮譽。
在花家舍,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享受這種榮譽。
比如村子裡的那些土匪出身的反革命分子,我們就剝奪他們的工作權利。
您懂我意思嗎?從另一方面來說,工作的主動性,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主觀能動性,是指導我們事業的真正靈魂。
” 看到譚功達一臉迷惑不解的樣子,辦事員進而解釋道: “好比在一個家庭裡,你不會每天向父母要求,替自己安排工作,對不對?你看見屋裡的地上髒了,會自覺地拿起笤帚來掃地;你看見水缸裡的水沒了,自然就會去井邊打水;若是房子漏了雨,你當然也會找個工匠來修繕。
您懂我意思嗎?在花家舍社會主義大家庭中,情況也是如此。
我們從不向任何人分派任何工作,而是由每一個人自己決定去做什麼,以及怎麼做。
在這方面,每一個公社社員都享有完全的自由。
地裡的麥子黃了,他們就會去收割;秧田裡的水幹了,他們就會去灌溉;瓜地裡長滿了雜草,他們就會去鋤地;春蠶快要吐絲了,他們就會去準備蠶寶寶産繭的草龍,諸如此類。
你懂我意思嗎?沒有行政命令。
沒有規章制度。
甚至沒有領導。
從理論上來說,每個公社社員都是常春藤上的一朵小花,公社的命運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 “可是,這麼一來,不就什麼都亂了嗎?”譚功達好奇地問道。
不知什麼時候,他已經掏出一個小本本,正在往上記着什麼。
“比如說,去割麥的人太多造成誤工,而去灌溉或鋤草的人又太少了……你們又如何進行協調呢?” “不需要協調。
”辦事員耐心地向他解釋道,“您知道,每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一個部分。
要解決局部的問題,就必須着眼于整體。
每一個社員看上去都在做着十分具體的工作,既瑣碎又無趣,但假如将每一個具體工作與花家舍人民公社未來的美好藍圖聯系在一起,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您懂我意思嗎?假如一個萬裡長城的建造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長城,他們當然知道如何去鋪設每一塊磚。
因此,花家舍的社員并不是被動地去應付上級指派給他們的任務,而是依照花家舍未來可能的樣子來忘我地工作。
這樣一來,每個人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培養出一種奇妙而偉大的直覺,您懂我的意思嗎?這種直覺會引導他們去完成各自的使命。
事實上,既不會造成誤工,也不會窩工。
每個工作領域所需要的勞動力一個也不會多,一個也不會少。
” “我還是不太明白。
”譚功達坦率地看着辦事員,神色相當迷茫。
“當然,開始的時候的确需要一些嚴格的訓練,我們有社員培訓部,還有農民夜校,他們負責具體的培訓。
” “可是,”譚功達打斷了他的話,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可是,你們又是如何進行分配的呢?” “我們目前所采取的是按勞計酬,民主評分制度,”小徐道,“每個生産隊和生産小組在收工前都會進行一次民主評議,由每位社員來陳述自己一天的工作,并申請自己應得的工分,最後再由記工員登記在冊。
每一位公社社員都有資格對他進行質詢,并有權檢查他的勞動成果。
您懂我意思嗎?社員本人也可以做出相應的答辯。
所以,虛報成績多領工分的事情在花家舍還從未發生過。
” “你們會派監督員嗎?” “每一個社員都是監督員。
當然,要做到公平和誠實,公社社員應該有很高的道德感和集體榮譽感。
關于這方面的情況,你可以去向‘道德自律委員會’咨詢。
” “假如……” “好了,時間不早了。
我們四點鐘還得去會議室接待一個從古巴來的友好訪問團,”小徐站起來,看了看表,開始收拾桌上的文件,看樣子是準備離開了,“您是上級派來的巡視員,花家舍的具體情況不應由我在這裡啰唆向您和盤托出。
您懂我意思嗎?您應當自己去調查研究,自己去看,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
” 臨走前,譚功達無意中提到,能否安排他與花家舍公社的郭從年書記見一面,因為他有一封重要的信件要當面交給他。
小徐的神色顯得有點異樣,他頗為驚駭地看着對方,那眼神似乎在提醒譚功達:他所提出來的是一個十分無禮而非分的要求。
“不可能。
完全不可能。
”小徐肯定地回答說,“郭書記有很嚴重的病,常年閉門不出。
他很少到公社來辦公。
如果您有什麼信件要轉給他,我可以替您效勞。
” 譚功達從黨委辦公室出來,順着山勢,由風雨長廊拾級而下,返回湖心小島。
天空忽然下起雨來,雨點打在長廊兩側的樹木和菉竹叢中,打在池塘的睡蓮上,飒飒聲連成了一片。
譚功達置身于風雨長廊之中,享受着長廊的保護,他長長地吸了一口氣,心裡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恬靜。
舉目四望,周遭看不到一個人。
長廊的屋頂之下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箭牌。
有的箭牌上寫明了各家各戶的編号:大小不一,顔色各異;有的則指向兩側分列的公社機構。
他随便看了一下,就有公共食堂、劇場、保育院、缫絲五廠、醫務所、小學、中學、人民調解委員會、郵電所、供銷總社、缫絲三廠、種子站、農機站、敬老院、農民夜校、101、移風易俗辦公室…… 譚功達往前走了不到一百米,竟然看到了兩所缫絲廠的指示牌,他聯想到花家舍随處可見的桑園,不難推測出蠶絲業在花家舍經濟布局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而101這個數字,并未寫明任何機構,看上去多少有點神秘。
按照譚功達多年的工作經驗,這似乎是一個需要保密的單位。
長廊的拱頂上畫有俗豔的油畫和水彩畫。
盡管每隔一段都會出現一幅毛澤東的草書書法,但譚功達很快發現,這些畫并不是普通的裝飾畫,而是有着十分明顯的科普功能。
比如說,在題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油畫中,畫的竟然是沼氣池的生産工藝圖。
這毫無疑問地表明,在花家舍,沼氣的使用已經十分普遍。
而在緊接着出現的一幅畫作中,則同時描繪了電的功能和危險,并形象地指明,一個人在不慎觸電之後,所應采取的急救程序。
當然這些畫作經過了大膽的藝術抽象,如果不仔細欣賞,很難看出它隐含的意義。
譚功達看見檐廊下還有一條扁長的木盒,透過螞蟻蛀蝕的外殼,隐約可以窺見裡面綠色和黃色的電線。
這個發現也幫助譚功達解開了一個疑團:到了晚上,花家舍家家戶戶燈火通明,而全村卻看不到一根電線杆。
雨下得正急。
譚功達沿着台階走到風雨長廊的盡頭,望着煙雨迷蒙的湖面。
湖心小島和向陽旅館被水煙遮住了。
他正想在長廊裡找個地方坐下來,等待雨停,在不經意中忽然看見自己的身邊有一個大石臼——那本是農民用來舂米用的,石臼裡擱着兩頂鬥篷,三把雨傘。
盡管陰雨凄風,光線暗淡,可譚功達還是看見了石臼外壁上用紅漆寫成的字迹: 便民雨具,用後歸還。
真是太奇妙了!花家舍的建造者們居然想到了湖心小島與長廊之間沒有遮蔽,事先在這裡備下了雨具!這麼一個很小的枝節,花家舍的人都考慮得如此周全,譚功達不禁對這個陌生之地肅然起敬。
他随手從石臼中取出一把雨傘,撐開它。
傘骨傘柄都是新的,他立即聞到了一股清香的桐油味。
聽着傘面上淅淅刷刷的雨聲,譚功達沿着棧橋往向陽旅館走去,心中仍然贊歎不已:這或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甚至比他所夢見的共産主義未來還要好!與這裡相比,梅城簡直不值一提。
一想到自己作為一縣之長,竟然把那個地方弄得一團糟,自己還灰溜溜地下了台,心中不免感到深深的刺痛。
同時,也有一種難以驅除的自慚形穢。
向陽旅館早早地亮起了燈。
駝背八斤坐在廚房的桌邊,一邊調着收音機,一邊叭哒叭哒地抽着旱煙。
收音機裡正在播送着一則新聞:外交部就印度軍隊侵入中國西藏西部地區向印度政府提出強烈抗議……看見譚功達進來,八斤就調低了收音機的音量,忙着去竈上給他盛飯。
“小韶下午來過了。
”八斤佝偻着背,笑着對他道,“她一直等你到四點半,像是有什麼話要對你說,後來眼看着天要下雨,這才走的。
” 譚功達從他手裡接過碗筷,正要吃,又聽見八斤嘴裡銜着煙袋杆,嘟嘟囔囔道:“她給你捎來了一封信。
噢,對了,假如你要給家裡或随便什麼人寫信的話,隻要把信封粘好,放在門外燕子窩旁邊的木頭信箱裡就可以了。
不需要貼郵票,郵局每天都會派人來取的。
” 随後,八斤就劇烈地咳嗽起來,把一口痰吐在廚房的地上,用腳擦去。
一想到八斤總是光着腳,譚功達不由得一陣惡心。
這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身上都有一股豬糞味。
譚功達吃着飯,把那封信一把抓過來,扇了扇鼻前的熱風,而後仍舊放在桌子上。
他實在太餓了,并不急于拆看。
可他無意間瞥了一眼信封上那娟秀的字迹,頓時就吓得面無人色。
一口飯噎在嗓子裡,他覺得自己的呼吸都要停止了。
他偷偷地觑了八斤一眼。
他正在那兒專心地擺弄那台收音機,收音機邊上還有一本打開的書。
由于雷雨的關系,收音機的電波受到幹擾,裡面傳出一片嗞嗞啦啦的蜂鳴聲,幾乎把播音員的聲音完全遮蓋住了。
但譚功達依然能夠聽見自己的心髒怦怦的撞擊聲。
原來是她!天哪,一定是她! 這麼說,隔了八個多月,她竟然沒有被公安局捉住?佩佩。
佩佩。
譚功達的眼前忽然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蓬頭垢面、衣衫褴褛的姚佩佩正在瓢潑大雨中狂奔,她像一隻兔子似的跳躍着,更像一個跨欄運動員,借着黑夜的掩護,逃向不知名的深山密林中。
大批的公安隊員手裡牽着警犬,在她身後緊緊追趕,窗外的閃電似乎照亮了她那驚恐的、滿是污垢的臉。
佩佩。
佩佩。
當時,譚功達的本能反應就是趕緊将這封信藏在自己的衣服口袋裡。
可經驗和理智提醒他,絕對不能這麼做。
他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随手将信件遠遠地一推,似乎那是一封無關緊要的來信。
可他怎麼也無法克制自己急促的呼吸,無法克制雙手的戰栗。
牙床在碗邊不時磕碰着,突如其來的咳嗽把嘴裡的米粒噴得到處都是。
他感到自己的臉上有熱淚滾落。
隻有在這個時候,他才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想盡一切辦法把她從頭腦裡驅除的無奈;看到他的所有的頹唐和掙紮:他是多麼地想她! 駝背八斤正好奇地注視着譚功達,他把手裡的書放下,寬厚的嘴唇再一次咧開,笑着問道:“譚同志,你是被米飯噎着了?你應當吃得慢一點,咽不下不要硬咽,喝口水就會好的。
” 他把自己的那隻白瓷缸朝他遞過來,譚功達猛灌了幾口涼茶,心裡才稍稍安定了一些。
他慢慢地吃着飯,心裡漸漸地感到了一種深穩的喜悅。
甚至當他吃完了飯,也沒有急于上樓,而是坐在廚房裡與八斤聊天。
“你看的是什麼書?”譚功達忽然問道。
“《天方夜譚》。
” “什麼?” “阿拉伯的民間故事,”八斤解釋道,“譚同志,你平常喜歡看書嗎?” 就這樣,他們在廚房裡靜靜地說着閑話,那杆煙袋鍋在兩個人的手裡遞來遞去。
他并不急于回房去看信,就像是一個很久沒有吸過煙的煙鬼,開始吸第一口煙的時候,卻故意遲遲不去點火。
最後,連八斤都開始哈欠連天。
他收拾完了碗筷,看見譚功達高挽着褲腿,雙腳踩在腳盆的邊沿,似乎談興正濃,隻得對他笑了笑: “譚同志,你的腳晾幹了沒有?早點回屋去歇歇吧。
” 3 起風了。
到了晚上,到處都是墳堆,四周空無一人。
我現在是在靠近安徽邊界的一個林場裡給你寫信。
卞忠禮回家照顧老婆生孩子去了,要到今年秋末再來。
這兒全是松樹。
卞忠禮說我可以一直在這個農場住下去,可他留下的幹糧卻隻能支持到明天。
恐怕還是得走。
我不知道要往哪裡去,東邊,西邊,南邊還是北邊。
我不敢肯定這封信能落到你的手中。
晚上雨下得真大,我忽然想到給你寫封信。
也不知為什麼,總是有點不甘心。
真的不甘心就這樣死了。
我已經覺得厭倦了,說不定明天一覺醒來,就會給他們捉住。
自從去年的中秋逃離梅城至今,已經過了七個多月。
在這七個多月中,我隻洗過三次澡。
要是你在大街上遇見我——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你一定會認不出來。
可就是這樣,卞忠禮昨晚還想對我動手動腳,兩個人僵持到後半夜,他就放棄了。
毛主席說,希望往往就在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其實他若是再堅持一下,我多半會屈服的。
我随身帶來的錢早已用完了,怎麼辦?我每晚幾乎都做着同樣的夢。
我夢見自己被人五花大綁,押上刑場,押上公判台,而你卻站在台下微笑。
你為什麼要笑?然後,囚車就把我帶到一個廢棄的打靶場上,是打靶場。
因為我記得四周的紅牆邊矗立着一排胸環靶,地上的草已經枯了。
一個身背鋼槍的行刑隊員像鬼一樣,悄悄地來到我的身後,在我的腿彎裡踹了一腳,我當時就跪了下來。
四周靜極了,我聽見他從皮套裡掏手槍,掏了幾次都沒有掏出來。
我在想,他要是一直掏不出來,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逃過一死?冷冷的槍管已經頂在我腦袋上了,我回過頭來對他說,請等一下。
他把口罩往下一拉,問我,你還有什麼話要說?我說報告,我要撒尿!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