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 第四章 禁語
關燈
小
中
大
西備齊,整整齊齊地排列于後院閣樓邊的石階上,然後回到前院,隔着門縫窺探動靜。
一股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她一探究竟。
到了午後,她看見秀米睡眼惺忪地下樓來,看見她對這些稀罕之物聞了又聞,看見她捋起袖子,像個孩子似的興奮不已。
原來她要種荷花。
家裡原是養着兩缸荷花,是那種又闊又深的青花瓷缸。
一直由寶琛負責照料,每年六七月份開花。
老夫人在的時候,常常用荷葉來蒸肉,蒸糍粑,她甚至還能隐隐記得荷葉的香味。
到了冬天下雪前,她看見寶琛在缸上架上木條,覆以厚厚的稻草養根。
寶琛離開普濟之後,這兩缸荷花一直無人照管,喜鵲原以為荷花早已枯死了。
到了今年初夏,她到閣樓打掃房間,突然發現缸内竟然開出了一朵紅蓮,又瘦又小。
缸内的荷葉隻稀疏的幾片,浮于散發出惡臭的黑水之上,葉邊或卷或殘,四周鑲有鋸齒狀的鏽邊。
缸内聚集了數不清的臭蟲,人一經過,則轟然而飛,直撞人的臉。
那朵唯一的荷花,喜鵲信手摘下,将它拿到閣樓上,插在一隻白色的長頸瓶中。
原來秀米要侍弄這兩缸荷花了。
隻見她将豆渣、塘泥、“石硫磺”放入木盆中攪和,再加糞汁調勻,将木盆拖到陽光下曝曬。
然後她來到荷缸邊,轟去滿缸小蟲,撈出雜草,用木勺将缸内殘水舀幹。
隻忙得衣衫盡濕,氣喘籲籲,甚至連臉上也都是泥迹斑斑。
等到太陽落了山,喜鵲終于按捺不住,從門後蹿出來,前去幫忙。
秀米正在把木盆中的新泥敷在荷枝的根莖上。
秀米見她過來,就用腳踢了踢身邊的一隻木桶,又看了看她。
喜鵲立刻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她是讓自己去池塘裡打水。
喜鵲飛跑着打來了水,看着秀米将清水緩緩注入缸内,不由得脫口問了一句:“這樣,有用嗎?” 當然,她得不到任何回答。
差不多一個月後,當喜鵲再度來到後院,經過花缸邊時,她驚奇地發現,新出的荷葉竟然擠擠攘攘,把兩個缸都漲滿了。
荷葉足有巴掌大小,又黑又綠又肥,蓮葉間開滿了花。
一缸淺白,一缸深紅,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喜鵲站在缸邊一直看到天黑,久久不忍離去。
早聽寶琛說,這兩缸荷花是老爺養了幾十年的老根珍品,今日一見,果然惹人憐愛。
那幾隻蟛蜞從荷葉上翻上翻下,攪得花莖微顫,風過蓮動,習然有聲。
第二天早上,她去閣樓打掃時,又從書桌上發現了一張字條。
她拿去給丁樹則看,丁先生笑着摸了摸她的頭:“傻孩子,這是她随便寫着玩的,不管你什麼事。
” 喜鵲追問他紙上寫的什麼,丁先生說:“紙上寫的芙蓉、芙蕖、水芸、澤芝、蓮、苓、菡萏之類,皆為荷名,而錦邊、銀紅、露桃、雪肌、酒金、小白之類,則是花名,這是讀書人的小把戲,以供騁懷幽思。
與你并不相幹。
” 過了半晌,丁先生又撚須沉吟道:“時花香草,曆來有美人之名,既可養性,亦能解語。
蘭出幽谷,菊隐田圃,梅堆香雪于山嶺,竹揚清芬于窗舍,獨荷辱在泥塗,淪于污淖,然其出污泥而不染,其品修潔,其性溫婉,秀米之于嘉蓮,蓋因其身世之舛乖乎?雖然,吾觀其志,寂然有遁隐之意,可歎,可歎。
” 喜鵲躊躇道:“丁先生方才這番話,喜鵲倒是半句也聽不懂。
” 見她這麼說,丁樹則那渾濁暗淡的老眼裡就放出一股綠光來,他盯着喜鵲看了一會兒,徐徐道:“若要聽懂我說話,倒也不難。
” 喜鵲不知他話裡是什麼意思,就扭過身來看師娘。
丁師娘解釋說:“我看你整天往我家跑,一驚一乍的,那啞巴但凡塗幾個字,你就像得了聖旨似的飛報而來,時間長了也不是辦法,你累,我們更累。
說句不好聽的話,要是先生一日歸了西,你難道還要刨墳剖棺請他出來替你傳話不成?昨夜我和丁先生商量,不妨讓他教你識幾個字,以我們家先生這一肚子學問,用不了一年半載,你自己就能看得懂她寫的字了。
你看如何?” 喜鵲朝竹床上的那個瘦骨嶙峋的糟老頭子瞧了一眼,又看了看滿地滿牆的痰迹,不由得心生畏懼,面有難色。
見師娘眼巴巴地望着自己,隻得搪塞說:“師娘容我再想一想。
” 不料師母正色道:“想什麼想?丁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若時運相濟,早就出将入相,位列仙班。
今肯屈駕教你讀書,也是你的福分,這麼好的事你打着燈籠也找不着。
若你不答應,從明日開始,你就不必往我們家跑了。
” 喜鵲見師娘變了臉,一時慌了手腳,隻得糊裡糊塗應承下來。
因地上有痰,不便行大禮,那丁師娘就過來按着她的腦袋給丁先生胡亂鞠了三個躬,算是正式拜師入塾。
一經拜了師,那丁先生即刻就露出一股兇相來,他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據床貼牆而坐,朗聲說道: “教書識字,按說,我可是要收錢的。
例行的束脩,你沒有什麼積蓄,我也就不同你要了,隻是每日裡母雞下了蛋,你就揀那個大的拿來我吃。
也不需多,每日一兩枚足矣。
” 喜鵲滿腹心事地從丁先生家出來,徑直去了隔壁的花二娘家。
她要将這事與她商量商量。
花二娘正在窗下紡線,她一邊搖着紡車,一邊聽着喜鵲說她的心事。
末了,笑道: “每日一枚雞蛋?也虧那個老精怪想得出來!俗話說,人生識字糊塗始,這人活在世上,最要緊的不外乎穿衣吃飯,你一個女兒家,又不去考狀元,費那個心思做什麼?我看你還是不要理他那個茬兒。
” 從花二娘家出來,她又去了孟婆婆家。
孟婆婆畢竟與她沾親帶故,況且年輕時也略識得幾個字,看法自然與花二娘有所不同。
孟婆婆說:“識幾個字倒也不妨。
至少你日後賣小豬,記個賬什麼的也用得着。
他又不要你的束脩,每月三十個雞蛋,按說也不算多。
那丁樹則,無兒無女,這幾年坐吃山空,也着實可憐,我料他早已記不起這雞蛋是什麼味了。
” 經婆婆這麼一說,喜鵲就放了心。
從那以後,每日裡去丁先生家識字,風雨不斷。
開頭一兩月倒也無事,時間一長,喜鵲又漸漸地多了一個心事。
那丁樹則有事沒事總愛用他那髒兮兮的手去摸她的腦袋,又常常有意無意之間在她身上這兒觸一下,那兒碰一下。
開始的時候,喜鵲礙于長輩的臉面,不敢聲張,到了後來,這丁樹則越發荒唐無禮,竟然在言語之間,用那不三不四話來挑她,這些讓人耳熱面紅的話,喜鵲雖然聽得似懂非懂,可一看他那說話的樣子,心裡就全明白了。
她知道師娘是個有名的醋壇子,一旦告訴她,少不得惹起一場風波,讓别人知道了笑話,故而隐忍不發,隻裝聽不懂。
有一次,那丁樹則跟她講起了夫人與張季元之間的事,說到興濃處,一把握住了她的手,摩挲揉搓不已,嘴裡親娘、親媽地亂叫。
喜鵲隻得去找師娘訴苦,誰知道師娘聽了她的話之後,咯咯地笑了起來:“你先生眼見得快要入土的人了,他胡亂摸幾下,言語上占點便宜,隻要不是十二分出格,就由他去吧。
” 3 這幢閣樓建在一簇太湖石上。
在閣樓的西側略低的地方,修有六角涼亭一座。
亭子的四周砌有護欄。
亭内石桌、石凳之外,别無他物。
亭柱左右兩邊刻有父親當年撰寫的楹聯: 坐對當窗木看移三面陰 秀米從獄中出來後,除了偶爾下樓照料花草之外,日日于涼亭内攤書自遣。
無所用心的蟄居生活帶給她想象中的甯靜。
看書看得倦了,就伏在石桌上小憩片刻。
通常要在午後時分,她才能看到西院牆上緩緩移動的陰影。
時間一長,她漸漸就能通過牆上光影的移動來判斷時間了。
與日晷相似,用光影來計算時間,往往必須将季節、時序、晝夜的長短一并考慮在内。
當年父親曾親手制出牆影與季節、時序關聯的對照列表。
作為父親大量遺稿的一部分,它被寶琛小心地訂裝成冊。
假如光影滞留在牆邊的植物——比如蜀葵、芭蕉或枇杷的枝冠上,時間的計算就更不準确,因為植物每年都在生長,而開出花朵的數量與大小也不盡相同。
如果父親要想準确地計算出時間的變化,簡單的辦法就是制作一隻沙漏。
但父親沒有這樣做。
隻有寂寞的人才會對時間有精深的研究,倘若你被内心的痛苦煎熬得無所事事,情形也差不多。
令父親感到煩惱的是,陰天或下雨之時,時間就會搞得一團糟。
清晨的晦冥更近于黃昏,而某一個秋日午後的溫暖陽光亦會使人誤以為置身于春和景明的四月。
特别是你一覺醒來,大腦還處于失神狀态,而亭子四周的風物則促使你即刻作出判斷。
有數不清的夜晚,父親都在這座小亭裡仰觀浩瀚的群星,并試圖給一些有固定位置的恒星命名。
這些名稱五花八門,既有花朵,亦有動物,甚至還有家人或他所熟悉的人名。
比如說在遺稿的某一頁,父親這樣記述道: 寶琛與母豬隔河相望,中有茉莉、丁樹則、餘(他自己)以及山羊星四枚。
餘初不甚亮,幾難于辨識。
茉莉、山羊、丁樹則呈品字形。
寶琛、母豬一南一北,最為璀璨,為群星之冠。
在他的遺稿中,對時間的細微感受占據了相當大的篇幅。
在他看來,時序的交替、植物的榮瘁、季節的轉換、晝夜更疊所織成的時間之網,從表面上看,是一成不變的,而實際上卻依賴于每個人迥然不同的感覺。
比如說,一個鐘點,對于睡眠者而言,它實際上并不存在,而對于一個難産中的婦女來說,卻長得沒有盡頭。
不過,睡眠若是在這一個鐘點中做了一個夢,那情形又另當别論。
父親寫道: 今日所夢,漫長無際涯。
夢中所見,異于今世。
前世乎?來世乎?桃源乎?普濟乎?醒時駭然,悲從中來,不覺涕下。
當他靜觀牆上的樹影之時,時間仿佛被凝固了,它“移寸許,有若百年”,而他在石桌上隻打了一個盹,則“俄爾黃昏一躍而至,暝色四合,露透衣裳,不知今夕何夕”。
除了對星象的觀察、光陰的記錄之外,書中遺存大量的雜記、詩詞、歌賦以及信手寫下的讓人不明就裡的片言隻字。
遺稿終于光緒三年臘月初八。
父親最後寫下的幾行小字: 是夜大雪。
光陰混雜,猶若蛛絲亂麻。
奈何,奈何。
涼亭與對面的院牆之間,有一小塊狹小的荒地,父親曾将它辟為花圃。
而如今已被喜鵲開墾出來,種有一畦蔥蒜,一壟韭菜。
唯有樹蔭下的一座荼?架還在原先的位置。
木架雖還完好,但荼?早已枯死,蔓枝挂拂其間,随風而動。
差不多每天中午,喜鵲就會到後院來掐蔥、挖蒜。
每當她蹲下身子的時候,都會擡頭朝亭子的方向張望。
如果正好秀米也在看她,喜鵲必會粲然一笑。
她面色紅潤,走路極快,一陣風來,一陣風去。
像影子悠忽出沒,似乎永遠都處于奔跑中。
除了掐蔥、挖蒜,到柴屋取柴,有時候,她也會到閣樓上來,幫她打掃房間,或是給她送來在集市上購得的花籽和花種。
每當黃昏來臨,夕照移上西牆,将院牆上的茸草和葛藤襯得一片火紅,秀米就會從閣樓上下來,匿迹于荼?架、竹林和柴房之間。
院落庭階未經除掃,過雨之後,滿地腐葉堆積,到處都是綠茸茸的藓苔,色翠而靜閑。
缸荷開敗之後,秀米想到了秋菊,可惜的是,滿眼望去,隻在籬落牆隅找到幾叢野菊。
單葉,花苞瑣細而密,顔色或淡白或淺黃,猶若茉莉,聞之無香。
秀米曾小心地挖出一叢,移入陶盆,悉心養護,置于閣樓下的幽陰處,不幾日便枯死了。
而院内的馬蘭、天竺、厭草、澤蘭、蒿萊之屬卻随處可見。
王世懋在《學圃雜疏》中以柴菊、觀音菊、繡球菊等名目稱之,雖有菊名,實非菊類。
而且到了深秋,早已無花。
日日環伺之下,庭院中除了正在結籽的大紅石榴、兩株木樨、一簇雞冠花之外,開得最豔的,就要算東牆柴房外的那一溜鳳仙花了。
這排鳳仙常年未經養護,紅色的根莖暴露于外,葉片亦被雞啄食得有如鋸齒一般,一副将死未死的樣子。
秀米撮來黃土,摻以細沙,培敷于花下,又以淘米水、雞糞和豆餅沃根,并用石灰水殺滅蚯蚓,先後折騰了差不多一個月,等到金風送爽,秋霜初降的時節,葉片果然由黃轉綠。
一場冷雨過後,竟然開出花來。
紅紫紛羅,鮮秾綽約。
先是單花,稀疏無可觀,秀米于每日傍晚掐去殘花小苞,又插竹扶蕊,花遂漸密,繼而蕊萼相疊,蔚然成球,攢簇枝上,嬌媚妖豔。
那些日子,秀米在花架下一蹲就是半天。
癡癡駭駭,若有所思。
白露這一日,秀米多喝了幾杯酽茶,在床上輾轉難眠。
到了中夜,索性披衣下樓,取燈來看。
夜風中,花枝微顫,寒露點點。
而在青梗朱蕊之下的牆邊,則是昆蟲出沒的世界。
飛蛉、促織、花大姐、蜘蛛、金翅遊走其間,鼓翼振翅,熱鬧非凡。
秀米很快就迷上了這些小蟲子。
更有一隻金龜子,趴伏于它的夥伴背上,順着花梗,攀援而上。
而數不清的螞蟻則擡着一片巨大的花瓣,走走停停,猶如擎着花圈的送殡人長隊。
蟲兒們的世界雖是孤絕的,卻與人世一樣,一應俱全。
假如一隻跳水蟲被遍地的落英擋住了去路,那麼,它會不會像武陵源的漁戶一樣,誤入桃源? 她覺得自己就是一隻花間迷路的螞蟻。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卑微的,瑣碎的,沒有意義,但卻不可漠視,也無法忘卻。
秀米記得小時候,常常看見翠蓮取鳳仙花于陶缽,加入明礬少許,搗爛成漿泥,靠在牆根椅子上,跷着二郎腿,染她的指甲。
一邊染指甲,一邊對喜鵲說:“今天你洗碗,我的手染了,下不得水。
” 她記得母親稱鳳仙花為“急性子”,隻因它霜降後結籽,果如青梅,剝開它,黑籽紛紛暴跳,皮卷如拳。
母親曾将卷皮夾在她的耳朵上作耳環,兩個耳朵,一邊一個。
她聽見母親說:“這是你的嫁妝。
”她甚至還能感覺到母親說話時,噴在她耳旁邊的暖暖的熱氣,弄得她直癢癢。
她還記得每到秋露漸濃,花瓣欲墜之時,村裡的郎中唐六師就會來收花收籽,釀酒備藥。
據唐六師說,用曬幹後的鳳仙花制成的藥,可治難産、白喉諸症。
而她的父親對于鳳仙花的藥效不屑一顧。
他認為曆代庸醫都上了李時珍的當。
因為據說,唐六師的老婆就是難産而死的。
她記得她的老師丁樹則家中也有鳳仙。
但不是長在牆根,而是種于盆中。
每當花開之日,他的渾濁的眼睛就有些癡呆。
先生說,鳳仙花麗骨軟,豔若桃李,雖為美色,卻能偏于一隅,自開自滅,不事張揚,不招蜂蝶,因而長有淑女之節……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所有這些往事,秀米以為不曾經曆,亦從未記起,但現在卻一一湧入她的腦中。
原來,這些最最平常的瑣事在記憶中竟然那樣的親切可感,不容辯駁。
一件事會牽出另一件事,無窮無盡,深不可測。
而且,她并不知道,哪一個細小的片刻會觸動她的柔軟的心房,讓她臉紅氣喘,淚水漣漣。
就像冬天的爐膛邊正在冷卻的木炭,你不知道揀哪一塊會燙手。
4 入秋之後,家裡的訪客漸漸多了起來。
這些人有的身穿長袍馬褂,一見面就不停地打躬作揖;有的則是一身洋裝,挺胸凸肚,進門就密斯密斯地亂叫。
有佩槍的武弁,有手執文明棍的文士,大多帶着扈從;也有衣衫破爛、草帽遮顔的乞丐。
所有這些探訪者,秀米一概不見。
喜鵲忙着替他們傳遞字條。
通常,來客一見到秀米的答複,大多歎息搖頭,怅然而去。
也有不死心的,一再讓喜鵲進去傳話,誰知到了後來,秀米竟不再作答。
客人等得茶涼,挨得天黑,也隻得悻悻離去。
開始的時候,喜鵲還讓茶讓座,待若上賓。
客人離去時,還代為緻歉,送出家門。
因見秀米在客人走後,必有幾日茶飯不思,黯然神傷,甚至木然落淚,喜鵲對那些訪客就多了一層不屑與憎惡。
到了後來,她漸漸地沒了耐心。
凡有來人,喜鵲亦不通報,即告以“主人不在”,一律都替她擋了駕,連推帶搡轟出門去了事。
喜鵲不知道這些人從何而來,因何事要見主人,而秀米緣何不問來者身份,一律不見,就把這件事拿去和先生說。
丁樹則道:“這些訪客多半是秀米的舊識。
辛亥前,與你家主人多有往返。
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袁世凱成了一世之枭雄,南方黨人政客紛紛作鳥獸散,或投靠北平,或另謀出路。
有些人平步青雲,搖身而變為都督、參謀、司令,另一些人則淪落江湖,惕息而為布衣、乞丐。
這些人來找秀米,請她出來做事者有之,衣錦還鄉、招搖過市、睥睨自雄者有之,還有人純粹出于私交舊誼,順道探訪,沒有什麼明确的目的。
當然,也許這些都是借口。
這些人不厭其煩,遠道而來,無非是因為秀米的美貌而已。
” “先生果真覺得秀米貌美嗎?”喜鵲好奇地問道。
“實話說,秀米容貌之秀美,實為老朽平生所僅見。
她雖然杜門不出,不問世事,還是招來了那麼多的遊蜂浪蝶。
”先生說到這裡,又偷偷地觑了喜鵲一眼,抓過她的一隻手來,放在手心裡拍了拍,低聲道,“不過,你長得也是蠻不錯的……” 到了初冬,随着一場悄然而至的大雪,一個頭戴氈帽的中年人一路打聽來到了普濟。
他看上去四五十歲,滿臉絡腮胡子,滿身滿頭的雪。
身上穿着一件短襖,肩膀處磨破了,棉絮外露,下身卻穿着單褲單鞋。
棉襖的扣子都掉光了,隻在腰間草草綁着一根白布條。
這人走起路來有點瘸,手裡拎着一隻破蒲包。
他一進門,就嚷嚷着要秀米出來和他說話,一邊跺着腳,哈着氣,借此來驅寒取暖。
喜鵲故伎重演,想三言兩語就打發他出門。
沒料到,喜鵲還沒把話說完,這人就把那牛眼一瞪,甕聲甕氣地說:“你隻消告訴她,我的左手上長着六根指頭,她自會出來見我。
” 喜鵲見他這麼說,隻得往後院去了。
秀米正在把剛剛剪下的臘梅插入瓶中,一股濃香在灰暗的屋裡萦繞不去。
喜鵲把那個人要她說的話說了一遍。
秀米就像沒聽見似的,依然在插她的梅花。
她把掉在桌上的臘梅花苞,一個個地撿起來,放在一隻盛滿清水的碗中。
喜鵲看着那些花朵像金鐘似的漂在水中打轉,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一會兒,她來到前院,隻得自編一套話來回他:“我家主人身體不好,不便見客,你還是請回吧。
” 那人一聽,氣得胡子直抖:“怎麼?她不肯出來見老子?她連老子也不肯見?你再去同她說,我是小驢子,小驢子呀!” 喜鵲再次上樓,據實以告。
秀米似乎對什麼驢呀馬呀的,更不感興趣。
她隻
一股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她一探究竟。
到了午後,她看見秀米睡眼惺忪地下樓來,看見她對這些稀罕之物聞了又聞,看見她捋起袖子,像個孩子似的興奮不已。
原來她要種荷花。
家裡原是養着兩缸荷花,是那種又闊又深的青花瓷缸。
一直由寶琛負責照料,每年六七月份開花。
老夫人在的時候,常常用荷葉來蒸肉,蒸糍粑,她甚至還能隐隐記得荷葉的香味。
到了冬天下雪前,她看見寶琛在缸上架上木條,覆以厚厚的稻草養根。
寶琛離開普濟之後,這兩缸荷花一直無人照管,喜鵲原以為荷花早已枯死了。
到了今年初夏,她到閣樓打掃房間,突然發現缸内竟然開出了一朵紅蓮,又瘦又小。
缸内的荷葉隻稀疏的幾片,浮于散發出惡臭的黑水之上,葉邊或卷或殘,四周鑲有鋸齒狀的鏽邊。
缸内聚集了數不清的臭蟲,人一經過,則轟然而飛,直撞人的臉。
那朵唯一的荷花,喜鵲信手摘下,将它拿到閣樓上,插在一隻白色的長頸瓶中。
原來秀米要侍弄這兩缸荷花了。
隻見她将豆渣、塘泥、“石硫磺”放入木盆中攪和,再加糞汁調勻,将木盆拖到陽光下曝曬。
然後她來到荷缸邊,轟去滿缸小蟲,撈出雜草,用木勺将缸内殘水舀幹。
隻忙得衣衫盡濕,氣喘籲籲,甚至連臉上也都是泥迹斑斑。
等到太陽落了山,喜鵲終于按捺不住,從門後蹿出來,前去幫忙。
秀米正在把木盆中的新泥敷在荷枝的根莖上。
秀米見她過來,就用腳踢了踢身邊的一隻木桶,又看了看她。
喜鵲立刻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她是讓自己去池塘裡打水。
喜鵲飛跑着打來了水,看着秀米将清水緩緩注入缸内,不由得脫口問了一句:“這樣,有用嗎?” 當然,她得不到任何回答。
差不多一個月後,當喜鵲再度來到後院,經過花缸邊時,她驚奇地發現,新出的荷葉竟然擠擠攘攘,把兩個缸都漲滿了。
荷葉足有巴掌大小,又黑又綠又肥,蓮葉間開滿了花。
一缸淺白,一缸深紅,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喜鵲站在缸邊一直看到天黑,久久不忍離去。
早聽寶琛說,這兩缸荷花是老爺養了幾十年的老根珍品,今日一見,果然惹人憐愛。
那幾隻蟛蜞從荷葉上翻上翻下,攪得花莖微顫,風過蓮動,習然有聲。
第二天早上,她去閣樓打掃時,又從書桌上發現了一張字條。
她拿去給丁樹則看,丁先生笑着摸了摸她的頭:“傻孩子,這是她随便寫着玩的,不管你什麼事。
” 喜鵲追問他紙上寫的什麼,丁先生說:“紙上寫的芙蓉、芙蕖、水芸、澤芝、蓮、苓、菡萏之類,皆為荷名,而錦邊、銀紅、露桃、雪肌、酒金、小白之類,則是花名,這是讀書人的小把戲,以供騁懷幽思。
與你并不相幹。
” 過了半晌,丁先生又撚須沉吟道:“時花香草,曆來有美人之名,既可養性,亦能解語。
蘭出幽谷,菊隐田圃,梅堆香雪于山嶺,竹揚清芬于窗舍,獨荷辱在泥塗,淪于污淖,然其出污泥而不染,其品修潔,其性溫婉,秀米之于嘉蓮,蓋因其身世之舛乖乎?雖然,吾觀其志,寂然有遁隐之意,可歎,可歎。
” 喜鵲躊躇道:“丁先生方才這番話,喜鵲倒是半句也聽不懂。
” 見她這麼說,丁樹則那渾濁暗淡的老眼裡就放出一股綠光來,他盯着喜鵲看了一會兒,徐徐道:“若要聽懂我說話,倒也不難。
” 喜鵲不知他話裡是什麼意思,就扭過身來看師娘。
丁師娘解釋說:“我看你整天往我家跑,一驚一乍的,那啞巴但凡塗幾個字,你就像得了聖旨似的飛報而來,時間長了也不是辦法,你累,我們更累。
說句不好聽的話,要是先生一日歸了西,你難道還要刨墳剖棺請他出來替你傳話不成?昨夜我和丁先生商量,不妨讓他教你識幾個字,以我們家先生這一肚子學問,用不了一年半載,你自己就能看得懂她寫的字了。
你看如何?” 喜鵲朝竹床上的那個瘦骨嶙峋的糟老頭子瞧了一眼,又看了看滿地滿牆的痰迹,不由得心生畏懼,面有難色。
見師娘眼巴巴地望着自己,隻得搪塞說:“師娘容我再想一想。
” 不料師母正色道:“想什麼想?丁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若時運相濟,早就出将入相,位列仙班。
今肯屈駕教你讀書,也是你的福分,這麼好的事你打着燈籠也找不着。
若你不答應,從明日開始,你就不必往我們家跑了。
” 喜鵲見師娘變了臉,一時慌了手腳,隻得糊裡糊塗應承下來。
因地上有痰,不便行大禮,那丁師娘就過來按着她的腦袋給丁先生胡亂鞠了三個躬,算是正式拜師入塾。
一經拜了師,那丁先生即刻就露出一股兇相來,他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據床貼牆而坐,朗聲說道: “教書識字,按說,我可是要收錢的。
例行的束脩,你沒有什麼積蓄,我也就不同你要了,隻是每日裡母雞下了蛋,你就揀那個大的拿來我吃。
也不需多,每日一兩枚足矣。
” 喜鵲滿腹心事地從丁先生家出來,徑直去了隔壁的花二娘家。
她要将這事與她商量商量。
花二娘正在窗下紡線,她一邊搖着紡車,一邊聽着喜鵲說她的心事。
末了,笑道: “每日一枚雞蛋?也虧那個老精怪想得出來!俗話說,人生識字糊塗始,這人活在世上,最要緊的不外乎穿衣吃飯,你一個女兒家,又不去考狀元,費那個心思做什麼?我看你還是不要理他那個茬兒。
” 從花二娘家出來,她又去了孟婆婆家。
孟婆婆畢竟與她沾親帶故,況且年輕時也略識得幾個字,看法自然與花二娘有所不同。
孟婆婆說:“識幾個字倒也不妨。
至少你日後賣小豬,記個賬什麼的也用得着。
他又不要你的束脩,每月三十個雞蛋,按說也不算多。
那丁樹則,無兒無女,這幾年坐吃山空,也着實可憐,我料他早已記不起這雞蛋是什麼味了。
” 經婆婆這麼一說,喜鵲就放了心。
從那以後,每日裡去丁先生家識字,風雨不斷。
開頭一兩月倒也無事,時間一長,喜鵲又漸漸地多了一個心事。
那丁樹則有事沒事總愛用他那髒兮兮的手去摸她的腦袋,又常常有意無意之間在她身上這兒觸一下,那兒碰一下。
開始的時候,喜鵲礙于長輩的臉面,不敢聲張,到了後來,這丁樹則越發荒唐無禮,竟然在言語之間,用那不三不四話來挑她,這些讓人耳熱面紅的話,喜鵲雖然聽得似懂非懂,可一看他那說話的樣子,心裡就全明白了。
她知道師娘是個有名的醋壇子,一旦告訴她,少不得惹起一場風波,讓别人知道了笑話,故而隐忍不發,隻裝聽不懂。
有一次,那丁樹則跟她講起了夫人與張季元之間的事,說到興濃處,一把握住了她的手,摩挲揉搓不已,嘴裡親娘、親媽地亂叫。
喜鵲隻得去找師娘訴苦,誰知道師娘聽了她的話之後,咯咯地笑了起來:“你先生眼見得快要入土的人了,他胡亂摸幾下,言語上占點便宜,隻要不是十二分出格,就由他去吧。
” 3 這幢閣樓建在一簇太湖石上。
在閣樓的西側略低的地方,修有六角涼亭一座。
亭子的四周砌有護欄。
亭内石桌、石凳之外,别無他物。
亭柱左右兩邊刻有父親當年撰寫的楹聯: 坐對當窗木看移三面陰 秀米從獄中出來後,除了偶爾下樓照料花草之外,日日于涼亭内攤書自遣。
無所用心的蟄居生活帶給她想象中的甯靜。
看書看得倦了,就伏在石桌上小憩片刻。
通常要在午後時分,她才能看到西院牆上緩緩移動的陰影。
時間一長,她漸漸就能通過牆上光影的移動來判斷時間了。
與日晷相似,用光影來計算時間,往往必須将季節、時序、晝夜的長短一并考慮在内。
當年父親曾親手制出牆影與季節、時序關聯的對照列表。
作為父親大量遺稿的一部分,它被寶琛小心地訂裝成冊。
假如光影滞留在牆邊的植物——比如蜀葵、芭蕉或枇杷的枝冠上,時間的計算就更不準确,因為植物每年都在生長,而開出花朵的數量與大小也不盡相同。
如果父親要想準确地計算出時間的變化,簡單的辦法就是制作一隻沙漏。
但父親沒有這樣做。
隻有寂寞的人才會對時間有精深的研究,倘若你被内心的痛苦煎熬得無所事事,情形也差不多。
令父親感到煩惱的是,陰天或下雨之時,時間就會搞得一團糟。
清晨的晦冥更近于黃昏,而某一個秋日午後的溫暖陽光亦會使人誤以為置身于春和景明的四月。
特别是你一覺醒來,大腦還處于失神狀态,而亭子四周的風物則促使你即刻作出判斷。
有數不清的夜晚,父親都在這座小亭裡仰觀浩瀚的群星,并試圖給一些有固定位置的恒星命名。
這些名稱五花八門,既有花朵,亦有動物,甚至還有家人或他所熟悉的人名。
比如說在遺稿的某一頁,父親這樣記述道: 寶琛與母豬隔河相望,中有茉莉、丁樹則、餘(他自己)以及山羊星四枚。
餘初不甚亮,幾難于辨識。
茉莉、山羊、丁樹則呈品字形。
寶琛、母豬一南一北,最為璀璨,為群星之冠。
在他的遺稿中,對時間的細微感受占據了相當大的篇幅。
在他看來,時序的交替、植物的榮瘁、季節的轉換、晝夜更疊所織成的時間之網,從表面上看,是一成不變的,而實際上卻依賴于每個人迥然不同的感覺。
比如說,一個鐘點,對于睡眠者而言,它實際上并不存在,而對于一個難産中的婦女來說,卻長得沒有盡頭。
不過,睡眠若是在這一個鐘點中做了一個夢,那情形又另當别論。
父親寫道: 今日所夢,漫長無際涯。
夢中所見,異于今世。
前世乎?來世乎?桃源乎?普濟乎?醒時駭然,悲從中來,不覺涕下。
當他靜觀牆上的樹影之時,時間仿佛被凝固了,它“移寸許,有若百年”,而他在石桌上隻打了一個盹,則“俄爾黃昏一躍而至,暝色四合,露透衣裳,不知今夕何夕”。
除了對星象的觀察、光陰的記錄之外,書中遺存大量的雜記、詩詞、歌賦以及信手寫下的讓人不明就裡的片言隻字。
遺稿終于光緒三年臘月初八。
父親最後寫下的幾行小字: 是夜大雪。
光陰混雜,猶若蛛絲亂麻。
奈何,奈何。
涼亭與對面的院牆之間,有一小塊狹小的荒地,父親曾将它辟為花圃。
而如今已被喜鵲開墾出來,種有一畦蔥蒜,一壟韭菜。
唯有樹蔭下的一座荼?架還在原先的位置。
木架雖還完好,但荼?早已枯死,蔓枝挂拂其間,随風而動。
差不多每天中午,喜鵲就會到後院來掐蔥、挖蒜。
每當她蹲下身子的時候,都會擡頭朝亭子的方向張望。
如果正好秀米也在看她,喜鵲必會粲然一笑。
她面色紅潤,走路極快,一陣風來,一陣風去。
像影子悠忽出沒,似乎永遠都處于奔跑中。
除了掐蔥、挖蒜,到柴屋取柴,有時候,她也會到閣樓上來,幫她打掃房間,或是給她送來在集市上購得的花籽和花種。
每當黃昏來臨,夕照移上西牆,将院牆上的茸草和葛藤襯得一片火紅,秀米就會從閣樓上下來,匿迹于荼?架、竹林和柴房之間。
院落庭階未經除掃,過雨之後,滿地腐葉堆積,到處都是綠茸茸的藓苔,色翠而靜閑。
缸荷開敗之後,秀米想到了秋菊,可惜的是,滿眼望去,隻在籬落牆隅找到幾叢野菊。
單葉,花苞瑣細而密,顔色或淡白或淺黃,猶若茉莉,聞之無香。
秀米曾小心地挖出一叢,移入陶盆,悉心養護,置于閣樓下的幽陰處,不幾日便枯死了。
而院内的馬蘭、天竺、厭草、澤蘭、蒿萊之屬卻随處可見。
王世懋在《學圃雜疏》中以柴菊、觀音菊、繡球菊等名目稱之,雖有菊名,實非菊類。
而且到了深秋,早已無花。
日日環伺之下,庭院中除了正在結籽的大紅石榴、兩株木樨、一簇雞冠花之外,開得最豔的,就要算東牆柴房外的那一溜鳳仙花了。
這排鳳仙常年未經養護,紅色的根莖暴露于外,葉片亦被雞啄食得有如鋸齒一般,一副将死未死的樣子。
秀米撮來黃土,摻以細沙,培敷于花下,又以淘米水、雞糞和豆餅沃根,并用石灰水殺滅蚯蚓,先後折騰了差不多一個月,等到金風送爽,秋霜初降的時節,葉片果然由黃轉綠。
一場冷雨過後,竟然開出花來。
紅紫紛羅,鮮秾綽約。
先是單花,稀疏無可觀,秀米于每日傍晚掐去殘花小苞,又插竹扶蕊,花遂漸密,繼而蕊萼相疊,蔚然成球,攢簇枝上,嬌媚妖豔。
那些日子,秀米在花架下一蹲就是半天。
癡癡駭駭,若有所思。
白露這一日,秀米多喝了幾杯酽茶,在床上輾轉難眠。
到了中夜,索性披衣下樓,取燈來看。
夜風中,花枝微顫,寒露點點。
而在青梗朱蕊之下的牆邊,則是昆蟲出沒的世界。
飛蛉、促織、花大姐、蜘蛛、金翅遊走其間,鼓翼振翅,熱鬧非凡。
秀米很快就迷上了這些小蟲子。
更有一隻金龜子,趴伏于它的夥伴背上,順着花梗,攀援而上。
而數不清的螞蟻則擡着一片巨大的花瓣,走走停停,猶如擎着花圈的送殡人長隊。
蟲兒們的世界雖是孤絕的,卻與人世一樣,一應俱全。
假如一隻跳水蟲被遍地的落英擋住了去路,那麼,它會不會像武陵源的漁戶一樣,誤入桃源? 她覺得自己就是一隻花間迷路的螞蟻。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卑微的,瑣碎的,沒有意義,但卻不可漠視,也無法忘卻。
秀米記得小時候,常常看見翠蓮取鳳仙花于陶缽,加入明礬少許,搗爛成漿泥,靠在牆根椅子上,跷着二郎腿,染她的指甲。
一邊染指甲,一邊對喜鵲說:“今天你洗碗,我的手染了,下不得水。
” 她記得母親稱鳳仙花為“急性子”,隻因它霜降後結籽,果如青梅,剝開它,黑籽紛紛暴跳,皮卷如拳。
母親曾将卷皮夾在她的耳朵上作耳環,兩個耳朵,一邊一個。
她聽見母親說:“這是你的嫁妝。
”她甚至還能感覺到母親說話時,噴在她耳旁邊的暖暖的熱氣,弄得她直癢癢。
她還記得每到秋露漸濃,花瓣欲墜之時,村裡的郎中唐六師就會來收花收籽,釀酒備藥。
據唐六師說,用曬幹後的鳳仙花制成的藥,可治難産、白喉諸症。
而她的父親對于鳳仙花的藥效不屑一顧。
他認為曆代庸醫都上了李時珍的當。
因為據說,唐六師的老婆就是難産而死的。
她記得她的老師丁樹則家中也有鳳仙。
但不是長在牆根,而是種于盆中。
每當花開之日,他的渾濁的眼睛就有些癡呆。
先生說,鳳仙花麗骨軟,豔若桃李,雖為美色,卻能偏于一隅,自開自滅,不事張揚,不招蜂蝶,因而長有淑女之節……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所有這些往事,秀米以為不曾經曆,亦從未記起,但現在卻一一湧入她的腦中。
原來,這些最最平常的瑣事在記憶中竟然那樣的親切可感,不容辯駁。
一件事會牽出另一件事,無窮無盡,深不可測。
而且,她并不知道,哪一個細小的片刻會觸動她的柔軟的心房,讓她臉紅氣喘,淚水漣漣。
就像冬天的爐膛邊正在冷卻的木炭,你不知道揀哪一塊會燙手。
4 入秋之後,家裡的訪客漸漸多了起來。
這些人有的身穿長袍馬褂,一見面就不停地打躬作揖;有的則是一身洋裝,挺胸凸肚,進門就密斯密斯地亂叫。
有佩槍的武弁,有手執文明棍的文士,大多帶着扈從;也有衣衫破爛、草帽遮顔的乞丐。
所有這些探訪者,秀米一概不見。
喜鵲忙着替他們傳遞字條。
通常,來客一見到秀米的答複,大多歎息搖頭,怅然而去。
也有不死心的,一再讓喜鵲進去傳話,誰知到了後來,秀米竟不再作答。
客人等得茶涼,挨得天黑,也隻得悻悻離去。
開始的時候,喜鵲還讓茶讓座,待若上賓。
客人離去時,還代為緻歉,送出家門。
因見秀米在客人走後,必有幾日茶飯不思,黯然神傷,甚至木然落淚,喜鵲對那些訪客就多了一層不屑與憎惡。
到了後來,她漸漸地沒了耐心。
凡有來人,喜鵲亦不通報,即告以“主人不在”,一律都替她擋了駕,連推帶搡轟出門去了事。
喜鵲不知道這些人從何而來,因何事要見主人,而秀米緣何不問來者身份,一律不見,就把這件事拿去和先生說。
丁樹則道:“這些訪客多半是秀米的舊識。
辛亥前,與你家主人多有往返。
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袁世凱成了一世之枭雄,南方黨人政客紛紛作鳥獸散,或投靠北平,或另謀出路。
有些人平步青雲,搖身而變為都督、參謀、司令,另一些人則淪落江湖,惕息而為布衣、乞丐。
這些人來找秀米,請她出來做事者有之,衣錦還鄉、招搖過市、睥睨自雄者有之,還有人純粹出于私交舊誼,順道探訪,沒有什麼明确的目的。
當然,也許這些都是借口。
這些人不厭其煩,遠道而來,無非是因為秀米的美貌而已。
” “先生果真覺得秀米貌美嗎?”喜鵲好奇地問道。
“實話說,秀米容貌之秀美,實為老朽平生所僅見。
她雖然杜門不出,不問世事,還是招來了那麼多的遊蜂浪蝶。
”先生說到這裡,又偷偷地觑了喜鵲一眼,抓過她的一隻手來,放在手心裡拍了拍,低聲道,“不過,你長得也是蠻不錯的……” 到了初冬,随着一場悄然而至的大雪,一個頭戴氈帽的中年人一路打聽來到了普濟。
他看上去四五十歲,滿臉絡腮胡子,滿身滿頭的雪。
身上穿着一件短襖,肩膀處磨破了,棉絮外露,下身卻穿着單褲單鞋。
棉襖的扣子都掉光了,隻在腰間草草綁着一根白布條。
這人走起路來有點瘸,手裡拎着一隻破蒲包。
他一進門,就嚷嚷着要秀米出來和他說話,一邊跺着腳,哈着氣,借此來驅寒取暖。
喜鵲故伎重演,想三言兩語就打發他出門。
沒料到,喜鵲還沒把話說完,這人就把那牛眼一瞪,甕聲甕氣地說:“你隻消告訴她,我的左手上長着六根指頭,她自會出來見我。
” 喜鵲見他這麼說,隻得往後院去了。
秀米正在把剛剛剪下的臘梅插入瓶中,一股濃香在灰暗的屋裡萦繞不去。
喜鵲把那個人要她說的話說了一遍。
秀米就像沒聽見似的,依然在插她的梅花。
她把掉在桌上的臘梅花苞,一個個地撿起來,放在一隻盛滿清水的碗中。
喜鵲看着那些花朵像金鐘似的漂在水中打轉,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一會兒,她來到前院,隻得自編一套話來回他:“我家主人身體不好,不便見客,你還是請回吧。
” 那人一聽,氣得胡子直抖:“怎麼?她不肯出來見老子?她連老子也不肯見?你再去同她說,我是小驢子,小驢子呀!” 喜鵲再次上樓,據實以告。
秀米似乎對什麼驢呀馬呀的,更不感興趣。
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