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1
吳為總以為,僅憑她和胡秉宸先後到過零孤村這一點,便和胡秉宸是幾世情緣。
雖然胡秉宸到達零菰村時她不過兩歲多;并且還要等六七年之後才能到這裡赴約,但她把這看成是胡秉宸先行訂下的一個約會。
根據這一點,她更想人非非地認定,在她和胡秉宸相識之前,他們肯定還在很多地方有過交叉。
胡秉宸此行的目的,是尋找一個在零孤村附近的火車站上做着一份管理工作的同學。
利用這個關系,在零菰村落腳,在此根據紅白兩區不同的社會環境重新包裝,争取同學的資助轉道重慶。
并且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延安。
和他同時派往重慶,分頭而去的還有他在大學的同學,一同奔赴革命的胥德章。
不知胥德章一路是否順利?他們能不能在指定的地點會合? 想到胥德章,他不知不覺皺了一下眉。
他那顧盼生情、距革命黨人的目色尚有一定距離的眼睛裡,還顯出了一絲精怪。
胡秉宸到延安不過六個月就人了黨,當他從零孤村轉赴重慶時,已是連級幹部。
胥德章不大服氣地說:“我在大學的時候比你進步,還是地下學聯的代表,你那時候什麼也不參加,算是落後青年,怎麼反倒比我先入黨?” 對胥德章的疑惑,胡秉宸未置一詞。
在學校時胥德章确實比胡秉宸進步,可是和地下黨并無直接關系。
而且胡秉宸估計這與胥德章初到延安、填寫那許多不得不填寫的表格時,下筆千言、離題萬裡有關。
他不僅填寫自己擔任地下學聯代表之前參加過複興社,也将父親的履曆無一遺漏地列舉,先是國民黨的一個什麼部長,後來又當了汪精衛的一個什麼部長。
幸虧表格上的欄目太小,不然連父親幾歲斷奶、幾歲遺精都得一一填寫上。
那時候,他們誰也不懂得不必要的話少說或不說在日後的意義,以為事情一旦說清楚,也就完結。
正像吳為與胡秉宸熱戀時,也曾把“犯有男女關系錯誤”的曆史對他說個明白一樣,以為一旦說清楚,胡秉宸在“可忍”或“孰不可忍”之間有個選擇後,事情也就完結。
胡秉宸選擇的是“可忍”。
她不是沒有這方面的教訓。
在鬼都不知、完全可以蒙混過關的情況下,為了良心的安甯,她把私生子的隐秘向前夫韓木林做了交代。
韓木林選擇的也是“可忍”,結果卻是“孰不可忍”。
但韓木林怎能和英國紳土盡度的胡秉宸相提并論? 根本不明白,當男人不再寵愛一個女人的時候,她們已往的風流賬,便永遠是他們的殺手锏。
婚後不久的一次口角裡,胡秉宸就出其不意地說:“你知道人家說你什麼?說你是個爛女人,都說我和你這種拆爛污的女人結婚是上了你的當。
可我怎麼就鬼迷心竅地和你結了婚?”不費吹灰之力,一槍就把歡蹦亂跳的吳為斃呆了。
這一槍與韓木林二十多年前對她的制裁相比,韓木林可就算得光明磊落。
即使六十年代的美國,輿論對私生子也是不能寬宥的,何況中國? 進入迷茫之前,她并沒有忘記将婚前婚後的胡秉宸放在戥子上稱一稱,也沒有忘記把她和胡秉宸在這場戀愛中的表現放在戥子上稱一稱,“我過去的事從沒隐瞞過你……既然如此,為什麼還以自殺做要挾,逼我和你結婚呢?”。
吳為對形勢的認識太不足了,到了這一步還不明白,胡秉宸能出這樣的惡聲,就是已經把她“下了崗”,雖說她上崗沒幾天。
不要說上崗沒幾天,就是上崗一天讓人炒鱿魚的事也屢見不鮮。
一個女人一旦被男人下了崗,就不要再提當初那氣壯山河、不計前嫌的許諾,那是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待遇。
如今還揪蘆那種待遇不棘,就不僅是對形勢的認識不足,還是對自己現時身價的錯誤估算。
而且她這一戥子,稱得是太狠,太分毫不讓了。
既然她把“言必信,行必果”視為做人的一個原則,難道就不懂得像胡秉宸這樣一個優秀的男人,更會執著于這個起碼的做人原則? 萬萬不能以此斷定,胡秉宸這樣說就是露出什麼“嘴臉”,實在是事出有因。
自胡秉宸和吳為邁出婚姻登記所那扇門的第一秒鐘起,他的良心就開始不安,雖然比吳為稍稍晚了一點。
吳為則是從葉蓮子手裡接過那個登記結婚不得不用的戶口本就開始了。
這樣的婚姻,前景如何看好? 這是他邁進婚姻登記所那個門檻之前萬萬沒有料到的。
變化就在一瞬間,真是太奇妙了。
盡管胡秉宸對吳為多次控訴白帆對他的殘酷折磨,一旦和吳為結了婚,白帆就成了一個戰敗者,國人曆來有“哀兵必勝”之說。
何況胡秉宸若不在暴怒狀态下,基本善良或說是很善良。
。
輪到胡秉宸和吳為離婚的時候,根據他提出的那些離婚理由,吳為不免猜想,當初他對白帆的指控到底有多少含金量?難怪他會良心不安。
其實離婚何需理由?一個合則留不合則去,就是對所有不解或好事者的回答。
如果當事人或旁觀者都能接受這個規則,人們可能就不會為了達到離婚目的或不離婚的目的那樣糟蹋自己。
而且與白帆辦理離婚手續時,他們曾“約法三章”,不得與吳為結婚,正是白帆同意離婚的前提。
盡管“約法三章”的目的是違約,一旦違約成為現實,不得不對白帆和老戰友們承擔騙取離婚的責任時,胡秉宸卻不敢直面脫去外衣的自己了。
良心上的不安,深深地折磨着他。
胡秉宸又是個喜歡遷怒于人的人,在遷怒他人的時刻,自然把吳為當做始作俑者來仇恨,并且用這個仇恨不斷熬煎她。
他們自己也沒料到,這個曆盡艱險來之不易的婚姻,到如今卻變成了商場裡優惠顧客的一張折扣券一買又沒有什麼值得買的,放棄又不想放棄。
這樣的婚姻,前景如何看好? 吳為又怎能理解胡秉宸出言不遜的苦衷? 自他和吳為結婚後,老戰友們十有八九不再和他來往,最忠實于他的一個秘書,也再沒有登過他的門,他們恥于和吳為這樣的女人為伍。
作為一個被人前呼後擁多年的人,胡秉宸為這個婚姻,失去了多少他最看重的、他人的恭敬?隻是在和吳為離婚、和白帆複婚後,他才從這種被老戰友、老下級們畫地為牢的孤立中解放出來。
那位秘書和老戰友們,才重新恢複和他的關系。
那次口角很可能不是平地風雷。
芙蓉走後,胡秉宸突然興師問罪:“昨天晚上芙蓉來,你為什麼跑到隔壁去看電視,不好好陪陪她?你利用完了人家,就不理人家了是不是?” “她哪次來我沒有熱情招待?以緻朋友們說我‘極盡奉承’。
而且我不是已經陪她坐了半小時?我後來走開也是好意,也許她希望和你單獨談談,我老坐在那裡不走,是不是很不禮貌?說到她的幫助,我當然感激不盡。
你可能都不知道,胥德章讓她誣陷我的時候,她非常不滿,回說‘這不是誣陷嘛!’他繼續誘導說,‘是誣陷,可在中國我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她還是不肯、……當初你常常讓她替你送花給我;替你傳遞消息給我,她都一一為你盡心做到。
甚至勸說自己母親同意你離婚的要求,她是太愛、太愛你了,看不得你為離婚受白帆的折磨,這樣的事有幾個人能夠傲到?特别你病重期間,常常向我通報你的病情,讓我安心,還有很多、很多……所有這些,我都一一記在心裡。
但你不能不看到,我終究搶替了她母親的位置,不論怎樣,我也不可能得到她的寬恕和善待。
”吳為也完全沒有估計到,婚姻登記所的那個門檻,不僅僅是她和胡秉宸無法跨越的門檻。
一股抵觸的暗流,突然在芙蓉那裡泛起,然後一環環漾開,又在胡秉宸那裡蕩起漣漪,彙成更大的波瀾……絕非預謀,可彼此間又那樣心有靈犀。
吳為不甘地自問:她和芙蓉間的友好善待哪裡去了? 可吳為又怎能如此過分地要求芙蓉,居然希冀芙蓉從容對待一個從她母親手裡奪走她父親的女人?她以為她是誰? 自然也不知道,那一天早晨芙蓉來訪,他們卻還沒有起床,倉皇中抓了件晨袍穿起招待芙蓉。
當吳為彎腰為芙蓉倒咖啡時,芙蓉從她略略敞開的晨袍領于裡,看到了她胸部滑膩的肌膚,弧度、線條依然優美的乳溝,卻沒有注意到她臉上的淚痕。
芙蓉自然也就不會想一想,新婚燕爾的吳為,為什麼一臉淚痕? 想到父親昨夜就陷身在這一處溝渠時,芙蓉好像變成了白帆,恨意平地而起。
如果芙蓉注意到吳為臉上的淚痕,并且能夠想一想的話,聰慧的她就會料到吳為日後的下場,她和吳為彼此可能還會像從前那樣友好善待。
胡秉宸馬上感應到芙蓉的敵意,他一生多次背叛白帆,但從未像現在這樣忐忑異常。
也許那些背叛不過都是逢場作戲,而這一次卻傷筋動骨,于是他覺得他抛棄的似乎不是白帆,而是芙蓉了。
為了對胡秉宸的愛,吳為剛剛在水裡洗三次,在火裡燒三次,在血裡煮三次,不曾稍事喘息,緊接着又進入另一種未有窮期的考驗。
吳為常常感到太難、太難,連這種不知陪芙蓉坐多久為好的小事,也得察言觀色,賠盡小心。
她巴結、奉承芙蓉,并不是因為她怕芙蓉,或是怕胡秉宸。
芙蓉對她思重如山。
哪怕僅就拒絕與胥德章攜手誣陷她那一小節而言,更不要說到其他。
她隻是用她的隐忍、巴結、奉承,來回報芙蓉的恩情,感激她曾經給予她父親,當然也就是給予她的幫助。
她還擔心,哪一句話或是哪一點事讓芙蓉不高興,胡秉宸立刻就會大鬧一場。
就連芙蓉的朋友,她也一一奉承。
芙蓉有幾個美國朋友,看到過吳為在美國翻譯出版的幾本書,很想與她一見。
胡秉宸讓吳為到京城上等點心店去選購了茶點。
回來的路上,她問胡秉宸可不可以在一位朋友家門口停車幾分鐘,因為第二天早上有家出版社要來取一篇文章,她手裡已經沒有,朋友家裡倒是存着一份。
胡秉宸說:“不行,耽誤了芙蓉的茶會怎麼辦?”她看了看表說:“現在才兩點多,茶會是下午四點,我在裡面絕不停留,拿了文章就出來。
” “不行。
”胡秉宸斬釘截鐵地拒絕了她的請求。
她隻好回家等着接待芙蓉的朋友。
然後是招呼他們父女二人的晚餐。
他們一面聊天,一面就着烤雞喝酒。
一旦就着烤雞喝起酒來,吃喝的過程就變得非常緩慢。
眼看已經九點,她還得到朋友那裡去取那篇本可下午順便取來的文章。
她是又急又不敢催促,算計着等他們喝完酒再刷碗,時間就更晚了。
所以每見他們父女在餐桌上丢下一塊雞骨頭,就禁不住分秒必争地收拾一塊。
胡秉宸起先還耐着性子,可是當芙蓉對着胡秉宸而不是對吳為沉沉地看了一眼之後,他就立刻說道:“你這樣搞法,還讓不讓我們吃頓安生飯?”“我……我還等着刷碗,然後到朋友家去取文章呢。
” 胡秉宸揮揮手說:“算了,算了,你走吧,碗我們刷。
” 她看了看芙蓉,不知這樣一走,會不會得罪她。
不過芙蓉一直置若罔聞地低頭吃雞,吳為趕快騎着車子走了。
那時的北京夜晚,既沒有卡拉OK也沒有酒吧,即便有幾盞霓虹燈,也像饑荒的六十年代點綴在燒餅上的那幾粒芝麻。
她卻恨不得把自行車一扔,躺倒在大街上,對着隻有幾粒“芝麻”的大街,放開喉嚨大喊大叫:大街啊,大街咽,我謝謝你,謝謝你給我的這份人情啦! 可是她投有,她還沒到發瘋的地步,她隻能在那幾粒“芝麻”的包裹中,放心又松心地盡情哭泣。
可是這樣的大鬧,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也嘗試過和胡秉宸溝通,可是已經有了“想法”的胡秉宸,拒絕溝通。
一個把寫作視為生命而不是遊戲的人,最怕心裡不得安甯。
一想到她不得不因此失去寫作所必須的身心投入,就恐懼得無法自持。
她就這麼憋着、忍着,憋着、忍着,忍到極限,就開始歇斯底裡,而且發作得越來越頻繁,很快發展到了不能控制的地步。
如果單獨面對胡秉宸還好說,一旦同時面對他們父女二人,她更是恐懼得無所措手足。
至她“逃離”前夕,一想到要與他們父女同時相對,就渾身顫抖,禁不住嘔吐。
如果沒有葉蓮子那一處排遣的渠道,她大概早就瘋了。
她對葉蓮子的依賴,那時已近病态。
行前,她還是不死心地和胡秉宸作了一次長談,讓胡秉宸不無傷感地回憶起他們戀愛的時光。
可是芙蓉那無聲的逼視,如千鈞之力壓在他心上,還有他對白帆的許諾……胡秉宸隻好回答說:“晚了,晚了,沒有時間彌補了,這真是千古之恨。
” 他火急火燎地建議到卧佛寺去一趟。
在他們的戀愛處于非常危險的“地下”時期,人迹稀少的卧佛寺,是他們可能溫存一會兒的去處。
他說:“明天就去,放過一天就失去一天的時間。
” 她不懂“晚了,沒有時間彌補了”或“放過一天就失去一天的時間”是什麼意思,以為不過又是他常常念叨的“年齡不饒人”。
在那些比從前長大許多的松樹下,他說:“記得我在這裡吻你,因為低頭低得太猛,被樹枝剮破了額頭,回到家裡白帆說那是因為我對你圖謀不軌,被你抓破的……我們那時見一次面真不容易,而在那些見不到你的日子裡,我什麼也幹不下去,不論開會、辦公,都在想像中用各種方法親吻你。
” 那時,他生命的一部分好像就存在吳為那裡,他的生活好像變成一個又一個點,那些點就是和她的會見,而點和點之間的日子,不過是一些虛線。
有多少次他對她說:“世界那麼浩瀚,可對我隻是一個小點,那個點就是愛你的感覺,你就是我整個的世界。
” 胡秉宸實在沒想到在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候,又遇見了吳為,才開始嘗到一個女人給予一個男人的苦、辣、酸、甜…… 從少年時代就期待着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如果沒有吳為,沒有這場戀愛,他的一生就缺了一大塊。
記得一個秋天的深夜,下着不大不小的雨,雨滴在階前的彈躍聲聲入耳,單調而又豐滿,周遭反倒更顯靜寂。
吳為輕輕地說着,她的聲音融人了雨聲。
說她的幼年,她的歡樂和帶有稚氣的悲哀,胡秉宸靜靜地聽着,時而問上一句,像在挖掘一個與他生命攸關的寶藏,頑強地想要挖掘出每個細節。
他們就那樣說着,說着,好像日子快要完了、非得趕快把一切說完,直說得眼睛都睜不開了,還掙紮地說着,聽着。
好像他就在她當初的生活中,一起歡欣、着急、歎氣和傷心。
也許他們真是那樣生活過來的,也許記憶把一切都弄錯了……他們是在編織,把各自過去的生活編織在一起,那些單調的、不同的色彩經過編織,掩蓋了灰暗的部分,互相映襯得更加豐富,更加明亮。
最後吳為又說起未來,胡秉宸在黑暗中微笑着,更加愛憐地把她抱緊,說:“對不起,未來的日子不多了,請原諒這個蒲甯式的結尾。
” 她說:“你是不是不喜歡蒲甯?” “我不知道你為什麼喜歡蒲甯。
我覺得他充滿毫無前途的流亡情緒,哈代才是真正的大師,我在一九五八年才注意到哈代,當時的評語是驚心動魄,當然是在肚子裡評的。
真可怕,一個作家使你驚心動魄。
還有德萊賽,什麼階層的人他都了解。
” “不過我喜歡蒲甯的那種流亡情緒,真美,凋逝的美。
”她歎了一口氣,那歎息卻落進了雨裡。
“還有你說的那個《暴風雨》,我還是不喜歡。
因為我不喜歡愛倫堡,他哪一國人也不是。
我倒喜歡《兩姐妹》,雖然電影不行,把蘇維埃政權美化了。
” “為什麼?你是不是覺得愛倫堡對法國的感情太深?再好好看看嘛,尤其他對巴黎的叙述和對巴黎的愛戀。
你雖到過巴黎,可惜沒有機會在拉丁區的小巷子裡遊蕩遊蕩。
哦,電影《兩姐妹》裡的那些演員可真漂亮……漂亮也是一種文化,取決于人的内涵,好比你。
哎,哎,别胳肢我,其實你心裡挺受用是不是?說到蘇維埃政權,不管怎麼專政集權,到底保護了俄羅斯的文化,不像我們的‘文革’,徹底消滅,有人好像特别仇恨知識分子和文化,瞎,不知要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重建。
” “據說老毛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的時候,每月隻有七塊半的薪水。
有一次他給幾位大學教授寫信,談他對國家大事、國家前途的看法,教授們沒有回複……” “這麼說還是有點兒淵源,不過可信嗎?” “姑妄聽之吧。
” 結果怎麼樣?誰也别想把吳為從葉蓮子那裡奪走。
她隻屬于那個葉蓮子。
既然如此,她就不該嫁人! 和吳為結婚以後,胡秉宸從沒有過“家”的感覺,特别在他被老戰友、老下級們畫地為牢地孤立之後,常常做各式各樣回不了家的夢。
就在前幾天,他還夢見天色将晚,乘一列火車到一個叫做“十六鋪”的地方去,因為吳為在那裡。
雖然有人同行,但那人在前一站下了車,火車在一個很高的路基上繼續行駛,所以能看清沿途一個小而老的縣城的全貌。
車上有個人間:“市區為什麼不設在這裡?”他回答說:“因為這裡平地太少,隻這樣一點兒大,所以新市區設在前面有空地的地方。
” 不一會兒到站了,他下了車。
車站很小,沒什麼人。
好容易看見一個人蹲在地上,他問那人:“到‘十六鋪’怎麼走?”那人回答說:“順着這條路往前走,還有幾裡。
” 這時天已漆黑,他向前走去,什麼路也看不見,一回頭,車站也不見了。
“十六鋪”在哪兒呢?他能走到吳為那裡去嗎?就在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情下,他醒了。
胡秉宸一生都很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不論他的決心是對還是錯,但在夢中第一次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能否到達将要去的地方,也不知道能否找到吳為。
還有一次夢見回家,他們的家在一個正方形的六層樓上,中間有個方形的天井,天井周圍是走廊,每層都住了幾戶人家。
但是他找不到他們的房間了,正在五層徘徊,有個人問他:“你是哪裡的?”随着那人的高聲提問,各個樓層都有許多人出來觀看。
他回答說:“我住在六層。
” 那些人不信,他又說不出到底住在六層哪一個門,非常為難,那時他真希望吳為能從房間裡出來,在六層沿天井的走廊上招呼他一聲。
但沒有,六層樓的各個門都寂然無聲,他隻好繼續停留在窘迫中。
再不就夢見各式各樣的家,或在海邊,或是老式的樓房,可是推門一看,總是空空如也,裡面什麼都沒有。
或是半夜翻轉身來,摟着吳為叫白帆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他為什麼老做這樣的夢?後來終于明白,他需要有個家,但是他沒有。
“鳥倦飛而知還”,但隻有空巢沒有家。
和吳為結婚以後,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建立起一個家。
他總是遊移在或是吳為或是白帆為女主人的兩個家中間,哪個家都是他的家,哪個家又都不是他全部的家。
看着吳為興緻勃勃的樣子,胡秉宸想,一晃十幾年過去,雖是人物俱在,他們到底不是當初的那個人了。
2 胡秉宸在學校的時候就覺得胥德章不順眼。
胥德章常常穿一件黑大氅,登一雙黑色短筒靴,讓胡秉宸覺得十分張揚。
還有胥德章那到處可見、不斷舉起的胳膊,大張的、總是在喊着什麼口号的嘴,更讓他想起胥德章的那位父親,先是國民黨一個什麼部長,後來又當了汪精衛一個什麼部長的投機分子。
他認為胥德章政治上左右極端的行為與他父親一脈相承,而不認為那是一個狂熱并熱衷于追趕潮流的青年,在一個動蕩、各種主義百出的時期,對衆多羊頭幌子下那一塊塊看上去沒有什麼明顯區别的肉,缺乏分辨和打假的能力。
到延安後,胡秉宸似乎更找到了堅實的依據,越想越覺得胥德章的言行與參加過複興社有關。
樣樣都要獨占鳌頭的胡秉宸,對過于風頭(招搖?)的胥德章,不知道是不是另有一種戒備?抗日戰争勝利後,胥德章的父親窮困潦倒,蔣介石從陪都回到南京後把他抓了起來,直到一九四九年也沒釋放,最終可能老死監獄。
胥德章接受了當年初到延安的經驗,再也不提他還有個父親因漢奸罪關押在監的舊事。
這是後話。
胡秉宸對胥德章的這個“不順眼”,從他們青春年少,一直延續到他們的耄耋之年。
而他和胥德章,或是說胥德章和他,比之一些與他們有着血緣關系的人,甚至更天長地久地厮守在一起。
反過來說,胥德章對胡秉宸也可以說是了如指掌。
這一點讓胡秉宸什麼時候想起來,什麼時候心裡就不那麼痛快。
如果兩個知根知底的人,畢生都得糾纏在一起,不知幸還是不幸?但他們又是隔心隔肚的莫逆之交,不然胡秉宸在幾乎走上“亡命橋”頭那一年,何以把胥德章作為“托孤”的人選? 可正是因為胥德章的這樣一個父親,以及胡秉宸的那個家族,他們才被派往重慶,任務就是利用家族的社會關系,開展情報工作。
這個工作如何開展?上面沒有具體指示,他們心裡也都沒底。
當胡秉宸經曆很多以後,一旦看到後人将從前的事情解釋得那樣一筆一畫,就免不了冷笑。
3 饑腸辘辘的胡秉宸下了火車以後,沒有馬上去找那個同學,而是在肯定沒人跟蹤的情況下,走進了零孤村火車站附近的一個小食店。
這正是吳為到零G8村後,常常經過并在她的劄記裡提到的小食店,兼賣鹵肉、茶葉蛋、摻綠豆面黃豆芽的素丸子,還有燒餅。
那個小火車站以及站外的小街,居然讓胡秉宸頓生豁然、繁華之感。
他是不是已經很延安了?又覺得車站附近堆了許多鐵路器材的儲料場也很大,猜想着同學可能有着一份不錯的職業,籌措一筆路費的計劃也許不會落空。
他買了一碗大酸大辣、大紅大綠的臊子面。
一九三九年那個夏天,他還不甚習慣如此激烈,并因它的激烈精髓與革命也與許多革命者似乎有了某種天然聯系的食物。
他在後來才漸漸習慣這種食物,特别在到達四川以後。
可是他久已不見腥葷又加饑腸辘辘,隻好硬着頭皮
雖然胡秉宸到達零菰村時她不過兩歲多;并且還要等六七年之後才能到這裡赴約,但她把這看成是胡秉宸先行訂下的一個約會。
根據這一點,她更想人非非地認定,在她和胡秉宸相識之前,他們肯定還在很多地方有過交叉。
胡秉宸此行的目的,是尋找一個在零孤村附近的火車站上做着一份管理工作的同學。
利用這個關系,在零菰村落腳,在此根據紅白兩區不同的社會環境重新包裝,争取同學的資助轉道重慶。
并且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延安。
和他同時派往重慶,分頭而去的還有他在大學的同學,一同奔赴革命的胥德章。
不知胥德章一路是否順利?他們能不能在指定的地點會合? 想到胥德章,他不知不覺皺了一下眉。
他那顧盼生情、距革命黨人的目色尚有一定距離的眼睛裡,還顯出了一絲精怪。
胡秉宸到延安不過六個月就人了黨,當他從零孤村轉赴重慶時,已是連級幹部。
胥德章不大服氣地說:“我在大學的時候比你進步,還是地下學聯的代表,你那時候什麼也不參加,算是落後青年,怎麼反倒比我先入黨?” 對胥德章的疑惑,胡秉宸未置一詞。
在學校時胥德章确實比胡秉宸進步,可是和地下黨并無直接關系。
而且胡秉宸估計這與胥德章初到延安、填寫那許多不得不填寫的表格時,下筆千言、離題萬裡有關。
他不僅填寫自己擔任地下學聯代表之前參加過複興社,也将父親的履曆無一遺漏地列舉,先是國民黨的一個什麼部長,後來又當了汪精衛的一個什麼部長。
幸虧表格上的欄目太小,不然連父親幾歲斷奶、幾歲遺精都得一一填寫上。
那時候,他們誰也不懂得不必要的話少說或不說在日後的意義,以為事情一旦說清楚,也就完結。
正像吳為與胡秉宸熱戀時,也曾把“犯有男女關系錯誤”的曆史對他說個明白一樣,以為一旦說清楚,胡秉宸在“可忍”或“孰不可忍”之間有個選擇後,事情也就完結。
胡秉宸選擇的是“可忍”。
她不是沒有這方面的教訓。
在鬼都不知、完全可以蒙混過關的情況下,為了良心的安甯,她把私生子的隐秘向前夫韓木林做了交代。
韓木林選擇的也是“可忍”,結果卻是“孰不可忍”。
但韓木林怎能和英國紳土盡度的胡秉宸相提并論? 根本不明白,當男人不再寵愛一個女人的時候,她們已往的風流賬,便永遠是他們的殺手锏。
婚後不久的一次口角裡,胡秉宸就出其不意地說:“你知道人家說你什麼?說你是個爛女人,都說我和你這種拆爛污的女人結婚是上了你的當。
可我怎麼就鬼迷心竅地和你結了婚?”不費吹灰之力,一槍就把歡蹦亂跳的吳為斃呆了。
這一槍與韓木林二十多年前對她的制裁相比,韓木林可就算得光明磊落。
即使六十年代的美國,輿論對私生子也是不能寬宥的,何況中國? 進入迷茫之前,她并沒有忘記将婚前婚後的胡秉宸放在戥子上稱一稱,也沒有忘記把她和胡秉宸在這場戀愛中的表現放在戥子上稱一稱,“我過去的事從沒隐瞞過你……既然如此,為什麼還以自殺做要挾,逼我和你結婚呢?”。
吳為對形勢的認識太不足了,到了這一步還不明白,胡秉宸能出這樣的惡聲,就是已經把她“下了崗”,雖說她上崗沒幾天。
不要說上崗沒幾天,就是上崗一天讓人炒鱿魚的事也屢見不鮮。
一個女人一旦被男人下了崗,就不要再提當初那氣壯山河、不計前嫌的許諾,那是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待遇。
如今還揪蘆那種待遇不棘,就不僅是對形勢的認識不足,還是對自己現時身價的錯誤估算。
而且她這一戥子,稱得是太狠,太分毫不讓了。
既然她把“言必信,行必果”視為做人的一個原則,難道就不懂得像胡秉宸這樣一個優秀的男人,更會執著于這個起碼的做人原則? 萬萬不能以此斷定,胡秉宸這樣說就是露出什麼“嘴臉”,實在是事出有因。
自胡秉宸和吳為邁出婚姻登記所那扇門的第一秒鐘起,他的良心就開始不安,雖然比吳為稍稍晚了一點。
吳為則是從葉蓮子手裡接過那個登記結婚不得不用的戶口本就開始了。
這樣的婚姻,前景如何看好? 這是他邁進婚姻登記所那個門檻之前萬萬沒有料到的。
變化就在一瞬間,真是太奇妙了。
盡管胡秉宸對吳為多次控訴白帆對他的殘酷折磨,一旦和吳為結了婚,白帆就成了一個戰敗者,國人曆來有“哀兵必勝”之說。
何況胡秉宸若不在暴怒狀态下,基本善良或說是很善良。
。
輪到胡秉宸和吳為離婚的時候,根據他提出的那些離婚理由,吳為不免猜想,當初他對白帆的指控到底有多少含金量?難怪他會良心不安。
其實離婚何需理由?一個合則留不合則去,就是對所有不解或好事者的回答。
如果當事人或旁觀者都能接受這個規則,人們可能就不會為了達到離婚目的或不離婚的目的那樣糟蹋自己。
而且與白帆辦理離婚手續時,他們曾“約法三章”,不得與吳為結婚,正是白帆同意離婚的前提。
盡管“約法三章”的目的是違約,一旦違約成為現實,不得不對白帆和老戰友們承擔騙取離婚的責任時,胡秉宸卻不敢直面脫去外衣的自己了。
良心上的不安,深深地折磨着他。
胡秉宸又是個喜歡遷怒于人的人,在遷怒他人的時刻,自然把吳為當做始作俑者來仇恨,并且用這個仇恨不斷熬煎她。
他們自己也沒料到,這個曆盡艱險來之不易的婚姻,到如今卻變成了商場裡優惠顧客的一張折扣券一買又沒有什麼值得買的,放棄又不想放棄。
這樣的婚姻,前景如何看好? 吳為又怎能理解胡秉宸出言不遜的苦衷? 自他和吳為結婚後,老戰友們十有八九不再和他來往,最忠實于他的一個秘書,也再沒有登過他的門,他們恥于和吳為這樣的女人為伍。
作為一個被人前呼後擁多年的人,胡秉宸為這個婚姻,失去了多少他最看重的、他人的恭敬?隻是在和吳為離婚、和白帆複婚後,他才從這種被老戰友、老下級們畫地為牢的孤立中解放出來。
那位秘書和老戰友們,才重新恢複和他的關系。
那次口角很可能不是平地風雷。
芙蓉走後,胡秉宸突然興師問罪:“昨天晚上芙蓉來,你為什麼跑到隔壁去看電視,不好好陪陪她?你利用完了人家,就不理人家了是不是?” “她哪次來我沒有熱情招待?以緻朋友們說我‘極盡奉承’。
而且我不是已經陪她坐了半小時?我後來走開也是好意,也許她希望和你單獨談談,我老坐在那裡不走,是不是很不禮貌?說到她的幫助,我當然感激不盡。
你可能都不知道,胥德章讓她誣陷我的時候,她非常不滿,回說‘這不是誣陷嘛!’他繼續誘導說,‘是誣陷,可在中國我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她還是不肯、……當初你常常讓她替你送花給我;替你傳遞消息給我,她都一一為你盡心做到。
甚至勸說自己母親同意你離婚的要求,她是太愛、太愛你了,看不得你為離婚受白帆的折磨,這樣的事有幾個人能夠傲到?特别你病重期間,常常向我通報你的病情,讓我安心,還有很多、很多……所有這些,我都一一記在心裡。
但你不能不看到,我終究搶替了她母親的位置,不論怎樣,我也不可能得到她的寬恕和善待。
”吳為也完全沒有估計到,婚姻登記所的那個門檻,不僅僅是她和胡秉宸無法跨越的門檻。
一股抵觸的暗流,突然在芙蓉那裡泛起,然後一環環漾開,又在胡秉宸那裡蕩起漣漪,彙成更大的波瀾……絕非預謀,可彼此間又那樣心有靈犀。
吳為不甘地自問:她和芙蓉間的友好善待哪裡去了? 可吳為又怎能如此過分地要求芙蓉,居然希冀芙蓉從容對待一個從她母親手裡奪走她父親的女人?她以為她是誰? 自然也不知道,那一天早晨芙蓉來訪,他們卻還沒有起床,倉皇中抓了件晨袍穿起招待芙蓉。
當吳為彎腰為芙蓉倒咖啡時,芙蓉從她略略敞開的晨袍領于裡,看到了她胸部滑膩的肌膚,弧度、線條依然優美的乳溝,卻沒有注意到她臉上的淚痕。
芙蓉自然也就不會想一想,新婚燕爾的吳為,為什麼一臉淚痕? 想到父親昨夜就陷身在這一處溝渠時,芙蓉好像變成了白帆,恨意平地而起。
如果芙蓉注意到吳為臉上的淚痕,并且能夠想一想的話,聰慧的她就會料到吳為日後的下場,她和吳為彼此可能還會像從前那樣友好善待。
胡秉宸馬上感應到芙蓉的敵意,他一生多次背叛白帆,但從未像現在這樣忐忑異常。
也許那些背叛不過都是逢場作戲,而這一次卻傷筋動骨,于是他覺得他抛棄的似乎不是白帆,而是芙蓉了。
為了對胡秉宸的愛,吳為剛剛在水裡洗三次,在火裡燒三次,在血裡煮三次,不曾稍事喘息,緊接着又進入另一種未有窮期的考驗。
吳為常常感到太難、太難,連這種不知陪芙蓉坐多久為好的小事,也得察言觀色,賠盡小心。
她巴結、奉承芙蓉,并不是因為她怕芙蓉,或是怕胡秉宸。
芙蓉對她思重如山。
哪怕僅就拒絕與胥德章攜手誣陷她那一小節而言,更不要說到其他。
她隻是用她的隐忍、巴結、奉承,來回報芙蓉的恩情,感激她曾經給予她父親,當然也就是給予她的幫助。
她還擔心,哪一句話或是哪一點事讓芙蓉不高興,胡秉宸立刻就會大鬧一場。
就連芙蓉的朋友,她也一一奉承。
芙蓉有幾個美國朋友,看到過吳為在美國翻譯出版的幾本書,很想與她一見。
胡秉宸讓吳為到京城上等點心店去選購了茶點。
回來的路上,她問胡秉宸可不可以在一位朋友家門口停車幾分鐘,因為第二天早上有家出版社要來取一篇文章,她手裡已經沒有,朋友家裡倒是存着一份。
胡秉宸說:“不行,耽誤了芙蓉的茶會怎麼辦?”她看了看表說:“現在才兩點多,茶會是下午四點,我在裡面絕不停留,拿了文章就出來。
” “不行。
”胡秉宸斬釘截鐵地拒絕了她的請求。
她隻好回家等着接待芙蓉的朋友。
然後是招呼他們父女二人的晚餐。
他們一面聊天,一面就着烤雞喝酒。
一旦就着烤雞喝起酒來,吃喝的過程就變得非常緩慢。
眼看已經九點,她還得到朋友那裡去取那篇本可下午順便取來的文章。
她是又急又不敢催促,算計着等他們喝完酒再刷碗,時間就更晚了。
所以每見他們父女在餐桌上丢下一塊雞骨頭,就禁不住分秒必争地收拾一塊。
胡秉宸起先還耐着性子,可是當芙蓉對着胡秉宸而不是對吳為沉沉地看了一眼之後,他就立刻說道:“你這樣搞法,還讓不讓我們吃頓安生飯?”“我……我還等着刷碗,然後到朋友家去取文章呢。
” 胡秉宸揮揮手說:“算了,算了,你走吧,碗我們刷。
” 她看了看芙蓉,不知這樣一走,會不會得罪她。
不過芙蓉一直置若罔聞地低頭吃雞,吳為趕快騎着車子走了。
那時的北京夜晚,既沒有卡拉OK也沒有酒吧,即便有幾盞霓虹燈,也像饑荒的六十年代點綴在燒餅上的那幾粒芝麻。
她卻恨不得把自行車一扔,躺倒在大街上,對着隻有幾粒“芝麻”的大街,放開喉嚨大喊大叫:大街啊,大街咽,我謝謝你,謝謝你給我的這份人情啦! 可是她投有,她還沒到發瘋的地步,她隻能在那幾粒“芝麻”的包裹中,放心又松心地盡情哭泣。
可是這樣的大鬧,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也嘗試過和胡秉宸溝通,可是已經有了“想法”的胡秉宸,拒絕溝通。
一個把寫作視為生命而不是遊戲的人,最怕心裡不得安甯。
一想到她不得不因此失去寫作所必須的身心投入,就恐懼得無法自持。
她就這麼憋着、忍着,憋着、忍着,忍到極限,就開始歇斯底裡,而且發作得越來越頻繁,很快發展到了不能控制的地步。
如果單獨面對胡秉宸還好說,一旦同時面對他們父女二人,她更是恐懼得無所措手足。
至她“逃離”前夕,一想到要與他們父女同時相對,就渾身顫抖,禁不住嘔吐。
如果沒有葉蓮子那一處排遣的渠道,她大概早就瘋了。
她對葉蓮子的依賴,那時已近病态。
行前,她還是不死心地和胡秉宸作了一次長談,讓胡秉宸不無傷感地回憶起他們戀愛的時光。
可是芙蓉那無聲的逼視,如千鈞之力壓在他心上,還有他對白帆的許諾……胡秉宸隻好回答說:“晚了,晚了,沒有時間彌補了,這真是千古之恨。
” 他火急火燎地建議到卧佛寺去一趟。
在他們的戀愛處于非常危險的“地下”時期,人迹稀少的卧佛寺,是他們可能溫存一會兒的去處。
他說:“明天就去,放過一天就失去一天的時間。
” 她不懂“晚了,沒有時間彌補了”或“放過一天就失去一天的時間”是什麼意思,以為不過又是他常常念叨的“年齡不饒人”。
在那些比從前長大許多的松樹下,他說:“記得我在這裡吻你,因為低頭低得太猛,被樹枝剮破了額頭,回到家裡白帆說那是因為我對你圖謀不軌,被你抓破的……我們那時見一次面真不容易,而在那些見不到你的日子裡,我什麼也幹不下去,不論開會、辦公,都在想像中用各種方法親吻你。
” 那時,他生命的一部分好像就存在吳為那裡,他的生活好像變成一個又一個點,那些點就是和她的會見,而點和點之間的日子,不過是一些虛線。
有多少次他對她說:“世界那麼浩瀚,可對我隻是一個小點,那個點就是愛你的感覺,你就是我整個的世界。
” 胡秉宸實在沒想到在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候,又遇見了吳為,才開始嘗到一個女人給予一個男人的苦、辣、酸、甜…… 從少年時代就期待着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如果沒有吳為,沒有這場戀愛,他的一生就缺了一大塊。
記得一個秋天的深夜,下着不大不小的雨,雨滴在階前的彈躍聲聲入耳,單調而又豐滿,周遭反倒更顯靜寂。
吳為輕輕地說着,她的聲音融人了雨聲。
說她的幼年,她的歡樂和帶有稚氣的悲哀,胡秉宸靜靜地聽着,時而問上一句,像在挖掘一個與他生命攸關的寶藏,頑強地想要挖掘出每個細節。
他們就那樣說着,說着,好像日子快要完了、非得趕快把一切說完,直說得眼睛都睜不開了,還掙紮地說着,聽着。
好像他就在她當初的生活中,一起歡欣、着急、歎氣和傷心。
也許他們真是那樣生活過來的,也許記憶把一切都弄錯了……他們是在編織,把各自過去的生活編織在一起,那些單調的、不同的色彩經過編織,掩蓋了灰暗的部分,互相映襯得更加豐富,更加明亮。
最後吳為又說起未來,胡秉宸在黑暗中微笑着,更加愛憐地把她抱緊,說:“對不起,未來的日子不多了,請原諒這個蒲甯式的結尾。
” 她說:“你是不是不喜歡蒲甯?” “我不知道你為什麼喜歡蒲甯。
我覺得他充滿毫無前途的流亡情緒,哈代才是真正的大師,我在一九五八年才注意到哈代,當時的評語是驚心動魄,當然是在肚子裡評的。
真可怕,一個作家使你驚心動魄。
還有德萊賽,什麼階層的人他都了解。
” “不過我喜歡蒲甯的那種流亡情緒,真美,凋逝的美。
”她歎了一口氣,那歎息卻落進了雨裡。
“還有你說的那個《暴風雨》,我還是不喜歡。
因為我不喜歡愛倫堡,他哪一國人也不是。
我倒喜歡《兩姐妹》,雖然電影不行,把蘇維埃政權美化了。
” “為什麼?你是不是覺得愛倫堡對法國的感情太深?再好好看看嘛,尤其他對巴黎的叙述和對巴黎的愛戀。
你雖到過巴黎,可惜沒有機會在拉丁區的小巷子裡遊蕩遊蕩。
哦,電影《兩姐妹》裡的那些演員可真漂亮……漂亮也是一種文化,取決于人的内涵,好比你。
哎,哎,别胳肢我,其實你心裡挺受用是不是?說到蘇維埃政權,不管怎麼專政集權,到底保護了俄羅斯的文化,不像我們的‘文革’,徹底消滅,有人好像特别仇恨知識分子和文化,瞎,不知要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重建。
” “據說老毛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的時候,每月隻有七塊半的薪水。
有一次他給幾位大學教授寫信,談他對國家大事、國家前途的看法,教授們沒有回複……” “這麼說還是有點兒淵源,不過可信嗎?” “姑妄聽之吧。
” 結果怎麼樣?誰也别想把吳為從葉蓮子那裡奪走。
她隻屬于那個葉蓮子。
既然如此,她就不該嫁人! 和吳為結婚以後,胡秉宸從沒有過“家”的感覺,特别在他被老戰友、老下級們畫地為牢地孤立之後,常常做各式各樣回不了家的夢。
就在前幾天,他還夢見天色将晚,乘一列火車到一個叫做“十六鋪”的地方去,因為吳為在那裡。
雖然有人同行,但那人在前一站下了車,火車在一個很高的路基上繼續行駛,所以能看清沿途一個小而老的縣城的全貌。
車上有個人間:“市區為什麼不設在這裡?”他回答說:“因為這裡平地太少,隻這樣一點兒大,所以新市區設在前面有空地的地方。
” 不一會兒到站了,他下了車。
車站很小,沒什麼人。
好容易看見一個人蹲在地上,他問那人:“到‘十六鋪’怎麼走?”那人回答說:“順着這條路往前走,還有幾裡。
” 這時天已漆黑,他向前走去,什麼路也看不見,一回頭,車站也不見了。
“十六鋪”在哪兒呢?他能走到吳為那裡去嗎?就在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情下,他醒了。
胡秉宸一生都很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不論他的決心是對還是錯,但在夢中第一次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能否到達将要去的地方,也不知道能否找到吳為。
還有一次夢見回家,他們的家在一個正方形的六層樓上,中間有個方形的天井,天井周圍是走廊,每層都住了幾戶人家。
但是他找不到他們的房間了,正在五層徘徊,有個人問他:“你是哪裡的?”随着那人的高聲提問,各個樓層都有許多人出來觀看。
他回答說:“我住在六層。
” 那些人不信,他又說不出到底住在六層哪一個門,非常為難,那時他真希望吳為能從房間裡出來,在六層沿天井的走廊上招呼他一聲。
但沒有,六層樓的各個門都寂然無聲,他隻好繼續停留在窘迫中。
再不就夢見各式各樣的家,或在海邊,或是老式的樓房,可是推門一看,總是空空如也,裡面什麼都沒有。
或是半夜翻轉身來,摟着吳為叫白帆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他為什麼老做這樣的夢?後來終于明白,他需要有個家,但是他沒有。
“鳥倦飛而知還”,但隻有空巢沒有家。
和吳為結婚以後,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建立起一個家。
他總是遊移在或是吳為或是白帆為女主人的兩個家中間,哪個家都是他的家,哪個家又都不是他全部的家。
看着吳為興緻勃勃的樣子,胡秉宸想,一晃十幾年過去,雖是人物俱在,他們到底不是當初的那個人了。
2 胡秉宸在學校的時候就覺得胥德章不順眼。
胥德章常常穿一件黑大氅,登一雙黑色短筒靴,讓胡秉宸覺得十分張揚。
還有胥德章那到處可見、不斷舉起的胳膊,大張的、總是在喊着什麼口号的嘴,更讓他想起胥德章的那位父親,先是國民黨一個什麼部長,後來又當了汪精衛一個什麼部長的投機分子。
他認為胥德章政治上左右極端的行為與他父親一脈相承,而不認為那是一個狂熱并熱衷于追趕潮流的青年,在一個動蕩、各種主義百出的時期,對衆多羊頭幌子下那一塊塊看上去沒有什麼明顯區别的肉,缺乏分辨和打假的能力。
到延安後,胡秉宸似乎更找到了堅實的依據,越想越覺得胥德章的言行與參加過複興社有關。
樣樣都要獨占鳌頭的胡秉宸,對過于風頭(招搖?)的胥德章,不知道是不是另有一種戒備?抗日戰争勝利後,胥德章的父親窮困潦倒,蔣介石從陪都回到南京後把他抓了起來,直到一九四九年也沒釋放,最終可能老死監獄。
胥德章接受了當年初到延安的經驗,再也不提他還有個父親因漢奸罪關押在監的舊事。
這是後話。
胡秉宸對胥德章的這個“不順眼”,從他們青春年少,一直延續到他們的耄耋之年。
而他和胥德章,或是說胥德章和他,比之一些與他們有着血緣關系的人,甚至更天長地久地厮守在一起。
反過來說,胥德章對胡秉宸也可以說是了如指掌。
這一點讓胡秉宸什麼時候想起來,什麼時候心裡就不那麼痛快。
如果兩個知根知底的人,畢生都得糾纏在一起,不知幸還是不幸?但他們又是隔心隔肚的莫逆之交,不然胡秉宸在幾乎走上“亡命橋”頭那一年,何以把胥德章作為“托孤”的人選? 可正是因為胥德章的這樣一個父親,以及胡秉宸的那個家族,他們才被派往重慶,任務就是利用家族的社會關系,開展情報工作。
這個工作如何開展?上面沒有具體指示,他們心裡也都沒底。
當胡秉宸經曆很多以後,一旦看到後人将從前的事情解釋得那樣一筆一畫,就免不了冷笑。
3 饑腸辘辘的胡秉宸下了火車以後,沒有馬上去找那個同學,而是在肯定沒人跟蹤的情況下,走進了零孤村火車站附近的一個小食店。
這正是吳為到零G8村後,常常經過并在她的劄記裡提到的小食店,兼賣鹵肉、茶葉蛋、摻綠豆面黃豆芽的素丸子,還有燒餅。
那個小火車站以及站外的小街,居然讓胡秉宸頓生豁然、繁華之感。
他是不是已經很延安了?又覺得車站附近堆了許多鐵路器材的儲料場也很大,猜想着同學可能有着一份不錯的職業,籌措一筆路費的計劃也許不會落空。
他買了一碗大酸大辣、大紅大綠的臊子面。
一九三九年那個夏天,他還不甚習慣如此激烈,并因它的激烈精髓與革命也與許多革命者似乎有了某種天然聯系的食物。
他在後來才漸漸習慣這種食物,特别在到達四川以後。
可是他久已不見腥葷又加饑腸辘辘,隻好硬着頭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