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1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女人,大多沒有走上社會第一線,一旦家庭那根支柱撤離或是折毀,她們不得不被推上第一線、面對社會大戰場的時候,大部分顯得措手不及、招架無力,以緻呈現出千奇百怪的遭際。

    包天劍的妻妾畢竟是幸運的,在他投奔共産黨前夕都被送往天津,安置在包老太爺的護翼之下,離别前夕,又一一對她們做了具體的安排。

     他最先來到三太太那一處小公館。

     看得出,他并沒有多留一會兒的打算。

    好不容易見到父親的孩子們,繞在他的膝下,揪着他的衣服,叫着“爸爸,爸爸”,他也沒有在那張紅木太師椅上坐下。

    在這吉兇難蔔、不知何時才能重逢的時刻,也沒有顯出對孩子或三太太更多的留戀。

     三十年代初就有了初中學曆的三太太,實在明白她不過是包家的生産機器,就連她生下的幾個孩子,也不過是包家必不可少的家夥什。

    既然如此,她也就公事公辦,對着每房太太名下都有、不偏不倚的三千塊錢生活費說道:“這三千塊錢是供我一人開銷,還是幾個孩子的開銷都包括在内?” 三太太的公事公辦讓包天劍心中非常不順。

    這一次遠行;從各方面來說都是孤注一擲,傾囊而盡。

    帶着那麼多人,還要輾轉于不同軍事占領區,沿途不知會遭遇什麼困難,他不過帶着一萬塊錢。

     三太太的盤算合情合理。

    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大太太和二太太名下也是三千塊,這公平嗎?戰亂什麼時候才能結束,這點錢能把一家老小的日子支撐到那一天嗎? 即便用來調解妻妾之間的矛盾,看似公正的平均主義也顯得捉襟見肘。

     輪到二太太,她卻對着那三千塊錢說:“你出門在外,處處都要用錢,就别給我留了,我在家裡怎麼都好說。

    ” 直到說這些話的時候,她還不知道與她山盟海誓的包天劍,就在近在咫尺的地方,不但有了另一個女人,還有了他的骨肉。

    這是包家上上下下包括傭人在内無人不知,惟獨對她守着的秘密。

     如果二太太知道情況是這樣,還會不會這樣對待這筆日後安身立命的錢?恐怕難說。

     什麼事都怕參照,參照既然能對比優劣、決定取舍,同時也就制造出矛盾的由頭。

    包天劍想,二太太、三太太與他的情分如此不同!一把将二太太抱坐膝上,說:“那我就把這三千塊錢帶上了,現在真是需要錢的時候。

    不過你要是有困難,就去找姐姐她們周轉一下。

    母親去世後,她的首飾和錢都在姐姐手裡。

    ” 不久之後二太太也是這麼一參照,就在包家攪和出翻江倒海的風浪。

     從本書第一部吳為的劄記可以看到,二太太被安置在那棟由德國設計師設計的小樓裡,三太太則被安置在大明公園附近的一處小院裡。

    日後,葉蓮子将多次以請教女紅為借口到三太太那裡去,希望探得一點顧秋水的消息而又不得而歸的時候,就會拐進大明公園這個其實算不得公園的地方,一洩她的哀傷與無奈。

     這些安排,着實讓包天劍費了一些腦筋。

     不要以為包天劍有三房太太,就是一個登徒子。

     大太太由父母包辦,與他本人沒有多少責任和關系。

     三太太由他人牽線代辦,為的是包家後繼有人。

     二太太不能生養也是事實。

    即便他自己不太看重這一點,包老太爺那裡也交代不了。

    對包家在繼承人方面的要求,三太太不僅達标,而且超标地完成了這項任務,男男女女,品種齊全,但二太太還是包天劍的至愛。

     包天劍該算有情義的男人。

    二三十年代,一個男人娶幾房太太正大光明,根本用不着躲躲藏藏,但他不願傷二太太的心。

    二太太得到包天劍如此厚愛,既不因為她是金枝玉葉、名門閨秀,也不因為她有一副花容月貌,反倒是個相貌平平、出身青樓的女子。

    當初包天劍一心一意要娶二太太的時候,并沒有升任師長的迹象,當然也就沒有經濟能力為二太太贖身。

     二太太不曾在意包天劍日後會不會有出息,慷慨解囊,自己贖身,說:“你要是拿錢買我我還不幹呢,隻為了咱們之間的感情我才嫁給你。

    今後隻求你真心待我,将來能養活我媽、供我弟弟上學就行了。

    ” 這不過是個狎客和青樓女子間的老故事,在中國曆史上曾經并正在上演着許多這樣的故事,因此二太太的義舉也就沒有多少新意。

     至于說到感情,包天劍懂得多少“感情”? “感情”像藝術一樣,是有錢還得有閑階層才能練就出來的技能。

    而包天劍自小就騎在馬上,一陣風來又一陣風去地征戰,崇尚的是“槍杆子裡面出政權”。

    說什麼“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錯! 對于視風花雪月、閑情逸緻如糞土的包天劍,不如說“槍杆子裡自有顔如玉,槍杆子裡自有黃金屋”。

    隻是比之常來常往的狎客,包天劍可能多了那麼一點呼喚女人母性的迂勁兒,多了那麼一點讓女人誤以為是“漢子”的悍勁兒,還有讓青樓女子動心的、那點不光“一夜風流.”的投入,在千百萬狎客和青樓女子的逢場作戲中造就了那麼一點難得的情義。

     其實,青樓女子隻須心黑手辣做她的皮肉生意就是,絕對不能談愛情。

    試問天下男人,有哪個打算與青樓女子建立他的“千秋大業”?給你一個“小”,也就政策到頂。

     綜觀古今中外,哪個談愛情的青樓女子有過好下場?不論《茶花女》中的瑪格麗特,還是嫁了冒辟疆的江南名妓董小宛,或是《桃花扇》裡的李香君,還有一個什麼陳圓圓…… 如果一定要說他們的事情有什麼特别之處,那就是包天劍将軍從來沒用青樓上的往事拿捏過二太太。

    他倒不像那些風流才子或但凡點墨在胸的男人,既識得青樓女子把玩上的價值,:又打心眼兒裡看不起她們,哪天玩得不開心,免不了當頭一喝“你這個臭婊子!”繼而揭她們的老底,将她們羞辱得人地無門。

     所以胡秉宸和吳為結婚之後,不時對吳為當頭一喝“你這個爛女人!”應該說是傳統文化使然,實不足怪。

     像包天劍這種“胡子”出身的人,不是最該這樣糟踐女人嗎?怪就怪在反倒沒有。

     2 顧秋水和葉蓮子是太年輕了,在這場生離死别中,他們的表現不知該說嚴肅還是輕率。

     離開北平前幾天,顧秋水甚至還在他們那個小四合院的南牆外,教葉蓮子打過一次槍。

     從東北軍退役後,顧秋水還留着幾支上品手槍,那天拿出一支秀美、裝飾多于實用的勃郎甯手槍對葉蓮子說:“這支小手槍留給你,以備萬一。

    ”而後領着葉蓮子來到屋子後牆外,那裡有一截半途而廢的房基。

     顧秋水說:“這支槍可以連發五發子彈,你隻要知道怎麼扣扳機就行,往哪兒打關系不大;要是遇見壞人,隻要把槍扣響就能把他吓跑。

    現在你往那截房基上打一槍試試。

    ” 聽起來相當容易,葉蓮子卻不敢扣扳機,顧秋水隻好把着葉蓮子的手,讓她一試。

    葉蓮子扭着脖子,閉着眼睛,靠在顧秋水胸前,朝那截半途而廢的房基扣了一下扳機。

     “乒——”的一聲槍響之後,顧秋水的心也随之入下,好像葉蓮子就此可以兵來将擋、水來土掩,可應萬難、可應萬變。

     顧秋水也就用這一發無的放矢的子彈,把葉蓮子交代給了一個天下大亂的時代。

     無論如何,顧秋水留下的這支手槍和他對葉蓮子的臨場訓練,總算是行前為葉蓮子辦的惟一實事。

     五十多年後,吳為居然找到了這一截半途而廢的房基。

    葉蓮子早已不在,奉天軍閥時代結束了,日本人來了又走了,蔣介石來了又走了,共産黨又來了……這截半途而廢的房基,居然還半途而廢地立在原地。

     3 至于這一支手槍的下範,葉蓮子從來沒有對任何人說過。

     4 如果不是史峤留在河谷裡等侯他的偵察員,這支勃郎甯手槍絕對不會當衆顯現。

     它又怎樣來到史峤手中? 也許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他被敵人追得沒了退路又受了傷,恰好葉蓮子的家就在附近,他隻好潛入這個誰也不會注意的院子,葉蓮子把顧秋水留給她的槍轉送給了史峤,希望這支槍在危急時刻對他有所幫助? 也許他舊情難忘,忍不住去看望了葉蓮子,對于這個本可成為她丈夫的人,隻有這支手槍才能表示他的安危仍然是她最為關注的事? 也許這正是史峤的希望,留下與葉蓮子有關的什麼,永遠伴随着他了。

     5 顧秋水離開北平的那個早上,葉蓮子雖然泣不成聲,卻多少有些“少年不識愁滋味”,除了離情别緒的單純哀傷,還不知道生活無着的厲害即将讓她呼天不應,呼地不靈。

    離别的話早巳說盡,他們卻仍然覺得還有很多話沒有說完。

     顧秋水懷抱着他們的小女兒吳為,那一堆渾然不覺别離在即、熟睡在他懷裡軟和和的小肉團。

    他還能看見他這塊親骨肉嗎?她還不會叫爸爸呢。

     一九三七年,葉蓮子才二十六歲,顧秋水也不過二十九歲。

    這相擁相抱哀哀哭着的一家,可不就是兩個大孩子抱着一個小孩子? 不論他們如何難舍難分,臨了顧秋水還得動身。

    更有那一聲聲似有似無、間隔而至、催征似的炮聲,不但催促着顧秋水盡快出發,也提醒着葉蓮子危險一步步逼近,每顆炮彈好像都會落在顧秋水身上而不是她或吳為的身上,讓葉蓮子的心猛地一縮又一沉。

     最後的時刻終于來到,顧秋水幾次張了張嘴,他有話要說,可又沒有勇氣說出口,那就是“錢”! 葉蓮子和吳為的生計到現在還沒有落實也無法落實,于是這個别離更顯得千頭萬緒無從别起。

     他一個錢也不留撒手就走,讓一無所能、舉目無親、無可托靠的葉蓮子母女,在這兵荒馬亂的時期如何生活下去? 包天劍隻知道他的妻妾需要安排,卻一次投有問過風雨飄搖中死心塌地跟着他繼續闖蕩的顧秋水:“你的家眷怎麼安排?”顧秋水理解,包天劍不僅僅需要招兵買馬,那也是一份豐厚的投奔共産黨的見面禮。

    不過包天劍還是可以分一杯羹給自己的妻女。

     他想到“此一時彼一時”對人的捉弄,無限懷念起那年投考蔣介石炮兵學校不巧病倒南京,包天劍寄給他那錦上添花的一百塊錢。

    如果現在能有那一百塊錢,勤儉的葉蓮子至少可以對付一年的日子。

    顧秋水義無反顧地放棄前程,死心塌地追随包天劍,說起來并沒有太大的動力,大部分與那一百塊錢制造的感動效應有關。

    現在想來,他把自己的前程賣得實在太便宜了。

     早在當初他就應該和包天劍說清楚:“你讓我跟你離開東北軍,算是你的秘書,還是别的什麼?我的生活來源又怎麼解決?”可是他不好意思。

    雖然面對不敵之衆單槍匹馬的顧秋水也敢拔槍豁命一拼,但那是一時之勇,一旦面對情面他就常常退卻。

    吳為長大以後,全盤繼承了顧秋水這點“美德”,不好意思和人談錢,而且還派生出一個不好意思說“不”的毛病。

    這點“美德”,不容置疑地證明着她和顧秋水的血脈關系,不論她怎樣看不起顧秋水并拒絕這樣一個父親,也是白搭。

     如果當初就把這些問題捋清楚,至少不會這樣被動。

    現在他已淪落為包天劍的清客,一個清客,還有什麼談判的本錢?即便淪落為沒有獨立人格的清客,也還不到完全丢掉自尊,張嘴要錢的時刻。

     而且包天劍會怎麼想?現在國難當頭,很多人為抗日什麼都豁出去了,顧秋水居然還能在這種時候讨價還價? 不跟包天劍走又怎麼辦?回東北軍是不行了;像房東楊大哥那樣。

    推個小車走街串巷賣針頭線腦?也拉不下那個臉;或到街上賣苦力?又吃不起那個苦;或是心一橫留在北平當亡國奴?他的血還沒冷下來……為了情面,為了面子……總之都是臉上那點事,顧秋水不但放棄了他的前程,也放棄了對妻女的責任。

    從這點來說,他對妻女的責任感是否還不如叛徒李琳? 葉蓮子從來設有問過顧秋水:“你一走,我和孩子怎麼辦?” 她知道,但凡包天劍能給顧秋水一點錢,顧秋水都會留下,到了這個時候顧秋水還不提這回事,可見包天劍一分錢也沒給他。

     臨行前,顧秋水換上了東北軍的舊軍裝,看上去真是英姿飒爽,可是每個口袋都是空的。

    隻看他怎樣搜羅軍裝上的每一個口袋,就知道他怎樣為錢作了難。

     聯想到顧秋水那張了又張卻說不出話的嘴,葉蓮子的眼淚就更加洶湧起來。

     此時她才想到自己與别家女人的不同。

    比如說包家的太太們,雖然丈夫走了,跟前還有三親六故、男幫女傭、金銀财寶……别家的女人即便沒有這些,也總能占着其中的一樣。

    而顧秋水一走,除了懷裡的吳為,她就一樣也不樣了。

     顧秋水明白,葉蓮子越是不提錢,就越是知道他的尴尬,她的這份體諒,他将一輩子感激不盡,銘記在心。

    平心而論,此時此刻顧秋水的感激也好,銘記在心的誓言也好,都沒有摻假。

    至于“後來”就是“後來”,“當時”并不是“後來”的保證,不論多麼驚天地、泣鬼神的“當時”,都不能保證“後來”萬無一失。

     他也設想過帶上葉蓮子一路同行,可是吳為隻有三個月大小,路上将有怎樣的艱難險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