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 第四章 禁語

關燈
1 秀米被押解到梅城之後,在監獄的地牢中被關押了三個月之久,随後她被轉移到城南的一處荒廢的驿站,裡面堆滿了棉花。

    她最後的居所是位于山坳的一幢花園洋房。

     這座圍有黑鐵栅籬和衛矛的花園建築是一個英國女傳教士出資修建的。

    四周樹木深秀,寂然無聲。

    花園中修造了中國式的水榭、曲廊和石砌小徑,還有一尊銅質的天使雕像,一座噴泉。

    由于年深月久,雕像上爬了一層厚厚的綠鏽。

    這名傳教士為了說服那些虔誠的佛教徒改變信仰,皈依基督,她以六十二歲的高齡開始研讀佛教,同時自學巴利文。

    五年之後,她把自己也變成了一名佛教徒。

    一八八七年,她在給蘇格蘭地區主教的一封信中曾坦言“佛教在各個方面都要優于基督教”。

    而上帝的懲罰随之降臨。

    一八八八年七月,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騷亂中,她死于梅城城北的一處荒僻的寺院,屍體遭受到“令人發指的淩辱”。

     除了鳥鳴和夜晚的暴雨,這座洋房把秀米與外界的一切聯系都隔斷了。

    她覺得這樣很好。

    渾渾噩噩的大腦,倦怠的身體,日複一日的靜卧,略帶悲哀的閑适,這一切都很适合她。

    的确,沒有什麼處所比得上監獄。

    失去自由後的無所用心讓她感到自在。

     革命後的龍慶棠正忙于地方勢力的新一輪角逐,當他重新想起這個從普濟來的革命黨人之時,秀米已經在獄中被羁押了一年零三個月。

    到了這個時候,龍慶棠已沒有加害她的意思了,相反,他三番五次派人來獄中探望,送來茶食、精美的點心和各類生活用品。

    秀米隻留下了一方硯台、一支羊毫毛筆、一塊墨、一本關于桑蠶的書。

     據此,龍慶棠隐約猜到了秀米的心境和對農桑的興趣。

    為了投其所好,他又讓人送來了範成大的《範村菊譜》《梅譜》,陳思的《海棠譜》,袁宏道的《瓶史》,韓彥直的《橘錄》。

    閱讀這些書籍時,她對龍慶棠産生了一種既厭惡又感激的複雜情感。

    這年秋天,她被允許在花園内自由走動之後不久,龍慶棠派人給她送來了幾包花種。

    其中有幾枚看上去既像蒜頭又像水仙的花種,被她種在噴泉邊的沙地上。

    到了第二年初春,花苗破土而出。

    花莖修長,花苞肥碩。

    幾場春雨過後,竟開出紫藍的花朵來。

    她從未見過這麼漂亮的花。

     植物和花卉給她帶來了一些自認為不配享受的樂趣,為此她又陷入了憂傷和悲哀之中。

    哪怕是一絲的喜悅都會攪亂她的平靜,會讓她想起恥辱而喧嚣的過去,尤其是那個在獄中出生的孩子。

    她甚至都沒有好好看看他。

     他一出生就處于奄奄一息的狀态。

    當天晚上,在恍惚之中,她隐約看見一個身穿皂衣,頭紮紅簪花的老婦人将他抱走了。

    也許他們将他埋掉了,也許他還活在人世,秀米一概不聞不問。

     她的身體複元之後,便以驚人的毅力訓練自己忘掉他,忘掉自己曾經經曆過的所有的人和事。

     不管是張季元、小驢子、花家舍的馬弁,還是那些聚集在橫濱的精力旺盛的革命黨人,所有這些人的面孔都變得虛幻起來。

    他們像煙一樣,遠遠的,淡淡的,風一吹,就全都散了。

    她重新回過頭來審視過去的歲月,她覺得自己就如一片落入江中的樹葉,還沒有來得及發出任何聲音,就被激流裹挾而去,說不上自願,也談不上強迫;說不上憎惡,也沒有任何慰藉。

     寶琛來探監的時候,她拒絕與他見面,隻是給他寫了一張字條:未谙夢裡風吹燈,可忍醒時雨打窗。

    龍慶棠派人來請她看戲,她照例将自己的答複寫在紙片上:我的心情已不适合任何享樂。

    這是一個與過去徹底告别的儀式,也是自我折磨的一個部分。

    懲罰和自我折磨能夠讓她在悲哀的包圍中找到正當的安慰。

    除了享受悲哀,她的餘生沒有任何使命。

     現在的問題是,她即将獲得自由了。

    這個消息,她覺得快了一些。

    她不知道何處是自己真正的息影之所。

     出獄的前一天,龍慶棠突然來到獄中,這不是他們第一次見面,而是最後一次。

    他現在的身份已不是候補知州,而是梅城地方共進會的會長。

    龍慶棠雖然還不知道秀米已變成了一個啞巴,但他對後者的沉默和冷漠還是表現出了相當的容忍。

    當然,他也給了她最後的建議:留在梅城,和我們一起幹。

    甚至立刻給她委任了一個官職,叫做“勸農協會理事長”。

     秀米想了想,即鋪紙研墨,以“春籠海棠固宜燕,秋盡山榆已無蟬”一聯答之。

    慶棠見了,臉一下就紅了。

    他點點頭,又問道:“那麼,出獄後你打算做什麼?”秀米在紙上寫了這樣一句話:“現在最适合我的,是做一名乞丐。

    ”龍慶棠笑道:“那恐怕不合适。

    你太漂亮了,也過于年輕。

    ”〔龍慶棠(1864——1933),祖上世代販鹽為業。

    1886年加入清幫,為寶蔭堂執事,逐漸控制了江淮一帶私鹽販運。

    1910年補梅城知州,統領地方兵馬。

    辛亥革命後進入政界,1915年任讨袁救國會副總參謀長,1918年退出軍界移居上海青浦,涉足鴉片走私,旋即成為上海清幫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1933年8月與黃金榮聯合密謀刺殺杜月笙,事敗,被綁巨石,沉入黃浦江中。

    〕 秀米沒再說什麼。

    她決定重返普濟。

    當然,她也隻能這麼做。

     正是烈日灼人的盛夏,酷暑使她虛弱的身體顯得更加疲憊。

    午後的街道有一種神秘的沉寂。

    那些歪歪的店鋪,一片連着一片的行将坍塌的黑瓦,堆砌在黑瓦上的一朵朵白雲,無精打采的賣水人,瓜攤下亮着大肚皮熟睡的肥漢,還有街角抖着空竹的孩子(那空竹嗡嗡地叫着,使人聯想到寺院空曠的鐘聲),都使她感到新鮮而陌生。

     她還是第一次正視這個紛亂而甜蜜的人世,它雜亂無章而又各得其所,給她帶來深穩的安甯。

    她一個人不緊不慢地往前走,東瞅西看,左顧右盼,實際上她的大腦一片空白。

    除了一群飛舞的蒼蠅,沒有人注意到她。

     在梅城和普濟之間,橫亘着十幾個大小不一的村莊。

    現在,在正午的烈日下,她還能偶爾回憶起一兩座村莊的名字。

    這些名字屬于兒時歌謠的一部分,屬于記憶中柔軟而脆弱,不能觸碰的一部分。

    那時,她的媽媽帶着她,坐在轎子或手推車上,坐在挑夫的搖籃裡去梅城走親戚,她一邊掀開紅色轎簾的一角打量着那些陌生的人、房屋和樹木,一邊聽她媽媽唱歌: 出了東廂門,就是西廂門。

    前溪村、後溪村,中間隔着八裡墳………… 不知是熟悉的歌調兒,還是這種一陣陣朝她襲來的似曾相識的感覺,或者是她母親在重重疊疊的樹林中呈現出來的那張模糊的臉,使她突然流出了悔恨的淚水。

    她不是革命家,不是那個夢想中尋找桃花源的父親的替身,也不是在橫濱的木屋前眺望大海的少女,而是行走在黎明的村舍間,在搖籃裡熟睡的嬰兒。

    她悲哀地想到,當她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可以在記憶深處重新開始的時候,這個生命實際上已經結束了。

     她在一個名叫窦莊的村裡讨水喝的時候,村裡人毫不懷疑她的乞丐或啞巴身份。

    她的誇張的手勢引來了一大群圍觀者,其中大部分是孩子。

    他們用土坷垃砸她,以試探她的反應。

    她的柔順和沉默刺激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他們向她做各種鬼臉,一路跟着她,在她的身前身後蹿來蹿去。

    他們尖叫着,用毛毛蟲、水蛭、螞蟥、死蛇和各種不知名的昆蟲吓唬她,用彈弓打她的臉,甚至企圖從背後将她推入路邊的葦塘。

     秀米依舊不緊不慢地往前走,既不加快步伐,也不停下來觀望;既不生氣,也不露出微笑。

    最後,孩子們累了,他們垂頭喪氣地站在葦塘邊,迷惑不解地目送她走遠。

     當她孤零零一個人的時候,她就站在路邊發呆。

    她想起了小東西。

    他的身體軟軟地趴在廟裡回廊的陰溝上,積雪融化而成的水在霍霍地流淌。

    黑色的血線在雪地上緩緩向前流動,被廊下木柱子擋住了去路。

    即使在那一刻,她也知道,從他那瘦小的身體裡流出來的不是鮮血,而是他的全部的小小的靈魂。

     我是一個傻瓜。

    她喃喃自語道。

     天色将晚的時候,她終于抵達了西廂門。

    在村莊外的一條積滿塵土的官道上,她遇到了一個駝背的小老頭。

     他是一個真正的乞丐,同時也是一個精于算計的好色之徒。

    他們一照面,秀米就從他臉上看出了這一點。

    他像影子一樣緊緊地攆着她,也不說話,并不急于采取什麼行動。

    他身上的惡臭一路伴随着她,不遠也不近。

    甚至,當他們在一個打谷場上停下來過夜的時候,他們之間也隔着相當的距離。

     涼爽的風吹走了白天的暑氣。

    村裡的燈火一盞接一盞地熄滅,天上的星星卻一點點地亮起來。

    乞丐用蒿草和苦艾點了一堆火,以此來驅散蚊蟲。

    在燃起的火光中,他們彼此看着對方的臉。

    這時,這乞丐用手指了指打谷場上的一個草垛,對秀米說出了唯一的一句話: “你要是想撒尿,就去草垛後面,不要硬憋着。

    ” 她再次流出了感激的淚水。

    為什麼我現在這麼愛流淚呢?她想道,拼命地克制住自己,“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

    ” 第二天,她醒過來的時候,乞丐早已離開了。

    他給她留下了一個裝滿幹淨水的葫蘆、半截黃瓜,還有一隻裝滿馊飯,發出陣陣酸臭的舊襪子。

    乞丐的施舍是真正的施舍,但卻無以為報。

    假如他昨晚想要,她多半會順從。

    反正這個身體又不是我的,由他去糟蹋好了。

    把自己心甘情願地交給一個滿身污穢,面目醜陋的乞丐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而隻有不可能的才是值得嘗試的。

     2 秀米回到普濟的家。

    她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房屋和院宅突然局促了許多,而且也比她記憶中的那個深宅大院更殘破不堪。

    院牆的牆基由于重壓而歪斜,牆上的灰泥翹了起來,又尖又硬,就像烏桕樹的葉子,又像是綴滿了大大小小的蝴蝶。

    廊下的木柱,柱下的圓扁的石礅都布滿了裂紋。

    黑壓壓的螞蟻占據了牆上的蜂巢,沿着牆壁蜿蜒而上。

     院子裡多了一些雞鴨,滿地亂跑。

    東側一個廂房(母親在那裡咽下了最後一口氣)的内牆已經拆去,換上了桦木或槐樹的圓木栅欄,裡面趴着一隻花白斑紋的老母豬。

    她朝豬欄裡望了兩眼,原先母親床頭貼着的一幅觀世音畫像還沒有來得及取下。

    母豬已經下了崽。

    一聽到人的腳步聲,那些正在奔跑的斑斑點點的小崽子就忽然站住了,支棱着耳朵一動不動。

     她甚至還看到了一隻赭黃色頂冠的大白鵝,正腆着身子,不慌不忙地邁下台階。

    隻見它身子略微一縮,噗的一聲,冒出一攤稀屎來,順着台階的石闆流了下來。

     天哪——秀米搖了搖頭,歎了口氣。

    這些新添的小動物大概都是喜鵲的傑作。

    她這樣想着,又朝後院走去。

     後院的竹林裡多了一個鴨棚,其餘的一切都還基本上維持着原來的格局。

    庭階寂寂,樹影浮動,麻雀在閣樓鑄鐵的欄杆上站成了一排。

     喜鵲也許已經得知了她要出獄的消息,院子裡已經打掃過了。

    腐爛的樹葉和曬癟的青草堆放在牆角。

    為了防止打滑,閣樓的台階上曬着一層薄薄的沙土。

    她朝東邊的腰門看了一眼,十幾年前,她的父親就是從這個門出去的。

    這個窄窄的門仿佛是她記憶中最重要的樞紐,她曾無數次地回憶過那個陽光明媚的午後,試圖從中找出一個答案,用來解釋飛速流轉的光陰的奧秘。

    門邊擱着的一把支離破碎的油布傘還在原來的位置。

    布紙被蛀蟻啃噬一空,傘骨畢露。

    她清楚地記得,當年她父親臨出門之時,曾經拿起這把傘,試着想打開它,并朝她詭谲羞澀地笑了一下,給她留了最後一句話:“普濟就要下雨了。

    ”經過這麼多年的風吹雨打,這把傘也不見得比父親出門時更為朽爛。

     喜鵲不知去哪裡了,院落一片沉寂。

    她獨自一個人上了樓,推開了房門,還是老樣子。

    仍有一股她所熟悉的黴味,隻是床頭的五鬥櫥上多了一隻白色的長頸瓷瓶,瓶中插着一朵新摘不久的荷花。

    不知為什麼,看着這朵花,她的眼淚又流出來了。

     喜鵲回來的時候,秀米正在沉睡。

     喜鵲一大早就到鄰村趕集去了,滿滿一籃子雞蛋,一個也沒有賣出去。

    到了中午,她瞧見了楊大卵子的媳婦。

    她走到喜鵲的跟前,低低地對她說了句:“校長回來了。

    ”早在十多天前,喜鵲就聽說了秀米即将出獄的消息,可一旦她真的回來了,喜鵲還是覺得有點心慌意亂。

    她用手護着籃子裡的雞蛋,急急地往回趕。

    走到村頭,看見渡口的舵工譚水金正朝她走來。

     他的背更駝了。

    倒插着雙手,黑着臉,遠遠地對她嘟囔了一句:“那個瘋子回來啦?” 往前走了幾步,他又說:“聽說她是一個人回來的?” 喜鵲當然能明白他話裡的意思。

    第一句話,表明他對兒子譚四的慘死至今耿耿于懷,而第二句話又表明他惦記着秀米腹中的那個孩子。

    可憐的水金,他比誰都希望秀米懷着他們譚家的孩子。

    她微微鼓起的小腹就是水金風燭殘年的唯一指盼。

    不過,既然她是一個人回來的,那麼,那個孩子又到哪裡去了呢? 回到家中,喜鵲把自己關在廚房裡喘了半天的氣,還是不敢去後院的閣樓看秀米。

    她的心怦怦直跳。

    畢竟已經有很多年沒有與秀米單獨相處過了。

    尤其最近的這些年,秀米連正眼都不瞧她一眼。

     到了傍晚,她做了一碗面條,端到閣樓上去。

    推門進去的時候,還龇牙咧嘴,擠眉弄眼地做了半天鬼臉,以此給自己壯膽。

    秀米正在熟睡之中,側着身子,背對着她,衣服和鞋都沒有脫。

    喜鵲将碗筷輕輕地擱在五鬥櫥上,然後屏住呼吸,一步步地倒退着走了出來,掩上門,下樓去了。

     整整一夜,喜鵲都是在廚房裡度過的,她将洗澡水熱了又熱,等着她的主人下樓來洗澡,可那個閣樓一夜沒有亮燈。

    第二天早上,她蹑手蹑腳地來到閣樓上,驚奇地發現,秀米依然在床上酣睡,背對着她,碗裡的面條不知什麼時候已被她吃得精光。

    她在收碗筷的時候,發現碗底下壓着一張字條,上面寫滿了字。

    她下了樓,将這張字條颠來倒去地看了半天,直看得兩眼發綠,也不知道上面寫的什麼。

    她的心也随之變得沉重了:她難道忘了我不認識字?這麼說,她的瘋病可一點也沒見好。

    可喜鵲又擔心主人在上面交代些什麼重要的事,讓她即刻去辦。

    待了半晌,便拿着這張字條去了丁先生家。

     丁樹則卧病在床,已經六個多月了。

    都說油盡燈枯,熬不過收小麥了。

    可等到這年的新麥收上來,丁樹則嘗到了新麥面做成的面條之後,他的情況并沒有變得更糟,當然,也不會變得更好。

    他像一隻大蝦似的側彎在床,口涎把竹席弄得濕乎乎的。

     他看了看喜鵲遞過來的字條,咕咚咕咚地咽了幾口口水之後,朝她伸出了三個指頭。

     “有三句話,”丁樹則的牙齒差不多都掉光了,說起話來滿嘴漏風,“第一句寫的是:我已不能開口說話了。

    意思是說,她已經成了一個啞巴,不能說話了。

    這是第一句。

    ” “她怎麼就不能說話了呢?”喜鵲問道。

     “這就不好說了。

    ”丁樹則道,“她在紙上寫得明明白白:我已不能開口說話了,也就是說,啞了。

    俗話說,衙門一入深似海,她能活着回來,就算是不錯的了。

    ” “就是。

    ”丁師母在一旁插話說,“這人一旦入了監牢,少不得要經受各式各樣的刑罰。

    讓你變成啞巴,就是刑罰的一種。

    沒錯,他們給她吃了啞藥,或許是耳屎,她就成啞巴了。

    這事很容易辦。

    你要是不小心吃了自己的耳屎,也會變成啞巴的。

    ” “她還寫了些什麼?” “這第二句話,前院是你的,後院是我的。

    這就是說,她要與你分家,陸家大院一分為二,前院歸你,後院歸她,井水不犯河水。

    至于這最後一句……是讓你把後院竹林裡的鴨棚拆掉。

    ” “她心裡一定很恨我,把這個家弄得像個豬圈似的,還養了那麼多雞鴨和牲口。

    ”喜鵲的臉上灰灰的。

     “她這可怨不得你,”師母說,“家裡的地産讓她賣得一文不剩,家中又無積蓄,你一個女兒家,不養些牲口,怎能糊口?再說,如今她刑滿出獄,基本上成了一個廢人,手不能抱,肩不能挑,還不得靠你養着?甭理她。

    既然她把前院分給你了,你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愛養什麼就養什麼,别說是養些雞鴨,就是養個漢子,她也管不着。

    ” 這一席話,說得喜鵲脖子都紅了。

     此後一連數日,喜鵲頻頻出入于丁樹則家中,用丁師母的話來說:“用不了多久,我們家的門檻就要被你踏平了。

    ” 紙上所書,有些是讓喜鵲幫她在集市上所購之物的名稱,如筆、硯、墨、紙之類,也有一些日常生活瑣事,如“馬桶漏水,宜速修之”或“昨夜湯略鹹,淡之可否?”或“閣樓除塵,不必每日為之,十天一掃可也”。

    再如“群雞破曉即唱,煩人煩人,何不盡殺之?”。

     這最後一句,丁樹則看了,苦笑道:“這孩子果然迂呆。

    唱曉的是公雞,母雞又不會唱,何必盡殺之?看來革命黨人舊習尚未褪除。

    母雞盡可留着下蛋,公雞若殺了,送碗湯來我喝。

    ” 第二天,喜鵲給他端來雞湯的時候,丁先生道:“她既然能聽見公雞打鳴,說明她的耳朵并未聾,隻是啞了而已。

    你有什麼事,不妨直接說給她聽,不必讓我來寫字,我這把老骨頭可經不起你們這番折騰。

    ” 最離奇的是這樣一張字條:“亟須以下物品,備齊待用:隔年糞汁若幹,石硫磺若幹,塘泥若幹,豆渣若幹,活蟛蜞數隻。

    ” 丁樹則看了,先是苦笑,繼而搖頭:“她要這些不相幹的物事做甚?” 師母看了亦不明其義,隻是歎息道:“要是事事都遂了她的意,說不定明天她就要你上天摘星星了。

    若照我說,根本就不必搭理她。

    ” 但喜鵲還是暗自決定滿足她。

     她去塘池裡淘塘泥的時候,跌在河裡,差一點淹死。

    好不容易爬到岸上,再也沒有勇氣嘗試第二次,隻得在屋前陰溝裡挖了一點硬泥,加水稀釋,像和面一樣地将它攪得又黏又稠,看上去與塘泥一般無二。

    豆渣倒好辦,村西豆腐店裡就有。

    糞汁呢,茅缸裡随便舀一勺對付即可,反正她也聞不出是今年的還是隔年的。

    至于活蟛蜞,田野溝渠裡多得是,她央村裡的孩子去捉,不一會兒就捉來了滿滿一蝦簍。

    最難弄的倒是那個什麼石硫磺,她問了許多人,連藥店的夥計都不知道是個什麼玩意兒,最後她就買來了幾枚炮仗,折開撚子,将火藥抖出來,摻以黃沙,總算配制出了“石硫磺”。

     她将這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