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撚轉兒停在可以連進三步的“德”
上。
到了他“榮歸”大總統的時候,還是有一份得意在心。
于是大家紛紛搶食糖果、幹果之類的零食,他這個赢家倒什麼也不吃,隻是笑眯眯地看着兄弟們大啖他的勝利果實。
他的笑很迷人,薄薄的、線條清晰的嘴唇抿着,似笑非笑的;一雙比常人大出許多也黑出許多的瞳仁,忽白忽黑地閃爍在眼睑後面,因了明了又不明了的含意,讓人頗費猜測。
晚上溫習功課晚了,他甯願到街頭的馄饨挑子上吃碗馄饨,也不願意讓底下人給他做碗消夜。
他喜歡那點京華風情。
馄饨挑子上挂一盞馬燈,馬燈裡燃一豆燈火,那一豆燈影在他生動的臉上輕巧地跳躍着,很人間的。
火門一開,鍋裡的湯就翻滾起來,賣馄饨的抄起小抽屜裡的皮兒、餡兒,當場裹好馄饨下到鍋裡,再點上各種作料,一碗熱呼呼的馄饨就煮好了。
這一碗馄饨,看着比吃着還有趣。
吃完馄饨,有時會拐到門房老蕭那裡,翻起他的褥子,搜出褥子底下藏着的春宮畫,細細揣摩。
畫片上的女人,各個都是迷迷的臉、朦朦的眼,一副其樂無窮的樣子,從彼開始,他對女人有了一種大愛。
到了大學,男生裡更是私下傳遞着女性器官的照片,且都是科學性的特寫。
比之撲克牌大的春宮畫,有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豪緻。
連同勇于開拓者的實踐,豐厚遺産似的由畢業班一班一班往下傳。
進入革命隊伍後,由于革命的女人與革命的男人數量上的差距,肆無忌憚、以虛代實、畫餅充饑暢談男女歡愛,便成了那些出身紅色,因而享有諸多豁免權者的“永恒主題”。
胡秉宸靜靜地坐在一隅,傾聽着那來自地母,原始、赤裸、具體、形象、恣意、放浪形骸的故事,似乎比身臨其境更有一番滋味,說故事的人也從來沒有注意過坐在角落裡,以不苟言笑、清心寡欲著稱的胡秉宸。
這樣豐富多彩的生理訓練,是後來的幾十年無法比拟的。
一九四九年以後,為培養具有共産主義道德的接班人,連正當的生理衛生課也一律免了,以緻吳為上初中的時候,班上有個男同學,竟以為不論男女,人人都長了一個雞巴。
這種時候,他絕不會想到小姑姑。
也不會想到五歲時,在老宅花園裡遇到的那個嬸子。
心裡清清楚楚地知道,那是對小姑姑,也是對美麗得讓他心跳加快的嬸嬸的亵渎。
記得那天還下着雨,小小的他,獨自一人來到院子裡。
院子裡有許多芭蕉,其中一棵隻有他那麼高。
他站在笆蕉葉下,灰蒙蒙的天立刻就綠了。
雨點一滴滴打在芭蕉葉子上,聲音空寂而清麗。
芭蕉葉子讓雨水洗得綠茵茵的,圓圓的雨珠子,順着芭蕉葉子不斷滾下,如天上滴下一顆顆晶瑩的玉粒。
嬸子就在那時把他抱了起來,他不知道嬸子從哪兒來的,好像是從綠盈盈的雨霧中幻化出來的。
五歲的他不能說出嬸子有多麼美麗,隻感到她的美麗震動了他,以至他的心跳都加快起來。
以後他就認定,芭蕉在下雨時最美;也明白了為什麼很多中國畫常常畫個美人站在芭蕉旁邊。
但苞蕉不能太高,應該比人矮些,也不能太密,不然就會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但是每當覺得和小姑姑有了一種模糊的交流之後,他就更想去老蕭那裡看春宮畫。
也會抛下兄弟們(他們常常一起騎着自行車,車匪一樣呼嘯着從胡同裡蹿出,到東安市場東北角的雜耍場去看雜耍),像獨行俠那樣形隻影單,飛騎到那大俗之地的前門。
在前門那個地界,他最喜歡看拉洋片。
“往裡面瞧嘞往裡面看,粉色兒的幔帳挂兩邊,俏丫頭扶來了嬌小姐,掀開了幔帳就往裡,鑽。
一鑽鑽進了洗澡盆,這大姑娘洗澡呀,您瞧啦……” 他把眼睛緊緊貼在那個小洞上,透過小洞上的玻璃往裡瞧。
大姑娘是有的,卻很粗俗,碩而肥的奶子垂着,因為下半身全淹在澡盆裡,盆裡又都是肥皂泡,關鍵部位根本看不見。
可那獸般的粗俗、不能欲窮千裡目的遺憾,讓他晚上回家就做夢。
在夢裡,他和一個不明性狀的東西,似交歡又不似交歡地遺下他那寶貴的少年精華。
有時那交歡的對象又似是而非,好像三歲時在老宅子看到過的那個女人。
老宅子前後各有兩個大院子,院子到底大到什麼程度?記得從後院蹦出來的蛤蟆,都有一隻海碗那麼大。
光後院就有兩棟樓,上下八間房,兩棟樓之間有天井,天井上有頂棚。
樓後有個偏廈,偏廈很長。
他站在樓上的後窗那兒,遠遠看見偏廈裡閃爍着暗紅的燭影,燭影跳着、跳着,就閃爍出一個洗澡的女人,可能是傭人,不然怎麼會在偏廈裡洗澡? 不過她看上去非常遙遠,像在天上,也許因為他還是個孩子,小孩子看什麼都是遠的。
可是他叫了一聲,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壓在胸上。
奶奶過來說:“這孩子該睡覺了。
” 有很長一段時間,他的睡眠都和這個暗紅的燭光剝離不清。
雅一點的唱詞也有,不多。
就是唱《紅娘》,也是唱紅娘怎麼給張生和崔莺莺拉合的一場:“有情人他把門兒一關,奴家我在外面好難堪,踮着腳兒往裡面瞧畦……唉,他颠鳳倒鸾來銷魂……” 這樣的唱詞他到老了還記得,在和吳為做愛的時候,還能對她重述得二字不差。
或是去合意軒、如意軒聽坤書。
他喜歡京韻大鼓,也許因為那些花枝招展、描眉畫眼、油頭粉面、搔首弄姿,半邊頭發蓋着一隻眼睛的女藝人,讓他又是輕蔑又是渴望。
旗袍緊裹在身上,開衩大得幾乎看見底褲,讓男人看了不得不直奔主題。
那些女藝人的嗓音多半沙啞、蒼涼、風塵而性感,更加撩撥一個情窦初開的少年人。
和他們家的女人真是天地懸殊,可也别有一番風味,就像老蕭常說的:“家花哪有野花香?” 不過他從沒在那些“提活的”彩扇上點過一個曲目或是藝人。
他不能想像,要是那些“提活的”也這麼一喊“有題目,胡秉宸先生點……”他非得鑽到桌子底下去不可。
家裡人,特别是小姑姑,雖然絕不會到這種地方來,可他覺得她們一定都能聽見“提活的”這一聲吆喝。
由于來自女人的信息是這樣蕪雜,也就難怪不論什麼品位的女人,都能應付裕如。
多年以後,他能寫出那支讓吳為自愧不如又臉紅的小曲兒,功夫可能來自這些底層文化的熏陶。
那支小曲兒吳為隻看了第一句,就像潇湘館中的林妹妹那樣轉過身去,并把那信紙掩在了胸前。
回到家裡,等到夜深入靜才敢拿出來細讀。
俏冤家,你直把我疼煞。
見到你時疼得我煞,見不到你時更疼得我煞,日日夜夜夢魂裡也擻不下。
你生氣時誰能夠耐着性兒、涎着臉兒任着你性兒罵?你高興時誰能夠湊個趣兒、逗個樂兒、哄着你笑哈哈?有點兒委屈時節又是誰跟你并着肩兒、拉着手兒說說溫存的知心話? 悶時節誰陪着你閑拉呱y忙時節到那更深入靜誰給你送熱茶?天寒地凍有沒有人想着給我那知情識趣、玲珑剔透的人兒把衣加?伏天六月又怕那蚊兒咬着、蠅兒擾着我的小冤家。
似這般牽腸挂肚、挂肚牽腸,有一天直把我疼煞。
那時節到了奈河橋上也,我也要回頭強掙紮,為的是魂兒、靈兒、心兒、肝兒一齊都往你那邊兒挂,那疼你的情兒也,更是千倍萬倍地大。
怎麼分析,這支小曲兒也沒有黃色的成分,但卻極具挑逗性。
隻可惜它離吳為向往的《天鵝湖》裡的王子,或騎土的決鬥、擊劍、披風、使腿兒修長的緊身褲等等差得太遠了。
如果胡秉宸對吳為的追求,不是從這種情話開始:“你的美隻有音樂才能解釋,而且還得是大手筆”,而是從這樣的小曲兒開始,吳為很可能不會愛他。
可是到了胡秉宸給她寫這種小曲兒的時候,她對他的愛已經病人膏盲,不論什麼,隻能照單全收了。
寫出這樣高水平小曲兒的胡秉宸,結婚以後卻翻臉不認賬。
當吳為要求他不隻是在床上,能不能在“床下”也給她一些溫情的時候,他卻說:“我不懂得怎麼對待女人。
” 這麼說來,她隻能在床上得到任何一個女人都能從任何一個發情的男人那裡得到的所謂愛憐。
也就是說,胡秉宸對于她和任何一個男人對任何一個女人的心态、模式,别無二緻。
偏偏沒有什麼是特别為着她的。
她原以為他們的愛情有什麼不同! 吳為問道:“那麼你從哪裡抄來的那些玩意兒?” 他怪吳為有眼不識泰山,“完全是我的創作。
” 吳為說:“你既然能寫出這樣的文字,還說不懂得如何對待女人?我也不是貪心要求十分地實現,哪怕一分也就心滿意足。
” 新婚之夜胡秉宸的那個問題,也顯露出這段姻緣“沒有什麼不同”的蛛絲馬迹。
“記不記得你在幹校開車床的時候,我站在你車床前說的那句話?” “哪句話?”“我說‘你是個拿水槍的女車工’。
” “不記得。
” “你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 “不知道。
” “那就是說,為了冷卻加工件,你不斷從油壺噴嘴往套管裡擠射進去的冷卻油,好有一比……” “你真壞。
”她翻過身去。
偏偏倒不過來那個“時差”。
就在胡秉宸站在她車床前對男人某種創造性的活動進行如此具象描述後的兩年,就接到了胡秉宸和白帆于一九七三年聯手寫給她的那封信。
“男人要是不壞,女人就不愛了。
” “可我當時并沒有聽懂你說的是什麼意思。
” 按理說,一個偷過人、養過私生子的女人,應該很解風月。
在他沒有正兒八經與她談情說愛之前,這正是讓他鄙夷之處,可又忍不住猜想,吳為的床上功夫該是何等了得,和她做愛又該是何等酣暢。
也理解了父親為什麼會讨個妓女做二房。
直到和吳為上了床,胡秉宸才知道她根本不解風月,甚至還得他來調教。
這真讓他不能理解,甚至讓他有些失望。
一個偷人、養私生子的女人,算得上是滄海桑田,怎麼能不解鳳月! 愛戀是個技術活兒。
胡秉宸的風月之說,指的就是技術上的等級。
而吳為認定技術都是細枝末節,她崇尚的愛,是把命都能豁上的愛,是可以為之下地獄的愛,何談獻身! 她對技術的疏忽,導緻了一個緻命的弱點,不會調情。
豈不知最能拴住男人心的,是調情的技術,而不是那種搭上命的愛。
她有過多次戀愛的記錄,頻頻換場的原因倒不是見異思遷,相反,她對愛情非常專一,專一到置身某場戀愛時,絕對不會注視場外任何一個男人。
這種戀愛觀導緻的嚴重缺陷是對待她的所愛,也像對待那把就餐的叉子。
正像本書第一章第二節中寫到的那樣。
她刷得很仔細,連叉齒中間的縫,也用洗潔布拉鋸般地擦了很久。
到了二十世紀末,除了英國的皇家禦廚,或是已然寥若晨星卻仍固守舊日晶位的高檔飯店,或是某個冥頑不化的貴族之家,還有多少人在擦洗餐具的時候,擦洗叉齒中間的縫隙呢? 哪個男人經受得起這樣的擦洗?又有哪個男人願意置身這樣一把叉子的地位? 她就隻好一次次換場了。
叉子也好,技術活兒也好,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最後還不都是以上床作為讨論的終結? 說起來真像她非常讨厭的、繞來繞去的哲學。
他有時也到東安市場舊書攤上逛逛,翻翻舊書,一個上午就過去了,随便扔一個子兒,也許就能買到一本很好的書。
好比那本《浮生六記》,就是在丹桂商場的舊書攤子上買的。
也就是在那裡,他看到了小說《呼嘯山莊》,并被那愛情的強烈所驚吓。
在他和吳為正兒八經戀愛之前,怎麼也不能相信,世界上竟會有那樣強烈的愛。
那時他就懷上了一個夢想,這輩子一定要轟轟烈烈地愛一場,在上海始于百樂門的那場情愛,也因時間、條件、地點的參錯,未能如願以償,日後回憶起那一場因白帆的舉報、領導的幹預.而告終的情愛時,不過那麼一笑,奇怪自己竟甘為那場戀愛受到上級警告。
他一生都在不甘地等待着一場戀愛,直到吳為出現,才算圓了那個夢。
可是等到晚年,回想起和吳為的情愛,也不過那麼一笑,奇怪自己曾為此夢魂牽繞。
書看累了,就到東來順飯攤上吃份肉餅和一碗紅豆小米粥。
那時候的東來順,除了雅座,樓下大棚裡還經營物美價廉的飯攤,除非家長帶他們到江蘇風味的森隆飯店回味一下南方口味,他喜歡大棚裡那不拘形式的随意。
像胡秉宸這樣一個俊朗又不失英雄氣概,懂得品位而又不失纨挎,大雅大俗、有形有款、永遠的新潮又永遠的懷舊,要什麼情調有什麼情調,一點、一味、一絲、一毫地品味生活,的全方位男人,實在世上少有,恐怕也是“五百年才能出一個”。
這樣的男人恐怕也再不會有了。
他是那種家庭和社會環境缺一不可地造就出來的“全才”。
比之他的生長環境,後來的男人總像因為偏食患有某種營養缺乏症。
就像吳為說的:“現在猿為什麼不能進化成人了?因為沒有了那種生存環境。
” 更有他的革命經曆。
雖然沒有為革命而獻身,但也曾時刻準備着,隻是沒有得到實踐的機會;如果遇到那樣的機會,胡秉宸絕對不會猶豫;方方面面都很匮乏、貧瘠,并且崇尚革命,特别崇尚浪漫的革命獻身精神的吳為,怎能不為這樣一個既出生人死地革命,又精通中西古今愛情典籍的男人所迷醉? 這就是吳為為什麼對他說:“隻有我才了解你的價值。
好比一件出土文物,上面沉積着萬年的泥土,一般人覺得不過是個土疙瘩,也許順手就扔了,碰巧有人知道它是文物,也能鑒别它的顔色、造型、年代……但隻有我才能鑒别出他人鑒别不出的、使它得以精美絕倫的奧秘。
” 可她忽略甯胡秉宸臼後幾十年布爾喬亞的錘煉,在那種錘煉下,不但英國是脆弱的,精美更是脆弱的。
胡秉宸覺得遇到了千載難逢的知音。
過了很久、很久,即便吳為對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後,也還認為:“不論怎麼說,你在你那個階層當中,還是最優。
秀的一個。
”胡秉宸倨傲地“哧”了一聲,說:“何止我這個階層!” 6 在一瞬的迷茫中,胡秉宸幾乎帶着愛意想起他的父親,那個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留學生,愛女人,也被女人所愛的俊美潇灑的男人。
這反倒是和父親朝夕相處時不曾想到的。
胡秉宸沒有見過父親的女人,隻見過他的如夫人,據說是妓女從良,可是并不漂亮。
那時他對男女之間的事理解還很膚淺,所以并不漂亮的如夫人,讓他一時頗為費解。
父親的一生過得舒舒服服,在家族的銀行裡做着一份經理的工作,如他們這種出身的男人那樣,沒有什麼創造性的工作,也用不着。
人生于他們不過是一場惬意的消遣。
父親既會下圍棋也會,橋牌,何況麻将,且樣樣玩得精通。
每周定期去英國人開辦的網球俱樂部打兩次網球,就像女人定期到美容店去做美容一樣。
還喜歡算命,兼收并蓄地享受着東西方文化的行樂精粹。
與兒子們并不多話,幾個兄弟中最偏愛的可能是胡秉宸,覺得他最像自己,最有前途,最可托付。
所以他臨死前給如夫人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有困難去找秉宸吧。
” 在大學讀書的長子胡秉寰,雖然才學過人,可是沉迷佛經。
三兒子身體不好,不像是長命的樣子。
在一般人眼裡,長子胡秉寰是個怪人,家境雖然富裕卻總是剃個光頭,着一襲布質長衫。
他的溫文爾雅、安詳沉穩,與胡秉宸的虛浮冷傲以及那刻意做出來的英國派頭,迥然不同。
胡秉寰讀書多而随意,精通曆史、詩詞歌賦,連父親有時還得聽他三分。
每個星期回到家裡,胡秉宸總是繞其左右,問東問西,他的曆史知識、舊學底子,大都是從胡秉寰那裡來的。
可是胡秉寰總是神思邈遠的樣子。
也從來沒有聽說他和女人有什麼瓜葛。
實在不像胡家的男人。
臨到畢業考試之前,胡秉寰突然決定回老家。
可是老家的傭人沒有在碼頭上接到他,上船去尋,隻在艙中尋到他的行李,他從此就神秘地失蹤了。
大學裡還派人找過胡秉宸;向他打探胡秉寰可能的去向。
家裡也找了很多年,最後猜想他可能在輪船上跳海自殺了。
除此,他還能到哪裡去? 一個不期而至的想法,間或也會掠過胡秉宸的腦際,也許他斷絕塵緣,潛入深山老林修煉去了? 不了解胡秉寰的人,猜測他可能死于精神憂郁。
但胡秉宸覺得,即便大哥自殺,也是由于他的不肯苟且,他是太孤獨了。
有時他覺得,如果大哥不自殺,可能是他們這一代人裡最有建樹的人。
胡秉宸和父親畢竟不同,也許更多實際,更多雄心,更多務實精神。
在他看來,一味消遣人生的父親或是叔伯們,難道不是在衰退他們那個曾經顯赫的家族? 還在念中學的時候,他就常常站在那所四合院的中式客廳裡,對着劉墉那副對子,還有不知哪位先人所錄那幅中堂“太上立德,次為立功,再次立言”出神。
他依稀記得小時練字的情景,可惜因為沒有耐心,沒能練出一手好字。
除了他,兄弟中以及堂兄弟姐妹中,還有誰會相看兩不厭、閑來不閑地翻翻那本裝在紫檀盒裡,用素絹裱糊得精緻講究,彪炳胡家千古的家譜? 幾十年後,這些彪炳胡家千古的記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行事相當實際的白帆泡在洗衣盆裡,用搓衣闆一點點地搓碎了。
每每想起已經化為紙漿的家族“榮耀”,胡秉宸就痛心不已。
他不能責怪白帆,在那個非常時期一真不好意思,比之家族“榮耀”,還是保命第一。
胡家的昌盛,始自端溪硯的開采,後來又從雕硯琢硯,發展為收藏而發财緻富。
祖父就是從這樣的玩家,最後成為一名古硯鑒賞專家。
最後家中還藏有一方端硯“綠豆眼”,據父親說是非常名貴的品種。
硯身一脈暗紫,潛向幽深,又點點詭綠閃避其上,迎光更見一抹螢綠流溢其中。
還有一方“龍尾”歙硯,據說也很名貴,與那方“綠豆眼”可以齊名。
那方“綠豆眼”也怪,不過随形略鑿,并無紋飾,看得出是天生寫意而非工匠之才。
硯背序跋銘文詩賦全無,隻一個“茫”字了事,但卻透出一份通靈,有一份待人善解的神秘期待。
若說制者、藏家、姓名、年份全無倒也無妨,反正是胡家的東西。
對于石質、刻工上下,到了胡秉宸這裡早說不出所以,可這一個“茫”字……頭緒多端,該作如何解釋? 這方硯究竟來自他那采硯的先祖,還是後人所藏? 采自南唐,還是宋、元、明、清? 究竟是第幾代先祖雕鑿?此人行狀如何? 硯背的這個“茫”字,成了他心裡一個懸案。
看來胡家也不都是條理清晰的人,比如大哥,大學國文系的高才生,無緣無故就突然自殺了。
他的自殺與刻下這個“茫”字的先祖有沒有關系了一九四二年後,胡秉宸回到故裡,父親已經過世,如夫人沒有遵照父親的遺願而是改嫁他人,家裡多少代人保存的名貴家具,也随之做了他人家的财産。
在破敗的院子裡,尚有幾隻花盆置于角落。
明知那院子收拾也無可收拾,卻不禁伸手去搬動那幾隻邊緣缺損的花盆,突然看到一隻花盆下壓着那方“綠豆眼”。
誰壓在這裡的?當然不會是如夫人。
難道是父親? 他百感交集地撿起那方硯,不由得迎光搖去,曾經流光溢彩的“綠豆眼”瞎了,回身為前世一方頑石。
不過那的确是“綠豆眼”呀。
7 胡家沒有-個人知道,胡秉寰在離去的前夜,對着那方“綠豆眼”,對着那一個“茫”字想過什麼。
是不是這一個“茫”字決定了他的去向?還是“綠豆眼”在胡秉寰離去後走了魂? 8 到了老年,胡秉宸迷戀起家譜,為這一方硯的來曆費了很多心思,卻終究不得其解。
由這方硯,他想到,應該,也值得把吳為列入胡家那不凡的家譜。
但吳為說:“你最好還是把白帆列入胡家的家譜吧,畢竟你的子息都是她生養的,我不能再搶奪她這份榮譽。
” 此話言之有理。
但他又實在舍不下吳為這樣一個“人物”,說:“那就把你們兩個都寫進去。
” “你覺得這樣做合适嗎?” 胡秉宸說:“這有什麼不合适的?” “可我覺得很不合适。
” 和吳為的離婚,終于使他為這個難以裁決的進球,吹出了決定性的一哨。
許多讓胡秉宸懸而不決的問題,在和吳為離婚後終于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胡家的昌盛早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昌盛,難道再不會出個青史留名、重振家聲而不一定是重振家業的人? 可是誰也沒想到他參加了革命。
時局敗落,生命更如風中草芥。
何止胡家,家家都在随風飄零。
向父親告别時,父親沉默起來,大自鳴鐘滴答、滴答的聲音,顫顫悠悠消隐在客廳深處。
在他們相對無言的沉寂中,自鳴鐘消隐而去的行走,似乎提醒着一切将不可避免地流逝。
他們擡起眼睛,相對而視,不約而同卻又不很貼近地想到了“前景”這個詞。
父親似是而非地歎息了一聲,隻說道:“這樣也好。
”似乎肯定了他的選擇,并掩遮着些許的愧怍。
外部世界風雨飄搖,各路英雄風雲際會。
家族分裂也現端倪,前景如何,實難蔔料。
二房一支,民國初年就開了礦山。
奶奶買了很多新礦山的股票,可是二房的人又說要賠,把奶奶手裡的股票全買走了,剛買走,股票就漲了。
9 以後,胡秉宸還會在革命的道路上,與二房一名“敗類”狹路相逢。
10 胡秉宸參加革命不如說是偶然。
其實很多看似非常重大的事情,大部分出于偶然。
彼時學校裡已常見傳單,各路政治小組也很多,他卻沒有參加一個。
就連孫中山先生的那個黨,他也不太信服,總覺得辛亥革命時孫先生并不在中國,所以也不能算完全是他領導的,和後來的長征一樣,相當偶然。
偶爾參加一下要求抗日的遊行,在國
到了他“榮歸”大總統的時候,還是有一份得意在心。
于是大家紛紛搶食糖果、幹果之類的零食,他這個赢家倒什麼也不吃,隻是笑眯眯地看着兄弟們大啖他的勝利果實。
他的笑很迷人,薄薄的、線條清晰的嘴唇抿着,似笑非笑的;一雙比常人大出許多也黑出許多的瞳仁,忽白忽黑地閃爍在眼睑後面,因了明了又不明了的含意,讓人頗費猜測。
晚上溫習功課晚了,他甯願到街頭的馄饨挑子上吃碗馄饨,也不願意讓底下人給他做碗消夜。
他喜歡那點京華風情。
馄饨挑子上挂一盞馬燈,馬燈裡燃一豆燈火,那一豆燈影在他生動的臉上輕巧地跳躍着,很人間的。
火門一開,鍋裡的湯就翻滾起來,賣馄饨的抄起小抽屜裡的皮兒、餡兒,當場裹好馄饨下到鍋裡,再點上各種作料,一碗熱呼呼的馄饨就煮好了。
這一碗馄饨,看着比吃着還有趣。
吃完馄饨,有時會拐到門房老蕭那裡,翻起他的褥子,搜出褥子底下藏着的春宮畫,細細揣摩。
畫片上的女人,各個都是迷迷的臉、朦朦的眼,一副其樂無窮的樣子,從彼開始,他對女人有了一種大愛。
到了大學,男生裡更是私下傳遞着女性器官的照片,且都是科學性的特寫。
比之撲克牌大的春宮畫,有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豪緻。
連同勇于開拓者的實踐,豐厚遺産似的由畢業班一班一班往下傳。
進入革命隊伍後,由于革命的女人與革命的男人數量上的差距,肆無忌憚、以虛代實、畫餅充饑暢談男女歡愛,便成了那些出身紅色,因而享有諸多豁免權者的“永恒主題”。
胡秉宸靜靜地坐在一隅,傾聽着那來自地母,原始、赤裸、具體、形象、恣意、放浪形骸的故事,似乎比身臨其境更有一番滋味,說故事的人也從來沒有注意過坐在角落裡,以不苟言笑、清心寡欲著稱的胡秉宸。
這樣豐富多彩的生理訓練,是後來的幾十年無法比拟的。
一九四九年以後,為培養具有共産主義道德的接班人,連正當的生理衛生課也一律免了,以緻吳為上初中的時候,班上有個男同學,竟以為不論男女,人人都長了一個雞巴。
這種時候,他絕不會想到小姑姑。
也不會想到五歲時,在老宅花園裡遇到的那個嬸子。
心裡清清楚楚地知道,那是對小姑姑,也是對美麗得讓他心跳加快的嬸嬸的亵渎。
記得那天還下着雨,小小的他,獨自一人來到院子裡。
院子裡有許多芭蕉,其中一棵隻有他那麼高。
他站在笆蕉葉下,灰蒙蒙的天立刻就綠了。
雨點一滴滴打在芭蕉葉子上,聲音空寂而清麗。
芭蕉葉子讓雨水洗得綠茵茵的,圓圓的雨珠子,順着芭蕉葉子不斷滾下,如天上滴下一顆顆晶瑩的玉粒。
嬸子就在那時把他抱了起來,他不知道嬸子從哪兒來的,好像是從綠盈盈的雨霧中幻化出來的。
五歲的他不能說出嬸子有多麼美麗,隻感到她的美麗震動了他,以至他的心跳都加快起來。
以後他就認定,芭蕉在下雨時最美;也明白了為什麼很多中國畫常常畫個美人站在芭蕉旁邊。
但苞蕉不能太高,應該比人矮些,也不能太密,不然就會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但是每當覺得和小姑姑有了一種模糊的交流之後,他就更想去老蕭那裡看春宮畫。
也會抛下兄弟們(他們常常一起騎着自行車,車匪一樣呼嘯着從胡同裡蹿出,到東安市場東北角的雜耍場去看雜耍),像獨行俠那樣形隻影單,飛騎到那大俗之地的前門。
在前門那個地界,他最喜歡看拉洋片。
“往裡面瞧嘞往裡面看,粉色兒的幔帳挂兩邊,俏丫頭扶來了嬌小姐,掀開了幔帳就往裡,鑽。
一鑽鑽進了洗澡盆,這大姑娘洗澡呀,您瞧啦……” 他把眼睛緊緊貼在那個小洞上,透過小洞上的玻璃往裡瞧。
大姑娘是有的,卻很粗俗,碩而肥的奶子垂着,因為下半身全淹在澡盆裡,盆裡又都是肥皂泡,關鍵部位根本看不見。
可那獸般的粗俗、不能欲窮千裡目的遺憾,讓他晚上回家就做夢。
在夢裡,他和一個不明性狀的東西,似交歡又不似交歡地遺下他那寶貴的少年精華。
有時那交歡的對象又似是而非,好像三歲時在老宅子看到過的那個女人。
老宅子前後各有兩個大院子,院子到底大到什麼程度?記得從後院蹦出來的蛤蟆,都有一隻海碗那麼大。
光後院就有兩棟樓,上下八間房,兩棟樓之間有天井,天井上有頂棚。
樓後有個偏廈,偏廈很長。
他站在樓上的後窗那兒,遠遠看見偏廈裡閃爍着暗紅的燭影,燭影跳着、跳着,就閃爍出一個洗澡的女人,可能是傭人,不然怎麼會在偏廈裡洗澡? 不過她看上去非常遙遠,像在天上,也許因為他還是個孩子,小孩子看什麼都是遠的。
可是他叫了一聲,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壓在胸上。
奶奶過來說:“這孩子該睡覺了。
” 有很長一段時間,他的睡眠都和這個暗紅的燭光剝離不清。
雅一點的唱詞也有,不多。
就是唱《紅娘》,也是唱紅娘怎麼給張生和崔莺莺拉合的一場:“有情人他把門兒一關,奴家我在外面好難堪,踮着腳兒往裡面瞧畦……唉,他颠鳳倒鸾來銷魂……” 這樣的唱詞他到老了還記得,在和吳為做愛的時候,還能對她重述得二字不差。
或是去合意軒、如意軒聽坤書。
他喜歡京韻大鼓,也許因為那些花枝招展、描眉畫眼、油頭粉面、搔首弄姿,半邊頭發蓋着一隻眼睛的女藝人,讓他又是輕蔑又是渴望。
旗袍緊裹在身上,開衩大得幾乎看見底褲,讓男人看了不得不直奔主題。
那些女藝人的嗓音多半沙啞、蒼涼、風塵而性感,更加撩撥一個情窦初開的少年人。
和他們家的女人真是天地懸殊,可也别有一番風味,就像老蕭常說的:“家花哪有野花香?” 不過他從沒在那些“提活的”彩扇上點過一個曲目或是藝人。
他不能想像,要是那些“提活的”也這麼一喊“有題目,胡秉宸先生點……”他非得鑽到桌子底下去不可。
家裡人,特别是小姑姑,雖然絕不會到這種地方來,可他覺得她們一定都能聽見“提活的”這一聲吆喝。
由于來自女人的信息是這樣蕪雜,也就難怪不論什麼品位的女人,都能應付裕如。
多年以後,他能寫出那支讓吳為自愧不如又臉紅的小曲兒,功夫可能來自這些底層文化的熏陶。
那支小曲兒吳為隻看了第一句,就像潇湘館中的林妹妹那樣轉過身去,并把那信紙掩在了胸前。
回到家裡,等到夜深入靜才敢拿出來細讀。
俏冤家,你直把我疼煞。
見到你時疼得我煞,見不到你時更疼得我煞,日日夜夜夢魂裡也擻不下。
你生氣時誰能夠耐着性兒、涎着臉兒任着你性兒罵?你高興時誰能夠湊個趣兒、逗個樂兒、哄着你笑哈哈?有點兒委屈時節又是誰跟你并着肩兒、拉着手兒說說溫存的知心話? 悶時節誰陪着你閑拉呱y忙時節到那更深入靜誰給你送熱茶?天寒地凍有沒有人想着給我那知情識趣、玲珑剔透的人兒把衣加?伏天六月又怕那蚊兒咬着、蠅兒擾着我的小冤家。
似這般牽腸挂肚、挂肚牽腸,有一天直把我疼煞。
那時節到了奈河橋上也,我也要回頭強掙紮,為的是魂兒、靈兒、心兒、肝兒一齊都往你那邊兒挂,那疼你的情兒也,更是千倍萬倍地大。
怎麼分析,這支小曲兒也沒有黃色的成分,但卻極具挑逗性。
隻可惜它離吳為向往的《天鵝湖》裡的王子,或騎土的決鬥、擊劍、披風、使腿兒修長的緊身褲等等差得太遠了。
如果胡秉宸對吳為的追求,不是從這種情話開始:“你的美隻有音樂才能解釋,而且還得是大手筆”,而是從這樣的小曲兒開始,吳為很可能不會愛他。
可是到了胡秉宸給她寫這種小曲兒的時候,她對他的愛已經病人膏盲,不論什麼,隻能照單全收了。
寫出這樣高水平小曲兒的胡秉宸,結婚以後卻翻臉不認賬。
當吳為要求他不隻是在床上,能不能在“床下”也給她一些溫情的時候,他卻說:“我不懂得怎麼對待女人。
” 這麼說來,她隻能在床上得到任何一個女人都能從任何一個發情的男人那裡得到的所謂愛憐。
也就是說,胡秉宸對于她和任何一個男人對任何一個女人的心态、模式,别無二緻。
偏偏沒有什麼是特别為着她的。
她原以為他們的愛情有什麼不同! 吳為問道:“那麼你從哪裡抄來的那些玩意兒?” 他怪吳為有眼不識泰山,“完全是我的創作。
” 吳為說:“你既然能寫出這樣的文字,還說不懂得如何對待女人?我也不是貪心要求十分地實現,哪怕一分也就心滿意足。
” 新婚之夜胡秉宸的那個問題,也顯露出這段姻緣“沒有什麼不同”的蛛絲馬迹。
“記不記得你在幹校開車床的時候,我站在你車床前說的那句話?” “哪句話?”“我說‘你是個拿水槍的女車工’。
” “不記得。
” “你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 “不知道。
” “那就是說,為了冷卻加工件,你不斷從油壺噴嘴往套管裡擠射進去的冷卻油,好有一比……” “你真壞。
”她翻過身去。
偏偏倒不過來那個“時差”。
就在胡秉宸站在她車床前對男人某種創造性的活動進行如此具象描述後的兩年,就接到了胡秉宸和白帆于一九七三年聯手寫給她的那封信。
“男人要是不壞,女人就不愛了。
” “可我當時并沒有聽懂你說的是什麼意思。
” 按理說,一個偷過人、養過私生子的女人,應該很解風月。
在他沒有正兒八經與她談情說愛之前,這正是讓他鄙夷之處,可又忍不住猜想,吳為的床上功夫該是何等了得,和她做愛又該是何等酣暢。
也理解了父親為什麼會讨個妓女做二房。
直到和吳為上了床,胡秉宸才知道她根本不解風月,甚至還得他來調教。
這真讓他不能理解,甚至讓他有些失望。
一個偷人、養私生子的女人,算得上是滄海桑田,怎麼能不解鳳月! 愛戀是個技術活兒。
胡秉宸的風月之說,指的就是技術上的等級。
而吳為認定技術都是細枝末節,她崇尚的愛,是把命都能豁上的愛,是可以為之下地獄的愛,何談獻身! 她對技術的疏忽,導緻了一個緻命的弱點,不會調情。
豈不知最能拴住男人心的,是調情的技術,而不是那種搭上命的愛。
她有過多次戀愛的記錄,頻頻換場的原因倒不是見異思遷,相反,她對愛情非常專一,專一到置身某場戀愛時,絕對不會注視場外任何一個男人。
這種戀愛觀導緻的嚴重缺陷是對待她的所愛,也像對待那把就餐的叉子。
正像本書第一章第二節中寫到的那樣。
她刷得很仔細,連叉齒中間的縫,也用洗潔布拉鋸般地擦了很久。
到了二十世紀末,除了英國的皇家禦廚,或是已然寥若晨星卻仍固守舊日晶位的高檔飯店,或是某個冥頑不化的貴族之家,還有多少人在擦洗餐具的時候,擦洗叉齒中間的縫隙呢? 哪個男人經受得起這樣的擦洗?又有哪個男人願意置身這樣一把叉子的地位? 她就隻好一次次換場了。
叉子也好,技術活兒也好,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最後還不都是以上床作為讨論的終結? 說起來真像她非常讨厭的、繞來繞去的哲學。
他有時也到東安市場舊書攤上逛逛,翻翻舊書,一個上午就過去了,随便扔一個子兒,也許就能買到一本很好的書。
好比那本《浮生六記》,就是在丹桂商場的舊書攤子上買的。
也就是在那裡,他看到了小說《呼嘯山莊》,并被那愛情的強烈所驚吓。
在他和吳為正兒八經戀愛之前,怎麼也不能相信,世界上竟會有那樣強烈的愛。
那時他就懷上了一個夢想,這輩子一定要轟轟烈烈地愛一場,在上海始于百樂門的那場情愛,也因時間、條件、地點的參錯,未能如願以償,日後回憶起那一場因白帆的舉報、領導的幹預.而告終的情愛時,不過那麼一笑,奇怪自己竟甘為那場戀愛受到上級警告。
他一生都在不甘地等待着一場戀愛,直到吳為出現,才算圓了那個夢。
可是等到晚年,回想起和吳為的情愛,也不過那麼一笑,奇怪自己曾為此夢魂牽繞。
書看累了,就到東來順飯攤上吃份肉餅和一碗紅豆小米粥。
那時候的東來順,除了雅座,樓下大棚裡還經營物美價廉的飯攤,除非家長帶他們到江蘇風味的森隆飯店回味一下南方口味,他喜歡大棚裡那不拘形式的随意。
像胡秉宸這樣一個俊朗又不失英雄氣概,懂得品位而又不失纨挎,大雅大俗、有形有款、永遠的新潮又永遠的懷舊,要什麼情調有什麼情調,一點、一味、一絲、一毫地品味生活,的全方位男人,實在世上少有,恐怕也是“五百年才能出一個”。
這樣的男人恐怕也再不會有了。
他是那種家庭和社會環境缺一不可地造就出來的“全才”。
比之他的生長環境,後來的男人總像因為偏食患有某種營養缺乏症。
就像吳為說的:“現在猿為什麼不能進化成人了?因為沒有了那種生存環境。
” 更有他的革命經曆。
雖然沒有為革命而獻身,但也曾時刻準備着,隻是沒有得到實踐的機會;如果遇到那樣的機會,胡秉宸絕對不會猶豫;方方面面都很匮乏、貧瘠,并且崇尚革命,特别崇尚浪漫的革命獻身精神的吳為,怎能不為這樣一個既出生人死地革命,又精通中西古今愛情典籍的男人所迷醉? 這就是吳為為什麼對他說:“隻有我才了解你的價值。
好比一件出土文物,上面沉積着萬年的泥土,一般人覺得不過是個土疙瘩,也許順手就扔了,碰巧有人知道它是文物,也能鑒别它的顔色、造型、年代……但隻有我才能鑒别出他人鑒别不出的、使它得以精美絕倫的奧秘。
” 可她忽略甯胡秉宸臼後幾十年布爾喬亞的錘煉,在那種錘煉下,不但英國是脆弱的,精美更是脆弱的。
胡秉宸覺得遇到了千載難逢的知音。
過了很久、很久,即便吳為對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後,也還認為:“不論怎麼說,你在你那個階層當中,還是最優。
秀的一個。
”胡秉宸倨傲地“哧”了一聲,說:“何止我這個階層!” 6 在一瞬的迷茫中,胡秉宸幾乎帶着愛意想起他的父親,那個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留學生,愛女人,也被女人所愛的俊美潇灑的男人。
這反倒是和父親朝夕相處時不曾想到的。
胡秉宸沒有見過父親的女人,隻見過他的如夫人,據說是妓女從良,可是并不漂亮。
那時他對男女之間的事理解還很膚淺,所以并不漂亮的如夫人,讓他一時頗為費解。
父親的一生過得舒舒服服,在家族的銀行裡做着一份經理的工作,如他們這種出身的男人那樣,沒有什麼創造性的工作,也用不着。
人生于他們不過是一場惬意的消遣。
父親既會下圍棋也會,橋牌,何況麻将,且樣樣玩得精通。
每周定期去英國人開辦的網球俱樂部打兩次網球,就像女人定期到美容店去做美容一樣。
還喜歡算命,兼收并蓄地享受着東西方文化的行樂精粹。
與兒子們并不多話,幾個兄弟中最偏愛的可能是胡秉宸,覺得他最像自己,最有前途,最可托付。
所以他臨死前給如夫人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有困難去找秉宸吧。
” 在大學讀書的長子胡秉寰,雖然才學過人,可是沉迷佛經。
三兒子身體不好,不像是長命的樣子。
在一般人眼裡,長子胡秉寰是個怪人,家境雖然富裕卻總是剃個光頭,着一襲布質長衫。
他的溫文爾雅、安詳沉穩,與胡秉宸的虛浮冷傲以及那刻意做出來的英國派頭,迥然不同。
胡秉寰讀書多而随意,精通曆史、詩詞歌賦,連父親有時還得聽他三分。
每個星期回到家裡,胡秉宸總是繞其左右,問東問西,他的曆史知識、舊學底子,大都是從胡秉寰那裡來的。
可是胡秉寰總是神思邈遠的樣子。
也從來沒有聽說他和女人有什麼瓜葛。
實在不像胡家的男人。
臨到畢業考試之前,胡秉寰突然決定回老家。
可是老家的傭人沒有在碼頭上接到他,上船去尋,隻在艙中尋到他的行李,他從此就神秘地失蹤了。
大學裡還派人找過胡秉宸;向他打探胡秉寰可能的去向。
家裡也找了很多年,最後猜想他可能在輪船上跳海自殺了。
除此,他還能到哪裡去? 一個不期而至的想法,間或也會掠過胡秉宸的腦際,也許他斷絕塵緣,潛入深山老林修煉去了? 不了解胡秉寰的人,猜測他可能死于精神憂郁。
但胡秉宸覺得,即便大哥自殺,也是由于他的不肯苟且,他是太孤獨了。
有時他覺得,如果大哥不自殺,可能是他們這一代人裡最有建樹的人。
胡秉宸和父親畢竟不同,也許更多實際,更多雄心,更多務實精神。
在他看來,一味消遣人生的父親或是叔伯們,難道不是在衰退他們那個曾經顯赫的家族? 還在念中學的時候,他就常常站在那所四合院的中式客廳裡,對着劉墉那副對子,還有不知哪位先人所錄那幅中堂“太上立德,次為立功,再次立言”出神。
他依稀記得小時練字的情景,可惜因為沒有耐心,沒能練出一手好字。
除了他,兄弟中以及堂兄弟姐妹中,還有誰會相看兩不厭、閑來不閑地翻翻那本裝在紫檀盒裡,用素絹裱糊得精緻講究,彪炳胡家千古的家譜? 幾十年後,這些彪炳胡家千古的記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行事相當實際的白帆泡在洗衣盆裡,用搓衣闆一點點地搓碎了。
每每想起已經化為紙漿的家族“榮耀”,胡秉宸就痛心不已。
他不能責怪白帆,在那個非常時期一真不好意思,比之家族“榮耀”,還是保命第一。
胡家的昌盛,始自端溪硯的開采,後來又從雕硯琢硯,發展為收藏而發财緻富。
祖父就是從這樣的玩家,最後成為一名古硯鑒賞專家。
最後家中還藏有一方端硯“綠豆眼”,據父親說是非常名貴的品種。
硯身一脈暗紫,潛向幽深,又點點詭綠閃避其上,迎光更見一抹螢綠流溢其中。
還有一方“龍尾”歙硯,據說也很名貴,與那方“綠豆眼”可以齊名。
那方“綠豆眼”也怪,不過随形略鑿,并無紋飾,看得出是天生寫意而非工匠之才。
硯背序跋銘文詩賦全無,隻一個“茫”字了事,但卻透出一份通靈,有一份待人善解的神秘期待。
若說制者、藏家、姓名、年份全無倒也無妨,反正是胡家的東西。
對于石質、刻工上下,到了胡秉宸這裡早說不出所以,可這一個“茫”字……頭緒多端,該作如何解釋? 這方硯究竟來自他那采硯的先祖,還是後人所藏? 采自南唐,還是宋、元、明、清? 究竟是第幾代先祖雕鑿?此人行狀如何? 硯背的這個“茫”字,成了他心裡一個懸案。
看來胡家也不都是條理清晰的人,比如大哥,大學國文系的高才生,無緣無故就突然自殺了。
他的自殺與刻下這個“茫”字的先祖有沒有關系了一九四二年後,胡秉宸回到故裡,父親已經過世,如夫人沒有遵照父親的遺願而是改嫁他人,家裡多少代人保存的名貴家具,也随之做了他人家的财産。
在破敗的院子裡,尚有幾隻花盆置于角落。
明知那院子收拾也無可收拾,卻不禁伸手去搬動那幾隻邊緣缺損的花盆,突然看到一隻花盆下壓着那方“綠豆眼”。
誰壓在這裡的?當然不會是如夫人。
難道是父親? 他百感交集地撿起那方硯,不由得迎光搖去,曾經流光溢彩的“綠豆眼”瞎了,回身為前世一方頑石。
不過那的确是“綠豆眼”呀。
7 胡家沒有-個人知道,胡秉寰在離去的前夜,對着那方“綠豆眼”,對着那一個“茫”字想過什麼。
是不是這一個“茫”字決定了他的去向?還是“綠豆眼”在胡秉寰離去後走了魂? 8 到了老年,胡秉宸迷戀起家譜,為這一方硯的來曆費了很多心思,卻終究不得其解。
由這方硯,他想到,應該,也值得把吳為列入胡家那不凡的家譜。
但吳為說:“你最好還是把白帆列入胡家的家譜吧,畢竟你的子息都是她生養的,我不能再搶奪她這份榮譽。
” 此話言之有理。
但他又實在舍不下吳為這樣一個“人物”,說:“那就把你們兩個都寫進去。
” “你覺得這樣做合适嗎?” 胡秉宸說:“這有什麼不合适的?” “可我覺得很不合适。
” 和吳為的離婚,終于使他為這個難以裁決的進球,吹出了決定性的一哨。
許多讓胡秉宸懸而不決的問題,在和吳為離婚後終于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胡家的昌盛早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昌盛,難道再不會出個青史留名、重振家聲而不一定是重振家業的人? 可是誰也沒想到他參加了革命。
時局敗落,生命更如風中草芥。
何止胡家,家家都在随風飄零。
向父親告别時,父親沉默起來,大自鳴鐘滴答、滴答的聲音,顫顫悠悠消隐在客廳深處。
在他們相對無言的沉寂中,自鳴鐘消隐而去的行走,似乎提醒着一切将不可避免地流逝。
他們擡起眼睛,相對而視,不約而同卻又不很貼近地想到了“前景”這個詞。
父親似是而非地歎息了一聲,隻說道:“這樣也好。
”似乎肯定了他的選擇,并掩遮着些許的愧怍。
外部世界風雨飄搖,各路英雄風雲際會。
家族分裂也現端倪,前景如何,實難蔔料。
二房一支,民國初年就開了礦山。
奶奶買了很多新礦山的股票,可是二房的人又說要賠,把奶奶手裡的股票全買走了,剛買走,股票就漲了。
9 以後,胡秉宸還會在革命的道路上,與二房一名“敗類”狹路相逢。
10 胡秉宸參加革命不如說是偶然。
其實很多看似非常重大的事情,大部分出于偶然。
彼時學校裡已常見傳單,各路政治小組也很多,他卻沒有參加一個。
就連孫中山先生的那個黨,他也不太信服,總覺得辛亥革命時孫先生并不在中國,所以也不能算完全是他領導的,和後來的長征一樣,相當偶然。
偶爾參加一下要求抗日的遊行,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