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狂瀾,化腐朽為神奇,化黑暗為光明,化絕望為可能……即便齊天大聖在如此逼仄的刀山劍嶺之間周旋,怕也難免失誤,何況凡胎肉身?不是說了“要奮鬥就會有犧牲”,失誤算不算犧牲的一種?盡管胡秉宸聽說逮捕潘漢年之前,他所崇敬的陳毅同志曾親赴中南海,直接向毛澤東報告、呈遞了潘漢年對有關疑點的說明,但胡秉宸更相信毛澤東在看了潘漢年的說明後,在說明上留下的禦批此人從此不可信用。
就在同一天,毛澤東又做出立即逮捕潘漢年的決定。
胡秉宸從這一決定之快速、決斷,更判斷出此案背景非同尋常。
此後,政治運動如煉獄之火,一茬又一茬燃遍中國大地。
無數人的政治生命,甚至他們的肉體,被這煉獄之火無情吞噬,成為一輪又一輪政治運動的陪葬。
在一茬又一茬名目繁多的政治運動中,胡秉宸因了過人的機敏、睿智、嚴謹,也許還有幸運,從未傷及皮毛,惟獨“文化大革命”未能幸免。
政治嗅覺如此靈敏的胡秉宸,看準了什麼時機,從什麼時候開始,才将縱橫上下幾十年的經曆,作為一個宏闊的題目來溫習? 這“溫習”就像一部樂曲的主旋律,在每個樂章中反複出現。
每一次出現,都像《命運交響曲》中那幾聲敲打命運之門的重擊,反複叩問着一個世紀的疑惑。
或許因為他本人就是這疑惑中的一個部分,所以那溫習也就始于疑惑,止于疑惑,終究不得其解,長期處在“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态。
共産黨内不乏英才、奇才,比胡秉宸更為傑出的人物如山如海,而能像他這樣逃過多場政治厄運的卻并不多。
從這點來說,也不能說胡秉宸的“溫習”毫無成效。
雖然幾十年後潘漢年一案終于得到平反,胡秉宸卻仍然認為自己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抓獲二百多個嫌疑分子是正确的,頗不以為然地說:“……當然潘漢年非常精幹,本事不小,唉,像這樣的冤案不知有多少,僅胡風一案就牽連了上萬人……但無論如何,潘漢年還是右得厲害。
鎮反運動中我抓了二百多個嫌疑分子,當然裡面有‘反共救國軍’、工潮中的‘敵工人員’,并不一定都是特務,但是他們拒不交代有過哪些活動,有些還繼續活動,甚至拒絕交出槍支……結果這二百多人都讓潘漢年放了,上海公安局歸他管嘛。
他太相信人、太講感情,敵人給共産黨做點兒事,為自己留個後路的情況是有的,但要正确對待。
上海解放初期那些審訊特務的人,差不多都是他留用的特務,他覺得這樣可以審訊到點子上,其實很多情況下這些人是在包庇那些被審訊的特務。
這些人可以用,但絕不能放手把全權交給他們,對他們既要使用也要監視。
” 即便到了二十世紀末,當胡秉宸準備把他多年的“溫習”輯錄成書的時候,也沒有對這個傳奇人物和他一生的遭遇稍作回顧…… 4 比之趙大錘一槍撂倒的資深情報交通,胡秉宸可說是運氣極佳。
他在趙大錘那裡遭遇的,不過是一杆杵在後腰上的卡賓槍。
處分并沒有打擊挫傷趙大錘對審訊工作的熱情,他認真仔細地搜查了胡秉宸,包括從胡秉宸身上扒下來的衣物。
除去一盒香煙、幾塊銀元和一些金圓券之外,什麼也沒有查到。
一抹介乎于冷嬉之間的笑意在趙大錘的臉上泛出,他轉過頭來,像畫家欣賞自己一幅不太認真的戲作那樣,端詳着被他剝個一絲不挂的胡秉宸。
也不看看你在和誰玩兒!胡秉宸哈哈笑道:“小趙,你檢查完了吧?你這家夥不中用啊。
把我的香煙盒子拿來,讓我告訴你。
”趙大錘拿來香煙盒子,胡秉宸慢條斯理地從煙盒裡找出一支香煙,将那支香煙剝開,抖淨煙絲,裡面竟還套着一個細紙卷;再将細紙卷小心翼翼展開,上面是用極細的鉛筆密密麻麻寫着的情報。
胡秉宸仰起頭對趙大錘說:“看見了吧,上面的情報共有六十條,寫的是國民黨部隊的駐地和番号。
為了和别的煙有所區别,我在這支煙上紮了一個很小的洞。
此外,更大、更重要的情況,都在我腦子裡裝着。
” 趙大錘這才想到,“烤一烤就能烤出字來”的說法,可能有些根據。
“還有一樣……你把剛才檢查過的襪子拿過來。
”胡秉宸放出一個具有表演性質的微笑,變魔術似的從襪子邊上摸出一個金戒指。
那雙襪子趙大錘從上到下捋了幾遍,偏偏就沒摸到這個金戒指。
趙大錘覺得被胡秉宸耍了個六夠,他啞然轉過身去,随之又眼睛一閃……胡秉宸的鞋子還沒有搜查!他更加認真地将那鞋子左看右看,似乎在鞋底上發現了重要線索:“你說你走了兩三天的路,剛才又下了那麼大的雨.怎麼鞋底一點不濕?” “這雙鞋的底于是皮的,所以進屋一會兒就幹了。
”本可就此完了,但在趙大錘一而再地說不清是戲弄還是尋隙,沒上沒下、沒大沒小、沒尊沒長的激發下,深沉如胡秉宸者也難免輕狂起來,挖苦道:“你難道不知道皮子是不大吸水的嗎?”原本不時杵一杵胡秉宸的槍杆子,此後也就難舍難分、硬硬地杵在了胡秉宸的後腰上。
胡秉宸接着又說:“你還得拿張紙來,我得趕緊把腦子裡的情報寫下來。
”這時,趙大錘就更覺得胡秉宸是在發号施令了。
胡秉宸把存放在腦子裡的情報寫到紙上以後,就肅下臉子對趙大錘說:“這些軍事情報時間性很強,過時就沒意義了,你們得趕緊發送到上級機關去。
” 按照過去,所有情報隻須記在腦子裡就行了,胡秉宸的記憶力是驚人的。
一九四三年他獨自乘船送一支手槍到某個縣去。
那是一條非常危險的路線,全線都是國民黨特務的地盤,沒有一個自己的關系可以接應,除此又沒有别的路線可走。
剛上船就有個農民裝扮、手裡提隻鬧鐘的人坐在了他的對面,胡秉宸一眼瞟去就覺得在哪兒見過。
到底在哪兒?一時說不清。
胡秉宸因為工作需要,出入過各色人等的聚會場所。
國民黨要員、名流、金融世家、商賈、騙子、公開或地下的共産黨中堅分子、進步人士……此時全往重慶聚集。
不過像對面這個人又能在什麼場合相遇呢……很可能是在茶館。
胡秉宸想起來了,是在茶館——茶館是什麼地方?五色雜陳之地。
或自得其樂,或買賣生意,或說媒拉纖……茶館是全體市民的起居室,當然也是地下工作收集大路情報的場所和接頭地點。
胡秉宸在那裡等着和一個不太重要的關系接頭。
他不時挪動一下竹椅,改變一下椅子的方向,以便觀察不同方向的情況。
在龍門陣的嘈雜聲中,一聲“開水羼起呃!”突兀地沖進耳膜。
他從報紙上擡眼一溜,一位肩上搭着毛巾、腰間系着圍裙,約摸三十多歲的茶倌,一邊吆喝一邊遊蛇似的穿過擦鞋的、按摩的、掏耳朵的以及茶桌茶椅來到他的面前,高提着銅壺往他的茶杯裡續水,可那一線開水卻沒有當當正正射進他的茶杯,還沒等茶水在杯口上微微隆起就趕緊收住。
可能是個冒牌的茶倌。
胡秉宸身上沒有帶着文件,聯系人也不知他的來龍去脈,除了單線與他聯系的上級領導,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份,所以并不十分擔心自己的處境。
他索性放下手裡的報紙,往竹椅背上一靠,拿起一粒牛肉幹放進嘴裡慢慢嚼着,定定地打量那茶倌。
看得出,那茶倌尚無明确目的,不過在那個地界撒大網而已。
胡秉宸當機立斷離開了茶館,臨走時,那茶倌還在他身後殷勤喊道:“二天再來坐噻!” 他斷定對面的人就是那茶館,相信茶倌也認出了他。
這一次他們兩個人都犯在了對方的手裡,可這裡是茶倌的地盤。
一下船那茶倌就跟上了他,胡秉宸腳下一滑鑽進了玉米地,彎彎曲曲、拐來拐去,走了一段時間腳下又一滑鑽出了玉米地,快速地将藍外衣翻了一個個兒,再把衣領立起。
因為外衣裡子是白的,翻個兒之後遠遠看去就是另一件衣服、另一個人了。
走出很遠,回頭一看,那茶倌還在東張西望地找那穿藍外衣的人呢。
他從沒懷疑過,冒那麼大危險僅僅為的是運送一支手槍,要是七支八支倒也好說。
那支手槍又何以重要如此?在胡秉宸的地下工作生涯中,不知碰到過多少看起來如此不足道,可說不定就得為它掉腦袋的事情。
好比上海解放前夕,組織下達了一個十萬火急的任務,打開那份密件一看,原來是印發毛澤東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和《将革命進行到底》。
解放在即,有多少急迫的事情等着解決,這也是其中之一嗎? 但他不能問一個為什麼,地下工作的紀律就是這樣,不讓你知道的事你就不能知道,哪怕你為這個不知道的事情掉了腦袋,也還是一個不能知道。
到了暮年,不知完成多少艱險、包括諸如此類任務的胡秉宸,很少提起自己的豐功偉績,即便吳為問起也是一筆帶過,雙目索然,滿心怅然,“有什麼可說的?當時很要緊的事回頭一看,也就那麼回事。
沒有,一樣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 可是這一次送往大别山的情報之多、之重要,連胡秉宸這樣的老交通也頗感責任重大,超乎尋常,擔心隻用腦子記憶會有差錯。
除了細讀強記那些情報之外,睿智如胡秉宸者,不過買了一包銀行牌香煙,取出一支剝開,将卷煙紙攤平,用極細的鉛筆将情報寫在上面,再卷成極緊極緊的紙棍塞進另一支香煙,兩頭用煙絲填平補齊,然後在香煙上紮了一個小眼兒放回煙盒。
萬一遇到緊急情況,就把這支香煙點燃吸掉。
此外胡秉宸還帶了一個金戒指,縫在棉線襪的邊沿上,還有一些金圓券和幾塊“袁大頭”。
不知智者胡秉宸想過沒,有,真遇到所謂“緊急情況”,來不及吸掉這支香煙怎麼辦?用吸煙的辦法把情報銷毀豈非空談? 在二十世紀的諸多戰事中,這種極其原始的辦法居然被各路特工屢試不爽。
相信各路特工對這等老舊手法也了如指掌,可不知為什麼不能彼此破獲,一任對方将情報一一送達。
又不知智商高于常人的特工為何不思進取,因循守舊于這套路數幾十年如一日。
不談西方一個叫做巴登·鮑威爾的人。
那種過于學者化的傾向,一八九O年以昆蟲學家的身份為掩護,在巴爾幹半島上獲取敵方重要情報,并将情報繪制在對蝴蝶的素描上,以蝴蝶脈紋和脈紋上的色塊,表示各種不同武器的配置、數量及位置等等;即便對以農業大國著稱的中國農民的智慧也沒有充分挖掘。
比如請哪位老大媽繡雙襪底,那五顔六色的花式和針腳就大有文章可做;或是在衣衫邊緣地帶,用針線隔三差五縫出數目不同的針腳;或内衣上補塊補丁,補丁上做出不同的針法……總之彼時彼地還停留在手工業時代,手工業時代是浪漫的時代,是産生故事的時代,沒有手工業也就沒有人情故事了。
如果沒有趙大錘對革命的“惟我獨忠”,沒有他對“烤一烤就能烤出字來”的懷疑,哪裡還有資深交通情報人員被一槍撂倒的滑稽,或胡秉宸被剝得精光的尴尬以及兩次情報的報廢? 對胡秉宸來說,大别山之行最主要的困難不是危險,而是沒人知道情報送達的部隊在何方,就連下達這一任務的上級機關也不知道。
即便知道,戰争期間部隊流動得也非常厲害,今天還在這裡,等他到達時或許已經開拔。
每逢遇到難題,胡秉宸首先想到的是他那些四通八達的親戚。
在他投身革命之後,那些親戚也捎帶着一同為他,也就是為革命,做起了大大小小的貢獻,包括上海那位節外生枝、胡秉宸為之沉迷一時的表姐。
為配合這一次任務。
泱泱胡家又為他準備了一個在鐵路上工作的親戚,因為工作關系,對各個地域的情況有些了解。
胡秉宸果然從他那裡得知,共産黨部隊大緻活動在安徽、湖北、河南交界之處,“但是沒有固定地區。
”親戚強調說。
胡秉宸将地圖仔細研究,先從水路進入戰區,下船之後将沿途所需證件全部銷毀,隻攜帶假身份證一個,取道當時的立煌縣,直奔霍丘。
黨内風雲人物王明的老家就在立煌。
過立煌時,輾轉于漫漫險途,不知最後能否順利完成任務的胡秉宸,還有閑想起劉鄧大軍初到這個地區時的情景。
那時戰事十分緊迫,鄧小平還特意抽時間探望了王明的母親,并給她老人家留下一些錢。
黨内圍繞王明前前後後發生的事以及王明在延安時留給他的印象……這些念頭一如水上漣漪,過而無痕,他還得往前趕路呢。
直到二十多年後“大革文化命”的狂瀾突起,鄧小平在其中三落三起,胡秉宸才想起這逝水漣漪。
霍丘縣城内有國民黨駐軍,胡秉宸隻得從縣城東面的東湖插過,直往南奔。
不巧淮河漲了大水,道路全被淹沒,天地間灰茫茫的一片。
胡秉宸穿一件長衫,走在水中時隐時現、羊腸般的田埂上,長衫下擺随風飄動,遠遠看過去,真像飄在水上的一縷孤魂。
秋風在一片汪洋上推出一波又一波細浪,看久了,不但讓人眼暈,腳下還會虛軟。
眼暈腿虛的胡秉宸,最後不得不進入霍丘縣南國民黨戰區。
隻有通過這個地區,才能到達解放軍可能出沒的葉家集。
胡秉宸心知肚明地鑽進了國民黨的火力網,成為天地間的惟一獵物,硬着頭皮在火力網的籠罩下向南猛走。
果然碰上一個老百姓叫做“小炮隊”的國民黨民團,後面隻跟着一個穿軍裝的吊兒郎當的軍官,從葉家集方向北來。
可能一天沒有什麼收獲,好不容易碰上胡秉宸,馬上把他當解放軍偵察員抓了起來,根據就是胡秉宸身上那件長衫。
那時的偵察員差不多都穿長衫,就像胡秉宸用香煙攜帶情報那樣,長衫,也是一個老舊不思改進的道具。
兩百多民團将他團團圍住,大呼小叫地問:“幹什麼的?上哪兒去?”胡秉宸掏出假證件,那些人也不認識字,這個拿去裝模作樣看一下,那個拿去裝模作樣看一下,因為他非常鎮定,也就不知拿他怎麼辦。
腰上别着一支手槍的軍官看到前面隊伍亂亂糟糟,走上前來喝道:“幹什麼,幹什麼?好好走!” 散兵遊勇們一聽吆喝,就把證件還給胡秉宸,走了。
軍官優哉遊哉地從胡秉宸身邊晃蕩過去,根本沒有睬他,他就這樣混了過去。
天将黑的時候,胡秉宸看見一個鎮子。
從立煌縣出來到現在,他一口水也沒喝過,一口東西也沒吃過。
本希望混進鎮子找點果腹的東西,再打聽打聽附近的情況,可是鎮口上有個兩層樓高的碉堡,門口還站着國民黨部隊的崗哨。
盡管口幹舌燥、又餓又渴,他也不能進去,那些站崗的士兵一定會盤查他:你看親戚?親戚在哪兒?隻好躲開大路拐進莊稼地,忍着饑渴悶着頭,繼續向南走,走,走。
天完全黑下了來。
黑得東南西北什麼都看不見,黑得天空低垂,胡秉宸似乎就上頂着天、下撐着地。
但他并不喜歡這種感覺,低頭思量出路,發現腳下有條深而窄的地溝,隻好先趴到這條溝裡,天亮之後再想辦法。
深秋的夜晚已有初冬的寒冷,隻穿一件長衫的胡秉宸凍得咳個不停,明知身上什麼也沒有,還是全身上下摸索了一遍。
終于摸到一條手帕,就把手帕捆在嘴上,咳聲似乎小了一些。
真是饑寒交迫啊! 連鬼都沒有的曠野裡不知從哪兒來了一隻狗,在胡秉宸頭上又嗅又叫。
他不可能起身就逃,那它就會叫得更兇。
如同人類某些生理甚至精神疾患的傳染,一旦某隻狗叫起來,附近的狗就都會跟着一起大叫。
那樣一來,非讓國民黨發現不可。
或許醫生們并不同意精神疾患的傳染之說,但有無數病例可以證明精神疾患令人恐怖的傳染性。
胡秉宸隻好裝死,那隻狗倒不咬人,隻是不停地叫,他和狗就這樣對峙着。
不論從哪方面來說,狗都是非常傑出的動物,可胡秉宸碰上的這隻狗是個例外,不但比人還笨,堅持性也比不上人,叫了半個多小時,見他一直沒有反應,以為是具死屍。
作為一隻狗,哪怕是一隻不怎麼傑出的狗,怎能向沒有還手之力的死屍下手?隻好敗興地跑開了。
剛消停一會兒,又聽見有人說話。
此時他的眼睛已完全适應了黑暗,扒着溝沿往外一看,有人擡着一口棺材朝他隐蔽的方向走來,而他隐蔽的這條溝橫在一條小路當中,小路又是那些人的必經之途,他們會不會發現他呢?胡秉宸又不能起身就逃,那樣一來他們就會發現他,并且喊叫起來驚動國民黨,他隻好聽天由命,一動不動繼續趴着。
幸好沒有月亮,剛才怎麼讓他東南西北什麼都看不見,現在也讓這些擡棺材的人東南西北什麼都看不見。
他們沒往溝下看就從他身上邁過去了,而他那時居然也一聲不咳了…… 天亮之後,胡秉宸繞過鎮子繼續前行。
傍晚時分迎面撞見一個人,穿件極舊的農民土藍布長衫,兩隻手放在長衫前襟下慌慌張張走了過來,一看就是解放軍的偵察員。
來人老遠就向胡秉宸喊道:“老鄉,老鄉,前面崗樓裡有沒有兵?”一口外鄉口音。
胡秉宸暗暗好笑,當兵的見人才會叫老鄉,當地老百姓見人隻會叫大哥。
他回答說:“有咽,一直在站崗。
”雖然他們二人一個往北、一個往南地擦肩而過,卻覺得身旁多了一個伴兒。
三十多天後,胡秉宸竟然在迎面而來的行軍隊伍中看到了他。
他們都認出了對方,彼此笑着打了個招呼。
碰見偵察員後,胡秉宸知道自己的部隊不遠了。
終于到了葉家集,有東西兩條街,還有兩個當鋪、一個洗澡堂,算是有點規模的縣城。
葉家集其實還有不少可以提及的地方、人家,之所以提到當鋪和洗澡堂,是因為這兩處地方曾有不同尋常的事情發生。
彼時葉家集處于“拉鋸”狀态下,兩次被解放軍拿下。
最為壯觀的不是攻戰城池的戰鬥,而是打了兩家當鋪的“土豪”之後,一把把鈔票被解放軍戰土從樓上飄飄撤下,老百姓在當鋪樓下搶拾鈔票的情景,整個兒一個盛世“太平天國”景觀再現。
也就難怪當地老百姓并不十分反感“拉鋸”狀态,如果不“拉鋸”,又何談一而再地打“土豪”?可是“土豪”們也漸慚總結了經驗,即便那把鋸又拉到國民黨一方,也不肯再在葉家集下力投資經營。
至于澡堂子,更是一處是非之地。
某次打下葉家集的間歇,區委書記帶領區長前來洗澡,國民黨部隊卻突然闖人葉家集;洗澡人全部犧牲在澡堂子裡,滿池洗澡水頃刻之間成了血水。
不久以後,當胡秉宸重返葉家集與其他人來此洗澡時,就帶着一個警衛班在澡堂外警戒。
據說犧牲的區長喜歡洗澡也喜歡葷段子,有那麼一個段子常常被他提起,而且是親見親曆。
說的是有次來此洗澡,突聽隔壁女人巧笑,他就扒着隻有半截高的隔牆一看,原來兩個女人把毛巾擰成條狀放在胯下拉鋸,拉高興了就樂……胡秉宸當時有點冒失,又找不到老百姓探聽縣裡情況,也許還因為過分饑餓,便從馬路北的菜園子插進葉家集,上了街。
到了街上一看,全是國民黨兵。
隊伍朝西,整裝待發,也許時間還早,當官的還沒出來。
他特别注意到那些士兵吃得很飽,穿戴整齊。
胡秉宸又是一個不能跑!那一來,他們還不知道他是共産黨?隻好一慢再慢,沉住氣再沉住氣,如同夾行在刀叢之中,在兩列荷槍實彈的土兵中間向東走去,隻要有一個人對哪個細節發生懷疑,馬上就是刀起頭落。
幸虧路上都是士兵,而且就要出發,沒人想在出發前給自己添亂。
如果軍官出來了,很可能對他這個穿着長衫,一大早就走在街上的人發生懷疑。
當胡秉宸終于走出東街以為可以松口氣的時候,突然從後面跑來個當兵的。
肯定是來追他的,他想,隻好在路邊找塊石頭坐下以示從容,否則當兵的一槍就會把他撂那兒。
當兵的卻向站在街口的一頭牛奔去,見胡秉宸在路邊沉着地坐着也就沒有理會,站在路上向東張望一會兒,就騎上牛歸隊了。
當兵的為什麼向東張望?可能是查看路上的情況,這樣說來,他們要往東走?胡秉宸趕緊起身,躲開公路就走,一直走到中午。
頭夜在地溝裡根本不曾入睡,又兩天沒吃沒喝,明明是自己的肚子,此刻卻變成他的仇敵,極其殘酷地折磨
就在同一天,毛澤東又做出立即逮捕潘漢年的決定。
胡秉宸從這一決定之快速、決斷,更判斷出此案背景非同尋常。
此後,政治運動如煉獄之火,一茬又一茬燃遍中國大地。
無數人的政治生命,甚至他們的肉體,被這煉獄之火無情吞噬,成為一輪又一輪政治運動的陪葬。
在一茬又一茬名目繁多的政治運動中,胡秉宸因了過人的機敏、睿智、嚴謹,也許還有幸運,從未傷及皮毛,惟獨“文化大革命”未能幸免。
政治嗅覺如此靈敏的胡秉宸,看準了什麼時機,從什麼時候開始,才将縱橫上下幾十年的經曆,作為一個宏闊的題目來溫習? 這“溫習”就像一部樂曲的主旋律,在每個樂章中反複出現。
每一次出現,都像《命運交響曲》中那幾聲敲打命運之門的重擊,反複叩問着一個世紀的疑惑。
或許因為他本人就是這疑惑中的一個部分,所以那溫習也就始于疑惑,止于疑惑,終究不得其解,長期處在“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态。
共産黨内不乏英才、奇才,比胡秉宸更為傑出的人物如山如海,而能像他這樣逃過多場政治厄運的卻并不多。
從這點來說,也不能說胡秉宸的“溫習”毫無成效。
雖然幾十年後潘漢年一案終于得到平反,胡秉宸卻仍然認為自己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抓獲二百多個嫌疑分子是正确的,頗不以為然地說:“……當然潘漢年非常精幹,本事不小,唉,像這樣的冤案不知有多少,僅胡風一案就牽連了上萬人……但無論如何,潘漢年還是右得厲害。
鎮反運動中我抓了二百多個嫌疑分子,當然裡面有‘反共救國軍’、工潮中的‘敵工人員’,并不一定都是特務,但是他們拒不交代有過哪些活動,有些還繼續活動,甚至拒絕交出槍支……結果這二百多人都讓潘漢年放了,上海公安局歸他管嘛。
他太相信人、太講感情,敵人給共産黨做點兒事,為自己留個後路的情況是有的,但要正确對待。
上海解放初期那些審訊特務的人,差不多都是他留用的特務,他覺得這樣可以審訊到點子上,其實很多情況下這些人是在包庇那些被審訊的特務。
這些人可以用,但絕不能放手把全權交給他們,對他們既要使用也要監視。
” 即便到了二十世紀末,當胡秉宸準備把他多年的“溫習”輯錄成書的時候,也沒有對這個傳奇人物和他一生的遭遇稍作回顧…… 4 比之趙大錘一槍撂倒的資深情報交通,胡秉宸可說是運氣極佳。
他在趙大錘那裡遭遇的,不過是一杆杵在後腰上的卡賓槍。
處分并沒有打擊挫傷趙大錘對審訊工作的熱情,他認真仔細地搜查了胡秉宸,包括從胡秉宸身上扒下來的衣物。
除去一盒香煙、幾塊銀元和一些金圓券之外,什麼也沒有查到。
一抹介乎于冷嬉之間的笑意在趙大錘的臉上泛出,他轉過頭來,像畫家欣賞自己一幅不太認真的戲作那樣,端詳着被他剝個一絲不挂的胡秉宸。
也不看看你在和誰玩兒!胡秉宸哈哈笑道:“小趙,你檢查完了吧?你這家夥不中用啊。
把我的香煙盒子拿來,讓我告訴你。
”趙大錘拿來香煙盒子,胡秉宸慢條斯理地從煙盒裡找出一支香煙,将那支香煙剝開,抖淨煙絲,裡面竟還套着一個細紙卷;再将細紙卷小心翼翼展開,上面是用極細的鉛筆密密麻麻寫着的情報。
胡秉宸仰起頭對趙大錘說:“看見了吧,上面的情報共有六十條,寫的是國民黨部隊的駐地和番号。
為了和别的煙有所區别,我在這支煙上紮了一個很小的洞。
此外,更大、更重要的情況,都在我腦子裡裝着。
” 趙大錘這才想到,“烤一烤就能烤出字來”的說法,可能有些根據。
“還有一樣……你把剛才檢查過的襪子拿過來。
”胡秉宸放出一個具有表演性質的微笑,變魔術似的從襪子邊上摸出一個金戒指。
那雙襪子趙大錘從上到下捋了幾遍,偏偏就沒摸到這個金戒指。
趙大錘覺得被胡秉宸耍了個六夠,他啞然轉過身去,随之又眼睛一閃……胡秉宸的鞋子還沒有搜查!他更加認真地将那鞋子左看右看,似乎在鞋底上發現了重要線索:“你說你走了兩三天的路,剛才又下了那麼大的雨.怎麼鞋底一點不濕?” “這雙鞋的底于是皮的,所以進屋一會兒就幹了。
”本可就此完了,但在趙大錘一而再地說不清是戲弄還是尋隙,沒上沒下、沒大沒小、沒尊沒長的激發下,深沉如胡秉宸者也難免輕狂起來,挖苦道:“你難道不知道皮子是不大吸水的嗎?”原本不時杵一杵胡秉宸的槍杆子,此後也就難舍難分、硬硬地杵在了胡秉宸的後腰上。
胡秉宸接着又說:“你還得拿張紙來,我得趕緊把腦子裡的情報寫下來。
”這時,趙大錘就更覺得胡秉宸是在發号施令了。
胡秉宸把存放在腦子裡的情報寫到紙上以後,就肅下臉子對趙大錘說:“這些軍事情報時間性很強,過時就沒意義了,你們得趕緊發送到上級機關去。
” 按照過去,所有情報隻須記在腦子裡就行了,胡秉宸的記憶力是驚人的。
一九四三年他獨自乘船送一支手槍到某個縣去。
那是一條非常危險的路線,全線都是國民黨特務的地盤,沒有一個自己的關系可以接應,除此又沒有别的路線可走。
剛上船就有個農民裝扮、手裡提隻鬧鐘的人坐在了他的對面,胡秉宸一眼瞟去就覺得在哪兒見過。
到底在哪兒?一時說不清。
胡秉宸因為工作需要,出入過各色人等的聚會場所。
國民黨要員、名流、金融世家、商賈、騙子、公開或地下的共産黨中堅分子、進步人士……此時全往重慶聚集。
不過像對面這個人又能在什麼場合相遇呢……很可能是在茶館。
胡秉宸想起來了,是在茶館——茶館是什麼地方?五色雜陳之地。
或自得其樂,或買賣生意,或說媒拉纖……茶館是全體市民的起居室,當然也是地下工作收集大路情報的場所和接頭地點。
胡秉宸在那裡等着和一個不太重要的關系接頭。
他不時挪動一下竹椅,改變一下椅子的方向,以便觀察不同方向的情況。
在龍門陣的嘈雜聲中,一聲“開水羼起呃!”突兀地沖進耳膜。
他從報紙上擡眼一溜,一位肩上搭着毛巾、腰間系着圍裙,約摸三十多歲的茶倌,一邊吆喝一邊遊蛇似的穿過擦鞋的、按摩的、掏耳朵的以及茶桌茶椅來到他的面前,高提着銅壺往他的茶杯裡續水,可那一線開水卻沒有當當正正射進他的茶杯,還沒等茶水在杯口上微微隆起就趕緊收住。
可能是個冒牌的茶倌。
胡秉宸身上沒有帶着文件,聯系人也不知他的來龍去脈,除了單線與他聯系的上級領導,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份,所以并不十分擔心自己的處境。
他索性放下手裡的報紙,往竹椅背上一靠,拿起一粒牛肉幹放進嘴裡慢慢嚼着,定定地打量那茶倌。
看得出,那茶倌尚無明确目的,不過在那個地界撒大網而已。
胡秉宸當機立斷離開了茶館,臨走時,那茶倌還在他身後殷勤喊道:“二天再來坐噻!” 他斷定對面的人就是那茶館,相信茶倌也認出了他。
這一次他們兩個人都犯在了對方的手裡,可這裡是茶倌的地盤。
一下船那茶倌就跟上了他,胡秉宸腳下一滑鑽進了玉米地,彎彎曲曲、拐來拐去,走了一段時間腳下又一滑鑽出了玉米地,快速地将藍外衣翻了一個個兒,再把衣領立起。
因為外衣裡子是白的,翻個兒之後遠遠看去就是另一件衣服、另一個人了。
走出很遠,回頭一看,那茶倌還在東張西望地找那穿藍外衣的人呢。
他從沒懷疑過,冒那麼大危險僅僅為的是運送一支手槍,要是七支八支倒也好說。
那支手槍又何以重要如此?在胡秉宸的地下工作生涯中,不知碰到過多少看起來如此不足道,可說不定就得為它掉腦袋的事情。
好比上海解放前夕,組織下達了一個十萬火急的任務,打開那份密件一看,原來是印發毛澤東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和《将革命進行到底》。
解放在即,有多少急迫的事情等着解決,這也是其中之一嗎? 但他不能問一個為什麼,地下工作的紀律就是這樣,不讓你知道的事你就不能知道,哪怕你為這個不知道的事情掉了腦袋,也還是一個不能知道。
到了暮年,不知完成多少艱險、包括諸如此類任務的胡秉宸,很少提起自己的豐功偉績,即便吳為問起也是一筆帶過,雙目索然,滿心怅然,“有什麼可說的?當時很要緊的事回頭一看,也就那麼回事。
沒有,一樣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 可是這一次送往大别山的情報之多、之重要,連胡秉宸這樣的老交通也頗感責任重大,超乎尋常,擔心隻用腦子記憶會有差錯。
除了細讀強記那些情報之外,睿智如胡秉宸者,不過買了一包銀行牌香煙,取出一支剝開,将卷煙紙攤平,用極細的鉛筆将情報寫在上面,再卷成極緊極緊的紙棍塞進另一支香煙,兩頭用煙絲填平補齊,然後在香煙上紮了一個小眼兒放回煙盒。
萬一遇到緊急情況,就把這支香煙點燃吸掉。
此外胡秉宸還帶了一個金戒指,縫在棉線襪的邊沿上,還有一些金圓券和幾塊“袁大頭”。
不知智者胡秉宸想過沒,有,真遇到所謂“緊急情況”,來不及吸掉這支香煙怎麼辦?用吸煙的辦法把情報銷毀豈非空談? 在二十世紀的諸多戰事中,這種極其原始的辦法居然被各路特工屢試不爽。
相信各路特工對這等老舊手法也了如指掌,可不知為什麼不能彼此破獲,一任對方将情報一一送達。
又不知智商高于常人的特工為何不思進取,因循守舊于這套路數幾十年如一日。
不談西方一個叫做巴登·鮑威爾的人。
那種過于學者化的傾向,一八九O年以昆蟲學家的身份為掩護,在巴爾幹半島上獲取敵方重要情報,并将情報繪制在對蝴蝶的素描上,以蝴蝶脈紋和脈紋上的色塊,表示各種不同武器的配置、數量及位置等等;即便對以農業大國著稱的中國農民的智慧也沒有充分挖掘。
比如請哪位老大媽繡雙襪底,那五顔六色的花式和針腳就大有文章可做;或是在衣衫邊緣地帶,用針線隔三差五縫出數目不同的針腳;或内衣上補塊補丁,補丁上做出不同的針法……總之彼時彼地還停留在手工業時代,手工業時代是浪漫的時代,是産生故事的時代,沒有手工業也就沒有人情故事了。
如果沒有趙大錘對革命的“惟我獨忠”,沒有他對“烤一烤就能烤出字來”的懷疑,哪裡還有資深交通情報人員被一槍撂倒的滑稽,或胡秉宸被剝得精光的尴尬以及兩次情報的報廢? 對胡秉宸來說,大别山之行最主要的困難不是危險,而是沒人知道情報送達的部隊在何方,就連下達這一任務的上級機關也不知道。
即便知道,戰争期間部隊流動得也非常厲害,今天還在這裡,等他到達時或許已經開拔。
每逢遇到難題,胡秉宸首先想到的是他那些四通八達的親戚。
在他投身革命之後,那些親戚也捎帶着一同為他,也就是為革命,做起了大大小小的貢獻,包括上海那位節外生枝、胡秉宸為之沉迷一時的表姐。
為配合這一次任務。
泱泱胡家又為他準備了一個在鐵路上工作的親戚,因為工作關系,對各個地域的情況有些了解。
胡秉宸果然從他那裡得知,共産黨部隊大緻活動在安徽、湖北、河南交界之處,“但是沒有固定地區。
”親戚強調說。
胡秉宸将地圖仔細研究,先從水路進入戰區,下船之後将沿途所需證件全部銷毀,隻攜帶假身份證一個,取道當時的立煌縣,直奔霍丘。
黨内風雲人物王明的老家就在立煌。
過立煌時,輾轉于漫漫險途,不知最後能否順利完成任務的胡秉宸,還有閑想起劉鄧大軍初到這個地區時的情景。
那時戰事十分緊迫,鄧小平還特意抽時間探望了王明的母親,并給她老人家留下一些錢。
黨内圍繞王明前前後後發生的事以及王明在延安時留給他的印象……這些念頭一如水上漣漪,過而無痕,他還得往前趕路呢。
直到二十多年後“大革文化命”的狂瀾突起,鄧小平在其中三落三起,胡秉宸才想起這逝水漣漪。
霍丘縣城内有國民黨駐軍,胡秉宸隻得從縣城東面的東湖插過,直往南奔。
不巧淮河漲了大水,道路全被淹沒,天地間灰茫茫的一片。
胡秉宸穿一件長衫,走在水中時隐時現、羊腸般的田埂上,長衫下擺随風飄動,遠遠看過去,真像飄在水上的一縷孤魂。
秋風在一片汪洋上推出一波又一波細浪,看久了,不但讓人眼暈,腳下還會虛軟。
眼暈腿虛的胡秉宸,最後不得不進入霍丘縣南國民黨戰區。
隻有通過這個地區,才能到達解放軍可能出沒的葉家集。
胡秉宸心知肚明地鑽進了國民黨的火力網,成為天地間的惟一獵物,硬着頭皮在火力網的籠罩下向南猛走。
果然碰上一個老百姓叫做“小炮隊”的國民黨民團,後面隻跟着一個穿軍裝的吊兒郎當的軍官,從葉家集方向北來。
可能一天沒有什麼收獲,好不容易碰上胡秉宸,馬上把他當解放軍偵察員抓了起來,根據就是胡秉宸身上那件長衫。
那時的偵察員差不多都穿長衫,就像胡秉宸用香煙攜帶情報那樣,長衫,也是一個老舊不思改進的道具。
兩百多民團将他團團圍住,大呼小叫地問:“幹什麼的?上哪兒去?”胡秉宸掏出假證件,那些人也不認識字,這個拿去裝模作樣看一下,那個拿去裝模作樣看一下,因為他非常鎮定,也就不知拿他怎麼辦。
腰上别着一支手槍的軍官看到前面隊伍亂亂糟糟,走上前來喝道:“幹什麼,幹什麼?好好走!” 散兵遊勇們一聽吆喝,就把證件還給胡秉宸,走了。
軍官優哉遊哉地從胡秉宸身邊晃蕩過去,根本沒有睬他,他就這樣混了過去。
天将黑的時候,胡秉宸看見一個鎮子。
從立煌縣出來到現在,他一口水也沒喝過,一口東西也沒吃過。
本希望混進鎮子找點果腹的東西,再打聽打聽附近的情況,可是鎮口上有個兩層樓高的碉堡,門口還站着國民黨部隊的崗哨。
盡管口幹舌燥、又餓又渴,他也不能進去,那些站崗的士兵一定會盤查他:你看親戚?親戚在哪兒?隻好躲開大路拐進莊稼地,忍着饑渴悶着頭,繼續向南走,走,走。
天完全黑下了來。
黑得東南西北什麼都看不見,黑得天空低垂,胡秉宸似乎就上頂着天、下撐着地。
但他并不喜歡這種感覺,低頭思量出路,發現腳下有條深而窄的地溝,隻好先趴到這條溝裡,天亮之後再想辦法。
深秋的夜晚已有初冬的寒冷,隻穿一件長衫的胡秉宸凍得咳個不停,明知身上什麼也沒有,還是全身上下摸索了一遍。
終于摸到一條手帕,就把手帕捆在嘴上,咳聲似乎小了一些。
真是饑寒交迫啊! 連鬼都沒有的曠野裡不知從哪兒來了一隻狗,在胡秉宸頭上又嗅又叫。
他不可能起身就逃,那它就會叫得更兇。
如同人類某些生理甚至精神疾患的傳染,一旦某隻狗叫起來,附近的狗就都會跟着一起大叫。
那樣一來,非讓國民黨發現不可。
或許醫生們并不同意精神疾患的傳染之說,但有無數病例可以證明精神疾患令人恐怖的傳染性。
胡秉宸隻好裝死,那隻狗倒不咬人,隻是不停地叫,他和狗就這樣對峙着。
不論從哪方面來說,狗都是非常傑出的動物,可胡秉宸碰上的這隻狗是個例外,不但比人還笨,堅持性也比不上人,叫了半個多小時,見他一直沒有反應,以為是具死屍。
作為一隻狗,哪怕是一隻不怎麼傑出的狗,怎能向沒有還手之力的死屍下手?隻好敗興地跑開了。
剛消停一會兒,又聽見有人說話。
此時他的眼睛已完全适應了黑暗,扒着溝沿往外一看,有人擡着一口棺材朝他隐蔽的方向走來,而他隐蔽的這條溝橫在一條小路當中,小路又是那些人的必經之途,他們會不會發現他呢?胡秉宸又不能起身就逃,那樣一來他們就會發現他,并且喊叫起來驚動國民黨,他隻好聽天由命,一動不動繼續趴着。
幸好沒有月亮,剛才怎麼讓他東南西北什麼都看不見,現在也讓這些擡棺材的人東南西北什麼都看不見。
他們沒往溝下看就從他身上邁過去了,而他那時居然也一聲不咳了…… 天亮之後,胡秉宸繞過鎮子繼續前行。
傍晚時分迎面撞見一個人,穿件極舊的農民土藍布長衫,兩隻手放在長衫前襟下慌慌張張走了過來,一看就是解放軍的偵察員。
來人老遠就向胡秉宸喊道:“老鄉,老鄉,前面崗樓裡有沒有兵?”一口外鄉口音。
胡秉宸暗暗好笑,當兵的見人才會叫老鄉,當地老百姓見人隻會叫大哥。
他回答說:“有咽,一直在站崗。
”雖然他們二人一個往北、一個往南地擦肩而過,卻覺得身旁多了一個伴兒。
三十多天後,胡秉宸竟然在迎面而來的行軍隊伍中看到了他。
他們都認出了對方,彼此笑着打了個招呼。
碰見偵察員後,胡秉宸知道自己的部隊不遠了。
終于到了葉家集,有東西兩條街,還有兩個當鋪、一個洗澡堂,算是有點規模的縣城。
葉家集其實還有不少可以提及的地方、人家,之所以提到當鋪和洗澡堂,是因為這兩處地方曾有不同尋常的事情發生。
彼時葉家集處于“拉鋸”狀态下,兩次被解放軍拿下。
最為壯觀的不是攻戰城池的戰鬥,而是打了兩家當鋪的“土豪”之後,一把把鈔票被解放軍戰土從樓上飄飄撤下,老百姓在當鋪樓下搶拾鈔票的情景,整個兒一個盛世“太平天國”景觀再現。
也就難怪當地老百姓并不十分反感“拉鋸”狀态,如果不“拉鋸”,又何談一而再地打“土豪”?可是“土豪”們也漸慚總結了經驗,即便那把鋸又拉到國民黨一方,也不肯再在葉家集下力投資經營。
至于澡堂子,更是一處是非之地。
某次打下葉家集的間歇,區委書記帶領區長前來洗澡,國民黨部隊卻突然闖人葉家集;洗澡人全部犧牲在澡堂子裡,滿池洗澡水頃刻之間成了血水。
不久以後,當胡秉宸重返葉家集與其他人來此洗澡時,就帶着一個警衛班在澡堂外警戒。
據說犧牲的區長喜歡洗澡也喜歡葷段子,有那麼一個段子常常被他提起,而且是親見親曆。
說的是有次來此洗澡,突聽隔壁女人巧笑,他就扒着隻有半截高的隔牆一看,原來兩個女人把毛巾擰成條狀放在胯下拉鋸,拉高興了就樂……胡秉宸當時有點冒失,又找不到老百姓探聽縣裡情況,也許還因為過分饑餓,便從馬路北的菜園子插進葉家集,上了街。
到了街上一看,全是國民黨兵。
隊伍朝西,整裝待發,也許時間還早,當官的還沒出來。
他特别注意到那些士兵吃得很飽,穿戴整齊。
胡秉宸又是一個不能跑!那一來,他們還不知道他是共産黨?隻好一慢再慢,沉住氣再沉住氣,如同夾行在刀叢之中,在兩列荷槍實彈的土兵中間向東走去,隻要有一個人對哪個細節發生懷疑,馬上就是刀起頭落。
幸虧路上都是士兵,而且就要出發,沒人想在出發前給自己添亂。
如果軍官出來了,很可能對他這個穿着長衫,一大早就走在街上的人發生懷疑。
當胡秉宸終于走出東街以為可以松口氣的時候,突然從後面跑來個當兵的。
肯定是來追他的,他想,隻好在路邊找塊石頭坐下以示從容,否則當兵的一槍就會把他撂那兒。
當兵的卻向站在街口的一頭牛奔去,見胡秉宸在路邊沉着地坐着也就沒有理會,站在路上向東張望一會兒,就騎上牛歸隊了。
當兵的為什麼向東張望?可能是查看路上的情況,這樣說來,他們要往東走?胡秉宸趕緊起身,躲開公路就走,一直走到中午。
頭夜在地溝裡根本不曾入睡,又兩天沒吃沒喝,明明是自己的肚子,此刻卻變成他的仇敵,極其殘酷地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