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民黨市政府門口坐一夜,迷迷糊糊打會兒瞌睡,也沒見市政府說出個所以,不過國民黨從來沒敢開槍。
鬧了一陣,各大學就派代表去南京請願。
胡秉宸沒有去。
正像胥德章說的,他在學校根本不是活躍分子,可能因為對那些忽然站起來喊個什麼口号的行為,抱有非常不敬的想法。
南京請願沒有結果,一九三六年又出來個西安事變。
時局緊迫,何去何從,擺在了每個大學的面前。
校方廣泛召開座談會,征求各方意見。
品學兼優、全校聞名的胡秉宸,自然在列。
就像抗戰勝利後,林伯渠老在毛、蔣二人談判裁軍問題前,就此在周公館召集會議,統一認識,征求意見也召集胡秉宸一樣。
在曆史的關鍵時刻,胡秉宸總是那風口浪尖上的人物,他似乎就是為風口浪尖而生的。
在校方召開的會議上,他同樣慷慨陳詞,認為應該遷校内地。
可是在校方召開的另一次會議上,他未在邀請之列,不知出于什麼心态,在會議室外竊聽。
這一次竊聽,既展現了他日後領導地下工作的卓越潛質,也顯示出他不甚平實的傾向。
于是,他搶先在布告欄裡張貼了一個聲明,說是校方不準備遷往内地,對此他表示堅決反,對,并像歐洲那些大學的學生一樣,在聲明上寫上了自己的學号。
到底是隔牆之耳,胡秉宸難免聽錯,事實是校方決定遷校。
校方對此未置一詞,胡秉宸倒給自己制造了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回避錯對問題一走了之;或承認自己聽錯,跟着學校遷往内地,繼續完成餘下的學業。
其時,他還有半年即可畢業。
考慮再三,他決定當兵。
倒不一定是面子問題,當時東北、華北、華東已經淪陷,很快也要打進國都南京,中國如果再不奮起抗戰,很快就要亡國。
他的工業救國夢也不可能實現,不打走日本人什麼也說不上。
所有正直青年都不再觀望,卻沒有當兵救國的概念,一說打仗,就好像是農民抓壯丁,根本不是他們的事。
特别在大學這種比較保守的學校,學生們大多出身于富裕家庭,和國外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參加抗日的出路不外兩條,或參加蔣介石的軍隊,或參加共産黨的軍隊。
胡秉宸選擇了共産黨。
當胡秉宸在學校裡宣布投筆從戎的消息時,就像他那張揭露校方不想遷往内地的布告,再次震動了全校。
因為沒有一個學生不珍惜大學的學位。
他們在這個大學得到的學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律承認,畢業後再到麻省理工學院讀八個月,就能拿到博士學位。
畢業後的經濟效益也很誘人,其他大學畢業生每月工資隻有四十元,大學的畢業生每月可以拿六十元,并且沒有失業一說。
父親是個喜怒不形諸顔色的人,既然他不告訴父親到哪裡去,父親也就沒問,不過猜想他是要到延安去。
淪陷時期,父親通過銀行的老人轉過一封信給他,告訴他日本人抓共産黨抓得很厲害,讓他千萬别回來。
據他所知,日本人還多次讓他那個留學日本的公子哥兒父親出面參政,父親卻堅決不肯出山。
一别經年,後來他都不知道父親于哪年去世。
11 他也想起大學三年級那個寒假的晚上,難得與父親同時坐在起居室裡。
也許是起居室的暖意,讓那個冬日的夜晚顯得很有家居的溫馨,父親突然讓他到書房拿來紙筆。
一向和兒子們很少交談的父親,這個舉動讓胡秉宸有點受寵若驚。
不過他也像父親一樣,不大形之于色。
父親跷着褲線筆直的二郎腿,腳上着了雙優質英國皮鞋,身上自然也是一襲來自英國的吸煙袍。
幾乎是沉着臉,在手邊那張線條簡約的明代小茶幾上,按照自己獨創的一套方式,推算起胡秉宸的生辰八字。
那時父親隻從英國購進服飾,三十年代中國上層人物的服飾,還是英國人的一統天下;意大利服飾還要等上五十年,才能在世界上稱雄稱霸。
對于時尚,胡秉宸有一種自學成才的天賦,這有一點像女人。
比如父親從沒帶胡秉宸去過網球俱樂部,他的網球技藝卻是打遍全校無敵手。
當然也不能說胡秉宸在衣着方面的品位、苛求與父親毫無關聯,包括他愛女人也被無數女人所愛的這一點。
哪怕在用水極其困難、無法洗濯的情況下,哪怕與一個興趣不大、完全談不上戀愛,隻是調調情的女人相會,胡秉宸至少也要保持一個雪白的袖口、領口,以及認真刮過的面頰。
可想而知胡秉宸對“情調”的敏感,參加革命後,他更是失去了這方面的實踐機會,想起來就讓他覺得白白糟蹋了自小就耳濡目染種下的慧根。
後來胡秉宸正是從吳為豎起的襯衣領子上,引發出對自己那遙遠的、卓爾不群的魅力的懷念。
他暗暗瞟着吳為豎起在細長脖頸後面的襯衣領子,似乎無意地說:“我最好中年華已經逝去……在最忙碌的年月,隻能很随便地穿着軍衣。
但即便是一件軍衣,穿着都很潇灑……三十多歲,每天自己開個吉普車,進進出出。
”他忽然停下,含意不明地笑笑,“……卻和白帆幾乎沒有關系,我一輩子都沒和她挽過手,一輩子都沒有認真過……”說到這裡,他又停下笑了一笑,眼神很邈遠的,“……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喜歡我……至少沒有人敢喜歡我,我看上去有些可怕。
剛解放的時候,我在肅反辦公室當着一個處長……哦,想起來了,有個演電影的,同男人搞關系被人抓住了,送到我這裡來,由我處理。
過幾天她忽然濃妝豔抹地到我的另一個辦公室來,同我說上海話:‘阿拉還是滿喜歡依格。
’真滑稽……”卻略過了他當時是怎樣垂着眼睑,默認了那個他認為很漂亮又很淫蕩的女演員的表白,然後換了話題,“……我喜歡你那件軟緞襯衣、那條裙子,還有最重要的,那種知道自己是漂亮的神氣。
” 直到和胡秉宸離婚後,吳為還保存着一張胡秉宸大學時代的照片。
那是一張全系學生的合影,幾十人中,惟有胡秉宸一人将大衣領子豎了起來,禮帽低低地斜壓在眉骨之上,使眉眼鼻子若隐若現于帽子陰影下,隻突出堅毅的下巴和性感的嘴。
那張嘴,與多年後美國當紅影星保羅·紐曼(PulNewman)的嘴,無論形狀還是内容,都無比類同。
而其他同學雖也西其服革其履,不過怎麼看都還是戴瓜皮帽的小地主。
惟恐不展地把大衣領子撫了又撫,帽子端了又端,前帽檐後翹,露出呆呆的腦門兒,惟恐他日、他人認不出照片上的自己。
試想,一頂西式禮帽這樣戴,還能戴出什麼興緻來了一九四九年以後,随着胡秉宸的擢升,方方面面條件具備之後,公餘之暇竟也帶着獵槍到郊外去打打獵,雖然從未獵到過什麼。
待他有了寬敞的住房之後,也開辟了英國家庭必有的一間書房,并且在院子裡種了花,雖然那些花從來開不好,或是越開越殘。
總而言之,一旦有了條件,胡秉宸就會“從頭收拾舊山河”。
而他周圍那些并不了解英國的延安們,以為(包括白帆)這不過是一種習慣,一個私人愛好。
雖然胡秉宸多次對吳為表白“我不太喜歡英國人,因為他們傲慢,一副帝國主義派頭,不論《簡愛》或是《蝴蝶夢》中的男主角,我都厭惡。
都是遊手好閑,一輩子不工作,靠财富過着奢侈的生活,好像沒錢的姑娘非愛他不可的一副貴族階級派頭,而那些女人又都是可憐巴巴的樣子”,卻又忍不住提醒吳為:記住,我是一個忠心的頑固派一英國式的頑固分子。
其實,胡秉宸打心眼兒裡贊賞英國人的是:實事求是;勇敢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承認現實,雖然不像法國人那樣富有浪漫氣質,但從不會吊兒郎當。
當然這裡說的不是一個具體的英國人,而是一般概念上的英國人,是馬,而不是白馬。
胡秉宸對英國的酷愛,也可能和他從高小到初中整整六年都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有關。
六年不是一個很短的時間,總有一些影響,不管好的還是不好的。
胡秉宸從他的英國教師那裡究竟受到了哪些影響? 至少是英文,所以他的中文寫得很壞。
也許還有踢足球和認真的态度,以及那時常說的epolta-manehip(運動員風格),雖然現在的英國運動員也一樣地粗野和踢人了。
可能還有魯迅先生提到過的“費厄潑賴”,即公正、合理那一類名詞,以及那一類名詞的含意。
胡秉宸可能有很多缺陷,但不逃避危險和困難的行事态度,可能就是從這一類名詞來的。
他不時對英國突發的惡意,其實沒有多少道理。
追究起來,不過是因為他的英國教師曾經使他不快。
教過他的英國教師很多,他大多記不得了,隻記得一個由于他的遲到,經常打他手闆的英國校長。
後來讀到英國小說,特别看到書中那些打學生闆子的教師、校長時,他自然就會想起那些冷漠而又非常嚴格的英國教師和校長,他們在打他手闆的時候,絲毫不講價錢,而且從來不會忘記;學校裡甚至專門備有一間供教師打手闆用的房間。
還有一位一條胳膊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隻剩下一條胳膊的Mr.Smith。
他和胡秉宸那一班學生相處的時間較長,常常帶學生去野營。
有一次到西山,班裡僅帶了幾隻水壺,又沒有杯子,喝水時大家隻好輪流對着壺嘴喝。
至歸程時飲水已經很少,胡秉宸渴了但他又很挑剔,嫌那樣喝水很不衛生,便先從水壺中倒出一些沖洗壺嘴,被Mr.Smith大批一頓。
不過他可能沒有理解,考究的英國人還有相當務實的一面。
因此他對英國的惡意,難免裝腔作勢,并兼有鼠肚雞腸的報複之嫌。
可是一不留神,又會流露出對英國人的萬般傾慕。
他曾在給吳為的一封情書中連篇累牍地說道:我昨天搞到一套《戰争與回憶》,是《戰争風雲》的續篇,如果你手頭也有這套書,請讀一下第四冊,1521頁——帕米拉已同一個英國空軍中将鄧肯訂了婚,鄧肯在一次冒險飛行後受了重傷(一個典型的英國人從來不拒絕這類冒險),這時候帕米拉決定解除婚約同帕格結婚。
帕米拉在描寫與鄧肯相處的最後一個晚上是怎樣說的呢?她說,事實上就是我們一起待在斯通福(鄧肯的宅邸,他在那裡養病)的最後一天晚上,他當然心情抑郁,不過像一貫那樣,始終和藹可親,可憐的好人兒。
這就是英國人的紳士風度。
他又接着寫到: 我在讀《戰争風雲》的時候就老在注意帕米拉和維克多·亨利的結局,好像這會象征我們的,什麼。
在經過複雜的局面和重重困難之後,他們終于結婚了。
婚後他們在華盛頓第一次出場的情況,我也抄一些給你。
“現在哪兒去呢?”他問,“到你們大使館裡去參加那個,會嗎?”“如果你有空的話,親愛的。
如果你高興去的話。
” “……大使館裡開的是什麼會?”“哦,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招待會。
參加的有我們記者團裡的,英國采購委員會裡的,還有其他這一類人。
” “可是,為什麼舉行這個會?” “老實告訴你吧,這樣我就可以把你炫耀一番,”她向他斜瞟了一眼,“好嗎?我的朋友多數都去。
哈利法克斯夫人很想見你。
”“好吧。
”維克多·亨利這次來,顯然是為了在會上讓人們看一看。
帕米拉手搭着他的胳膊,在大使館花園裡走來走去,把他介紹給大夥兒。
到會的人寥寥無幾,他們招呼他的都盡量裝出英國人那種冷淡的神氣,故意不去盯着他看,也不去向他問話,但是他仍舊覺出所有的目光都在打量他。
三十年前,羅達(離婚的前妻)也曾把他這個海軍學院橄榄球後衛拖去赴她斯威特布賴爾同班生的午餐會。
有些情景并沒有多大改變。
帕米拉穿着一件印花上衣,戴了一頂車輪帽,看上去十分動人…… 在驅車回公寓的途中,帕米拉說:“哈利法克斯夫人說你簡直是一頭羔羊。
” “這是一句好評語嗎?” “這是授給騎士的爵位。
” 回到彼得斯的公寓裡,帕格洗了一個淋浴,後來聞到了從卧室敞開的門外飄進來烤肉的香味。
他穿了一條寬大的灰色舊運動褲,感到很滿意,然後再穿上白色開領襯衫和褐紅色套衫,趿着鹿皮鞋。
這是和平日子裡他下班後習慣的打撈。
他聽見杯子裡的冰塊發出丁當聲。
在起居宣裡,帕米拉穿着家常衣服,系着圍裙,把一杯馬提尼酒遞給了他,“天哪,我不習慣看見你這副打扮。
”她說,“看上去你隻有三十歲。
” 帕格哼了一聲,“可已經不像三十歲那樣頂用了。
”他說時端着他那杯酒坐下了。
這是有關床笫之間的一句暗示。
他對此感到非常快樂,希望她也如此,但是就新婚夫婦之道而言,這也沒什麼特别的。
她的答複是在嗓子眼裡笑了一聲,然後在他脖子上吻了一下。
我能有這樣的一天嗎?成為一個招待會的家屬?這一切多麼湊巧,這是預示着什麼嗎?我為什麼一開始就注視着這兩個人的命運?是什麼使我去注意他們? 這是一封隻給你一個人看,并且看完就應燒了的信,因為裡面淨是孩子氣的、隻能在你靠在我肩膀上的時候才能說的話。
如果将來你知道我“不那樣頂用了”,你會讨厭我嗎?至于我,你對我是神聖的,完全是神聖的,我是你的奴隸。
反對個人崇拜在我們之間不适用,我永遠跪在你的腳下。
如果你抛棄我,我一定心髒破裂而死,而且死無恕言。
我會成為這樣一個人,以前是不能想像的。
别笑我這些傻話。
他們後來果真像帕格和帕米拉那樣結了婚。
結婚初期,胡秉宸不放過任何參加她那個圈子聚會的機會,一心想要照着《戰争與回憶》的範本,一還讀它的夙願。
然而沒想到,真到聚會上,卻進入不了角色。
吳為不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很多人都想看看那場大逆不道、轟動全國的戀愛的男主人公,那個吳為為之出生人死的男人。
胡秉宸對大家的緻意、寒暄,隻是不着痕迹地點點頭。
就像還在他的部長辦公室裡回答下屬的問候,還流露出些許的冷傲。
也許他本意并非如此,那不過是一個過于自尊的人,對生疏的周邊環境不由自主的戒備、自衛,或不過表示他并不輸于那些社會名流。
吳為的幾個朋友,擔心他在完全不同的人群裡感到冷落、不自在,沒話找話地陪他閑聊:“聽說您也是大學畢業的,咱們倆算是校友了。
”胡秉宸回答說::我從來沒讀過大學。
” 又一位朋友問道:“您都在哪個部門工作過?” 他等于沒有回答地回答道:“好幾個部門。
” 旁邊坐着一位被打過右派,坐了十幾年牢的作家,語出驚人地說:“你們何苦喋喋不休地向胡先生問長問短,你們還看不出胡先生不屑回答嗎?”作家紅頭漲臉地把玩着手裡的酒杯,可能有點醉了,不肯罷休,自視甚高地接着說下去:“作家是什麼?都是人精,處理問題可能不如政治家老謀深算,但不等于看不出問題,不然還當什麼作家!”胡秉宸就不光是君臨臣下,而是龍顔大怒了。
回到家裡,吳為問他:“你怎麼對我的朋友一句真話也沒有?” 他說:“要像你那樣什麼都對人家說,我于地下黨的時候,早就沒命了。
” “可現在又不是地下黨時期,人家問你的又不是什麼機密,你怎麼就不能對人家說點兒什麼?” “我為什麼要和這些不相幹的人說那麼多?” “人家不過一片好心,怕冷落了你。
”“什麼好心!你那個朋友是壞人,應該再讓他勞改二十年。
” 在期待已久的亮相中,胡秉宸失敗了。
幾番經曆之後吳為就知道,關于“反對個人崇拜在我們之間不适用,我永遠跪在你的腳下”等等,不過是胡秉宸的即興之言。
人在沖動的時候,什麼美好的話說不出來? 隻有女人才會崇拜一個男人,而男人隻能把玩女人,卻不會崇拜一個女人。
于是吳為想,胡秉宸關于“英國人”的理論,不過理論而已。
而所謂的英國紳士,其實也像凡人一樣鼠肚雞腸、斤斤計較。
英國人的優越感,對事、對人那種不着形迹的蔑視,難道不是品位最正宗的假道學? 12 胡秉宸雖然把占蔔、堪輿之類看做邪術,但父親對很多人的推算都很準确。
他說的也不多,隻一兩句,點撥出最重要的人生轉折。
最後,父親擡起眼睛看着他說:“五十多歲之時,你有一步官運。
” 然後猶豫了一下,帶着些讨不再來的思慮,決斷而又淺嘗辄止地補充說,“也有一步桃花運。
”他猶豫再三,終于沒有說出胡秉宸有兩次婚姻的前景。
胡家的男人,沒有一個不是娶兩房太太的,不是三個也不是四個,就是兩個。
至少在近兩代都是這樣,如果往上追溯,可能更是一番繁華景象。
父親此時投有說出的話,在他與吳為熱戀時由白帆點撥出來。
在白帆的點撥之前,胡秉宸對胡家近幾代男人的這一際遇,一直熟視無睹。
那一年,他大約二十七歲,健壯而又情欲旺盛,如果再不和女人睡覺,就會生病。
周圍男性,幾乎都是年齡相當的光棍,除了革命,人人還面臨那個年齡段上迫切的生理需要。
而他們的工作性質,又決定了他們隻能封閉在一方窄小的天地,基層組織也沒有考慮到這個天地“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也存在着一個生态平衡的問題。
地下黨裡有個曾經留學德國的同志,可能受西方性觀念的影響,談論起性愛肆無忌憚,還自告奮勇地擔當起協調的角色,不但向大家熱誠宣講手淫與健康身心的理論,還具體傳授實踐的方法:“用肥皂水幫助摩擦效果更好,下面那些工作點還有人主張用油,鄉下照明不是用桐油嗎?晚上熄燈後,桐油燈就放在床邊,燈盞裡總有剩油,伸手就可以蘸着。
” 大家聽了笑不可遏,胡秉宸卻鄙夷地調過臉去,他與衆人不大諧調的毛病,一直也沒有得到徹底的改造。
可這并不妨礙胡秉宸偶然消遣一番,既不用肥皂水也不用桐油潤滑。
想到肥皂水把褲檔弄得濕漉漉、黏糊糊的感覺,挑剔的他從不予以考慮。
至于桐油,還會在衣服上留下斑斑油污,很難除掉,更不可取。
但他認為手淫的辦法絕對不可久用,長此以往,對男人的性能力可能還會産與不良的影響。
對周圍一些來去匆匆、遊擊式的性關系,他也覺得不能盡興,不能酣暢。
在兩性關系上,他還是相信中國傳統的“采陰補陽”的說法,對穩定和長期的性關系,有看一種延年益壽的向往和解釋。
恰巧胡秉宸這時需要一個燙頭發、塗口紅的女人,配合、掩護他的地下工作,領導上向燙頭發、塗口紅的白帆征詢,肯不肯充當這個角色,她答應了。
以過去的觀念,除了和柳彤、王局長那兩檔子事,白帆一生都稱得上是聽黨的話的好幹部;模範黨員。
不過柳彤和王局長那兩檔子事,用現在的标準看,除了對胡秉宸有點意義之外,對黨,對他人,真算不了什麼。
沒想到白帆在接受黨的任務同時,還接受出這樣一個意外,隻看了胡秉宸一眼,就被這樣一個男人震懾得不知東南西北。
可她同時也遭上了她那一“劫”。
經過了延安的胡秉宸,對女人的概念已經相當具象,這和他到延安後就遭遇的一次戀愛有關-因為拿的是周恩來的介紹信,所以一到延安,他就住進了陝甘甯邊區政府的招待所,在那裡等待分配工作。
這封介紹信不隻讓胡秉宸住進了陝甘甯邊區政府的招待所,初次品嘗到革命等級的滋味,使他起始就站在一條比較超前的起跑線上,也為他美好的革命前程做了鋪墊。
招待所院子很小,一圈馬廄似的平房,這種房子胡秉宸在家時是不屑一顧的。
可是延安的等級,是革命的等級,很少人不迷戀革命的等級,正常狀态下,那不也是衡量對革命貢獻大小的尺度? 在那個小院裡,他一頭碰上一個平生從未見過,比小姑姑和老家的嬸子更美的美人,一個從四川來投奔革命的女人。
他們一見鐘情,馬上就談起了戀愛,但那場戀愛,與胡秉宸閱讀《呼嘯山莊》肘所向往的卻又不是一回事。
加之胡秉宸剛到延安,還沒有學會工農幹部與女人相處那套單刀直人的路數……四川美人識字不多,除了一起唱唱歌,沒有什麼可以多說,不過美貌彌補了識字不多的遺憾,照樣讓他熱血沸騰,晚上睡不着覺。
輾轉反側之中,他有一種焦躁得像是被烘烤着的感覺,思緒就翻飛得非常具體,不像和小姑姑的交流那樣不着邊際。
在此之前,胡秉宸還真沒有機會在女人身上多費心思。
理工科大學,女性同學本來就少,即便有個把女性也談不到風情,漂亮的女人本不該去學習那種枯燥的事情。
多年後胡秉宸對吳為賣弄地說:“當時有個女同學很愛我,可我那時候對女人沒有一點兒興趣,後來她去了英國,成了一個很好的電氣專家,前些年回國我還見到了她。
” 那時吳為已經走出胡秉宸的迷谷,回他說:“那是因為她不漂亮。
如果漂亮,你早就得手了。
” 胡秉宸很不滿意吳為的回答,他想:一個男人,一旦在一個女人面前脫去了衣裳,也就等于脫去了面具。
然而他們不能結婚。
當時延安規定女人不限,男人結婚必得符合“二五八團”的規格,缺一不可。
胡秉宸是一門也不門。
不過早在讀《空想社會主義》那本書的時候,他就批判、否定了絕對平均主義,認定等級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存在,平均主義隻能造就平庸和懶漢。
幾天之後,四川美人就分配到抗大,等待分配工作能等多久?革命需要幹部。
她到抗大後,很快就和抗大一個大隊長,符合“二五八團”的長征幹部結了婚。
胡秉宸和她的那場戀愛也就非常短暫,如同快餐。
大隊長常常向人誇耀::我的老婆全黨第一。
” 在鑒别女人美麗不美麗這個方面,階級出身沒有什麼決定性的影響或觀念上的差異。
世家出身的他,和工農出身的長征幹部,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解放戰争期間,胡秉宸還不死心地打聽過她的下落,聽說離了婚。
那時她不但學會了識字也學會了寫字,離婚前還給丈夫寫了一封信,那封信也寫得相當有水平,她說:“你是個好首長,但不是個好丈夫。
” 可要是讓胡秉宸回頭再把
鬧了一陣,各大學就派代表去南京請願。
胡秉宸沒有去。
正像胥德章說的,他在學校根本不是活躍分子,可能因為對那些忽然站起來喊個什麼口号的行為,抱有非常不敬的想法。
南京請願沒有結果,一九三六年又出來個西安事變。
時局緊迫,何去何從,擺在了每個大學的面前。
校方廣泛召開座談會,征求各方意見。
品學兼優、全校聞名的胡秉宸,自然在列。
就像抗戰勝利後,林伯渠老在毛、蔣二人談判裁軍問題前,就此在周公館召集會議,統一認識,征求意見也召集胡秉宸一樣。
在曆史的關鍵時刻,胡秉宸總是那風口浪尖上的人物,他似乎就是為風口浪尖而生的。
在校方召開的會議上,他同樣慷慨陳詞,認為應該遷校内地。
可是在校方召開的另一次會議上,他未在邀請之列,不知出于什麼心态,在會議室外竊聽。
這一次竊聽,既展現了他日後領導地下工作的卓越潛質,也顯示出他不甚平實的傾向。
于是,他搶先在布告欄裡張貼了一個聲明,說是校方不準備遷往内地,對此他表示堅決反,對,并像歐洲那些大學的學生一樣,在聲明上寫上了自己的學号。
到底是隔牆之耳,胡秉宸難免聽錯,事實是校方決定遷校。
校方對此未置一詞,胡秉宸倒給自己制造了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回避錯對問題一走了之;或承認自己聽錯,跟着學校遷往内地,繼續完成餘下的學業。
其時,他還有半年即可畢業。
考慮再三,他決定當兵。
倒不一定是面子問題,當時東北、華北、華東已經淪陷,很快也要打進國都南京,中國如果再不奮起抗戰,很快就要亡國。
他的工業救國夢也不可能實現,不打走日本人什麼也說不上。
所有正直青年都不再觀望,卻沒有當兵救國的概念,一說打仗,就好像是農民抓壯丁,根本不是他們的事。
特别在大學這種比較保守的學校,學生們大多出身于富裕家庭,和國外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參加抗日的出路不外兩條,或參加蔣介石的軍隊,或參加共産黨的軍隊。
胡秉宸選擇了共産黨。
當胡秉宸在學校裡宣布投筆從戎的消息時,就像他那張揭露校方不想遷往内地的布告,再次震動了全校。
因為沒有一個學生不珍惜大學的學位。
他們在這個大學得到的學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律承認,畢業後再到麻省理工學院讀八個月,就能拿到博士學位。
畢業後的經濟效益也很誘人,其他大學畢業生每月工資隻有四十元,大學的畢業生每月可以拿六十元,并且沒有失業一說。
父親是個喜怒不形諸顔色的人,既然他不告訴父親到哪裡去,父親也就沒問,不過猜想他是要到延安去。
淪陷時期,父親通過銀行的老人轉過一封信給他,告訴他日本人抓共産黨抓得很厲害,讓他千萬别回來。
據他所知,日本人還多次讓他那個留學日本的公子哥兒父親出面參政,父親卻堅決不肯出山。
一别經年,後來他都不知道父親于哪年去世。
11 他也想起大學三年級那個寒假的晚上,難得與父親同時坐在起居室裡。
也許是起居室的暖意,讓那個冬日的夜晚顯得很有家居的溫馨,父親突然讓他到書房拿來紙筆。
一向和兒子們很少交談的父親,這個舉動讓胡秉宸有點受寵若驚。
不過他也像父親一樣,不大形之于色。
父親跷着褲線筆直的二郎腿,腳上着了雙優質英國皮鞋,身上自然也是一襲來自英國的吸煙袍。
幾乎是沉着臉,在手邊那張線條簡約的明代小茶幾上,按照自己獨創的一套方式,推算起胡秉宸的生辰八字。
那時父親隻從英國購進服飾,三十年代中國上層人物的服飾,還是英國人的一統天下;意大利服飾還要等上五十年,才能在世界上稱雄稱霸。
對于時尚,胡秉宸有一種自學成才的天賦,這有一點像女人。
比如父親從沒帶胡秉宸去過網球俱樂部,他的網球技藝卻是打遍全校無敵手。
當然也不能說胡秉宸在衣着方面的品位、苛求與父親毫無關聯,包括他愛女人也被無數女人所愛的這一點。
哪怕在用水極其困難、無法洗濯的情況下,哪怕與一個興趣不大、完全談不上戀愛,隻是調調情的女人相會,胡秉宸至少也要保持一個雪白的袖口、領口,以及認真刮過的面頰。
可想而知胡秉宸對“情調”的敏感,參加革命後,他更是失去了這方面的實踐機會,想起來就讓他覺得白白糟蹋了自小就耳濡目染種下的慧根。
後來胡秉宸正是從吳為豎起的襯衣領子上,引發出對自己那遙遠的、卓爾不群的魅力的懷念。
他暗暗瞟着吳為豎起在細長脖頸後面的襯衣領子,似乎無意地說:“我最好中年華已經逝去……在最忙碌的年月,隻能很随便地穿着軍衣。
但即便是一件軍衣,穿着都很潇灑……三十多歲,每天自己開個吉普車,進進出出。
”他忽然停下,含意不明地笑笑,“……卻和白帆幾乎沒有關系,我一輩子都沒和她挽過手,一輩子都沒有認真過……”說到這裡,他又停下笑了一笑,眼神很邈遠的,“……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喜歡我……至少沒有人敢喜歡我,我看上去有些可怕。
剛解放的時候,我在肅反辦公室當着一個處長……哦,想起來了,有個演電影的,同男人搞關系被人抓住了,送到我這裡來,由我處理。
過幾天她忽然濃妝豔抹地到我的另一個辦公室來,同我說上海話:‘阿拉還是滿喜歡依格。
’真滑稽……”卻略過了他當時是怎樣垂着眼睑,默認了那個他認為很漂亮又很淫蕩的女演員的表白,然後換了話題,“……我喜歡你那件軟緞襯衣、那條裙子,還有最重要的,那種知道自己是漂亮的神氣。
” 直到和胡秉宸離婚後,吳為還保存着一張胡秉宸大學時代的照片。
那是一張全系學生的合影,幾十人中,惟有胡秉宸一人将大衣領子豎了起來,禮帽低低地斜壓在眉骨之上,使眉眼鼻子若隐若現于帽子陰影下,隻突出堅毅的下巴和性感的嘴。
那張嘴,與多年後美國當紅影星保羅·紐曼(PulNewman)的嘴,無論形狀還是内容,都無比類同。
而其他同學雖也西其服革其履,不過怎麼看都還是戴瓜皮帽的小地主。
惟恐不展地把大衣領子撫了又撫,帽子端了又端,前帽檐後翹,露出呆呆的腦門兒,惟恐他日、他人認不出照片上的自己。
試想,一頂西式禮帽這樣戴,還能戴出什麼興緻來了一九四九年以後,随着胡秉宸的擢升,方方面面條件具備之後,公餘之暇竟也帶着獵槍到郊外去打打獵,雖然從未獵到過什麼。
待他有了寬敞的住房之後,也開辟了英國家庭必有的一間書房,并且在院子裡種了花,雖然那些花從來開不好,或是越開越殘。
總而言之,一旦有了條件,胡秉宸就會“從頭收拾舊山河”。
而他周圍那些并不了解英國的延安們,以為(包括白帆)這不過是一種習慣,一個私人愛好。
雖然胡秉宸多次對吳為表白“我不太喜歡英國人,因為他們傲慢,一副帝國主義派頭,不論《簡愛》或是《蝴蝶夢》中的男主角,我都厭惡。
都是遊手好閑,一輩子不工作,靠财富過着奢侈的生活,好像沒錢的姑娘非愛他不可的一副貴族階級派頭,而那些女人又都是可憐巴巴的樣子”,卻又忍不住提醒吳為:記住,我是一個忠心的頑固派一英國式的頑固分子。
其實,胡秉宸打心眼兒裡贊賞英國人的是:實事求是;勇敢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承認現實,雖然不像法國人那樣富有浪漫氣質,但從不會吊兒郎當。
當然這裡說的不是一個具體的英國人,而是一般概念上的英國人,是馬,而不是白馬。
胡秉宸對英國的酷愛,也可能和他從高小到初中整整六年都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有關。
六年不是一個很短的時間,總有一些影響,不管好的還是不好的。
胡秉宸從他的英國教師那裡究竟受到了哪些影響? 至少是英文,所以他的中文寫得很壞。
也許還有踢足球和認真的态度,以及那時常說的epolta-manehip(運動員風格),雖然現在的英國運動員也一樣地粗野和踢人了。
可能還有魯迅先生提到過的“費厄潑賴”,即公正、合理那一類名詞,以及那一類名詞的含意。
胡秉宸可能有很多缺陷,但不逃避危險和困難的行事态度,可能就是從這一類名詞來的。
他不時對英國突發的惡意,其實沒有多少道理。
追究起來,不過是因為他的英國教師曾經使他不快。
教過他的英國教師很多,他大多記不得了,隻記得一個由于他的遲到,經常打他手闆的英國校長。
後來讀到英國小說,特别看到書中那些打學生闆子的教師、校長時,他自然就會想起那些冷漠而又非常嚴格的英國教師和校長,他們在打他手闆的時候,絲毫不講價錢,而且從來不會忘記;學校裡甚至專門備有一間供教師打手闆用的房間。
還有一位一條胳膊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隻剩下一條胳膊的Mr.Smith。
他和胡秉宸那一班學生相處的時間較長,常常帶學生去野營。
有一次到西山,班裡僅帶了幾隻水壺,又沒有杯子,喝水時大家隻好輪流對着壺嘴喝。
至歸程時飲水已經很少,胡秉宸渴了但他又很挑剔,嫌那樣喝水很不衛生,便先從水壺中倒出一些沖洗壺嘴,被Mr.Smith大批一頓。
不過他可能沒有理解,考究的英國人還有相當務實的一面。
因此他對英國的惡意,難免裝腔作勢,并兼有鼠肚雞腸的報複之嫌。
可是一不留神,又會流露出對英國人的萬般傾慕。
他曾在給吳為的一封情書中連篇累牍地說道:我昨天搞到一套《戰争與回憶》,是《戰争風雲》的續篇,如果你手頭也有這套書,請讀一下第四冊,1521頁——帕米拉已同一個英國空軍中将鄧肯訂了婚,鄧肯在一次冒險飛行後受了重傷(一個典型的英國人從來不拒絕這類冒險),這時候帕米拉決定解除婚約同帕格結婚。
帕米拉在描寫與鄧肯相處的最後一個晚上是怎樣說的呢?她說,事實上就是我們一起待在斯通福(鄧肯的宅邸,他在那裡養病)的最後一天晚上,他當然心情抑郁,不過像一貫那樣,始終和藹可親,可憐的好人兒。
這就是英國人的紳士風度。
他又接着寫到: 我在讀《戰争風雲》的時候就老在注意帕米拉和維克多·亨利的結局,好像這會象征我們的,什麼。
在經過複雜的局面和重重困難之後,他們終于結婚了。
婚後他們在華盛頓第一次出場的情況,我也抄一些給你。
“現在哪兒去呢?”他問,“到你們大使館裡去參加那個,會嗎?”“如果你有空的話,親愛的。
如果你高興去的話。
” “……大使館裡開的是什麼會?”“哦,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招待會。
參加的有我們記者團裡的,英國采購委員會裡的,還有其他這一類人。
” “可是,為什麼舉行這個會?” “老實告訴你吧,這樣我就可以把你炫耀一番,”她向他斜瞟了一眼,“好嗎?我的朋友多數都去。
哈利法克斯夫人很想見你。
”“好吧。
”維克多·亨利這次來,顯然是為了在會上讓人們看一看。
帕米拉手搭着他的胳膊,在大使館花園裡走來走去,把他介紹給大夥兒。
到會的人寥寥無幾,他們招呼他的都盡量裝出英國人那種冷淡的神氣,故意不去盯着他看,也不去向他問話,但是他仍舊覺出所有的目光都在打量他。
三十年前,羅達(離婚的前妻)也曾把他這個海軍學院橄榄球後衛拖去赴她斯威特布賴爾同班生的午餐會。
有些情景并沒有多大改變。
帕米拉穿着一件印花上衣,戴了一頂車輪帽,看上去十分動人…… 在驅車回公寓的途中,帕米拉說:“哈利法克斯夫人說你簡直是一頭羔羊。
” “這是一句好評語嗎?” “這是授給騎士的爵位。
” 回到彼得斯的公寓裡,帕格洗了一個淋浴,後來聞到了從卧室敞開的門外飄進來烤肉的香味。
他穿了一條寬大的灰色舊運動褲,感到很滿意,然後再穿上白色開領襯衫和褐紅色套衫,趿着鹿皮鞋。
這是和平日子裡他下班後習慣的打撈。
他聽見杯子裡的冰塊發出丁當聲。
在起居宣裡,帕米拉穿着家常衣服,系着圍裙,把一杯馬提尼酒遞給了他,“天哪,我不習慣看見你這副打扮。
”她說,“看上去你隻有三十歲。
” 帕格哼了一聲,“可已經不像三十歲那樣頂用了。
”他說時端着他那杯酒坐下了。
這是有關床笫之間的一句暗示。
他對此感到非常快樂,希望她也如此,但是就新婚夫婦之道而言,這也沒什麼特别的。
她的答複是在嗓子眼裡笑了一聲,然後在他脖子上吻了一下。
我能有這樣的一天嗎?成為一個招待會的家屬?這一切多麼湊巧,這是預示着什麼嗎?我為什麼一開始就注視着這兩個人的命運?是什麼使我去注意他們? 這是一封隻給你一個人看,并且看完就應燒了的信,因為裡面淨是孩子氣的、隻能在你靠在我肩膀上的時候才能說的話。
如果将來你知道我“不那樣頂用了”,你會讨厭我嗎?至于我,你對我是神聖的,完全是神聖的,我是你的奴隸。
反對個人崇拜在我們之間不适用,我永遠跪在你的腳下。
如果你抛棄我,我一定心髒破裂而死,而且死無恕言。
我會成為這樣一個人,以前是不能想像的。
别笑我這些傻話。
他們後來果真像帕格和帕米拉那樣結了婚。
結婚初期,胡秉宸不放過任何參加她那個圈子聚會的機會,一心想要照着《戰争與回憶》的範本,一還讀它的夙願。
然而沒想到,真到聚會上,卻進入不了角色。
吳為不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很多人都想看看那場大逆不道、轟動全國的戀愛的男主人公,那個吳為為之出生人死的男人。
胡秉宸對大家的緻意、寒暄,隻是不着痕迹地點點頭。
就像還在他的部長辦公室裡回答下屬的問候,還流露出些許的冷傲。
也許他本意并非如此,那不過是一個過于自尊的人,對生疏的周邊環境不由自主的戒備、自衛,或不過表示他并不輸于那些社會名流。
吳為的幾個朋友,擔心他在完全不同的人群裡感到冷落、不自在,沒話找話地陪他閑聊:“聽說您也是大學畢業的,咱們倆算是校友了。
”胡秉宸回答說::我從來沒讀過大學。
” 又一位朋友問道:“您都在哪個部門工作過?” 他等于沒有回答地回答道:“好幾個部門。
” 旁邊坐着一位被打過右派,坐了十幾年牢的作家,語出驚人地說:“你們何苦喋喋不休地向胡先生問長問短,你們還看不出胡先生不屑回答嗎?”作家紅頭漲臉地把玩着手裡的酒杯,可能有點醉了,不肯罷休,自視甚高地接着說下去:“作家是什麼?都是人精,處理問題可能不如政治家老謀深算,但不等于看不出問題,不然還當什麼作家!”胡秉宸就不光是君臨臣下,而是龍顔大怒了。
回到家裡,吳為問他:“你怎麼對我的朋友一句真話也沒有?” 他說:“要像你那樣什麼都對人家說,我于地下黨的時候,早就沒命了。
” “可現在又不是地下黨時期,人家問你的又不是什麼機密,你怎麼就不能對人家說點兒什麼?” “我為什麼要和這些不相幹的人說那麼多?” “人家不過一片好心,怕冷落了你。
”“什麼好心!你那個朋友是壞人,應該再讓他勞改二十年。
” 在期待已久的亮相中,胡秉宸失敗了。
幾番經曆之後吳為就知道,關于“反對個人崇拜在我們之間不适用,我永遠跪在你的腳下”等等,不過是胡秉宸的即興之言。
人在沖動的時候,什麼美好的話說不出來? 隻有女人才會崇拜一個男人,而男人隻能把玩女人,卻不會崇拜一個女人。
于是吳為想,胡秉宸關于“英國人”的理論,不過理論而已。
而所謂的英國紳士,其實也像凡人一樣鼠肚雞腸、斤斤計較。
英國人的優越感,對事、對人那種不着形迹的蔑視,難道不是品位最正宗的假道學? 12 胡秉宸雖然把占蔔、堪輿之類看做邪術,但父親對很多人的推算都很準确。
他說的也不多,隻一兩句,點撥出最重要的人生轉折。
最後,父親擡起眼睛看着他說:“五十多歲之時,你有一步官運。
” 然後猶豫了一下,帶着些讨不再來的思慮,決斷而又淺嘗辄止地補充說,“也有一步桃花運。
”他猶豫再三,終于沒有說出胡秉宸有兩次婚姻的前景。
胡家的男人,沒有一個不是娶兩房太太的,不是三個也不是四個,就是兩個。
至少在近兩代都是這樣,如果往上追溯,可能更是一番繁華景象。
父親此時投有說出的話,在他與吳為熱戀時由白帆點撥出來。
在白帆的點撥之前,胡秉宸對胡家近幾代男人的這一際遇,一直熟視無睹。
那一年,他大約二十七歲,健壯而又情欲旺盛,如果再不和女人睡覺,就會生病。
周圍男性,幾乎都是年齡相當的光棍,除了革命,人人還面臨那個年齡段上迫切的生理需要。
而他們的工作性質,又決定了他們隻能封閉在一方窄小的天地,基層組織也沒有考慮到這個天地“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也存在着一個生态平衡的問題。
地下黨裡有個曾經留學德國的同志,可能受西方性觀念的影響,談論起性愛肆無忌憚,還自告奮勇地擔當起協調的角色,不但向大家熱誠宣講手淫與健康身心的理論,還具體傳授實踐的方法:“用肥皂水幫助摩擦效果更好,下面那些工作點還有人主張用油,鄉下照明不是用桐油嗎?晚上熄燈後,桐油燈就放在床邊,燈盞裡總有剩油,伸手就可以蘸着。
” 大家聽了笑不可遏,胡秉宸卻鄙夷地調過臉去,他與衆人不大諧調的毛病,一直也沒有得到徹底的改造。
可這并不妨礙胡秉宸偶然消遣一番,既不用肥皂水也不用桐油潤滑。
想到肥皂水把褲檔弄得濕漉漉、黏糊糊的感覺,挑剔的他從不予以考慮。
至于桐油,還會在衣服上留下斑斑油污,很難除掉,更不可取。
但他認為手淫的辦法絕對不可久用,長此以往,對男人的性能力可能還會産與不良的影響。
對周圍一些來去匆匆、遊擊式的性關系,他也覺得不能盡興,不能酣暢。
在兩性關系上,他還是相信中國傳統的“采陰補陽”的說法,對穩定和長期的性關系,有看一種延年益壽的向往和解釋。
恰巧胡秉宸這時需要一個燙頭發、塗口紅的女人,配合、掩護他的地下工作,領導上向燙頭發、塗口紅的白帆征詢,肯不肯充當這個角色,她答應了。
以過去的觀念,除了和柳彤、王局長那兩檔子事,白帆一生都稱得上是聽黨的話的好幹部;模範黨員。
不過柳彤和王局長那兩檔子事,用現在的标準看,除了對胡秉宸有點意義之外,對黨,對他人,真算不了什麼。
沒想到白帆在接受黨的任務同時,還接受出這樣一個意外,隻看了胡秉宸一眼,就被這樣一個男人震懾得不知東南西北。
可她同時也遭上了她那一“劫”。
經過了延安的胡秉宸,對女人的概念已經相當具象,這和他到延安後就遭遇的一次戀愛有關-因為拿的是周恩來的介紹信,所以一到延安,他就住進了陝甘甯邊區政府的招待所,在那裡等待分配工作。
這封介紹信不隻讓胡秉宸住進了陝甘甯邊區政府的招待所,初次品嘗到革命等級的滋味,使他起始就站在一條比較超前的起跑線上,也為他美好的革命前程做了鋪墊。
招待所院子很小,一圈馬廄似的平房,這種房子胡秉宸在家時是不屑一顧的。
可是延安的等級,是革命的等級,很少人不迷戀革命的等級,正常狀态下,那不也是衡量對革命貢獻大小的尺度? 在那個小院裡,他一頭碰上一個平生從未見過,比小姑姑和老家的嬸子更美的美人,一個從四川來投奔革命的女人。
他們一見鐘情,馬上就談起了戀愛,但那場戀愛,與胡秉宸閱讀《呼嘯山莊》肘所向往的卻又不是一回事。
加之胡秉宸剛到延安,還沒有學會工農幹部與女人相處那套單刀直人的路數……四川美人識字不多,除了一起唱唱歌,沒有什麼可以多說,不過美貌彌補了識字不多的遺憾,照樣讓他熱血沸騰,晚上睡不着覺。
輾轉反側之中,他有一種焦躁得像是被烘烤着的感覺,思緒就翻飛得非常具體,不像和小姑姑的交流那樣不着邊際。
在此之前,胡秉宸還真沒有機會在女人身上多費心思。
理工科大學,女性同學本來就少,即便有個把女性也談不到風情,漂亮的女人本不該去學習那種枯燥的事情。
多年後胡秉宸對吳為賣弄地說:“當時有個女同學很愛我,可我那時候對女人沒有一點兒興趣,後來她去了英國,成了一個很好的電氣專家,前些年回國我還見到了她。
” 那時吳為已經走出胡秉宸的迷谷,回他說:“那是因為她不漂亮。
如果漂亮,你早就得手了。
” 胡秉宸很不滿意吳為的回答,他想:一個男人,一旦在一個女人面前脫去了衣裳,也就等于脫去了面具。
然而他們不能結婚。
當時延安規定女人不限,男人結婚必得符合“二五八團”的規格,缺一不可。
胡秉宸是一門也不門。
不過早在讀《空想社會主義》那本書的時候,他就批判、否定了絕對平均主義,認定等級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存在,平均主義隻能造就平庸和懶漢。
幾天之後,四川美人就分配到抗大,等待分配工作能等多久?革命需要幹部。
她到抗大後,很快就和抗大一個大隊長,符合“二五八團”的長征幹部結了婚。
胡秉宸和她的那場戀愛也就非常短暫,如同快餐。
大隊長常常向人誇耀::我的老婆全黨第一。
” 在鑒别女人美麗不美麗這個方面,階級出身沒有什麼決定性的影響或觀念上的差異。
世家出身的他,和工農出身的長征幹部,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解放戰争期間,胡秉宸還不死心地打聽過她的下落,聽說離了婚。
那時她不但學會了識字也學會了寫字,離婚前還給丈夫寫了一封信,那封信也寫得相當有水平,她說:“你是個好首長,但不是個好丈夫。
” 可要是讓胡秉宸回頭再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