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後隻好落得看大門的下場。
二太太想到出走前給母親買的那一處房子,該是天不絕人?她回到了北平,在那處房子落下腳,有時經過隆福寺,偶爾也會想一想,包天劍那所宅子就在附近。
母親死後,二太太又把小四合院賣了,在白塔寺附近買了兩間鋪面房,開個小鋪賣牛奶,日子勉強維持。
一九四九年後改賣雞蛋為生,買了二百多隻雞養在兩間房子裡,到處都是雞和雞屎。
可是雞蛋賣不出去,過着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甘子。
又來了場雞瘟,雞都死了,東西也都當光賣盡,最後淪落到以糊紙盒為生。
又因為從沒幹過這些事所以幹得不好,街道上的幹部、胡同裡的居民也看不起她,還有人叫她:“小老婆”、“老妓女”。
生性高傲的她也就孤身進出,與誰也不來往,正應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那句話。
日後重新落戶北京的葉蓮子,常常想起給過她一線生機的:二太太,希望再次聚首以報答一二。
有時提着水桶到西單為禅月買活魚的葉蓮子經過白塔寺,就是不知道這個咫尺天涯的地方住着她念念不忘的二太太。
包天心參加工作後月工資約七十塊雇北京這個不算大的圈子裡,很快就得知二太太的情況,從此每月周濟二太太三十塊錢。
隻有這樣他良心上才說得過去,因為他在外面那兩年全靠二:太太供養。
包天心的太太柴米油鹽全不管,從不過問他的收入。
她結婚時什麼陪嫁也沒有,隻從娘家帶來一架破鋼琴,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彈破鋼琴,不論誰到包天心家串門,都是隻聽琴聲不見人。
都說包天心的這位太太有點傻,也許她心裡暗笑,還不知道誰傻! 隻有包天心常去看望二太太,他們沽一壺散酒,擺一碟煮花生,什麼也不說,隻是低頭喝悶酒,可也從不喝醉。
包天心或留下一些錢,或留下一些物,便無言而去。
3 伴着葉蓮子新新舊舊、一個個不知何時才能了結的憂愁,秋天又一天天近了。
那天打開箱子給吳為找冬衣,一挪箱子,從箱子後面掉下一個白紙包,打開一看,裡面有二十四塊錢和一封信。
信封上寫着:葉蓮子親啟。
拆開信封先.看落款,才知道是二太太寫給她的信。
信上寫着—— “……我很傷心,包師長負了我,這個家我等不下去了。
我走之後這兒的人就更欺負你了,找顧秋水去吧,别傻等了,他在香港呢…… “錢是留給你的,不多,我這一走,不知是吉是兇,所以不能給你多留……” 葉蓮子這才知道顧秋水到了香港! 二太太怎知道顧秋水到了香港?當然是包天劍來了信。
包天劍能給家裡來信,顧秋水怎麼就不能給她來封信?讓她在這兒死心塌地地傻等,還老擔心顧秋水不知她到了包家,回到北平找不着她。
可她馬上責怪自己不該這麼想,兵荒馬亂的年頭,顧秋水在外面出生人死,不來信一定有他的難處。
他走的時候不是說過“等我回來”?既然讓她等,她就等,現在回不來,天下太平了一定會回來。
這個相當模糊的信息,卻讓葉蓮子馬上覺得有了奔頭,不再覺得包家這口随時都會丢失的飯像從前那樣危及她們的生活了。
她趕快告訴丁董貴。
董貴私下對他老婆說:“這是怎麼回事?怎麼到現在顧連長也不給他家裡來封信?也不說把她們接去,就這樣把她們娘兒倆甩給包家了?難怪包家對她們娘兒倆越來越不像話,簡直比對下人還不如。
”董貴老婆說:“男人老在外面待着又不給家裡寫信,算怎麼回事?你有難不怕,得給家裡捎封信,兵荒馬亂的,你是死了還是活着,總得讓家裡人知道是不是?” 不過這些話他們不當着葉蓮子說。
他們商議了好久,猶豫了好久。
包家這口飯顯然維持不了多久,到了該想條後路的時候了。
真要說走,葉蓮子也非常害怕。
她從沒獨自出過遠門,就是來天津也由董貴帶着,更不要說去香港那祥遠的地方。
董貴思量着說:“這二十四塊錢也不夠到香港去的盤纏呀……” 葉蓮子說:“我倒還有隻金镯子。
” 董貴說:“那也差得遠……要不先到顧連長老家住住?你是他家的媳婦,他們家總不能不管,同時也給顧連長寫封信,看他回信怎麼說。
”葉蓮子馬上給顧秋水和顧秋水的老家寫了信,一九四O年夏天,顧秋水的二弟到天津來接她們娘兒倆。
葉蓮子拿着二太太留下的二十四塊錢,一鼓作氣、沒頭沒腦地投奔了二道河子婆婆家。
見到婆婆,葉蓮子就像終于見到親人,甚至覺得和遠方的顧秋水都靠得更近了,進門就跪下磕頭,叫了聲:“媽!”婆婆淡淡地說:“噢,來了。
”好像她們不是第一次見面,而是十分不和諧地一起生活了多年。
然後婆婆看看吳為,問道:“幾歲了?”葉蓮子說:“告訴奶奶,幾歲了。
” 吳為說:“三歲半。
”婆婆說了句“個子可不小”,就沒話了。
婆婆整天坐在炕上盤着腿吞雲吐霧,小老太太精瘦,方腦袋,不愛說話卻愛罵。
炕上有豬又有雞,來來去去。
她口沫飛濺地罵了豬之後罵雞,罵了雞之後罵天氣,罵了天氣之後罵莊稼,罵了莊稼之後罵在遠方的兒子:“你這沒有良心的東西,淨顧自己在外頭過好日子,不顧家,不顧爹娘,不顧妻兒……” 罵完遠方的兒子又罵兒媳:“嫌雞上炕?雞不上炕上哪兒?自打一有雞,雞就上炕。
小丫頭長虱子怪誰?怪雞?怪豬?豬不進屋進哪兒?這麼冷的天,你當就你們知道冷豬就不知道冷?我和它們睡了一輩子也沒長虱子,看把你們嬌氣的,有本事找你男人去。
” 罵完媳婦罵孫女:“你給我住手,拔雞毛幹什麼?啊?看把雞拔得嘎嘎叫。
雞蛋呢?雞蛋哪兒上了,啊?你這個小挨刀的,打了?啁?我揍死你,看你還淘不淘?” 她繃着薄薄的嘴唇,使勁擰吳為的耳朵。
雞也不會還嘴,豬也不會還嘴,天氣也不會還嘴,莊稼也不會還嘴,遠在外地的兒子也不會還嘴,兒媳婦也不會還嘴,——隻有吳為大叫大跳,又轟雞又轟豬,還跟着地說:“你個小挨刀的…… 婆婆說:“你給我揍她,往死揍!” 婆婆說:“有你這麼護孩子的嗎?這孩子長大還不上房揭瓦禍害人!”吳為也說:“……禍害人。
” “你看,你看,話還不會說就會頂嘴了。
”不知道婆婆哪兒來的一肚子氣。
豬也沒氣着她,雞也沒氣着她;公公一天也不說一句話,和豬、和雞差不多;葉蓮子也沒話;——隻有吳為說着天上地下的孩子話。
婆婆說:“這孩子真像她爹,将來也是個惹是生非的家夥。
十六歲上就跑了,一去不回頭,連信也不打一封,不問問他娘他爹死啦還是活着,你倒是說說自己是死了還是活着也行啊!我還當他死了呢,也忘了我還生過這麼-個兒子……不承想就塞給我個媳婦和孫女……” 說着婆婆的眼睛向葉蓮子一刺,那目光一定非常銳利,要不銳利就沒法穿過糊在眼睛上的那堆眵目糊。
然後把三尺長的煙袋往炕沿上敲了敲,就像兵營裡吹了熄燈就寝号,敲完煙袋一眨巴眼,兩道銳利的目光就被她關進了眼皮,立刻就睡着了。
她一睡着就不能罵人了,院子裡安靜下來,甚至有點寂寞了。
連豬連雞都不叫了,好像全想趁她不罵人的時候趕緊歇口氣。
葉蓮子這時候就駕輕就熟地熬豬食、剁雞食,這套技能她從小就熟悉。
她一面用柴火棍攪和着大鐵鍋裡的豬食,一面怔怔地想,她真的去過那麼遠的地方嗎? 進過城,看見過汽車、火車、洋房、自來水? 生過孩子,結過婚? 隻有虱子才能把她從愣怔中咬醒。
原來她走了那麼多路,不過是繞了一個大圈,又回到原來的地方。
婆婆醒了。
婆婆睡覺就和雞婆一樣,雞婆一蹲就睡着了,一眯瞪就是一覺。
婆婆也是一會兒一眯瞪,一眯瞪就是一覺,醒來就嚷嚷:“人呢,人都哪兒去了?”“我見您睡着了,就去熬豬食了。
”“誰說我睡着了?誰說我睡着了?”吳為說:“奶奶睡着了。
”她嘟起嘴學奶奶打呼噜。
“胡說八道,你們别以為我睡着了,你們幹的什麼事全在我眼皮子裡裝着呢!” 吳為想,奶奶的眼皮一定很大、很大,可以裝下很多東西,跟着院子裡就熱鬧起來,豬們又開始到處亂竄,雞又開始鬥架或者下蛋。
公公說:“别往心裡去,她要不罵人幹什麼呢?這也是她的活汁。
” 怎能不往心裡去?兒子們全都散了出去,家裡又沒地,全靠公公給人打木器過日子。
鄉下人誰老打木器?城裡人打木器也犯不着尋訪這個窮鄉僻壤的鄉下木匠。
他們也窮啊,就是他們有收留她的那份心,也沒有那份力。
晚上,每當葉蓮子挨着雞婆們睡下,聽着雞婆們在夢中咕咕、嗅着雞婆們的穢氣,就會想她和吳為連雞婆都不如……雞婆還能給婆婆下蛋呢,她們不但不能下蛋還得吃婆婆家的口糧。
可是等她帶着吳為決定離開婆家時,老太太的臉卻抽巴了,小發髻在她的腦袋上一搖一顫地抖着,“兔崽子,隻管撒種不管養……六親不認哪!” 當吳為說“奶奶再見”的時候,婆婆臉朝炕裡歪着,也沒轉過臉來看她們一眼。
她們就這樣地離開了二道河子。
公公送她們上火車站。
穿過高梁地時公公說:“你大伯就是在這塊高梁地裡讓日本人活埋的……老二呢,卻給日本人幹活兒,就是一家人長短也不齊。
”高粱還是那個高梁,看不出埋過活人的樣子,沒多長個穗兒也沒少長個穗兒,“你男人呢,說是幹着反對日本人的事……”神情之淡就像說着别人的事而不是自己兒子的事。
葉蓮子說:“爹,您回去吧。
” “路上不安靜,我得把你們送割火車站。
來,讓爺爺背一會兒。
” 他背起吳為,往上颠了颠,吳為兩隻厚厚的手就熱烘烘地勒着他的脖子,他有了貼着自己血脈的一種感動。
可是她們這就往火車站去呢,火車一會兒就要把她們拉走了,兒子在的那個地方和天邊一樣,孫女一走也和去了天邊一樣。
一個山屯裡的老人,覺得凡是屯外的地方都和天邊一樣了。
他又想,兒子也好孫女也好,一旦到了外邊就和自己沒關系了,自己就像沒有過這麼一個兒子和這麼一個孫女。
人生在世,虛虛實實,一晃就過、一晃就過地倒騰着多少人和多少事。
可他也沒對葉蓮子說,要是在外頭混不下去就回來吧。
直到火車開了,冒着一串白煙越走越遠,他才往家返。
又走過那高梁地,他才想起剛才還背着孫女呢,一轉眼就成了過去。
葉蓮子回到天津後,董貴說,還是到香港找顧秋水才是正經。
是啊,包家是回不去了,就是能回去也不能回去了,一個女人怎麼不靠自己丈夫老靠他人過日子?要是她不知道丈夫的下落還好說。
又沒錢,再不去找顧秋水,隻有上街讨飯了。
董貴擔心得不行,柔弱的葉蓮子怎麼上路呢?出了事他怎麼向顧秋水交代? 葉蓮子卻鐵了心,說:“我行。
”事到如今,不行也得行了。
董貴老婆說:“唉,換第二個人都不敢去,就是男人也不敢。
” 而且他們一直沒有收到顧秋水的回信
二太太想到出走前給母親買的那一處房子,該是天不絕人?她回到了北平,在那處房子落下腳,有時經過隆福寺,偶爾也會想一想,包天劍那所宅子就在附近。
母親死後,二太太又把小四合院賣了,在白塔寺附近買了兩間鋪面房,開個小鋪賣牛奶,日子勉強維持。
一九四九年後改賣雞蛋為生,買了二百多隻雞養在兩間房子裡,到處都是雞和雞屎。
可是雞蛋賣不出去,過着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甘子。
又來了場雞瘟,雞都死了,東西也都當光賣盡,最後淪落到以糊紙盒為生。
又因為從沒幹過這些事所以幹得不好,街道上的幹部、胡同裡的居民也看不起她,還有人叫她:“小老婆”、“老妓女”。
生性高傲的她也就孤身進出,與誰也不來往,正應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那句話。
日後重新落戶北京的葉蓮子,常常想起給過她一線生機的:二太太,希望再次聚首以報答一二。
有時提着水桶到西單為禅月買活魚的葉蓮子經過白塔寺,就是不知道這個咫尺天涯的地方住着她念念不忘的二太太。
包天心參加工作後月工資約七十塊雇北京這個不算大的圈子裡,很快就得知二太太的情況,從此每月周濟二太太三十塊錢。
隻有這樣他良心上才說得過去,因為他在外面那兩年全靠二:太太供養。
包天心的太太柴米油鹽全不管,從不過問他的收入。
她結婚時什麼陪嫁也沒有,隻從娘家帶來一架破鋼琴,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彈破鋼琴,不論誰到包天心家串門,都是隻聽琴聲不見人。
都說包天心的這位太太有點傻,也許她心裡暗笑,還不知道誰傻! 隻有包天心常去看望二太太,他們沽一壺散酒,擺一碟煮花生,什麼也不說,隻是低頭喝悶酒,可也從不喝醉。
包天心或留下一些錢,或留下一些物,便無言而去。
3 伴着葉蓮子新新舊舊、一個個不知何時才能了結的憂愁,秋天又一天天近了。
那天打開箱子給吳為找冬衣,一挪箱子,從箱子後面掉下一個白紙包,打開一看,裡面有二十四塊錢和一封信。
信封上寫着:葉蓮子親啟。
拆開信封先.看落款,才知道是二太太寫給她的信。
信上寫着—— “……我很傷心,包師長負了我,這個家我等不下去了。
我走之後這兒的人就更欺負你了,找顧秋水去吧,别傻等了,他在香港呢…… “錢是留給你的,不多,我這一走,不知是吉是兇,所以不能給你多留……” 葉蓮子這才知道顧秋水到了香港! 二太太怎知道顧秋水到了香港?當然是包天劍來了信。
包天劍能給家裡來信,顧秋水怎麼就不能給她來封信?讓她在這兒死心塌地地傻等,還老擔心顧秋水不知她到了包家,回到北平找不着她。
可她馬上責怪自己不該這麼想,兵荒馬亂的年頭,顧秋水在外面出生人死,不來信一定有他的難處。
他走的時候不是說過“等我回來”?既然讓她等,她就等,現在回不來,天下太平了一定會回來。
這個相當模糊的信息,卻讓葉蓮子馬上覺得有了奔頭,不再覺得包家這口随時都會丢失的飯像從前那樣危及她們的生活了。
她趕快告訴丁董貴。
董貴私下對他老婆說:“這是怎麼回事?怎麼到現在顧連長也不給他家裡來封信?也不說把她們接去,就這樣把她們娘兒倆甩給包家了?難怪包家對她們娘兒倆越來越不像話,簡直比對下人還不如。
”董貴老婆說:“男人老在外面待着又不給家裡寫信,算怎麼回事?你有難不怕,得給家裡捎封信,兵荒馬亂的,你是死了還是活着,總得讓家裡人知道是不是?” 不過這些話他們不當着葉蓮子說。
他們商議了好久,猶豫了好久。
包家這口飯顯然維持不了多久,到了該想條後路的時候了。
真要說走,葉蓮子也非常害怕。
她從沒獨自出過遠門,就是來天津也由董貴帶着,更不要說去香港那祥遠的地方。
董貴思量着說:“這二十四塊錢也不夠到香港去的盤纏呀……” 葉蓮子說:“我倒還有隻金镯子。
” 董貴說:“那也差得遠……要不先到顧連長老家住住?你是他家的媳婦,他們家總不能不管,同時也給顧連長寫封信,看他回信怎麼說。
”葉蓮子馬上給顧秋水和顧秋水的老家寫了信,一九四O年夏天,顧秋水的二弟到天津來接她們娘兒倆。
葉蓮子拿着二太太留下的二十四塊錢,一鼓作氣、沒頭沒腦地投奔了二道河子婆婆家。
見到婆婆,葉蓮子就像終于見到親人,甚至覺得和遠方的顧秋水都靠得更近了,進門就跪下磕頭,叫了聲:“媽!”婆婆淡淡地說:“噢,來了。
”好像她們不是第一次見面,而是十分不和諧地一起生活了多年。
然後婆婆看看吳為,問道:“幾歲了?”葉蓮子說:“告訴奶奶,幾歲了。
” 吳為說:“三歲半。
”婆婆說了句“個子可不小”,就沒話了。
婆婆整天坐在炕上盤着腿吞雲吐霧,小老太太精瘦,方腦袋,不愛說話卻愛罵。
炕上有豬又有雞,來來去去。
她口沫飛濺地罵了豬之後罵雞,罵了雞之後罵天氣,罵了天氣之後罵莊稼,罵了莊稼之後罵在遠方的兒子:“你這沒有良心的東西,淨顧自己在外頭過好日子,不顧家,不顧爹娘,不顧妻兒……” 罵完遠方的兒子又罵兒媳:“嫌雞上炕?雞不上炕上哪兒?自打一有雞,雞就上炕。
小丫頭長虱子怪誰?怪雞?怪豬?豬不進屋進哪兒?這麼冷的天,你當就你們知道冷豬就不知道冷?我和它們睡了一輩子也沒長虱子,看把你們嬌氣的,有本事找你男人去。
” 罵完媳婦罵孫女:“你給我住手,拔雞毛幹什麼?啊?看把雞拔得嘎嘎叫。
雞蛋呢?雞蛋哪兒上了,啊?你這個小挨刀的,打了?啁?我揍死你,看你還淘不淘?” 她繃着薄薄的嘴唇,使勁擰吳為的耳朵。
雞也不會還嘴,豬也不會還嘴,天氣也不會還嘴,莊稼也不會還嘴,遠在外地的兒子也不會還嘴,兒媳婦也不會還嘴,——隻有吳為大叫大跳,又轟雞又轟豬,還跟着地說:“你個小挨刀的…… 婆婆說:“你給我揍她,往死揍!” 婆婆說:“有你這麼護孩子的嗎?這孩子長大還不上房揭瓦禍害人!”吳為也說:“……禍害人。
” “你看,你看,話還不會說就會頂嘴了。
”不知道婆婆哪兒來的一肚子氣。
豬也沒氣着她,雞也沒氣着她;公公一天也不說一句話,和豬、和雞差不多;葉蓮子也沒話;——隻有吳為說着天上地下的孩子話。
婆婆說:“這孩子真像她爹,将來也是個惹是生非的家夥。
十六歲上就跑了,一去不回頭,連信也不打一封,不問問他娘他爹死啦還是活着,你倒是說說自己是死了還是活着也行啊!我還當他死了呢,也忘了我還生過這麼-個兒子……不承想就塞給我個媳婦和孫女……” 說着婆婆的眼睛向葉蓮子一刺,那目光一定非常銳利,要不銳利就沒法穿過糊在眼睛上的那堆眵目糊。
然後把三尺長的煙袋往炕沿上敲了敲,就像兵營裡吹了熄燈就寝号,敲完煙袋一眨巴眼,兩道銳利的目光就被她關進了眼皮,立刻就睡着了。
她一睡着就不能罵人了,院子裡安靜下來,甚至有點寂寞了。
連豬連雞都不叫了,好像全想趁她不罵人的時候趕緊歇口氣。
葉蓮子這時候就駕輕就熟地熬豬食、剁雞食,這套技能她從小就熟悉。
她一面用柴火棍攪和着大鐵鍋裡的豬食,一面怔怔地想,她真的去過那麼遠的地方嗎? 進過城,看見過汽車、火車、洋房、自來水? 生過孩子,結過婚? 隻有虱子才能把她從愣怔中咬醒。
原來她走了那麼多路,不過是繞了一個大圈,又回到原來的地方。
婆婆醒了。
婆婆睡覺就和雞婆一樣,雞婆一蹲就睡着了,一眯瞪就是一覺。
婆婆也是一會兒一眯瞪,一眯瞪就是一覺,醒來就嚷嚷:“人呢,人都哪兒去了?”“我見您睡着了,就去熬豬食了。
”“誰說我睡着了?誰說我睡着了?”吳為說:“奶奶睡着了。
”她嘟起嘴學奶奶打呼噜。
“胡說八道,你們别以為我睡着了,你們幹的什麼事全在我眼皮子裡裝着呢!” 吳為想,奶奶的眼皮一定很大、很大,可以裝下很多東西,跟着院子裡就熱鬧起來,豬們又開始到處亂竄,雞又開始鬥架或者下蛋。
公公說:“别往心裡去,她要不罵人幹什麼呢?這也是她的活汁。
” 怎能不往心裡去?兒子們全都散了出去,家裡又沒地,全靠公公給人打木器過日子。
鄉下人誰老打木器?城裡人打木器也犯不着尋訪這個窮鄉僻壤的鄉下木匠。
他們也窮啊,就是他們有收留她的那份心,也沒有那份力。
晚上,每當葉蓮子挨着雞婆們睡下,聽着雞婆們在夢中咕咕、嗅着雞婆們的穢氣,就會想她和吳為連雞婆都不如……雞婆還能給婆婆下蛋呢,她們不但不能下蛋還得吃婆婆家的口糧。
可是等她帶着吳為決定離開婆家時,老太太的臉卻抽巴了,小發髻在她的腦袋上一搖一顫地抖着,“兔崽子,隻管撒種不管養……六親不認哪!” 當吳為說“奶奶再見”的時候,婆婆臉朝炕裡歪着,也沒轉過臉來看她們一眼。
她們就這樣地離開了二道河子。
公公送她們上火車站。
穿過高梁地時公公說:“你大伯就是在這塊高梁地裡讓日本人活埋的……老二呢,卻給日本人幹活兒,就是一家人長短也不齊。
”高粱還是那個高梁,看不出埋過活人的樣子,沒多長個穗兒也沒少長個穗兒,“你男人呢,說是幹着反對日本人的事……”神情之淡就像說着别人的事而不是自己兒子的事。
葉蓮子說:“爹,您回去吧。
” “路上不安靜,我得把你們送割火車站。
來,讓爺爺背一會兒。
” 他背起吳為,往上颠了颠,吳為兩隻厚厚的手就熱烘烘地勒着他的脖子,他有了貼着自己血脈的一種感動。
可是她們這就往火車站去呢,火車一會兒就要把她們拉走了,兒子在的那個地方和天邊一樣,孫女一走也和去了天邊一樣。
一個山屯裡的老人,覺得凡是屯外的地方都和天邊一樣了。
他又想,兒子也好孫女也好,一旦到了外邊就和自己沒關系了,自己就像沒有過這麼一個兒子和這麼一個孫女。
人生在世,虛虛實實,一晃就過、一晃就過地倒騰着多少人和多少事。
可他也沒對葉蓮子說,要是在外頭混不下去就回來吧。
直到火車開了,冒着一串白煙越走越遠,他才往家返。
又走過那高梁地,他才想起剛才還背着孫女呢,一轉眼就成了過去。
葉蓮子回到天津後,董貴說,還是到香港找顧秋水才是正經。
是啊,包家是回不去了,就是能回去也不能回去了,一個女人怎麼不靠自己丈夫老靠他人過日子?要是她不知道丈夫的下落還好說。
又沒錢,再不去找顧秋水,隻有上街讨飯了。
董貴擔心得不行,柔弱的葉蓮子怎麼上路呢?出了事他怎麼向顧秋水交代? 葉蓮子卻鐵了心,說:“我行。
”事到如今,不行也得行了。
董貴老婆說:“唉,換第二個人都不敢去,就是男人也不敢。
” 而且他們一直沒有收到顧秋水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