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 第四章 禁語
關燈
小
中
大
是看了喜鵲一眼,一言不發。
不多久,喜鵲下樓來,一句話沒說,沖着來人搖了搖頭。
她以為這個魯莽心急的中年漢子必會暴跳如雷,大罵不止。
誰知這人到了這時候,反倒沒了脾氣。
他把手裡的蒲包往地上一扔,摸了摸頭皮,愣在那裡半天。
過了好久,這人将手伸進棉衣之中,從裡面抖抖索索地取出一個手帕包着的東西,遞與喜鵲,笑道:“你家主人既不方便見我,我也就告辭了。
請把這個東西交給她。
如今已經是民國,這個晦氣的東西我留着也沒有用,留給你家主人吧,遇有急事也可變賣些銀子來用。
” 喜鵲接了這個東西,跑到閣樓上。
秀米正用一根縫衣針将臘梅的花蕊一層層挑開,抿着嘴,似笑非笑。
喜鵲也沒有說話,就将這些東西擱在桌上,自己下了樓。
沒想到她剛到樓下,秀米就捏着那手帕包從樓上追下來了。
她們兩個人來到廳堂,那個中年漢子已經離開了。
喜鵲把那個蒲包抖開,發現裡面竟是兩條魚幹,一挂臘肉,還有幾枚冬筍。
秀米站在門檻上朝屋外張望,不過,雪已下得大了,在紛紛的風雪中,那人連個影子也不見。
手帕裡包着的是一隻金蟬,與葬入小東西墳墓中的那隻簡直一模一樣。
〔小驢子,原名周怡春(1865——1937),1898年夏東渡日本求學。
1901年回國,與張季元、童藍年等人組織蜩蛄會,投身革命。
1905年策動花家舍土匪起義成功,并于翌年初春率部攻打梅城,曆時二十七天,而告失敗,受傷被捕。
辛亥革命後入顧忠琛援淮軍當幕僚。
民國二年(1912年)十二月重返花家舍,設館授徒。
1937年8月,日軍進攻南京,周手執鳥铳,率十餘學生,立于當途阻擊。
彈盡,猶叱罵不止,身中十餘彈而亡。
〕原來,世上還有這等一模一樣的東西!喜鵲暗想。
金蟬的存在使她覺出了這個世界的神秘與浩大。
原來,這世上所有的門都對她一個人關着,她既不知來由,亦不知所終。
就像她的主人的緘默不語一樣。
這個中年人是誰?從何而來?金蟬是怎麼回事?秀米為何看見後會落淚?她為何放着好好的官家小姐不做,要去搞什麼革命?可秀米的世界,不用說,她完全進不去,甚至連邊都挨不着。
似乎每個人都被一些東西圍困着,喜鵲覺得自己也一樣。
當她試着要去沖出這個封閉的世界時,就如一滴水掉在燒得通紅的烙鐵上,刺的一聲就沒了。
屋外的雪下得正大,那些紛紛揚揚的雪片似乎不屑于回答她的問題。
那時的喜鵲,已經能認得一些字了,用她的老師丁樹則的話來說,已經可以算得上是半個“讀書人”了。
原先她每日裡與那些豬、雞、鵝、鴨打交道,奔波于集市、布鋪、糧店之間,從來就沒有覺得什麼不滿足,可是,當她略微識了一些字後,問題就來了。
秀米來前院的次數也漸漸多了。
她做飯的時候,秀米就來幫她燒火,她去喂豬的時候,她就跟着她去看。
這年冬天,母豬又生了一窩小豬,秀米和她提着一盞馬燈,在臭氣熏天的豬圈裡守護了整整一個晚上。
每當一個小豬生下來的時候,喜鵲笑,她也笑。
看起來,她很喜歡這些小動物。
秀米為了不傷着它們嫩嫩的皮膚,就用毛巾浸了熱水擰幹,替它們揩去血污。
她還像哄嬰兒一樣将小豬抱在懷裡,哄它睡覺。
秀米習慣了自己洗自己的衣服,自己打掃屋子,自己倒馬桶。
她學會了種菜、篩米、打年糕、剪鞋樣、納鞋底,甚至一眼就能辨認出小雞的公母。
可就是不會說話。
有一次,喜鵲去集市趕集,到天黑才回來。
她吃驚地發現,秀米替她燒了一鍋飯,在燈下等她。
滿頭滿臉都是煙灰。
飯雖然煳了一點,菜裡加了太多的鹽,可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她含着淚花拼命地吃,把自己的肚子都快撐破了。
晚上,秀米又搶着去刷鍋,最後鍋鏟将鐵鍋鏟出一個洞來。
漸漸地,她覺得秀米胖了一點,臉色又紅潤了。
她有事沒事總盯着喜鵲看,臉上帶着微笑。
隻是不會說話。
自從她出獄之後,她從未走出過這個院子一步。
花二娘兒子臘月裡娶媳婦,三番五次派人來請她去吃喜酒,她也隻是笑。
冬天的晚上,無事可做,兩個人就在廳堂裡合着燈做針線。
屋外呼呼的北風,屋子裡爐火燒得正旺。
兩個人偶爾相視一笑,靜得連雪片落在窗紙上的聲音都能聽得見。
喜鵲看着窗外越積越厚的雪,呆呆想,要是她不是啞巴,會說話,那該多好呀。
隻要秀米願意,她可以陪她一直待到天亮。
她有很多很多的事要對她說哩。
這樣想着,喜鵲的心裡忽然一動,生出一個大膽的主意來。
她跟丁先生也學了差不多半年了,自己也能寫出不少字了,為什麼不試着把要說的話寫在紙上,與她談談?要是自己寫得不對,秀米也能幫她改正。
這樣,又可以學得更快一點。
她偷偷地看了秀米一眼,臉憋得通紅。
秀米覺察到她臉紅了,就擡起頭來看她,那眼神分明在詢問。
她為這個主意興奮了一個晚上。
一直挨到第二天午後,終于憋不住了,她就一咬牙,一跺腳,猛吸了一口氣,咚咚咚咚地跑到秀米的閣樓上,将自己寫在描紅紙上的一行字送給她看。
喜鵲寫的那行字是這樣的: 今天晚上,你想吃什麼?這字是我自己寫的。
秀米看了一愣。
她呆呆地看着喜鵲,似乎不相信她竟然也會寫字。
她研了墨,取了筆,又扭過頭來看了她一眼。
随後,秀米認認真真地寫了一個字來回答她。
喜鵲一看這個字,腦袋嗡的一下就大了。
她取了紙,回到自己的房中,怎麼看也不認得這個字。
她有點生氣了,她覺得秀米寫了一個很難的字來為難她,認定了秀米是在故意捉弄她,其目的是為了嘲笑自己。
這個字筆畫很多,張牙舞爪。
鬼才能認得它呢!說不定連丁先生也不認得。
當她把秀米寫的這個字拿去給先生看的時候,丁樹則把癢癢撓從後背衣領裡拔了出來,在她的腦袋上重重地敲了一下,吼道: “這個字你怎麼不認得?木瓜!這是‘粥’啊。
” 5 從此以後,為了識字,秀米和喜鵲開始了紙上交談。
凡有錯字、别字以及不合文法的句子,秀米都替她一一訂正。
她們所談論的,盡是日常瑣事:莊稼、飲食、栽花、種菜,當然還有趕集。
到了後來,她們的筆談越出了這個範圍,有了一些全新的内容。
比如: “今天又下雪了。
”“是啊。
” “隔壁剛過門的媳婦臉上有麻子。
”“是嗎?”“是的。
” “丁先生又病了,背上爛了一個洞。
”“噢。
” 這多半是因為無聊。
在深冬時節,晝短夜長,喜鵲熬不過寂寞,總要找出一些話來破悶排遣。
不過,秀米的答複通常很短,隻一二字敷衍一下而已。
有時,秀米也會主動和她交談,比如:“你知道哪兒可以弄到一株臘梅?”她就是喜歡花。
冬天繁花凋零,百草偃伏,雪又下得這麼大,到哪裡去替她弄臘梅? 能夠用筆來交談,讓喜鵲感到開心,多少也有點神秘。
不過,她很快發現在兩個人朝夕相處的日子裡,真正需要說話的時候并不太多。
比說話更為簡便的是眼神,有時,兩個人隻是互相看一眼,就立刻能明白對方的心思。
大年三十這天晚上,雪還在下着,秀米和喜鵲在廚房裡做完了湯團,兩個人來到喜鵲的房中,生了一盆炭火,擠在一張床上睡下了。
屋外北風呼嘯,屋裡卻是暖融融的。
微暗的火苗舔着牆壁,喜鵲還是第一次挨着她的身體。
她覺得秀米如今就像需要她照料、受她保護的嬰兒,心裡既踏實又安甯。
屋裡太熱了,再加上兩個人縮在被子裡一動不動,喜鵲很快就出汗了,好在屋頂的天窗上有一條小縫,一股冰雪的寒氣透進屋來,在她的鼻前遊來遊去。
到了後半夜,屋外人家已稀稀拉拉地放起了除歲的爆竹,喜鵲還是沒有睡着。
這時,她忽然感到秀米的足尖在自己的胳臂上輕輕地蹭了一下。
她開始還以為對方是無意的,就沒當一回兒事。
可過了不久,秀米又用足尖來鈎她。
這是什麼意思呢? “你還沒有睡着嗎?”喜鵲試探性地問了一句。
誰知經她這麼一問,秀米幹脆撩開被子,爬到她這頭來了。
兩個人并肩躺着,喜鵲的心怦怦直跳。
盆裡的炭火噼啪作響,而密如貫珠的雪粒落在屋頂的瓦片上,簌簌如雨。
黑暗中,她感到秀米在哭泣,就伸手摸了摸她的臉,濕乎乎的。
秀米也摸了摸她的臉。
随後,喜鵲就輕輕地扳過她的頭來,将她按在自己的懷裡。
自從秀米從監獄裡放出來之後,喜鵲還是第一次看到她哭泣。
秀米縮在自己懷裡,哭得渾身顫抖,喜鵲就輕輕地拍着她的肩膀,她也漸漸安靜了下來,慢慢地進入了夢鄉。
可喜鵲還是沒有睡着。
秀米的頭壓得她的肩膀麻酥酥的,她的長發撩得喜鵲的鼻子直癢癢,喜鵲仍是一動不動。
剛才,秀米在摸她臉的時候,喜鵲感覺到了一種陌生而又複雜的甜蜜,覺得心裡很深很深的地方被觸碰到了。
這是她從未感覺到的一種情感。
當屋頂上透進來的一兩粒雪珠落到她的臉上時,她才意識到自己的臉有多麼的燙。
第二天早上喜鵲剛醒來,就發現秀米已經在竈下忙碌了。
她穿好衣服,走進廚房,秀米腰間紮着一塊布裙,正歪着頭沖她笑呢。
她的笑容也和以前不一樣了。
喜鵲的心裡漲滿了潮水,她張着嘴,隻覺得眼前一陣暈眩。
唉!喜鵲歎了一口氣,心裡道:這是怎麼回事呢? 過年這一天,兩個人也不怎麼說話,卻總是往一塊兒紮堆。
秀米到哪兒,喜鵲就跟到哪兒。
反過來也一樣。
有時,明明一個在前院,一個在後院,可不一會兒兩個人不知怎麼就坐在一起了。
很快,時間已過去了三年。
這一天的傍晚,下雨的時候,天空忽然滾過一陣春雷,秀米興沖沖地抄了一句詩給她看。
上面寫的是:芙蓉塘外有輕雷。
這時的喜鵲已經頗能識得一些字了。
她雖然不知道這是李義山寫的,卻明白它是詩,是讀書人吃飽了飯沒事幹胡謅出來的東西,也知道了芙蓉就是荷花。
她拿着那張紙,左看右看,橫看豎看,慢慢地就琢磨出味兒來了。
雖然門外的池塘裡沒有荷花,要說鴨子倒有幾隻,正在褪毛呢,可天空的雷聲卻是一點都不假。
這麼一句普普通通的話,看上去稀松平常,可仔細一想還真有那麼點兒意思。
她越想越喜歡,漸漸覺得空氣中也多了一絲涼爽,不覺歎道,原來這世上的讀書人也不盡是呆子,他們成天吟詩作賦,原來裡邊還藏着一些好的意思。
于是,喜鵲悄悄地問秀米,能不能教她作詩。
秀米起初隻是不理,後來被她催逼不過,想了想,隻得提筆寫了一句詩,讓她照着作。
杏花春雨江南 喜鵲一見,如獲至寶。
拿着這頁紙箋,回到自己的房中,一個人參悟體味去了。
這句話看着就讓人心裡覺得舒服,喜鵲想。
杏花,村裡倒也常見,孟婆婆家門前就有一棵。
春雨呢,過了驚蟄,每天淅淅瀝瀝,簡直就下個沒完。
至于江南,那就更不用說了,說的就是普濟、梅城一帶。
可把這三件東西擱在一起,意思好像立刻就不一樣了,像畫的畫一樣,卻是能想不能看。
妙哉妙哉,呵呵,原來作詩這樣簡單。
她覺得這樣的詩自己也能寫,随便找幾樣東西放在一塊就成了。
喜鵲躺在床上想了一夜,直想得腦殼、腦仁兒都分了家,又披衣坐起,一邊罵自己是瘋子,一邊在燈下苦思冥想。
到了中夜,好不容易湊成一個句子,數了數,卻是多了一個字。
喜鵲寫的是,公雞母雞和雞蛋。
雖然後來她把“和”字塗掉了,可怎麼看都覺得惡心。
她覺得一點都不好。
人家的詩又文雅又清爽,可自己的呢?隐隐約約地能夠聞得着一股雞屎味兒。
再往後,喜鵲覺得困了,就伏在梳妝台上睡着了。
她做了一個夢。
一隻公雞,一隻母雞,咯咯咯咯地叫個不停。
不用說,母雞還下了一個雞蛋。
她的這個夢又沉又長。
等到她從桌上醒來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的清晨了。
滿桌的燈灰,滿屋的晨曦,滿身的清涼。
她發現桌子上多了一隻白瓷碗,裡面有幾隻新摘的楊梅。
知道是秀米晚上悄悄地來過了。
她既是來了,幹嗎不把我叫醒呢?喜鵲撿起一隻楊梅,放在嘴裡含着,再看看桌上自己寫的公雞詩,臉一下就紅了。
正在面燥耳熱之際,她還真的就想到了一個好句子。
大概是擔心這個句子會像鳥一樣從她腦子裡飛走,喜鵲趕緊研墨展紙,把它寫了下來。
墨迹未幹,就拿給秀米看去了。
可是滿院子哪兒都不見她的人影,又叫又嚷,最後在閣樓下的荼?架下找到了她。
架子下擺滿了花,少說也有三四十盆了。
秀米戴着手套,手裡拿着一把剪刀,正在修剪花枝花葉。
喜鵲把自己寫的詩給她看,秀米先是一愣,又擡頭看了喜鵲一眼,似乎不相信這句詩是她寫的: 燈灰冬雪夜長 〔沈小鵲(1879——1953),又名喜鵲,興化沈家巷大浦鄉人。
1902年移居普濟。
終身未嫁,年逾三十始識字,作詩三百六十餘首。
詩法溫、李,略涉莊禅;分寸合度,散朗多姿。
有《燈灰集》行世。
〕 這天晚上,秀米從閣樓上給她找出一本《李義山集》,這本書是她父親舊藏中為數不多的元刻本之一,書頁間密密麻麻布滿了蠅頭小楷:眉批、夾批以及随意寫下的字句。
不過,對于現在的喜鵲來說,李商隐的詩作顯然還是太難了。
一會兒萼綠華來,一會兒杜蘭香去,大部分篇什不知所雲。
溽暑來臨,喜鵲閑來卧于竹榻之上,随意翻看,盡挑一些雨啊、雪啊的句子來讀,像什麼“紅樓隔雨相望冷”,什麼“雪嶺未歸天外使”,什麼“一春夢雨常飄瓦”,雖然不明白這老頭兒說了些什麼,可用來殺暑消夏倒也正好。
一天深夜,屋外豪雨滂沱。
喜鵲在翻看這本詩集的時候,發現一首《無題》詩中有“金蟾齧鎖燒香入”一句,不知為何,陸家老爺在“金蟾”下圈了兩個圓點。
蟾,大概就是癞蛤蟆吧,他幹嗎要把這兩個字圈起來呢?再一看,書頁的邊上有如下批注: 金蟬。
凡女人雖節婦烈女未有不能入者。
張季元何人? 看到這裡,喜鵲不禁吓了一跳。
本來李商隐原詩,喜鵲不明大概,什麼叫“金蟾齧鎖燒香入”?再一看老夫子批注“凡女人雖節婦烈女未有不能入者”,似乎是老夫子對原詩的注釋,雖然荒唐無稽,但與“金蟬”“張季元”連在一起,倒也并非無因。
按照喜鵲的記憶,張季元是在陸家老爺發瘋出走之後才來到普濟的,那麼,他是從何得知這個人的呢?難道說他們原來就認識?另外,“金蟬”又是何物?“金蟬”二字雖由“金蟾”而來,但喜鵲一想到小東西帶到墳墓裡的那隻知了,還有幾年前那位神秘的訪客所贈之物,不由得背脊一陣發涼。
此時,屋外電閃雷鳴,屋内一燈如豆,暗影幢幢。
難道陸家老爺的發瘋和張季元有什麼瓜葛?喜鵲不敢再想下去了,似乎覺得那個老頭子就在她的身後。
她把書合上,再也無心多看它一眼,一個人呆呆地縮在桌子邊發抖。
等到雨小了一點,她就趕緊抱了書,一溜煙兒地跑到後院找秀米去了。
秀米還沒有睡。
她正坐于桌前,呆呆地看着瓦釜發愣。
那隻瓦釜喜鵲一直用它來腌泡菜,秀米從獄中回來後,将它洗淨了,拿到閣樓上去了。
她的臉上綠綠的,眼神樣子看上去有些異樣。
喜鵲将詩集翻到《無題》這一頁,指給她看。
秀米拿過去心不在焉地朝它瞭了一眼,就将書合上,随手丢在了一邊。
眼中冷冷的頗有怨怼之意。
她的目光仍在盯着那隻瓦釜。
她用手指輕輕地彈敲着瓦釜,并貼耳上去細聽。
那聲音在寂寞的雨夜,一圈一圈地漾開去,猶如寺廟的鐘聲。
她一遍遍地彈着瓦釜,眼淚流了下來,将臉上厚厚的白粉弄得一團狼藉。
随後,她又擡起頭,像個孩子似的朝喜鵲吐舌一笑。
在這一刻,喜鵲覺得她又變回到原來的秀米了。
6 這些年,喜鵲往丁先生家去得少了。
不過,四時八節之中,喜鵲也偶爾去探望一下,先生愛吃的雞蛋都按月挑大的送去,從未短少過一枚。
丁樹則自然無話可說。
師母倒是動不動就到家中來喊她。
每次,她都是踮着小腳,風風火火地趕來,一張口,就是“快快,你先生快要不行了”。
每一次,喜鵲過去看他,都看見先生好端端地在床上哼着戲文呢。
不過,到了今年十一月,丁先生真的是不行了。
照例是師母親自來報信,她隻說了一句,“那個死鬼……”就哭起來了。
丁樹則仰卧在竹床上,肚子脹得像個鼓一樣,屋子裡擠滿了人。
六師郎中、花二娘、孟婆婆,還有兩個從外地趕來的親眷,都侍立在床側,一言不發,等着丁先生咽下最後一口氣。
聽師母說,先生自從入伏之後,就沒有像模像樣地拉過一次屎。
六師郎中開出的藥方,用蘆根加荷葉、大黃煎了湯,一連服了七八天總不見效。
丁先生一會兒急喘,一會兒蹬腿,眼睛半睜半閉,從中午一直折騰到天黑。
最後連師母都看不過去了,就流着眼淚,俯下身體對先生喊道: “樹則,你就走了吧。
這樣硬挺着,又有什麼用呢。
你走在我前頭,好歹有個人替你送終,我要是死了,身邊連個張羅的人都沒有了。
” 她這一喊,先生果是乖乖地一動不動了。
不過,他還是擡起那隻瘦骨嶙峋的手,抖抖地在床單上重重地拍了三下。
他這一拍,把屋裡的人都拍得面面相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還是師母了解他,揭開床單,從鋪下取出一張毛邊紙來,打開它。
孟婆婆拿過去一看,道: “原來是丁先生自己寫的墓志。
” 花二娘笑道:“多虧丁先生周到,這普濟能寫墓志的,除了丁先生外,再無别的人了。
” 唐六師似笑非笑接口道:“寫墓志的人倒有的是,不過,依我看,丁先生是不放心讓别人代筆罷了,他替人寫墓志銘寫了一輩子,到了自己的這一天也就不假手外人了。
” 大夥兒隻管議論,師母卻早已趴在先生的身上哭了起來。
六師過去替他号了脈,半晌才說道:“涼了。
” 〔丁樹則自撰墓志銘。
其銘文是陳伯玉的《堂弟孜墓志銘》一字不漏的抄襲。
銘曰: 君幼孤,天資雄植,英秀獨茂。
性嚴簡而尚倜傥之奇,愛廉貞而不拘介獨之操。
始通詩禮,略觀史傳,即懷軌物之标,希曠代之業。
故言不宿諾,行不苟從。
率身克己,服道崇德。
閨門穆穆如也,鄉黨恂恂如也。
至乃雄以濟義,勇以存仁,貞以立事,毅以守節,獨斷于心,每若由己。
實為時輩所高,而莫敢與倫也。
〕
不多久,喜鵲下樓來,一句話沒說,沖着來人搖了搖頭。
她以為這個魯莽心急的中年漢子必會暴跳如雷,大罵不止。
誰知這人到了這時候,反倒沒了脾氣。
他把手裡的蒲包往地上一扔,摸了摸頭皮,愣在那裡半天。
過了好久,這人将手伸進棉衣之中,從裡面抖抖索索地取出一個手帕包着的東西,遞與喜鵲,笑道:“你家主人既不方便見我,我也就告辭了。
請把這個東西交給她。
如今已經是民國,這個晦氣的東西我留着也沒有用,留給你家主人吧,遇有急事也可變賣些銀子來用。
” 喜鵲接了這個東西,跑到閣樓上。
秀米正用一根縫衣針将臘梅的花蕊一層層挑開,抿着嘴,似笑非笑。
喜鵲也沒有說話,就将這些東西擱在桌上,自己下了樓。
沒想到她剛到樓下,秀米就捏着那手帕包從樓上追下來了。
她們兩個人來到廳堂,那個中年漢子已經離開了。
喜鵲把那個蒲包抖開,發現裡面竟是兩條魚幹,一挂臘肉,還有幾枚冬筍。
秀米站在門檻上朝屋外張望,不過,雪已下得大了,在紛紛的風雪中,那人連個影子也不見。
手帕裡包着的是一隻金蟬,與葬入小東西墳墓中的那隻簡直一模一樣。
〔小驢子,原名周怡春(1865——1937),1898年夏東渡日本求學。
1901年回國,與張季元、童藍年等人組織蜩蛄會,投身革命。
1905年策動花家舍土匪起義成功,并于翌年初春率部攻打梅城,曆時二十七天,而告失敗,受傷被捕。
辛亥革命後入顧忠琛援淮軍當幕僚。
民國二年(1912年)十二月重返花家舍,設館授徒。
1937年8月,日軍進攻南京,周手執鳥铳,率十餘學生,立于當途阻擊。
彈盡,猶叱罵不止,身中十餘彈而亡。
〕原來,世上還有這等一模一樣的東西!喜鵲暗想。
金蟬的存在使她覺出了這個世界的神秘與浩大。
原來,這世上所有的門都對她一個人關着,她既不知來由,亦不知所終。
就像她的主人的緘默不語一樣。
這個中年人是誰?從何而來?金蟬是怎麼回事?秀米為何看見後會落淚?她為何放着好好的官家小姐不做,要去搞什麼革命?可秀米的世界,不用說,她完全進不去,甚至連邊都挨不着。
似乎每個人都被一些東西圍困着,喜鵲覺得自己也一樣。
當她試着要去沖出這個封閉的世界時,就如一滴水掉在燒得通紅的烙鐵上,刺的一聲就沒了。
屋外的雪下得正大,那些紛紛揚揚的雪片似乎不屑于回答她的問題。
那時的喜鵲,已經能認得一些字了,用她的老師丁樹則的話來說,已經可以算得上是半個“讀書人”了。
原先她每日裡與那些豬、雞、鵝、鴨打交道,奔波于集市、布鋪、糧店之間,從來就沒有覺得什麼不滿足,可是,當她略微識了一些字後,問題就來了。
秀米來前院的次數也漸漸多了。
她做飯的時候,秀米就來幫她燒火,她去喂豬的時候,她就跟着她去看。
這年冬天,母豬又生了一窩小豬,秀米和她提着一盞馬燈,在臭氣熏天的豬圈裡守護了整整一個晚上。
每當一個小豬生下來的時候,喜鵲笑,她也笑。
看起來,她很喜歡這些小動物。
秀米為了不傷着它們嫩嫩的皮膚,就用毛巾浸了熱水擰幹,替它們揩去血污。
她還像哄嬰兒一樣将小豬抱在懷裡,哄它睡覺。
秀米習慣了自己洗自己的衣服,自己打掃屋子,自己倒馬桶。
她學會了種菜、篩米、打年糕、剪鞋樣、納鞋底,甚至一眼就能辨認出小雞的公母。
可就是不會說話。
有一次,喜鵲去集市趕集,到天黑才回來。
她吃驚地發現,秀米替她燒了一鍋飯,在燈下等她。
滿頭滿臉都是煙灰。
飯雖然煳了一點,菜裡加了太多的鹽,可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她含着淚花拼命地吃,把自己的肚子都快撐破了。
晚上,秀米又搶着去刷鍋,最後鍋鏟将鐵鍋鏟出一個洞來。
漸漸地,她覺得秀米胖了一點,臉色又紅潤了。
她有事沒事總盯着喜鵲看,臉上帶着微笑。
隻是不會說話。
自從她出獄之後,她從未走出過這個院子一步。
花二娘兒子臘月裡娶媳婦,三番五次派人來請她去吃喜酒,她也隻是笑。
冬天的晚上,無事可做,兩個人就在廳堂裡合着燈做針線。
屋外呼呼的北風,屋子裡爐火燒得正旺。
兩個人偶爾相視一笑,靜得連雪片落在窗紙上的聲音都能聽得見。
喜鵲看着窗外越積越厚的雪,呆呆想,要是她不是啞巴,會說話,那該多好呀。
隻要秀米願意,她可以陪她一直待到天亮。
她有很多很多的事要對她說哩。
這樣想着,喜鵲的心裡忽然一動,生出一個大膽的主意來。
她跟丁先生也學了差不多半年了,自己也能寫出不少字了,為什麼不試着把要說的話寫在紙上,與她談談?要是自己寫得不對,秀米也能幫她改正。
這樣,又可以學得更快一點。
她偷偷地看了秀米一眼,臉憋得通紅。
秀米覺察到她臉紅了,就擡起頭來看她,那眼神分明在詢問。
她為這個主意興奮了一個晚上。
一直挨到第二天午後,終于憋不住了,她就一咬牙,一跺腳,猛吸了一口氣,咚咚咚咚地跑到秀米的閣樓上,将自己寫在描紅紙上的一行字送給她看。
喜鵲寫的那行字是這樣的: 今天晚上,你想吃什麼?這字是我自己寫的。
秀米看了一愣。
她呆呆地看着喜鵲,似乎不相信她竟然也會寫字。
她研了墨,取了筆,又扭過頭來看了她一眼。
随後,秀米認認真真地寫了一個字來回答她。
喜鵲一看這個字,腦袋嗡的一下就大了。
她取了紙,回到自己的房中,怎麼看也不認得這個字。
她有點生氣了,她覺得秀米寫了一個很難的字來為難她,認定了秀米是在故意捉弄她,其目的是為了嘲笑自己。
這個字筆畫很多,張牙舞爪。
鬼才能認得它呢!說不定連丁先生也不認得。
當她把秀米寫的這個字拿去給先生看的時候,丁樹則把癢癢撓從後背衣領裡拔了出來,在她的腦袋上重重地敲了一下,吼道: “這個字你怎麼不認得?木瓜!這是‘粥’啊。
” 5 從此以後,為了識字,秀米和喜鵲開始了紙上交談。
凡有錯字、别字以及不合文法的句子,秀米都替她一一訂正。
她們所談論的,盡是日常瑣事:莊稼、飲食、栽花、種菜,當然還有趕集。
到了後來,她們的筆談越出了這個範圍,有了一些全新的内容。
比如: “今天又下雪了。
”“是啊。
” “隔壁剛過門的媳婦臉上有麻子。
”“是嗎?”“是的。
” “丁先生又病了,背上爛了一個洞。
”“噢。
” 這多半是因為無聊。
在深冬時節,晝短夜長,喜鵲熬不過寂寞,總要找出一些話來破悶排遣。
不過,秀米的答複通常很短,隻一二字敷衍一下而已。
有時,秀米也會主動和她交談,比如:“你知道哪兒可以弄到一株臘梅?”她就是喜歡花。
冬天繁花凋零,百草偃伏,雪又下得這麼大,到哪裡去替她弄臘梅? 能夠用筆來交談,讓喜鵲感到開心,多少也有點神秘。
不過,她很快發現在兩個人朝夕相處的日子裡,真正需要說話的時候并不太多。
比說話更為簡便的是眼神,有時,兩個人隻是互相看一眼,就立刻能明白對方的心思。
大年三十這天晚上,雪還在下着,秀米和喜鵲在廚房裡做完了湯團,兩個人來到喜鵲的房中,生了一盆炭火,擠在一張床上睡下了。
屋外北風呼嘯,屋裡卻是暖融融的。
微暗的火苗舔着牆壁,喜鵲還是第一次挨着她的身體。
她覺得秀米如今就像需要她照料、受她保護的嬰兒,心裡既踏實又安甯。
屋裡太熱了,再加上兩個人縮在被子裡一動不動,喜鵲很快就出汗了,好在屋頂的天窗上有一條小縫,一股冰雪的寒氣透進屋來,在她的鼻前遊來遊去。
到了後半夜,屋外人家已稀稀拉拉地放起了除歲的爆竹,喜鵲還是沒有睡着。
這時,她忽然感到秀米的足尖在自己的胳臂上輕輕地蹭了一下。
她開始還以為對方是無意的,就沒當一回兒事。
可過了不久,秀米又用足尖來鈎她。
這是什麼意思呢? “你還沒有睡着嗎?”喜鵲試探性地問了一句。
誰知經她這麼一問,秀米幹脆撩開被子,爬到她這頭來了。
兩個人并肩躺着,喜鵲的心怦怦直跳。
盆裡的炭火噼啪作響,而密如貫珠的雪粒落在屋頂的瓦片上,簌簌如雨。
黑暗中,她感到秀米在哭泣,就伸手摸了摸她的臉,濕乎乎的。
秀米也摸了摸她的臉。
随後,喜鵲就輕輕地扳過她的頭來,将她按在自己的懷裡。
自從秀米從監獄裡放出來之後,喜鵲還是第一次看到她哭泣。
秀米縮在自己懷裡,哭得渾身顫抖,喜鵲就輕輕地拍着她的肩膀,她也漸漸安靜了下來,慢慢地進入了夢鄉。
可喜鵲還是沒有睡着。
秀米的頭壓得她的肩膀麻酥酥的,她的長發撩得喜鵲的鼻子直癢癢,喜鵲仍是一動不動。
剛才,秀米在摸她臉的時候,喜鵲感覺到了一種陌生而又複雜的甜蜜,覺得心裡很深很深的地方被觸碰到了。
這是她從未感覺到的一種情感。
當屋頂上透進來的一兩粒雪珠落到她的臉上時,她才意識到自己的臉有多麼的燙。
第二天早上喜鵲剛醒來,就發現秀米已經在竈下忙碌了。
她穿好衣服,走進廚房,秀米腰間紮着一塊布裙,正歪着頭沖她笑呢。
她的笑容也和以前不一樣了。
喜鵲的心裡漲滿了潮水,她張着嘴,隻覺得眼前一陣暈眩。
唉!喜鵲歎了一口氣,心裡道:這是怎麼回事呢? 過年這一天,兩個人也不怎麼說話,卻總是往一塊兒紮堆。
秀米到哪兒,喜鵲就跟到哪兒。
反過來也一樣。
有時,明明一個在前院,一個在後院,可不一會兒兩個人不知怎麼就坐在一起了。
很快,時間已過去了三年。
這一天的傍晚,下雨的時候,天空忽然滾過一陣春雷,秀米興沖沖地抄了一句詩給她看。
上面寫的是:芙蓉塘外有輕雷。
這時的喜鵲已經頗能識得一些字了。
她雖然不知道這是李義山寫的,卻明白它是詩,是讀書人吃飽了飯沒事幹胡謅出來的東西,也知道了芙蓉就是荷花。
她拿着那張紙,左看右看,橫看豎看,慢慢地就琢磨出味兒來了。
雖然門外的池塘裡沒有荷花,要說鴨子倒有幾隻,正在褪毛呢,可天空的雷聲卻是一點都不假。
這麼一句普普通通的話,看上去稀松平常,可仔細一想還真有那麼點兒意思。
她越想越喜歡,漸漸覺得空氣中也多了一絲涼爽,不覺歎道,原來這世上的讀書人也不盡是呆子,他們成天吟詩作賦,原來裡邊還藏着一些好的意思。
于是,喜鵲悄悄地問秀米,能不能教她作詩。
秀米起初隻是不理,後來被她催逼不過,想了想,隻得提筆寫了一句詩,讓她照着作。
杏花春雨江南 喜鵲一見,如獲至寶。
拿着這頁紙箋,回到自己的房中,一個人參悟體味去了。
這句話看着就讓人心裡覺得舒服,喜鵲想。
杏花,村裡倒也常見,孟婆婆家門前就有一棵。
春雨呢,過了驚蟄,每天淅淅瀝瀝,簡直就下個沒完。
至于江南,那就更不用說了,說的就是普濟、梅城一帶。
可把這三件東西擱在一起,意思好像立刻就不一樣了,像畫的畫一樣,卻是能想不能看。
妙哉妙哉,呵呵,原來作詩這樣簡單。
她覺得這樣的詩自己也能寫,随便找幾樣東西放在一塊就成了。
喜鵲躺在床上想了一夜,直想得腦殼、腦仁兒都分了家,又披衣坐起,一邊罵自己是瘋子,一邊在燈下苦思冥想。
到了中夜,好不容易湊成一個句子,數了數,卻是多了一個字。
喜鵲寫的是,公雞母雞和雞蛋。
雖然後來她把“和”字塗掉了,可怎麼看都覺得惡心。
她覺得一點都不好。
人家的詩又文雅又清爽,可自己的呢?隐隐約約地能夠聞得着一股雞屎味兒。
再往後,喜鵲覺得困了,就伏在梳妝台上睡着了。
她做了一個夢。
一隻公雞,一隻母雞,咯咯咯咯地叫個不停。
不用說,母雞還下了一個雞蛋。
她的這個夢又沉又長。
等到她從桌上醒來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的清晨了。
滿桌的燈灰,滿屋的晨曦,滿身的清涼。
她發現桌子上多了一隻白瓷碗,裡面有幾隻新摘的楊梅。
知道是秀米晚上悄悄地來過了。
她既是來了,幹嗎不把我叫醒呢?喜鵲撿起一隻楊梅,放在嘴裡含着,再看看桌上自己寫的公雞詩,臉一下就紅了。
正在面燥耳熱之際,她還真的就想到了一個好句子。
大概是擔心這個句子會像鳥一樣從她腦子裡飛走,喜鵲趕緊研墨展紙,把它寫了下來。
墨迹未幹,就拿給秀米看去了。
可是滿院子哪兒都不見她的人影,又叫又嚷,最後在閣樓下的荼?架下找到了她。
架子下擺滿了花,少說也有三四十盆了。
秀米戴着手套,手裡拿着一把剪刀,正在修剪花枝花葉。
喜鵲把自己寫的詩給她看,秀米先是一愣,又擡頭看了喜鵲一眼,似乎不相信這句詩是她寫的: 燈灰冬雪夜長 〔沈小鵲(1879——1953),又名喜鵲,興化沈家巷大浦鄉人。
1902年移居普濟。
終身未嫁,年逾三十始識字,作詩三百六十餘首。
詩法溫、李,略涉莊禅;分寸合度,散朗多姿。
有《燈灰集》行世。
〕 這天晚上,秀米從閣樓上給她找出一本《李義山集》,這本書是她父親舊藏中為數不多的元刻本之一,書頁間密密麻麻布滿了蠅頭小楷:眉批、夾批以及随意寫下的字句。
不過,對于現在的喜鵲來說,李商隐的詩作顯然還是太難了。
一會兒萼綠華來,一會兒杜蘭香去,大部分篇什不知所雲。
溽暑來臨,喜鵲閑來卧于竹榻之上,随意翻看,盡挑一些雨啊、雪啊的句子來讀,像什麼“紅樓隔雨相望冷”,什麼“雪嶺未歸天外使”,什麼“一春夢雨常飄瓦”,雖然不明白這老頭兒說了些什麼,可用來殺暑消夏倒也正好。
一天深夜,屋外豪雨滂沱。
喜鵲在翻看這本詩集的時候,發現一首《無題》詩中有“金蟾齧鎖燒香入”一句,不知為何,陸家老爺在“金蟾”下圈了兩個圓點。
蟾,大概就是癞蛤蟆吧,他幹嗎要把這兩個字圈起來呢?再一看,書頁的邊上有如下批注: 金蟬。
凡女人雖節婦烈女未有不能入者。
張季元何人? 看到這裡,喜鵲不禁吓了一跳。
本來李商隐原詩,喜鵲不明大概,什麼叫“金蟾齧鎖燒香入”?再一看老夫子批注“凡女人雖節婦烈女未有不能入者”,似乎是老夫子對原詩的注釋,雖然荒唐無稽,但與“金蟬”“張季元”連在一起,倒也并非無因。
按照喜鵲的記憶,張季元是在陸家老爺發瘋出走之後才來到普濟的,那麼,他是從何得知這個人的呢?難道說他們原來就認識?另外,“金蟬”又是何物?“金蟬”二字雖由“金蟾”而來,但喜鵲一想到小東西帶到墳墓裡的那隻知了,還有幾年前那位神秘的訪客所贈之物,不由得背脊一陣發涼。
此時,屋外電閃雷鳴,屋内一燈如豆,暗影幢幢。
難道陸家老爺的發瘋和張季元有什麼瓜葛?喜鵲不敢再想下去了,似乎覺得那個老頭子就在她的身後。
她把書合上,再也無心多看它一眼,一個人呆呆地縮在桌子邊發抖。
等到雨小了一點,她就趕緊抱了書,一溜煙兒地跑到後院找秀米去了。
秀米還沒有睡。
她正坐于桌前,呆呆地看着瓦釜發愣。
那隻瓦釜喜鵲一直用它來腌泡菜,秀米從獄中回來後,将它洗淨了,拿到閣樓上去了。
她的臉上綠綠的,眼神樣子看上去有些異樣。
喜鵲将詩集翻到《無題》這一頁,指給她看。
秀米拿過去心不在焉地朝它瞭了一眼,就将書合上,随手丢在了一邊。
眼中冷冷的頗有怨怼之意。
她的目光仍在盯着那隻瓦釜。
她用手指輕輕地彈敲着瓦釜,并貼耳上去細聽。
那聲音在寂寞的雨夜,一圈一圈地漾開去,猶如寺廟的鐘聲。
她一遍遍地彈着瓦釜,眼淚流了下來,将臉上厚厚的白粉弄得一團狼藉。
随後,她又擡起頭,像個孩子似的朝喜鵲吐舌一笑。
在這一刻,喜鵲覺得她又變回到原來的秀米了。
6 這些年,喜鵲往丁先生家去得少了。
不過,四時八節之中,喜鵲也偶爾去探望一下,先生愛吃的雞蛋都按月挑大的送去,從未短少過一枚。
丁樹則自然無話可說。
師母倒是動不動就到家中來喊她。
每次,她都是踮着小腳,風風火火地趕來,一張口,就是“快快,你先生快要不行了”。
每一次,喜鵲過去看他,都看見先生好端端地在床上哼着戲文呢。
不過,到了今年十一月,丁先生真的是不行了。
照例是師母親自來報信,她隻說了一句,“那個死鬼……”就哭起來了。
丁樹則仰卧在竹床上,肚子脹得像個鼓一樣,屋子裡擠滿了人。
六師郎中、花二娘、孟婆婆,還有兩個從外地趕來的親眷,都侍立在床側,一言不發,等着丁先生咽下最後一口氣。
聽師母說,先生自從入伏之後,就沒有像模像樣地拉過一次屎。
六師郎中開出的藥方,用蘆根加荷葉、大黃煎了湯,一連服了七八天總不見效。
丁先生一會兒急喘,一會兒蹬腿,眼睛半睜半閉,從中午一直折騰到天黑。
最後連師母都看不過去了,就流着眼淚,俯下身體對先生喊道: “樹則,你就走了吧。
這樣硬挺着,又有什麼用呢。
你走在我前頭,好歹有個人替你送終,我要是死了,身邊連個張羅的人都沒有了。
” 她這一喊,先生果是乖乖地一動不動了。
不過,他還是擡起那隻瘦骨嶙峋的手,抖抖地在床單上重重地拍了三下。
他這一拍,把屋裡的人都拍得面面相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還是師母了解他,揭開床單,從鋪下取出一張毛邊紙來,打開它。
孟婆婆拿過去一看,道: “原來是丁先生自己寫的墓志。
” 花二娘笑道:“多虧丁先生周到,這普濟能寫墓志的,除了丁先生外,再無别的人了。
” 唐六師似笑非笑接口道:“寫墓志的人倒有的是,不過,依我看,丁先生是不放心讓别人代筆罷了,他替人寫墓志銘寫了一輩子,到了自己的這一天也就不假手外人了。
” 大夥兒隻管議論,師母卻早已趴在先生的身上哭了起來。
六師過去替他号了脈,半晌才說道:“涼了。
” 〔丁樹則自撰墓志銘。
其銘文是陳伯玉的《堂弟孜墓志銘》一字不漏的抄襲。
銘曰: 君幼孤,天資雄植,英秀獨茂。
性嚴簡而尚倜傥之奇,愛廉貞而不拘介獨之操。
始通詩禮,略觀史傳,即懷軌物之标,希曠代之業。
故言不宿諾,行不苟從。
率身克己,服道崇德。
閨門穆穆如也,鄉黨恂恂如也。
至乃雄以濟義,勇以存仁,貞以立事,毅以守節,獨斷于心,每若由己。
實為時輩所高,而莫敢與倫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