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1
那天早晨的霧很濃,朝陽也還沒有翻過塬頭,它從塬背後散放出來的光影也很懵懂。
半個多世紀前的霧不但很濃、很純粹,連太陽也和現在很不相同,一副清純的樣子,不像現在這樣勉為其難,愁眉苦臉,憂心忡忡。
那時的太陽、霧們、鳥兒們……天地間萬物和吳為的關系也比現在深刻。
不像現在,不知是她抛棄了它們還是它們抛棄了她,總之是兩不相關。
沒有充分燃燒的秫稭稈的濕氣,從每個黢黑的窯洞口澀澀地冒出,與濃稠的霧氣勾兌在一起,聚散在農家長滿衰草的窯頂上。
聚散在每孔窯口差不多都長着的那棵因為缺水,幾十年也長不大,因而就長得風姿綽約的松樹上。
聚散在不明白為什麼,老是長得委委屈屈的各種樹梢上。
聚散在殘挂枝頭,卻為寒素的山坳勾勒出點點彩頭的柿子上……那時候的秋天也很冷,吳為的鼻頭和指尖讓寒氣夾得緊疼。
莊稼茬兒上、樹上、灌木上、茅草上,已經挂霜,霜氣倒是很薄,毛乎乎的,哈口氣就融了。
她一路走,一路惹是生非地對着路邊那挂霜的茅草哈氣。
茅草上的霜氣,又順着她的嗓子湧進她的腔子,她的腔子裡也就挂上一層爽冽的霜氣。
她仰起頭,亮着滿是霜氣的嗓子,對着四周的塬一聲聲喊唱。
她的喊唱穿雲破霧,不知天高地厚地在天地間悠遊,然後仰着臉兒,靜待着塬返給她一個回響。
來了,來了,去了,去了…… 四周的塬,卻沒有返給她一個清亮亮的回。
向,而是一疊更遠一疊地把她的喊唱遞向無際,一任它漾開,消散。
她停下腳步,辨析着這個越離越遠的回答。
不要說她那個隻有十年資曆的腦子,就是一個聖明的腦子,恐怕也不能參悟塬的這個回答。
她正是揣着那個越走越遠的回答,來到粗約六人抱的老槐樹下,并在那棵老槐樹下,生發出寫一本書韻癡願。
然後一擡頭,看到老槐樹上貼着一張黃表紙,上面用清揚俊逸、淩鋒力骨的柳體楷書寫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光。
在閉塞的關中,倒有的是好寫家。
自古以來那本就是藏龍卧虎的地方,傳說黃帝的史官、漢文字的創造者倉颉,就累死在離零孤村十五公裡的岐山縣。
可惜她那時還不知道岐山縣有個倉颉廟,不曾到那裡頂禮膜拜。
吳為的眼睛,像所有固執而又容易癡迷的人那樣,一把抓住那些柳公權體,把那陌生的囑托朗朗地念了三遍,相信那夜哭的孩子就此會有安靜的睡眠。
以後的以後,就像那個早上一樣,她确信自己的認真真能給他人一些什麼,也相信随便哪一個人經過這裡,都會像她這樣認真地念上三遍。
這陌生的信賴,實實在在感動了她。
一個不曾謀面、被困頓煩擾的陌生人,竟把這等解救的重任,委托給不相識的她以及其他不相識的人,并相信可以得到人們熱誠的幫助。
此外,還有一點惟恐不能勝任的不安,因為這張黃表紙,如此輕易、因而就無比沉重地把信賴交給了如她這樣一個不谙世事的少年。
于是她的臉上便顯出一副無遮無攔而又心事重重的樣子,這種臉相就此留在她的臉上,風吹雨打也不曾蝕損。
這就是那天早上她經過老槐樹的時候發生的兩件事。
雖然她一生沒有皈依過任何宗教,然而她離開那棵老槐樹的時候,就像對什麼許下了諾言,知道從此以後是不可背叛的了。
但不可背叛什麼,卻不很清楚。
在她沒有發瘋之前,就常常似真似幻地懸浮在那棵華冠如蓋的老槐樹四周,特别是她深感困頓的時節。
她的記憶,取向确實有些特别。
不像很多孩子的記憶,隻包羅着兒時的童真,她卻操勞地記住一些不該由她記住的事物。
許多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當初看似無可領會意義的場景,偏偏搶占了她自兩歲到十歲的那個年齡段,甚至以後的生命空間。
後來驗證,那些場景,樁樁件件,很有輕重。
好比說天津河南地(如今那個地段早巳埋葬在某棟高樓大廈的下面),那個窄長低窪的院子,她甚至能畫出那個院子的形狀和幾間小屋的布局。
二太太家的樓梯; 夜半,水的呼嘯,風的嗚咽,乘風乘水斷續而至的哭聲; 葉蓮子的血; 柳州的橋; 陷入彌天大火; 一個兩歲的孩子,怎麼能懂得把對爾後一生最具本質意義的沉澱物,從生活的雜湯裡撈出? 2 自吳為在一九四八年這個秋天的早晨寫下那個句子後,發生了很多事。
也許她等的就是這些事情的發生。
那時候,吳為還不認識這個“霾”字,把它念做“狸”。
可能她在一本不知該看還是不該看,更不知看懂還是沒看懂的書裡看到了這個字,并不知為什麼為這個字所動,錯以為那是一個和濕漉漉、冷飕飕、不清不楚的陰暗天氣,或一種她暫時還不明白,但已能感知、深不能測的朕兆有關。
那一年,她十歲,小學四年級。
十歲的孩子還在讀四年級,應該算是超齡生。
但不是因為留級,而是葉蓮子交不起學費,有一陣子,吳為不得不陪着失業的葉蓮子失學在家。
吳為後來果然成為一名作家,但她決定要寫一部書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作家,她隻是想寫一本書而已。
也不知道有一天她會成功,會從這個土坳坳走向世界的很多地方。
更不知道日後有一天她會陷在這個想法裡不能自拔,上帝給我們的本是一個全新的人;我們還給他的卻是一個殘缺不全、破爛不堪的皮囊和靈魂。
而她這一生失去的何止是健康的體魄,結實的牙齒,烏黑的頭發,沒有一絲褶皺的青春,潭水般的明澄心境,沒有啟過封也投有揭下過保護膜的靈魂……最慘痛的是她不得不面對“竟是東風喚不回”的葉蓮子。
人們總是說,你還得到了許多。
她着三不着兩地回答:“什麼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既不是失戀,也不是失業、失敗、失學、窮困、饑餓、災荒、病痛……而是眼睜睜地看着生命一點點離開你摯愛的人,而你束手無策,回天無力。
” 有多少次她對着蒼天發誓,她甯願放棄一切所謂的成功,換回她失去的葉蓮子以及當初這個朝陽冉冉升起的早晨。
可世間哪有那樣便宜的事? 不過她寫下的那個句子,确有很多可以探讨的關節。
她寫的是:“在一個陰霾的早晨,那女人坐在窗前向路上望着……” 那是一個女人。
為什麼不是一個男人? 那是一個翹首以待的女人,而不是無牽無挂的閑适女人。
她企盼的是什麼? 她能如願以償抑或是不? 她将如何面對那不論如何的結果? 隻有十歲的吳為,怎麼就知道這樣開篇? 她從小就是個沒心沒肺的孩子,渾然一片,随心所欲,心神恍惚,不求上進……并且一生沒有長足的改進,直到住進精神病院之前,也還是這樣的一個老人。
也許正因為如此,十歲的她才不知深淺地想要寫一本書,并先行寫出這個句子。
3 也許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
發生這兩件事的前一天,辛老師在音樂課上教唱了一首關于母親的歌。
下課之前他叫起吳為,讓她重唱一遍。
歌詞是—— 母親的光輝, 好比燦爛的旭日, 永遠地、永遠地照着我的身。
母親的慈愛, 好比和煦的陽光, 永遠地、永遠地溫暖我的心。
誰關心你的饑寒? 誰督促你的學業? 隻有你偉大慈祥的母親。
她永不感到疲勞, 她始終打起精神, 殷勤地期望你上進, 為你嘗盡了人世的苦辛。
她太疲勞了, 你不見她的額上, 已刻上一條條的皺紋? 世界上惟有有母親者, 是最幸福的人, 可是你怎樣報答母親的深思? “唱得很好。
”辛老師說。
吳為從小就顯出唱歌的天分,在所有的課程中她隻喜歡音樂課,也就難怪她後來曾嫁給一個會唱兩句歌的人,并覺得自己是嫁給了音樂。
教音樂的辛老師因此很喜歡她。
可是唱着,唱着,她突然号啕大哭起來,怎麼止也止不住,直哭到手腳冰涼,渾身抽搐。
同學們和辛老師都吓得不輕。
大家以為是惡鬼附體,連香山慈幼院畢業的辛老師也無計可施。
對吳為這種沒心沒肺、喜歡曲譜的孩子來說,她那天在音樂課上的表現卻很離譜。
下課以後,辛老師把吳為在音樂課上發生的事告訴了葉蓮子。
葉蓮子并沒有多想,那時人們對歇斯底裡還沒有什麼認識,據說歇斯底裡是後現代病。
隻是在吃晚飯的時候,葉蓮子問吳為:“今天上音樂課的時候,你怎麼了?” 吳為回答不出,她不知道她怎麼了,但聽了母親的問話之後,又大哭起來。
能不能說她後來的發瘋早有根基? 4 離開那棵粗約六人抱的老槐樹後,她遇到了同班同學于田,那個距零狐村不遠的火車站站長的兒子,發色棕黃的英俊少年。
很難揣度他為什麼要對吳為說,“你準備好了嗎?今天考地理。
” 吳為說:“沒有。
我就怕地理……”她沒有說下去,除了音樂,哪門功課她不怕?包括語文,作為一個未來的作家那必不可少的鋪墊。
于田說:“别怕,我知道考試題。
”于田對吳為有沒有一點朦胧的感情,也就是所謂的初戀?不得而知。
即便他對吳為有所愛戀,也僅限于這一次對地理考試題的洩露。
“你知道考題?” “嘿嘿。
趙老師對我爸爸說的,我爸爸又告訴了我。
”英俊少年于田,就這樣交代出了地理趙老師。
“哼!”剛剛念了三遍“天皇皇,地皇皇”的吳為,一身正氣。
盡管害怕地理考試,也沒有向于田探問地理考題的細目。
除了一聲不滿意“哼!”吳為沒有更多的想法。
問題出在考試前那課間休息十分鐘。
偏偏那個課間休息,她沒有去跳繩,而是待在教室裡臨時抱佛腳地翻看地理教科書,翻着翻着,突然心血來潮地對同學說:”趙老師不公平,他把考題告訴了一個人。
”絲毫沒有領導同學造反的遠大志向,隻不過對這件不公正的事發洩一下她的不滿。
可是她的心血來潮,煽動了所有用功或是不用功的同學。
十歲的吳為,哪裡是趙老師的對手?趙老師臨場改了考題,吳為不可避免地因造謠惑衆受到懲罰。
趙老師既不厲聲斥責也不吹胡子瞪眼,隻是讓她伸出手來。
剛才還是義正嚴詞的吳為,頓失氣貫長虹的精氣神兒,看着那三尺長、一寸半寬、半寸厚的闆子,傻了,連趙老師說的“伸手”是什麼意思都不明白了。
每曆兩害相夾,她總盤算不清孰輕孰重,無法取舍。
對着那樣一條闆子,她的心智更加迷離,盤算不出伸手讓趙老師打還是不伸手讓趙老師打哪樣更好,最後算計着躲過伸手就是上上。
怕歸怕,卻沒有交代出于田,也許那時她就把“好漢做事好漢當”視為一種崇高的品德,聯系到日後死活不肯出賣胡秉宸,總算一脈相承。
既然她不乖乖地伸出手,也就怪不得趙老師掄起闆子,往她身上抽。
三尺長、一寸半寬、半寸厚的闆子,一下下就抽在了吳為的身上。
而一個十歲女孩的身體又過于綿軟柔弱,趙老師的闆子抽上去隻能引起微弱的反彈。
照她對趙老師的冒犯,如此微弱的回響,太不飽滿、太不熱烈、太不足以消平心頭之恨,于是趙老師把闆子揮舞得越來越急。
風華正茂的趙老師,正當其時地把一個年富力強的男人使不完的力氣,盡情傾瀉在那個隻不過長了十年的小身子骨兒上。
頭幾下闆子抽下去的時候,吳為還能感到似一條條火焰蹿過肋骨的灼痛,但她沒有喊疼電沒有呼救,雖然她的母親葉蓮子,作為這個學校的教師就在隔壁教室裡教課。
起始她甚至聽見葉蓮子的聲音:“打開你們的筆記本,照着我念的聽寫下面的句子……” 她不喊不叫,隻是因為葉家女人不喊不叫的傳統,并非因為勇敢。
而且她的膽子太小,幾下狠抽就讓她失去了神志,什麼也看不見;聽不見、感覺不到了。
幹脆說,那一會兒她瘋了,無知無覺了。
她越是疼痛,雙臂越是違反常情地向上大張,讓她的兩肋更無遮攔地暴露在闆子之下。
随着闆子的抽打,又如暴風雪中的雪花,無聲無息地飄揚、旋轉,看上去很像後來流行一時的相當輕浮的舞姿。
她的腦子是不是早有問題,這算不算後來發瘋的序曲? 同學們被這從未見識過的抽打驚呆了,即便最淘氣的男生也未曾領教過這樣的抽打。
教室裡鴉雀無聲,隻有闆子一下下落在吳為軀體上那肅穆的聲響。
始作俑者于田更是坐立不安。
沒有想到他一句賣弄或是讨好的話,竟換來這樣一個結果,可他一時又不知怎樣才能阻止這緩慢的、與殘殺差不多的過程。
最後他不得不尖聲喊了出來:“趙老師,你,你不能再打啦——” 趙老師這才驚愕地罷手。
火車站站長是校長麻将桌上的牌友,也是至交。
可憐趙老師堂堂須眉,為了每學期的那張聘書,不得不低三下四地漏題,又惱羞成怒地從一個隻成長了十年的小身子骨兒上,找回自己的尊嚴,也算一種填平補齊。
千真萬确,這是吳為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從男性那裡得到的呵護和關愛。
爾後每每想起這一點,吳為總覺得面子上很不好看,因為這呵護和關愛,不過采自一個沒有長大成人的“準男人”。
她從小崇拜“騎土”,認為“騎士”最優良的品格就是保護自己的女人。
可是除了這個小男孩的呵護和關愛,她再未有過如此的幸運。
.由于這種“騎土”情結,日後在與男人的關系中,她隻好自己出面;反串“騎士”這個角色。
這就是她有時為什麼會懷念那個叫做于田的男孩,特别在和她以血愛戀的胡秉宸結婚以後。
更猜想着,當于田長大成人、升格為男人之後,當他的女人受難時,還會不會挺身而出? 5 這場毒打的醜陋和早上在老槐樹下的經曆,天地懸殊。
不過那不也是吳為的“自找’? “自找”這一類事不但沒有從此杜絕,還會在吳為身上屢屢發生,就像胡秉宸後來常說的那樣:“活該,你所有的麻煩都是自找的。
”的确如此。
綜觀世上不斷被麻煩纏身的人,哪個不是自找?就連把吳為分析得頭頭是道的胡秉宸,他和吳為的一段姻緣不也是一個自找的大麻煩?可見趙老師的闆子抽得還是不夠狠毒,還不足以将吳為那“自找”的惡習徹底摧毀。
淘氣的吳為,終于安靜下來,難得一動不能動、雙頰通紅地躺在了床上。
如果不是這樣,葉蓮子平時很難找到她,她總是從學校後的高坡翻出牆外,不知一天到晚從不停歇地在山野裡跑來跑去忙些什麼。
逢到考試葉蓮子就發愁,為吳為的學習不好、考試不及格而哭泣。
秦老師就勸慰道:“她還小呢,大了就好了。
” 從塬上婉約穿過的珍珠泉,正是從這二處高坡進入丹陽觀,又從高坡下惟一的古柏足下繞過,再款款地流向荒觀之外。
它不經意的流向,與這荒觀的正殿,還有觀後那和吳為重逢後即遭雷殛的老歪槐,恰好在一條中軸線上。
丹陽觀後這棵僅存的古柏,居然蔭翳出一片樹林的森然,更有巨蛇盤桓出沒于樹幹之間。
上下課敲打的銅鐘,就懸挂在這棵古柏的一處枝桠上。
觀内早就斷絕了香火,如今已變做隻配流難人用來苟且栖身的“野店”。
當初定然不是這般這樣,它闳達偉闊的氣勢還在,正殿、側殿、山門,樣樣俱全,可它為什麼被人抛棄? 從古柏足下繞過的泉水,斷續吟唱着,似丹陽觀鼎盛時期道士們随水而去的誦經聲,如今又随這潺潺的泉水,一聲聲從遙遠閃回。
葉蓮子又在無數個不眠的長夜,将它們一句句默記于心。
及至冬天,西北風從那古柏的樹梢中穿過,呼嘯出沁人魂魄的,隐喻着、叙述着萬世之劫的樂聲。
從那時起,吳為就喜歡上了刮風的日子。
那冬日的、從丹陽觀古柏中穿過的西北風,把她還不會述說也永遠述說不出的她和葉蓮子的凄苦,替她們說了出來。
那風,就是她們的語言,她們的哀歌,那風就是她。
每當那泉水、那風之樂響起來的時候,小小的吳為,就感到若有所思、若有所悟、若有所依、若有所歸。
她就在那泉聲、風聲中,慢慢長大…… 逢到雨季,負載着萬千意緒的大雨,一旦撲落塬上,都會被塬化作泥濘,那化解的過程可不就暗示着一種慷慨的撫慰……也就難怪吳為以為水聲
半個多世紀前的霧不但很濃、很純粹,連太陽也和現在很不相同,一副清純的樣子,不像現在這樣勉為其難,愁眉苦臉,憂心忡忡。
那時的太陽、霧們、鳥兒們……天地間萬物和吳為的關系也比現在深刻。
不像現在,不知是她抛棄了它們還是它們抛棄了她,總之是兩不相關。
沒有充分燃燒的秫稭稈的濕氣,從每個黢黑的窯洞口澀澀地冒出,與濃稠的霧氣勾兌在一起,聚散在農家長滿衰草的窯頂上。
聚散在每孔窯口差不多都長着的那棵因為缺水,幾十年也長不大,因而就長得風姿綽約的松樹上。
聚散在不明白為什麼,老是長得委委屈屈的各種樹梢上。
聚散在殘挂枝頭,卻為寒素的山坳勾勒出點點彩頭的柿子上……那時候的秋天也很冷,吳為的鼻頭和指尖讓寒氣夾得緊疼。
莊稼茬兒上、樹上、灌木上、茅草上,已經挂霜,霜氣倒是很薄,毛乎乎的,哈口氣就融了。
她一路走,一路惹是生非地對着路邊那挂霜的茅草哈氣。
茅草上的霜氣,又順着她的嗓子湧進她的腔子,她的腔子裡也就挂上一層爽冽的霜氣。
她仰起頭,亮着滿是霜氣的嗓子,對着四周的塬一聲聲喊唱。
她的喊唱穿雲破霧,不知天高地厚地在天地間悠遊,然後仰着臉兒,靜待着塬返給她一個回響。
來了,來了,去了,去了…… 四周的塬,卻沒有返給她一個清亮亮的回。
向,而是一疊更遠一疊地把她的喊唱遞向無際,一任它漾開,消散。
她停下腳步,辨析着這個越離越遠的回答。
不要說她那個隻有十年資曆的腦子,就是一個聖明的腦子,恐怕也不能參悟塬的這個回答。
她正是揣着那個越走越遠的回答,來到粗約六人抱的老槐樹下,并在那棵老槐樹下,生發出寫一本書韻癡願。
然後一擡頭,看到老槐樹上貼着一張黃表紙,上面用清揚俊逸、淩鋒力骨的柳體楷書寫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光。
在閉塞的關中,倒有的是好寫家。
自古以來那本就是藏龍卧虎的地方,傳說黃帝的史官、漢文字的創造者倉颉,就累死在離零孤村十五公裡的岐山縣。
可惜她那時還不知道岐山縣有個倉颉廟,不曾到那裡頂禮膜拜。
吳為的眼睛,像所有固執而又容易癡迷的人那樣,一把抓住那些柳公權體,把那陌生的囑托朗朗地念了三遍,相信那夜哭的孩子就此會有安靜的睡眠。
以後的以後,就像那個早上一樣,她确信自己的認真真能給他人一些什麼,也相信随便哪一個人經過這裡,都會像她這樣認真地念上三遍。
這陌生的信賴,實實在在感動了她。
一個不曾謀面、被困頓煩擾的陌生人,竟把這等解救的重任,委托給不相識的她以及其他不相識的人,并相信可以得到人們熱誠的幫助。
此外,還有一點惟恐不能勝任的不安,因為這張黃表紙,如此輕易、因而就無比沉重地把信賴交給了如她這樣一個不谙世事的少年。
于是她的臉上便顯出一副無遮無攔而又心事重重的樣子,這種臉相就此留在她的臉上,風吹雨打也不曾蝕損。
這就是那天早上她經過老槐樹的時候發生的兩件事。
雖然她一生沒有皈依過任何宗教,然而她離開那棵老槐樹的時候,就像對什麼許下了諾言,知道從此以後是不可背叛的了。
但不可背叛什麼,卻不很清楚。
在她沒有發瘋之前,就常常似真似幻地懸浮在那棵華冠如蓋的老槐樹四周,特别是她深感困頓的時節。
她的記憶,取向确實有些特别。
不像很多孩子的記憶,隻包羅着兒時的童真,她卻操勞地記住一些不該由她記住的事物。
許多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當初看似無可領會意義的場景,偏偏搶占了她自兩歲到十歲的那個年齡段,甚至以後的生命空間。
後來驗證,那些場景,樁樁件件,很有輕重。
好比說天津河南地(如今那個地段早巳埋葬在某棟高樓大廈的下面),那個窄長低窪的院子,她甚至能畫出那個院子的形狀和幾間小屋的布局。
二太太家的樓梯; 夜半,水的呼嘯,風的嗚咽,乘風乘水斷續而至的哭聲; 葉蓮子的血; 柳州的橋; 陷入彌天大火; 一個兩歲的孩子,怎麼能懂得把對爾後一生最具本質意義的沉澱物,從生活的雜湯裡撈出? 2 自吳為在一九四八年這個秋天的早晨寫下那個句子後,發生了很多事。
也許她等的就是這些事情的發生。
那時候,吳為還不認識這個“霾”字,把它念做“狸”。
可能她在一本不知該看還是不該看,更不知看懂還是沒看懂的書裡看到了這個字,并不知為什麼為這個字所動,錯以為那是一個和濕漉漉、冷飕飕、不清不楚的陰暗天氣,或一種她暫時還不明白,但已能感知、深不能測的朕兆有關。
那一年,她十歲,小學四年級。
十歲的孩子還在讀四年級,應該算是超齡生。
但不是因為留級,而是葉蓮子交不起學費,有一陣子,吳為不得不陪着失業的葉蓮子失學在家。
吳為後來果然成為一名作家,但她決定要寫一部書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作家,她隻是想寫一本書而已。
也不知道有一天她會成功,會從這個土坳坳走向世界的很多地方。
更不知道日後有一天她會陷在這個想法裡不能自拔,上帝給我們的本是一個全新的人;我們還給他的卻是一個殘缺不全、破爛不堪的皮囊和靈魂。
而她這一生失去的何止是健康的體魄,結實的牙齒,烏黑的頭發,沒有一絲褶皺的青春,潭水般的明澄心境,沒有啟過封也投有揭下過保護膜的靈魂……最慘痛的是她不得不面對“竟是東風喚不回”的葉蓮子。
人們總是說,你還得到了許多。
她着三不着兩地回答:“什麼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既不是失戀,也不是失業、失敗、失學、窮困、饑餓、災荒、病痛……而是眼睜睜地看着生命一點點離開你摯愛的人,而你束手無策,回天無力。
” 有多少次她對着蒼天發誓,她甯願放棄一切所謂的成功,換回她失去的葉蓮子以及當初這個朝陽冉冉升起的早晨。
可世間哪有那樣便宜的事? 不過她寫下的那個句子,确有很多可以探讨的關節。
她寫的是:“在一個陰霾的早晨,那女人坐在窗前向路上望着……” 那是一個女人。
為什麼不是一個男人? 那是一個翹首以待的女人,而不是無牽無挂的閑适女人。
她企盼的是什麼? 她能如願以償抑或是不? 她将如何面對那不論如何的結果? 隻有十歲的吳為,怎麼就知道這樣開篇? 她從小就是個沒心沒肺的孩子,渾然一片,随心所欲,心神恍惚,不求上進……并且一生沒有長足的改進,直到住進精神病院之前,也還是這樣的一個老人。
也許正因為如此,十歲的她才不知深淺地想要寫一本書,并先行寫出這個句子。
3 也許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
發生這兩件事的前一天,辛老師在音樂課上教唱了一首關于母親的歌。
下課之前他叫起吳為,讓她重唱一遍。
歌詞是—— 母親的光輝, 好比燦爛的旭日, 永遠地、永遠地照着我的身。
母親的慈愛, 好比和煦的陽光, 永遠地、永遠地溫暖我的心。
誰關心你的饑寒? 誰督促你的學業? 隻有你偉大慈祥的母親。
她永不感到疲勞, 她始終打起精神, 殷勤地期望你上進, 為你嘗盡了人世的苦辛。
她太疲勞了, 你不見她的額上, 已刻上一條條的皺紋? 世界上惟有有母親者, 是最幸福的人, 可是你怎樣報答母親的深思? “唱得很好。
”辛老師說。
吳為從小就顯出唱歌的天分,在所有的課程中她隻喜歡音樂課,也就難怪她後來曾嫁給一個會唱兩句歌的人,并覺得自己是嫁給了音樂。
教音樂的辛老師因此很喜歡她。
可是唱着,唱着,她突然号啕大哭起來,怎麼止也止不住,直哭到手腳冰涼,渾身抽搐。
同學們和辛老師都吓得不輕。
大家以為是惡鬼附體,連香山慈幼院畢業的辛老師也無計可施。
對吳為這種沒心沒肺、喜歡曲譜的孩子來說,她那天在音樂課上的表現卻很離譜。
下課以後,辛老師把吳為在音樂課上發生的事告訴了葉蓮子。
葉蓮子并沒有多想,那時人們對歇斯底裡還沒有什麼認識,據說歇斯底裡是後現代病。
隻是在吃晚飯的時候,葉蓮子問吳為:“今天上音樂課的時候,你怎麼了?” 吳為回答不出,她不知道她怎麼了,但聽了母親的問話之後,又大哭起來。
能不能說她後來的發瘋早有根基? 4 離開那棵粗約六人抱的老槐樹後,她遇到了同班同學于田,那個距零狐村不遠的火車站站長的兒子,發色棕黃的英俊少年。
很難揣度他為什麼要對吳為說,“你準備好了嗎?今天考地理。
” 吳為說:“沒有。
我就怕地理……”她沒有說下去,除了音樂,哪門功課她不怕?包括語文,作為一個未來的作家那必不可少的鋪墊。
于田說:“别怕,我知道考試題。
”于田對吳為有沒有一點朦胧的感情,也就是所謂的初戀?不得而知。
即便他對吳為有所愛戀,也僅限于這一次對地理考試題的洩露。
“你知道考題?” “嘿嘿。
趙老師對我爸爸說的,我爸爸又告訴了我。
”英俊少年于田,就這樣交代出了地理趙老師。
“哼!”剛剛念了三遍“天皇皇,地皇皇”的吳為,一身正氣。
盡管害怕地理考試,也沒有向于田探問地理考題的細目。
除了一聲不滿意“哼!”吳為沒有更多的想法。
問題出在考試前那課間休息十分鐘。
偏偏那個課間休息,她沒有去跳繩,而是待在教室裡臨時抱佛腳地翻看地理教科書,翻着翻着,突然心血來潮地對同學說:”趙老師不公平,他把考題告訴了一個人。
”絲毫沒有領導同學造反的遠大志向,隻不過對這件不公正的事發洩一下她的不滿。
可是她的心血來潮,煽動了所有用功或是不用功的同學。
十歲的吳為,哪裡是趙老師的對手?趙老師臨場改了考題,吳為不可避免地因造謠惑衆受到懲罰。
趙老師既不厲聲斥責也不吹胡子瞪眼,隻是讓她伸出手來。
剛才還是義正嚴詞的吳為,頓失氣貫長虹的精氣神兒,看着那三尺長、一寸半寬、半寸厚的闆子,傻了,連趙老師說的“伸手”是什麼意思都不明白了。
每曆兩害相夾,她總盤算不清孰輕孰重,無法取舍。
對着那樣一條闆子,她的心智更加迷離,盤算不出伸手讓趙老師打還是不伸手讓趙老師打哪樣更好,最後算計着躲過伸手就是上上。
怕歸怕,卻沒有交代出于田,也許那時她就把“好漢做事好漢當”視為一種崇高的品德,聯系到日後死活不肯出賣胡秉宸,總算一脈相承。
既然她不乖乖地伸出手,也就怪不得趙老師掄起闆子,往她身上抽。
三尺長、一寸半寬、半寸厚的闆子,一下下就抽在了吳為的身上。
而一個十歲女孩的身體又過于綿軟柔弱,趙老師的闆子抽上去隻能引起微弱的反彈。
照她對趙老師的冒犯,如此微弱的回響,太不飽滿、太不熱烈、太不足以消平心頭之恨,于是趙老師把闆子揮舞得越來越急。
風華正茂的趙老師,正當其時地把一個年富力強的男人使不完的力氣,盡情傾瀉在那個隻不過長了十年的小身子骨兒上。
頭幾下闆子抽下去的時候,吳為還能感到似一條條火焰蹿過肋骨的灼痛,但她沒有喊疼電沒有呼救,雖然她的母親葉蓮子,作為這個學校的教師就在隔壁教室裡教課。
起始她甚至聽見葉蓮子的聲音:“打開你們的筆記本,照着我念的聽寫下面的句子……” 她不喊不叫,隻是因為葉家女人不喊不叫的傳統,并非因為勇敢。
而且她的膽子太小,幾下狠抽就讓她失去了神志,什麼也看不見;聽不見、感覺不到了。
幹脆說,那一會兒她瘋了,無知無覺了。
她越是疼痛,雙臂越是違反常情地向上大張,讓她的兩肋更無遮攔地暴露在闆子之下。
随着闆子的抽打,又如暴風雪中的雪花,無聲無息地飄揚、旋轉,看上去很像後來流行一時的相當輕浮的舞姿。
她的腦子是不是早有問題,這算不算後來發瘋的序曲? 同學們被這從未見識過的抽打驚呆了,即便最淘氣的男生也未曾領教過這樣的抽打。
教室裡鴉雀無聲,隻有闆子一下下落在吳為軀體上那肅穆的聲響。
始作俑者于田更是坐立不安。
沒有想到他一句賣弄或是讨好的話,竟換來這樣一個結果,可他一時又不知怎樣才能阻止這緩慢的、與殘殺差不多的過程。
最後他不得不尖聲喊了出來:“趙老師,你,你不能再打啦——” 趙老師這才驚愕地罷手。
火車站站長是校長麻将桌上的牌友,也是至交。
可憐趙老師堂堂須眉,為了每學期的那張聘書,不得不低三下四地漏題,又惱羞成怒地從一個隻成長了十年的小身子骨兒上,找回自己的尊嚴,也算一種填平補齊。
千真萬确,這是吳為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從男性那裡得到的呵護和關愛。
爾後每每想起這一點,吳為總覺得面子上很不好看,因為這呵護和關愛,不過采自一個沒有長大成人的“準男人”。
她從小崇拜“騎土”,認為“騎士”最優良的品格就是保護自己的女人。
可是除了這個小男孩的呵護和關愛,她再未有過如此的幸運。
.由于這種“騎土”情結,日後在與男人的關系中,她隻好自己出面;反串“騎士”這個角色。
這就是她有時為什麼會懷念那個叫做于田的男孩,特别在和她以血愛戀的胡秉宸結婚以後。
更猜想着,當于田長大成人、升格為男人之後,當他的女人受難時,還會不會挺身而出? 5 這場毒打的醜陋和早上在老槐樹下的經曆,天地懸殊。
不過那不也是吳為的“自找’? “自找”這一類事不但沒有從此杜絕,還會在吳為身上屢屢發生,就像胡秉宸後來常說的那樣:“活該,你所有的麻煩都是自找的。
”的确如此。
綜觀世上不斷被麻煩纏身的人,哪個不是自找?就連把吳為分析得頭頭是道的胡秉宸,他和吳為的一段姻緣不也是一個自找的大麻煩?可見趙老師的闆子抽得還是不夠狠毒,還不足以将吳為那“自找”的惡習徹底摧毀。
淘氣的吳為,終于安靜下來,難得一動不能動、雙頰通紅地躺在了床上。
如果不是這樣,葉蓮子平時很難找到她,她總是從學校後的高坡翻出牆外,不知一天到晚從不停歇地在山野裡跑來跑去忙些什麼。
逢到考試葉蓮子就發愁,為吳為的學習不好、考試不及格而哭泣。
秦老師就勸慰道:“她還小呢,大了就好了。
” 從塬上婉約穿過的珍珠泉,正是從這二處高坡進入丹陽觀,又從高坡下惟一的古柏足下繞過,再款款地流向荒觀之外。
它不經意的流向,與這荒觀的正殿,還有觀後那和吳為重逢後即遭雷殛的老歪槐,恰好在一條中軸線上。
丹陽觀後這棵僅存的古柏,居然蔭翳出一片樹林的森然,更有巨蛇盤桓出沒于樹幹之間。
上下課敲打的銅鐘,就懸挂在這棵古柏的一處枝桠上。
觀内早就斷絕了香火,如今已變做隻配流難人用來苟且栖身的“野店”。
當初定然不是這般這樣,它闳達偉闊的氣勢還在,正殿、側殿、山門,樣樣俱全,可它為什麼被人抛棄? 從古柏足下繞過的泉水,斷續吟唱着,似丹陽觀鼎盛時期道士們随水而去的誦經聲,如今又随這潺潺的泉水,一聲聲從遙遠閃回。
葉蓮子又在無數個不眠的長夜,将它們一句句默記于心。
及至冬天,西北風從那古柏的樹梢中穿過,呼嘯出沁人魂魄的,隐喻着、叙述着萬世之劫的樂聲。
從那時起,吳為就喜歡上了刮風的日子。
那冬日的、從丹陽觀古柏中穿過的西北風,把她還不會述說也永遠述說不出的她和葉蓮子的凄苦,替她們說了出來。
那風,就是她們的語言,她們的哀歌,那風就是她。
每當那泉水、那風之樂響起來的時候,小小的吳為,就感到若有所思、若有所悟、若有所依、若有所歸。
她就在那泉聲、風聲中,慢慢長大…… 逢到雨季,負載着萬千意緒的大雨,一旦撲落塬上,都會被塬化作泥濘,那化解的過程可不就暗示着一種慷慨的撫慰……也就難怪吳為以為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