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雨聲、風聲,就是最美的樂聲。
葉蓮子把吳為肋骨上的闆痕數了又數,就是數不清楚。
它們黑紫、黑紫,一條摞一條地錯疊在吳為細瘦的前胸後背,讓她何從辨數?她也一遍又一遍于事無補地問道:“還疼不疼?” 此外,葉蓮子還有什麼可說? 再不就舉着一雙淚眼,向側立一旁的泥塑神胎默默祈禱:保佑我們這對流浪天涯的母女,保佑、保佑吳為平安無事吧! 她們剛剛流落丹陽觀并住進這間側殿的時候,半夜裡,常有勁風平地而起,長驅直人地推開插着門闩的兩扇殿門,不是推開一條窄縫,而是向左右兩邊徹底攤平。
天光随之劈門而人,照亮一座座側立一旁的泥塑神胎,點亮他們兇神惡煞的雙目,一個個目光如炬地逼視着她和吳為,讓她們逃也無處逃、呼也呼不出地定在那一處安身立命的側殿裡。
那插着門闩的殿門何以自動開啟?讓她們好生驚懼;門扇在風中發出哐哐的聲響,似有許多人來來往往,出出人人。
更有塬的低嘯長吟,陰幽幽地傳送過來。
直到很久以後,他們才能兩不相關地各行其是。
等到他們可以兩不相關、各行其是的時候,那平地而起的勁風也不再光顧,似與她們母女,已成莫逆。
吳為很疼,可是她搖搖頭,對守着自己的媽媽深情地笑了笑。
“不疼,就是喘氣的時候裡面不舒服。
”她把眼睛垂下,瞟了瞟自己的小胸脯。
這個從小就營養不良的肋骨上,本就沒有多少皮肉,就連那點不多的皮肉,似乎也讓趙老師的闆子抽飛了。
似乎被闆子刮得一幹二淨的肋骨,就沒有一點遮擋、血糊拉拉地暴露在任人随意蹂躏的狀态下。
她本就細瘦的身坯,自趙老師抽打之後也好像變得更窄更瘦,腔子裡的每一個髒器,卻好像變得很大、很大,擠得裡面一點空隙不剩,隻要輕輕一喘,肺部一個極輕微的收縮、起伏,就擠壓、脹迫得兩肋徹疼。
葉蓮子脫去吳為身上的衣物,讓她一絲不挂地躺在床上。
現在,再輕、再薄的衣物也會讓吳為感到壓痛。
吳為覺得暢快多了,她小心翼翼,一小口、一小口地喘息着。
葉蓮子說:“乖,你哭吧,哭吧,哭了就不疼了。
” 雖則有“哭天天不應,哭地地不靈”那句老話,可是對一無所有、走投無路的人來說,哭泣還是他們惟一不需代價、老本兒就能得到的一點安慰。
可是幼年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吳為不愛哭,不像後來,動不動就涕淚交流。
就是被人打成這個樣子,她也不哭不鬧,隻是瞪着眼睛熬。
就像每次得了重症,無醫無藥,靠的也是一個熬,從不像别的孩子那樣又哭又鬧,倒讓葉蓮子分外心疼。
她隻是握住葉蓮子放在她身旁的手,眼睛裡滿是與十歲年齡極不相稱的悲涼和疑惑。
與父親的眉眼相去很遠的趙老師,讓她想起遠在香港和桂林的日子,還有父親砸在她身上的烙鐵。
烙鐵呼嘯、夾裹着鐵鏽味的風,砸在她的小肚子上,小肚子立刻鼓起一個又紫又紅的包,等到那些鼓包退色的時候,就有一種仁慈的癢覺。
她伸出小手指,輕輕地撓着它,尤其坐在吹着風的樹陰下,真是一種消消停停的享受。
或是捉住她的兩條腿,像掄起一隻車輪,往地闆上咚、咚地摔去。
摔得她眼冒金星,不知道頭長在腳上,還是腳長在頭上。
她不解的是她做錯了什麼。
在父親面前,她絕對是個守規矩的模範兒童。
不像她揭發趙老師漏題,總還有個挨打的理由。
父親為什麼那樣恨她,打她? 如果說從父親那裡得到的有關男性暴力的體驗,還隻是一個男人的問題,那麼趙老師的毒打,就可以使她對男性的暴力做一個總體的總結了。
葉蓮子誤以為吳為的悲涼和疑惑是創傷過重造成的癡呆。
她自譴自責,怨恨自己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孩子,揪心地對吳為說:“媽對不起你,媽對不起你……” 吳為搖搖頭,說:“媽——”她實在不明白,葉蓮子的這個“對不起”,和她出生十年來也許算不得離奇的遭際,有什麼關系。
在這個十歲的悲涼和疑惑之後,她認定這個世界上,惟有葉蓮子身後,于她才是一個絕對安全的去處,并躲進這個隻會哭泣的葉蓮子身後,從此再沒有,也不肯從葉蓮子的身後走出來了。
6 她們的困境,可從吳為六七歲時寫給顧秋水的一封信中,略見一二。
吳為用來寫信的那張紙,顯然不是從小學生的筆記本上撕下來的,不是。
她算是失學在家,從墨荷的父親,那個地主兼業餘獵人就傳下來的對知識的熱愛,到了葉蓮子這裡,是連一個小學生的學費也交不起了。
吳為自然也就沒有一個小學生必備的筆記本。
那是從葉蓮子用來糊窗的紙上裁下來的一小塊黃麻紙。
’抗戰勝利後的那個冬天就要來臨,葉蓮子不得不破費一點錢,把後牆上那漏風的窗戶糊上。
後牆外,曾是張學良将軍衛隊營十分荒闊的操場。
從“工合”遣散出來的葉蓮子,又變成童年那個寄存在他人家裡的包裹,因為轉手又轉手,誰也不記得那包裹的主人了。
可是為了一口飯吃,她隻得拉下面皮,輾轉于關系中的關系,最後來到西安,投靠張學良将軍的姐姐張冠英老夫人。
建國巷裡,張學良将軍衛隊營的幾十間房子,自西安事變後已是人去樓空。
張老夫人想,空着也是空着。
就把葉蓮子母女安排在大院盡西北角的一間營房裡。
除了張老夫人自己帶着孩子住在大院套着的小院裡,大院裡還住着近二十家随張學良将軍一同來到西安的東北軍舊人。
房租不收。
那一間不交租金的房子,是張老夫人對她們最大的援助。
起始,張老夫人還在大院中辦有一個印染廠,畢業于立信會計學校的葉蓮子,還在那個印染廠勝任過會計的職務。
可是生長在遼闊的黑土地上,并跟随家人過慣戎馬倥偬生活的張老夫人,卻無法在這方寸之地上輾轉騰挪,印染廠隻好關張。
葉蓮子在那個印染廠的工齡,以日而計。
一九四五年的張冠英老夫人,處境已經相當困難。
和葉蓮子可以說是同病相憐,丈夫有了别的女人,把她和孩子們抛棄了。
她不愧是張作霖的女兒,抄起一杆槍就瞄準了她的丈夫,她孩子們的爹。
那個腦後挽了個髻兒,身穿一件沒有腰身的直筒黑布旗袍,持着一杆長槍而不是手槍站在硬風地裡的女人,真是頂天立地。
不過到底夫妻一場,還是給丈夫留了條後路,“我是一槍撂倒你還是你就此滾出家門,從此不再照面?” 丈夫決定從此不再照面。
幸虧娘家有錢,她把幾個孩子拉巴出來了。
東北軍自九一八事變進關後,不論職位高低,過的都是坐吃山空的典當日子。
張學良将軍被蔣介石軟禁之後,連張冠英老夫人,也不得不靠變賣首飾度日。
當時西安泰豐煙草公司經理、西安大華紗廠廠長,沒少低價收購她的翡翠、珍珠,最後她剩下的可能就是一個琥珀煙嘴。
二小姐、三小姐用粗呢子做兩件大衣就算是好衣服了,整天吃的也是大醬拌茄子。
張冠英老夫人隻能冬天是身黑布棉袍,夏天是件黑綢大褂。
吳為那時經常出人張老夫人家,為張老夫人的幾個兒女唱歌跳舞,或跟着留聲機一起唱《松花江上》《漁光曲》,特别是葉蓮子最愛唱的《秋水伊人》,那歌詞和顧秋水的名字、葉蓮子的遭際不謀而合。
有時,聽着聽着吳為咿咿呀呀、童聲童氣不着調的唱詞,她會澀澀地啞然一笑,這首歌可不就是為她而寫的?難怪一開始就對它情有獨鐘。
吳為經常出入張家,還藏着一個對葉蓮子也不肯承認的目的,如果碰上開飯的時候,他們會賞她一頓飯吃,一頓可以吃飽的飯。
更特别地為着“演出”後,那幾個姐妹兄弟獎勵她的幾個沙果或一個石榴。
好事的吳為,在張老夫人家還煽動了一次“革命”。
丫頭翠環是河南逃難過來的難民,家裡生活無着,她媽不得不給她插個草棍兒,打算把她賣了。
張老夫人雖則到了靠變賣首飾度日的地步,倒常讓廚子蒸一大堆饅頭,拿到大門外施舍逃難的人。
翠環她媽在門外排隊領饅頭,一眼就看出張家的慈善,抽冷子鑽進大門,進門就下跪,央告張老夫人把翠環買下。
翠環來到後,什麼也不多、什麼也不少地和大家一起吃着大醬拌茄子。
可是翠環的心很大。
幾十年後,她用這個關系,讓女兒上了大學,又在女兒大學畢業後,用這個關系分配在張學良紀念館工作。
可她根本不提“丫頭”這段事。
三小姐走的時候甚至還給翠環找了婆家,聘姑娘一樣把她聘了出去。
可是她太懶,二小姐隻說了句讓她以後幹事勤快點,她就不樂意了。
然後就出了吳為鼓動她造反出逃的事。
翠環沒有出逃,她上哪兒逃?哪兒有這裡的日子好?她一不出逃,就把吳為鼓動她造反出逃的事禀報了張老夫人。
張老夫人隻問了吳為一句:“是你給翠環出的主意,讓她逃跑呀?” 吳為從小就愛幹這種“沒有抓住偷牛的,倒抓住了拔橛的”事。
即便葉蓮子再舍不得,顧秋水離開寶雞時不便帶走的皮鞋、西服等等,也隻好一一進了當鋪。
那一件件衣物,都是她的所愛,她的一個念想,好像押着顧秋水的這些衣物,就押着一份團聚的希望,押着一份顧秋水回心轉意的可能。
當她不得不典當自己營造的這份前途、希望時,和自殺有什麼兩樣? 她站在當鋪高高的櫃台下,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等有錢的時候再把它們贖回來。
可是直到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她也沒能把顧秋水的衣物贖回一件。
不過三小姐在西京招待所(相當于西安彼時的五星級飯店)舉行婚禮時,葉蓮子還是參加了那個婚禮。
參加婚禮的差不多都是東北軍裡的舊人,盡管顧秋水已經不認她這個妻子,她也不能給顧秋水丢人。
她體面地要了一輛人力車,夾着一隻裡面除了那筆車費,一分錢也不多、一分錢也不少的手袋,特地換上那件留待求職或應付“場面”的、鑲有深灰窄邊的淺灰旗袍,大襟上還别了一條雪白的手帕,到婚禮上去了。
未來的女人吳為仰望着葉蓮子,開始了如何做一個優雅女人的基礎課。
離開顧秋水以後,吳為一直跟着葉蓮子為一口飯而掙紮,從來沒有機會看到一個正式的葉蓮子。
長大以後,她多次對葉蓮子說:“我真不明白,您怎麼會嫁給了老顧?真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 等到她們母女在那一間營房落下腳的時候,營房後的操場,已在日機轟炸下變成彈坑累累的荒地,零亂地注解着一個戰亂的時代,與沒膝的荒草,相輔相依成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景象。
據說夜深人靜的時刻,還有東北軍人的遊魂出沒其間。
荒地四周,散漫地長着一片片楊樹林。
楊樹是一種模棱兩可的樹,是看人眼色行事的樹,或是說善解人意的樹。
人們歡樂的時候,它就在風中歡唱,一片片樹葉,拍着手兒似的嘩嘩響;人們憂傷的時候,它就在風中蕭瑟地唱起“梧桐夜雨”。
特别是晚秋,滿院秋蟲唧唧的時節,除了蕭瑟的“梧桐夜雨”,楊樹葉子還一陣陣刷刷落下,伴着吳為無憂無慮的酣聲,讓葉蓮子更難入睡。
她又愁生活無着,又愁吳為還沒有冬天禦寒的棉衣,又愁沒錢讓吳為上學……一個人有那麼多的事情可愁悶。
其實不論哪個時代,人人都有很多可愁的事,但身邊至少還有幾個或一個商讨主意的人。
她把吳為摟了又摟;把那床小薄被往吳為身上更緊地掖了掖。
唉,吳為,吳為,你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呢? 長大又怎麼樣?長大後的吳為帶給葉蓮子的災難,比被顧秋水抛棄後的饑寒交迫、無依無靠,更加深重。
所以葉蓮子在冬天到來之際,不得不破費一點錢,買些黃麻紙來糊後牆上那漏風的窗,吳為也才有可能從那糊窗紙上裁下一小塊,開始她平生的第一篇創作。
7 不知道吳為給她父親那封信,算不算她的第一篇創作?但那無疑是她課外作業之外的第一次作業。
她用一本書代替尺子比着,先用鉛筆在那一小塊不規格的黃麻紙上畫出一條條橫格,如果沒有那些橫格為依據,她不可能在一張無依無靠的紙上,寫出一行行整齊的字。
她希望她的爸爸覺得她字寫得不錯,信也寫得不錯,那麼他也許會寄給她們一點錢,作為對她的獎勵,也許她就可以用那筆錢交學費。
她讀書很不用功,但是真到沒書可讀的時候,她就知道事情不妙,可能因為失學總是和沒飯吃聯系在一起的緣故。
就算如今中學的繪圖課上,有了丁字尺的幫助,也不一定能把一條橫線畫得盡善盡美,何況一個隻有幾歲、心浮氣躁的吳為?任憑她如何努力,也很難在一本書的比照下,将那些橫格畫得勻稱。
而吳為那時的幾歲和現在孩子們的幾歲無法相比,那是貧瘠、沒有見識的幾歲。
那些橫格,大多一頭寬、一頭窄,還有一條橫線,因為她的鉛筆一滑,從她期望的走向上出溜出來,分出一個小岔兒。
不過她的确寫得非常整齊。
她拿起毛筆,用幼稚的筆迹寫着——爸爸:一年不見了,現在很是想念您,您現在好嗎?現在西安很冷,我還沒有棉衣穿,現在方阿姨給我一件衣服,媽媽現在正在給我改小。
媽媽現在也找不到工作,我們現在沒有錢,所以我還沒有上學。
您那裡冷嗎?您現在穿上棉衣了嗎?請常常來信。
現在您的身體好嗎?請您寫信言明。
我很好,媽媽問您現在好。
女兒 民國三十三年 十一月十九日晚 她在信裡無的放矢地用了很多個“現在”,從這封信裡,實在看不出她有當作家的天分。
對于吳為這封精雕細刻的信,顧秋水的回信是——親愛的孩子: 你的信我收到了,鄒伯伯又回重慶去了,叫你媽給他去信,讓他給你們一點幫助。
爸爸 十二月二十七日 不多不少,連日期、标點符号在内,一共五十一個宇塊。
吳為也沒有得到她預想中的獎勵。
這樣比起來,胡秉宸和白帆的離婚,可以說是相當負責,相當有良心。
對于白帆提出的任何要求,二話不講,簽字畫押。
由白帆起草的第一号文件是—— 一、現有住房在沒有更妥善的安排辦法之前,由白帆同志全部占有,胡秉宸同志隻可用樓下朝北一個小間。
子女原住室不變,客廳、飯廳為公用。
待住房問題有了妥善的安排,經雙方協商後另行解決。
二、家中所有用具,除子女已有的外,無論何時分用,均由白帆同志首先選擇,所餘部分由胡秉宸同志使用。
三、白帆同志的保姆費,由胡秉宸同志永久負擔,并從他月工資收入中抽出百分之二十,補貼白帆同志的生活。
在住房尚未妥善解決之前,房租水電等一應費用,也由胡秉宸同志負擔。
以上所有費用,由胡秉宸同志的秘書代領,後交白帆同志安排使用。
此外附有信件一封——親愛的同志,我珍愛的丈夫:可能以後就該稱呼“前”丈夫了?至少允許我現在,再從心底發出一次這樣的呼叫吧。
往日的愛情,已經永遠消逝,幸福的回憶,像夢一樣留在我心頭。
你的笑容和美麗的眼睛,帶給我幸福并照亮我青春的生命。
但是幸福不長久,歡樂變憂愁,那甜蜜的愛情從此就永遠離開我,在我心裡隻留下痛苦,啊,我獨自悲傷地歎息。
上面是一首小夜曲,也唱出了我的心情,錄以獻你。
我為什麼失去了愛情,失去了你?那是一個複雜而又曲折的故事。
回憶過去四十年,解放前我們相處得不好,原因和責任雙方都有,明人何須細說。
當然你不曾虐待我,正如西方紳士還總是為婦女讓座那樣蠻有教養。
然而解放後,我們的感情卻是好的。
所以我仍然相信,既失去,又沒有完全失去你。
眼下近在咫尺,卻如隔關山萬重;日後誰又知道呢?電許萬重關山從頭越,一切從零又開始。
誰說時光不能倒轉?不,冬去春來、周而複始本是規律,而決定的因素是:你不是那樣忘情的、無情的人。
而你,留給我那麼多美好的回憶…… 當然,也許這隻是呓語,那就博你一粲。
白帆 他們二人在處理離婚案的務實精神以及浪漫情懷的表述方面,那種一刀下去,既保持了切割面光潔度的高系數,又使務實和浪漫精神兩相得彰的行為方式,不但在他們那一代人中間,即便在現代人中間也算思想超前。
退一萬步說,即便沒有這份文件,白帆還有婦女
葉蓮子把吳為肋骨上的闆痕數了又數,就是數不清楚。
它們黑紫、黑紫,一條摞一條地錯疊在吳為細瘦的前胸後背,讓她何從辨數?她也一遍又一遍于事無補地問道:“還疼不疼?” 此外,葉蓮子還有什麼可說? 再不就舉着一雙淚眼,向側立一旁的泥塑神胎默默祈禱:保佑我們這對流浪天涯的母女,保佑、保佑吳為平安無事吧! 她們剛剛流落丹陽觀并住進這間側殿的時候,半夜裡,常有勁風平地而起,長驅直人地推開插着門闩的兩扇殿門,不是推開一條窄縫,而是向左右兩邊徹底攤平。
天光随之劈門而人,照亮一座座側立一旁的泥塑神胎,點亮他們兇神惡煞的雙目,一個個目光如炬地逼視着她和吳為,讓她們逃也無處逃、呼也呼不出地定在那一處安身立命的側殿裡。
那插着門闩的殿門何以自動開啟?讓她們好生驚懼;門扇在風中發出哐哐的聲響,似有許多人來來往往,出出人人。
更有塬的低嘯長吟,陰幽幽地傳送過來。
直到很久以後,他們才能兩不相關地各行其是。
等到他們可以兩不相關、各行其是的時候,那平地而起的勁風也不再光顧,似與她們母女,已成莫逆。
吳為很疼,可是她搖搖頭,對守着自己的媽媽深情地笑了笑。
“不疼,就是喘氣的時候裡面不舒服。
”她把眼睛垂下,瞟了瞟自己的小胸脯。
這個從小就營養不良的肋骨上,本就沒有多少皮肉,就連那點不多的皮肉,似乎也讓趙老師的闆子抽飛了。
似乎被闆子刮得一幹二淨的肋骨,就沒有一點遮擋、血糊拉拉地暴露在任人随意蹂躏的狀态下。
她本就細瘦的身坯,自趙老師抽打之後也好像變得更窄更瘦,腔子裡的每一個髒器,卻好像變得很大、很大,擠得裡面一點空隙不剩,隻要輕輕一喘,肺部一個極輕微的收縮、起伏,就擠壓、脹迫得兩肋徹疼。
葉蓮子脫去吳為身上的衣物,讓她一絲不挂地躺在床上。
現在,再輕、再薄的衣物也會讓吳為感到壓痛。
吳為覺得暢快多了,她小心翼翼,一小口、一小口地喘息着。
葉蓮子說:“乖,你哭吧,哭吧,哭了就不疼了。
” 雖則有“哭天天不應,哭地地不靈”那句老話,可是對一無所有、走投無路的人來說,哭泣還是他們惟一不需代價、老本兒就能得到的一點安慰。
可是幼年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吳為不愛哭,不像後來,動不動就涕淚交流。
就是被人打成這個樣子,她也不哭不鬧,隻是瞪着眼睛熬。
就像每次得了重症,無醫無藥,靠的也是一個熬,從不像别的孩子那樣又哭又鬧,倒讓葉蓮子分外心疼。
她隻是握住葉蓮子放在她身旁的手,眼睛裡滿是與十歲年齡極不相稱的悲涼和疑惑。
與父親的眉眼相去很遠的趙老師,讓她想起遠在香港和桂林的日子,還有父親砸在她身上的烙鐵。
烙鐵呼嘯、夾裹着鐵鏽味的風,砸在她的小肚子上,小肚子立刻鼓起一個又紫又紅的包,等到那些鼓包退色的時候,就有一種仁慈的癢覺。
她伸出小手指,輕輕地撓着它,尤其坐在吹着風的樹陰下,真是一種消消停停的享受。
或是捉住她的兩條腿,像掄起一隻車輪,往地闆上咚、咚地摔去。
摔得她眼冒金星,不知道頭長在腳上,還是腳長在頭上。
她不解的是她做錯了什麼。
在父親面前,她絕對是個守規矩的模範兒童。
不像她揭發趙老師漏題,總還有個挨打的理由。
父親為什麼那樣恨她,打她? 如果說從父親那裡得到的有關男性暴力的體驗,還隻是一個男人的問題,那麼趙老師的毒打,就可以使她對男性的暴力做一個總體的總結了。
葉蓮子誤以為吳為的悲涼和疑惑是創傷過重造成的癡呆。
她自譴自責,怨恨自己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孩子,揪心地對吳為說:“媽對不起你,媽對不起你……” 吳為搖搖頭,說:“媽——”她實在不明白,葉蓮子的這個“對不起”,和她出生十年來也許算不得離奇的遭際,有什麼關系。
在這個十歲的悲涼和疑惑之後,她認定這個世界上,惟有葉蓮子身後,于她才是一個絕對安全的去處,并躲進這個隻會哭泣的葉蓮子身後,從此再沒有,也不肯從葉蓮子的身後走出來了。
6 她們的困境,可從吳為六七歲時寫給顧秋水的一封信中,略見一二。
吳為用來寫信的那張紙,顯然不是從小學生的筆記本上撕下來的,不是。
她算是失學在家,從墨荷的父親,那個地主兼業餘獵人就傳下來的對知識的熱愛,到了葉蓮子這裡,是連一個小學生的學費也交不起了。
吳為自然也就沒有一個小學生必備的筆記本。
那是從葉蓮子用來糊窗的紙上裁下來的一小塊黃麻紙。
’抗戰勝利後的那個冬天就要來臨,葉蓮子不得不破費一點錢,把後牆上那漏風的窗戶糊上。
後牆外,曾是張學良将軍衛隊營十分荒闊的操場。
從“工合”遣散出來的葉蓮子,又變成童年那個寄存在他人家裡的包裹,因為轉手又轉手,誰也不記得那包裹的主人了。
可是為了一口飯吃,她隻得拉下面皮,輾轉于關系中的關系,最後來到西安,投靠張學良将軍的姐姐張冠英老夫人。
建國巷裡,張學良将軍衛隊營的幾十間房子,自西安事變後已是人去樓空。
張老夫人想,空着也是空着。
就把葉蓮子母女安排在大院盡西北角的一間營房裡。
除了張老夫人自己帶着孩子住在大院套着的小院裡,大院裡還住着近二十家随張學良将軍一同來到西安的東北軍舊人。
房租不收。
那一間不交租金的房子,是張老夫人對她們最大的援助。
起始,張老夫人還在大院中辦有一個印染廠,畢業于立信會計學校的葉蓮子,還在那個印染廠勝任過會計的職務。
可是生長在遼闊的黑土地上,并跟随家人過慣戎馬倥偬生活的張老夫人,卻無法在這方寸之地上輾轉騰挪,印染廠隻好關張。
葉蓮子在那個印染廠的工齡,以日而計。
一九四五年的張冠英老夫人,處境已經相當困難。
和葉蓮子可以說是同病相憐,丈夫有了别的女人,把她和孩子們抛棄了。
她不愧是張作霖的女兒,抄起一杆槍就瞄準了她的丈夫,她孩子們的爹。
那個腦後挽了個髻兒,身穿一件沒有腰身的直筒黑布旗袍,持着一杆長槍而不是手槍站在硬風地裡的女人,真是頂天立地。
不過到底夫妻一場,還是給丈夫留了條後路,“我是一槍撂倒你還是你就此滾出家門,從此不再照面?” 丈夫決定從此不再照面。
幸虧娘家有錢,她把幾個孩子拉巴出來了。
東北軍自九一八事變進關後,不論職位高低,過的都是坐吃山空的典當日子。
張學良将軍被蔣介石軟禁之後,連張冠英老夫人,也不得不靠變賣首飾度日。
當時西安泰豐煙草公司經理、西安大華紗廠廠長,沒少低價收購她的翡翠、珍珠,最後她剩下的可能就是一個琥珀煙嘴。
二小姐、三小姐用粗呢子做兩件大衣就算是好衣服了,整天吃的也是大醬拌茄子。
張冠英老夫人隻能冬天是身黑布棉袍,夏天是件黑綢大褂。
吳為那時經常出人張老夫人家,為張老夫人的幾個兒女唱歌跳舞,或跟着留聲機一起唱《松花江上》《漁光曲》,特别是葉蓮子最愛唱的《秋水伊人》,那歌詞和顧秋水的名字、葉蓮子的遭際不謀而合。
有時,聽着聽着吳為咿咿呀呀、童聲童氣不着調的唱詞,她會澀澀地啞然一笑,這首歌可不就是為她而寫的?難怪一開始就對它情有獨鐘。
吳為經常出入張家,還藏着一個對葉蓮子也不肯承認的目的,如果碰上開飯的時候,他們會賞她一頓飯吃,一頓可以吃飽的飯。
更特别地為着“演出”後,那幾個姐妹兄弟獎勵她的幾個沙果或一個石榴。
好事的吳為,在張老夫人家還煽動了一次“革命”。
丫頭翠環是河南逃難過來的難民,家裡生活無着,她媽不得不給她插個草棍兒,打算把她賣了。
張老夫人雖則到了靠變賣首飾度日的地步,倒常讓廚子蒸一大堆饅頭,拿到大門外施舍逃難的人。
翠環她媽在門外排隊領饅頭,一眼就看出張家的慈善,抽冷子鑽進大門,進門就下跪,央告張老夫人把翠環買下。
翠環來到後,什麼也不多、什麼也不少地和大家一起吃着大醬拌茄子。
可是翠環的心很大。
幾十年後,她用這個關系,讓女兒上了大學,又在女兒大學畢業後,用這個關系分配在張學良紀念館工作。
可她根本不提“丫頭”這段事。
三小姐走的時候甚至還給翠環找了婆家,聘姑娘一樣把她聘了出去。
可是她太懶,二小姐隻說了句讓她以後幹事勤快點,她就不樂意了。
然後就出了吳為鼓動她造反出逃的事。
翠環沒有出逃,她上哪兒逃?哪兒有這裡的日子好?她一不出逃,就把吳為鼓動她造反出逃的事禀報了張老夫人。
張老夫人隻問了吳為一句:“是你給翠環出的主意,讓她逃跑呀?” 吳為從小就愛幹這種“沒有抓住偷牛的,倒抓住了拔橛的”事。
即便葉蓮子再舍不得,顧秋水離開寶雞時不便帶走的皮鞋、西服等等,也隻好一一進了當鋪。
那一件件衣物,都是她的所愛,她的一個念想,好像押着顧秋水的這些衣物,就押着一份團聚的希望,押着一份顧秋水回心轉意的可能。
當她不得不典當自己營造的這份前途、希望時,和自殺有什麼兩樣? 她站在當鋪高高的櫃台下,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等有錢的時候再把它們贖回來。
可是直到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她也沒能把顧秋水的衣物贖回一件。
不過三小姐在西京招待所(相當于西安彼時的五星級飯店)舉行婚禮時,葉蓮子還是參加了那個婚禮。
參加婚禮的差不多都是東北軍裡的舊人,盡管顧秋水已經不認她這個妻子,她也不能給顧秋水丢人。
她體面地要了一輛人力車,夾着一隻裡面除了那筆車費,一分錢也不多、一分錢也不少的手袋,特地換上那件留待求職或應付“場面”的、鑲有深灰窄邊的淺灰旗袍,大襟上還别了一條雪白的手帕,到婚禮上去了。
未來的女人吳為仰望着葉蓮子,開始了如何做一個優雅女人的基礎課。
離開顧秋水以後,吳為一直跟着葉蓮子為一口飯而掙紮,從來沒有機會看到一個正式的葉蓮子。
長大以後,她多次對葉蓮子說:“我真不明白,您怎麼會嫁給了老顧?真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 等到她們母女在那一間營房落下腳的時候,營房後的操場,已在日機轟炸下變成彈坑累累的荒地,零亂地注解着一個戰亂的時代,與沒膝的荒草,相輔相依成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景象。
據說夜深人靜的時刻,還有東北軍人的遊魂出沒其間。
荒地四周,散漫地長着一片片楊樹林。
楊樹是一種模棱兩可的樹,是看人眼色行事的樹,或是說善解人意的樹。
人們歡樂的時候,它就在風中歡唱,一片片樹葉,拍着手兒似的嘩嘩響;人們憂傷的時候,它就在風中蕭瑟地唱起“梧桐夜雨”。
特别是晚秋,滿院秋蟲唧唧的時節,除了蕭瑟的“梧桐夜雨”,楊樹葉子還一陣陣刷刷落下,伴着吳為無憂無慮的酣聲,讓葉蓮子更難入睡。
她又愁生活無着,又愁吳為還沒有冬天禦寒的棉衣,又愁沒錢讓吳為上學……一個人有那麼多的事情可愁悶。
其實不論哪個時代,人人都有很多可愁的事,但身邊至少還有幾個或一個商讨主意的人。
她把吳為摟了又摟;把那床小薄被往吳為身上更緊地掖了掖。
唉,吳為,吳為,你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呢? 長大又怎麼樣?長大後的吳為帶給葉蓮子的災難,比被顧秋水抛棄後的饑寒交迫、無依無靠,更加深重。
所以葉蓮子在冬天到來之際,不得不破費一點錢,買些黃麻紙來糊後牆上那漏風的窗,吳為也才有可能從那糊窗紙上裁下一小塊,開始她平生的第一篇創作。
7 不知道吳為給她父親那封信,算不算她的第一篇創作?但那無疑是她課外作業之外的第一次作業。
她用一本書代替尺子比着,先用鉛筆在那一小塊不規格的黃麻紙上畫出一條條橫格,如果沒有那些橫格為依據,她不可能在一張無依無靠的紙上,寫出一行行整齊的字。
她希望她的爸爸覺得她字寫得不錯,信也寫得不錯,那麼他也許會寄給她們一點錢,作為對她的獎勵,也許她就可以用那筆錢交學費。
她讀書很不用功,但是真到沒書可讀的時候,她就知道事情不妙,可能因為失學總是和沒飯吃聯系在一起的緣故。
就算如今中學的繪圖課上,有了丁字尺的幫助,也不一定能把一條橫線畫得盡善盡美,何況一個隻有幾歲、心浮氣躁的吳為?任憑她如何努力,也很難在一本書的比照下,将那些橫格畫得勻稱。
而吳為那時的幾歲和現在孩子們的幾歲無法相比,那是貧瘠、沒有見識的幾歲。
那些橫格,大多一頭寬、一頭窄,還有一條橫線,因為她的鉛筆一滑,從她期望的走向上出溜出來,分出一個小岔兒。
不過她的确寫得非常整齊。
她拿起毛筆,用幼稚的筆迹寫着——爸爸:一年不見了,現在很是想念您,您現在好嗎?現在西安很冷,我還沒有棉衣穿,現在方阿姨給我一件衣服,媽媽現在正在給我改小。
媽媽現在也找不到工作,我們現在沒有錢,所以我還沒有上學。
您那裡冷嗎?您現在穿上棉衣了嗎?請常常來信。
現在您的身體好嗎?請您寫信言明。
我很好,媽媽問您現在好。
女兒 民國三十三年 十一月十九日晚 她在信裡無的放矢地用了很多個“現在”,從這封信裡,實在看不出她有當作家的天分。
對于吳為這封精雕細刻的信,顧秋水的回信是——親愛的孩子: 你的信我收到了,鄒伯伯又回重慶去了,叫你媽給他去信,讓他給你們一點幫助。
爸爸 十二月二十七日 不多不少,連日期、标點符号在内,一共五十一個宇塊。
吳為也沒有得到她預想中的獎勵。
這樣比起來,胡秉宸和白帆的離婚,可以說是相當負責,相當有良心。
對于白帆提出的任何要求,二話不講,簽字畫押。
由白帆起草的第一号文件是—— 一、現有住房在沒有更妥善的安排辦法之前,由白帆同志全部占有,胡秉宸同志隻可用樓下朝北一個小間。
子女原住室不變,客廳、飯廳為公用。
待住房問題有了妥善的安排,經雙方協商後另行解決。
二、家中所有用具,除子女已有的外,無論何時分用,均由白帆同志首先選擇,所餘部分由胡秉宸同志使用。
三、白帆同志的保姆費,由胡秉宸同志永久負擔,并從他月工資收入中抽出百分之二十,補貼白帆同志的生活。
在住房尚未妥善解決之前,房租水電等一應費用,也由胡秉宸同志負擔。
以上所有費用,由胡秉宸同志的秘書代領,後交白帆同志安排使用。
此外附有信件一封——親愛的同志,我珍愛的丈夫:可能以後就該稱呼“前”丈夫了?至少允許我現在,再從心底發出一次這樣的呼叫吧。
往日的愛情,已經永遠消逝,幸福的回憶,像夢一樣留在我心頭。
你的笑容和美麗的眼睛,帶給我幸福并照亮我青春的生命。
但是幸福不長久,歡樂變憂愁,那甜蜜的愛情從此就永遠離開我,在我心裡隻留下痛苦,啊,我獨自悲傷地歎息。
上面是一首小夜曲,也唱出了我的心情,錄以獻你。
我為什麼失去了愛情,失去了你?那是一個複雜而又曲折的故事。
回憶過去四十年,解放前我們相處得不好,原因和責任雙方都有,明人何須細說。
當然你不曾虐待我,正如西方紳士還總是為婦女讓座那樣蠻有教養。
然而解放後,我們的感情卻是好的。
所以我仍然相信,既失去,又沒有完全失去你。
眼下近在咫尺,卻如隔關山萬重;日後誰又知道呢?電許萬重關山從頭越,一切從零又開始。
誰說時光不能倒轉?不,冬去春來、周而複始本是規律,而決定的因素是:你不是那樣忘情的、無情的人。
而你,留給我那麼多美好的回憶…… 當然,也許這隻是呓語,那就博你一粲。
白帆 他們二人在處理離婚案的務實精神以及浪漫情懷的表述方面,那種一刀下去,既保持了切割面光潔度的高系數,又使務實和浪漫精神兩相得彰的行為方式,不但在他們那一代人中間,即便在現代人中間也算思想超前。
退一萬步說,即便沒有這份文件,白帆還有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