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葉志清找來接生婆,生下一個小妹妹。
這個小妹妹又是一腳剛剛踏進世界,連忙又逃回去了。
可是這一次墨荷卻血流不止。
接生婆用了很多香灰、竈灰、炕灰去堵,用完了自己家的,也用完了西廂房老王頭屋裡的,血還是流個不住。
她很快就昏迷了。
人們把秀春拉到墨荷跟前,讓秀春可着嗓子喊媽媽,都說親生孩子這樣喊,媽媽就不會死了。
秀春奮力地喊哪,喊哪。
那不是喊,而是把自己化作一條條喊叫,一聲接一聲從體腔裡抽出。
從此以後她再沒有這樣喊叫過,不要說這樣的喊叫,連一般的喊叫也沒有,不論遇到什麼災難,她倒更加緊閉嘴巴。
不但她不喊叫,吳為和禅月也不喊叫。
如果說以葉蓮子頂門立戶的葉家有什麼特别之處,就是她們不愛喊叫。
秀春不知喊了多久。
墨荷才慢慢睜開眼睛:地看着秀舂,費力地把嘴張丁又張,那生命的殘響才從喉嚨裡幽幽傳出,那缥缈的聲音,除了秀存誰也沒有聽到:“我部走了那麼遠了,你又把我叫回來了。
秀春,别哭,媽不會死的,媽舍不得你呀……” 自從墨荷落人垂死的掙紮,再沒有看過葉志清一眼。
到了這個地步,她不但和志清的關系已經了結,就是和她想像中的某個男人也都了結。
在那彌留的時刻,她隻是眼巴巴地看着秀春,千言萬語無從說起。
其實人在那種時刻,牽挂的不是血緣就是虛無。
當年白帆的六個耳光,導緻胡秉宸猝發心肌梗塞,吳為總以為在他生命垂危之時,一定會像他寫給她的小曲那樣:“……那時節到了奈河橋上也,我也要回頭強掙紮,為的是把那魂兒、靈兒、心兒、肝兒,一齊往你那邊挂,那疼你的心情兒也,更是幹倍萬倍地大。
”其實,那不過屬于愛情的童話。
很可能吳為忘記或記鍺了(戰争與和平夯那部小說裡的一些情節——安德烈公爵在和死神搏鬥的時候,愛情既沒有禁受住什麼考驗,也戰勝不了什麼——以為有了她的愛,胡秉宸就一定能夠戰勝死亡。
愛情不過是一種奢侈,如果有幸得到那種機會,享受就是,怎麼能讓“奢侈”風馬牛不相及地承擔如此沉重而嚴肅的任務? 胡秉宸能夠闖過鬼門關,是他命不該絕,和愛情無關,也和醫學無關。
秀春身上那件補了又補的衣衫,被渾身的黏汗透濕。
汗有那麼黏滞?!秀春是把全身飲食水谷之精華所化生的津液,刹那間一總付與了搶救媽媽的生命。
她把臉兒貼在媽媽的胸口,驚魂未定地用小手撫摩着媽媽的身子,又招心攪着媽媽,又擔心媽媽再次遠走,不敢歇氣地輕聲叫着:“媽媽,媽媽——” ……難為小小年紀的她,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
墨荷這時才明白,圍在她身旁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隻有這個身高不過炕沿,隻能撿食缺損的榛子仁兒,又不常帶她回娘家的六歲小女兒,才是真真确确,一心想要解救卻又解救否了她的人。
她像小河裡撈出的、晾在岸上的小魚,拼着力氣對秀春嚅動着嘴唇,可這一回.卻無淪如何發不出聲音了。
從墨荷不停地想要對秀春說點什麼的樣子,就不是個好兆頭。
一個還有時間的人,總是把事情留待以後;一個沒有時間的人,才會急着把話說完。
事情也從來不會遂人所願,因為舍不得一個人,那注定要死的人就不會死。
她們母女二人,早在後菜園的草棚子堅就交割清楚,現在要告别的,不過是那一副皮囊。
墨荷終于設有說出壅塞在嘴裡的話。
她流下最後一滴眼淚,不甘地半張着嘴,閉上了眼睛。
,這一滴淚,和七十多年後的秀春,也就是葉蓮子那最後一滴淚如出一轍。
簡直就是同一滴眼淚的翻版。
屋子裡所有的動靜,似乎在秀春撲向媽媽懷裡那一瞬停頓,以便為她留下一個空隙,接納從她腔子裡噴射出來的嗚咽。
她的小手無力地搖着媽媽的頭,想要把媽媽搖醒。
不明白那是徒勞,以為不過是自己力氣太小。
她張開淚眼向周圍的人求救,可是人們轉身準備後事去了。
該是到了一個必得挺起小脊梁骨的時刻?她隻好自力更生,動用一個不過在世上混了六年的腦子,設法營救一個已然無法營救的生命;她伸出胳膊,想要把媽媽抱進自己的懷裡,也許她的懷抱可以護着媽媽,躲過這一時之災。
可是她的胳膊太短,炕頭太高。
她把腳後跟踮了又踮,也隻能摟住媽媽的肩膀、地爬上炕,把小胳膊插列媽媽身子下面,用盡力氣向後翻仰……還是無法把媽媽抱進懷裡。
地萬般無奈地放棄這個打算,也許——也許可以用門己的身體,把媽媽遮擋起來?便火張着手臂撲向媽媽。
可她遮擋了媽媽的頭,又遮擋不住媽媽的身體;遮擋了螞媽的胸口,又遮擋不住媽媽的雙腿……她的兩隻小手在媽媽身上上上下下毫無結果地忙碌着。
這一回,媽媽是一去不回頭了。
墨荷沒有向秀春兌現她不會死的承諾。
這是葉蓮子遭遇的第一個不能兌現的記錄。
從此,她就開始了雖有開戶賬号,卻從來不能兌現的敗局。
這第一個不能兌現的記錄,也就成了她第一個緻命的創傷。
如果說吳為在包家遭遇的那段樓梯,影響了她的…生,那麼墨荷的去世就影響了秀春的一生。
在那粗針大線、窮鄉僻壤的地方,怎麼會生出葉蓮丫這種多愁善感的人? 聽以才會有她的後來:忙不疊地走出老家,忙不疊地嫁給顧秋水……窮鄉僻壤固然粗粝,外面的世界更讓人難以生存。
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就隻好遍體鱗傷了。
可她不走出老家,又有哪條活路町走? 連奶奶都這樣勸說:“你還是跟着父親走吧,好歹他足你的父親。
我和你爺爺也不能老活着,我們一死你怎麼辦?你叔叔嬸嬸……唉,你得走,你得走哇!” 這個吳為雖然無緣一見,卻在吳為身上暗暗留下不少痕迹的女人,卒年三十有四。
吳為有數不清的遺憾。
葉蓮子生前,她從沒有向葉蓮子追詢過有關外祖母的一切,讓她以後連來自母親家族叫一份骨血也無處尋覓,最終不得不遠上岐山,求一處安放葉蓮子和自己的骨灰之地,卻又不得而歸。
她隻知道,外祖母是石灰窯子的人。
想必那是一個盛産行灰的地方,有很多燒石灰的灰窯。
不論葉家或是顧家,還有很多那兩個姓氏的男人,有頭有臉地過着很好的日子,奇怪的是吳為從未尋認過葉家或是顧家男人的血脈,好像她和來自這兩家男性的血脈無牽無礙。
甚至葉蓮産過世.除了顧秋水誰也沒有通知。
不論葉家或是顧家的人,與葉蓮于,與她們母女的死别之痛,有何相幹?送葉蓮子登程,隻能是她們兩個人之間的事。
即便通知顧秋水,也隻是為了對他說那句話:“你們之間的恩恩怨怨,這回是徹底完結了。
”陰狠地把顧秋水永久地釘在賴賬不還的負數上。
甚至幸災樂禍地想,在葉蓮子離世以後,即便顧秋水有朝一日想讨葉蓮子說一句“對不起”的時候,也無從說起了。
奶奶對爺爺和父親說:“秀春他媽是坐月子死的,不吉刊,一定得燒了,要不然地就得回家鬧事。
” 爺爺說:“應該等她娘家來人商量一下。
”至于父親,要說他一點不傷心也不客觀,可是人一死,立刻也就成了過去。
在所有的力量中,“過去”可能是最不可小看的一種力量。
“不能商量,一商量就燒不成了。
還得趕快燒,她娘家人一到也燒不成了。
”奶奶是那樣地決絕,不管不顧,當然更不會問一問一旁的秀春同意不同意。
奶奶找出媽媽的衣服,翻了一件又一件,差不多都是補過的。
嫁到葉家近十年,什麼時候做過新衣?而陪嫁過來的衣服,幾年來幹活是它、平日是它、出客是它,不破還能怎樣?隻有一件稍微囫囵的衣服,可能是墨荷留着走娘家穿的。
“就是這件吧,快給她換上!”奶奶說。
葉志清找來幾塊薄闆,給墨荷釘了一副“平闆”,而不是棺材。
爺爺研了墨,揀了一塊好木闆,給墨荷寫了一個墓牌。
接着奶奶吩咐人,把院牆下那堆松木疙瘩和柴火全部搜羅幹淨,再讓人把媽媽往“平闆”上一放,擡着就往西河沿去。
秀春挑着幡兒,懷抱着一個瓦罐,懵懵懂懂走在前面。
那幡兒原是根竹竿,竿頭上因陋就簡地挂了條白紙片,竹竿上連點白紙絮都沒纏。
她一邊哭一邊想,怎麼想也想不明白,奶奶、小姑姑和媽媽有什麼仇,老把媽媽欺負得沒處躲、沒處藏。
現在媽媽死了也不能饒,還要把她燒了,連個完整的屍首也不給她留下。
可她沒有辦法為媽媽做點什麼,也沒有辦法對奶奶說點什麼。
到了西河沿,奶奶又利利索索地指揮着人們碼柴火垛。
柴火垛碼得又空文高,然後讓人們把架着媽媽的“平闆”放上柴火垛。
本來就高挑兒的媽媽,放上柴垛之後,比平時又似乎高出許多。
躺在柴垛上的媽媽好像年節的供晶,雖然不知祭祀的是哪路神仙,感覺上卻很神聖。
“往柴火垛四下裡澆洋油吧,澆吧,澆完油就點火,奶奶頭頭是道地吩咐着,從頭到尾,一派大将風度。
奶奶的話剛一落音,火就從柴垛下面點着了。
起先柴火垛還炬着,泛着松柏味的青煙,然後就蹿起漸高的火苗,媽媽舒舒服服、無拘無束地躺在越燃越烈的火焰裡,一點也不在意那許多人圍觀。
秀春眼睜睜地看着火苗得意而迅猛地上蹿,好俾它們活着的目的沒有别的,就是為了将人化成灰燼,現在終于顯出它們的英雄本色。
對于奶奶倒行逆施的做法,村裡的叔叔,伯伯、嬸子,大娘生氣是生氣,憤怒是憤怒,可一旦媽媽被燒起來的時候,誰的眼珠子也舍不得錯一錯。
人這一輩子,能有幾次機會眼瞅着把一個人生生燒沒了! 媽媽的衣服、頭發,一瞬間就讓火苗舔光了,全身一片通紅又一片墨黑,接着騰的一下在火堆裡坐了起來。
人群裡滾動起一浪浪“呦!——呦!——”的嗥叫。
想不到這種嗥叫,比一具蜒屍在火焰中突然坐起更令人毛骨悚然:人性在直面警世的死亡、死亡的審判時,這種一瀉千裡的崩潰,真是幹載難逢。
就在那一瞬,秀春看見媽媽睜開了眼。
媽媽的目光穿過圍觀的人群,目标異常準确,單對着她死死地望了一眼。
在媽媽最後那——眼裡,秀春讀到很多實在不能明白的警戒、直到多年後,當她帶着吳為在一場彌天大火裡逃生時,才對墨荷最後這一眼的含意有所醒悟。
而此時,她隻以為媽媽疼得受不了了,伸手抓住身旁的人,指着火焰中的媽媽尖聲大叫:“媽!——媽!——”可是投有人理會她的尖叫,連父親也沒有理會,雖然他也在眼珠子一錯不錯地趵·着火焰中那曾經的妻子。
她轉而心裡央告着:“叔叔嬸子大伯們,你們走吧、走吧,别這麼看着我娘了,她疼得受不了啦,你們幹嗎非要看着她受疼呢?!”可是沒有一個人感應到她心裡的這份央告。
他們一直看到墨荷和那堆柴火一起化為灰燼,然後實心實意地歎息着這女人的不幸。
那一刻,六歲的秀春懂得了,悲痛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情緒,沒有人會在這種時候幫她一把;也在那時起了一個不甚明了的念頭:這輩子再苦、再難,大概是不能靠誰,也靠不上誰了。
這不甚明了的念頭,在後來一檔又一檔苦難裡,逐漸冶煉成為她的志氣。
那坐在火焰中,和火焰一起燃燒,從一個人形一點點化為焦炭,再從焦炭化為烏有的媽媽,讓秀春一生一世,曆曆在目。
她從此害怕了火。
吳為根本無從知道她那卓爾不群的外祖母,死後被這樣野蠻地燒掉,也不可能知道葉蓮子對火的這種恐懼,可她一直想要寫那樣一個故事:一隻怕火的狗,偏偏出生在一個複活節的晚上,那是一個到處點燃禮慶火焰的夜晚。
女主人一直小心照料着它,它也一直很辛苦地活着。
每到複活節,主人更是把它鎖人地窖,免得它害怕或是被禮慶的篝火所傷。
可就在某個複活節的晚上,人們,照例在山野中點起一堆堆篝火的時候,它一反常态地蹿出地窖。
也許它吓得失去了理智,也許它覺得如此辛苦地活着不如就此去了,總之,一頭沖進随便遇到的一堆篝火,終于死在它恐懼的火焰中。
一個人怎麼會平白無故地想出這樣一個故事? 散場以後,更是連個收骨灰的人也找不到,雖說燒的是死人,可人們總覺得是燒了一個“人”。
鄉下人就覺得這件事非常兇殘,很不吉利。
到了這種時候,父親、爺爺也盡失男人的凜凜威風,還是奶奶,勇氣十足地把墨荷的骨灰斂巴斂巴,裝進一個二尺多長的木頭匣子,埋在了西河沿的山根下。
隻有她那個在剛愎的後腦勺上顫顫悠悠,的小疙瘩鬏兒,才稍許洩露出心裡的虛弱。
夕陽西下,河水汩汩,山風飒飒,倒顯出四周的寂寥。
不知是草木灰還是骨灰,在山風中忽飛忽落地回旋,有時還撲了奶奶或是秀春-身一臉,似有無盡冤屈未曾了結地不肯離去。
最疹人的是,突然有一聲聲嗚咽,不清不楚地随風而至。
然而那個令秀春傷痛不已的傍晚,卻具有人間鬧劇的性質,與鄉裡鄉親以喜劇的叙述方式,對西廂房老王頭進行的最後鋪陳,有異曲同工之妙。
剛埋下媽媽的骨灰,老姨和三舅就到了,他們沒能看到墨荷的遺體,更加懷疑她的死因。
三舅和老姨一到,爺爺和父親就不知道哪兒去了,隻剩下奶奶和秀春迎戰三舅和老姨。
三舅甚至挽起袖子,露出知識分子的小細胳膊,說:“我姐姐肯定是被你們害死的。
三舅的小細胳膊,讓秀春很不好意思。
他哪裡像是高大健碩、聲如洪鐘的外祖父的兒子?又好像自外祖父去世後,家道中落,他再沒有吃過飽飯。
奶奶說:“天地良心,誰要是虐待她,天打五雷轟。
” 三舅說:“我跟你說不着,你們家主事的男人呢?” “這事我做的主,有話找我說。
”胸無點墨的奶奶,根本沒把三舅放在眼裡,她對知識分子是太了解了。
“百無一用是書生”——眼前就放着那麼一個樣闆,每日裡她如何整治她的丈夫,就能如法整治墨荷的兄弟。
三舅的小細脖子上暴起了青筋,質問道:“你為什麼自做主張把我姐姐燒了?這事不能善罷甘休,非打官司不可。
”說着,他拿起炕桌上的茶碗,本想揚手摔到地上,可是看了看那隻破碗,實在不值得摔,隻好不屑地在桌子上躜了躜,那隻茶碗也就順勢一分幾辦,對着那隻破碗,他想起“不為已甚”的古訓,底下的事情如何進行?這隻破碗使他失去了自信。
老姨把三舅推到一邊,說:“别以為沒有章法、沒有準稿子。
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你們村老傅家虐待兒媳婦,公公、婆婆、兩個大姑姐,還有她丈夫,沒有一個不整治人家,逼得人家喝鹵水死十。
結果怎麼樣?隻得給人家擺宴席,還讓人家一腳踹了。
再擺,再踹。
最後隻好兩個大姑姐哭靈,婆婆打幡兒……”老姨的發言才具有實質性的意義,不像三舅,善罷甘休能怎麼樣,不善罷甘休又能怎麼樣? 一聽老姨的話,奶奶才害了怕。
她不怕秀春的三舅,别看他在省裡念過洋學堂,她倒是覺得這個沒念過洋學堂的老姨,旗鼓相當,不好對付。
她不是剛進村嗎?怎麼連老傅家虐待兒媳婦的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奶奶更怕老姨照着老傅家的模式,在這裡一把一把地鬧下去,她哪裡賠得起一次又一次擺宴席,又哪裡丢得起給媳婦打幡兒這個面子,更禁不起打官司的折騰。
這才忙打發秀春:“快去,快讓你爸去找老趙家,就說有要緊事求他,讓他趕快來一趟吧。
” 老趙家是當地惟一的鄉紳,就住在秀春家的後面。
在二三百戶草房的村子裡,突兀着老趙家的一片瓦房。
老趙家特地換上白紡短褂,外罩華絲葛夾長衫、白紡短褂袖口外翻,在長衫外折出一圈晃眼的白。
老趙家不隻有瓦房、白紡短褂、華絲葛的長衫,還有話匣子……高興的時候就放百代公司的唱片,唱片上有個狗頭标志。
一旦老趙家放起唱片,村裡的孩子就全聚到他家門口聽。
老趙家也不攆,還把大門敞開。
遇到誰家缺幾升糧。
他也肯借,還不還的倒也不甚挂記。
至于這個話匣子,日後在秀春生死存亡那個關頭中的作用,卻實在無法評定。
一身學生裝的三舅,一見到那件長衫和長衫袖口外的一圈白紡,就知道遇見了同類,氣焰馬上低落下來,他覺得當着同類的面繼續跳腳很是不雅,再加上葉志清悲痛欲絕的神态以及對逝者的感念之情,說到動人之處,連他也陪着傷感起來,忘記他和老姨是幹什麼來了。
三舅雖然是個,小知識分子,卻也沾染了二十世紀初知識分子那半途而廢的毛病。
二十世紀初的知識分子和二十世紀末的知識分子很不相同,不少人的确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什麼事情不會鬧得很僵,不會把人鬧到走投無路的地步。
一旦鬧僵,自己便先尴尬起來。
這樣的人,如何對付得了葉家的狡詐,——也就是農民的狡詐? 後有智者将希望寄托在農民身上,而不是寄托在知識分子身上,真乃千真萬确的明智舉措。
雲過風清之後,葉家非但沒有感激之心,反倒覺得這個中學教員實在無比的好笑,否則葉家如何躲過這一關? 葉家按正常程序擺了喪宴。
三舅和老姨也沒有一腳踢了葉家的喪宴。
而從喪宴的規模亡也看不出絲毫歉疚的意味,也就是說,很不豐盛。
到那時為止,秀春隻經曆過兩次親人的死亡——媽媽和外祖父。
這兩次經驗使她明白了兩件事:第一,一旦有人死亡,就是吃;第二,吃的過程,就是對逝者了結的過程。
吃完喪宴,那逝去的人也就随之而去,再無瓜葛。
墨荷的喪宴,驚動了遠村近鄰的親戚。
這樣賢惠、整日不言不語的女人死了,總讓人惋惜: 足見人們的“印象”是極不可靠,的,墨荷的不屑競被理解為不言不語的賢惠! 人終究是善良的,對一個死了的人,尤其消失得那樣驚天動地,則更加寬厚。
喪宴上,人們泛起了墨荷這樣那樣的好處……就連小姑姑也說:“嫂子的脾氣真好,就是一天到晚不吱聲。
”這顯然不是誤會,而是鬼祟。
喪宴上,乖張的小姑姑和平時十分不同。
看上去竟有些畏瑟。
一個乖張的人突然不乖張了,就讓人覺得有些可憐。
而一個老是畏畏瑟瑟的人,就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反倒讓人熟視無睹了。
在破衣爛衫的人群裡,在缺胳膊少腿的桌椅闆凳、豁口掉把的碗盞茶壺間,在刮風漏風、下雨漏。
雨的茅草屋裡,在一床棉被蓋一炕的生活裡……小姑姑重新成為惟一的亮色。
但她從此一蹶不振,一直到死。
人們都說她得的是痨病,并不知道于它更重的是心病。
自墨荷去世後,她就擔心嫂子的鬼魂回來找她。
地把那個冷傲、不肯讨饒的嫂子折磨到了什麼地步,隻有她自己知道。
可是墨荷沒有回來找她,一次也沒有、一個冷傲的人,即便做了鬼,也是不肯退讓的。
舊賬重算,不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退讓?!等于把自己降為同一張賬單上存人支出,相提并論的雙方。
不過她還是擔心,一直擔心了很多年,直到臨死的時候,還覺得她是惡有惡報。
也許她是自己把自己吓死了。
媽媽的喪宴,和外祖父的喪宴沒法兒相比。
在外祖父的喪宴上,連秀春都有一席之地,更不要說席面上的内容。
秀春躲在牆角後面,遠遠看着這個屬于媽媽,卻義和她無關的喪宴。
她不但關注着奶奶的一舉一動,也在研究三舅和老姨。
雖然媽媽已經化為灰燼,地對曾經大鬧葉宅的三舅和老姨,總還抱着一些模糊的幻想。
什麼幻想?她也說不清楚。
席面上的菜肴漸漸涼了,人們還是闆闆正正地坐着.按照當地的規矩,他們得等席面上年齡最長的人來分發。
可奶奶就是滲着。
她這一朝的譜兒山算難得,怎舍得讓這個場面一帶而過? 奶奶滲夠了才抄起筷子,起身分萊。
她給每人夾了一塊豆腐,兩個比枞樹球大不了多少的豆面,丸子,一撮土豆粉制的寬粉條,又盛了一小碗熬白菜、蘿蔔。
土豆、茄子。
然後奶奶坐下,先把那碗熬菜吃了,過程莊重而漫長。
吃完熬萊,奶奶對着上豆面的寬粉條想了一會兒,好像一時決定不了怎樣處置,最後還是舉起了筷子。
叔叔家的孩子就在桌子跟前來回遊走,眼睛溜着桌上的每一個動靜,每一張咀嚼的嘴,每一雙揮舞的筷子,每一碗一掃而光的萊肴…… 誰說躲在牆角後面的秀春不饞?她隻是知道克制。
一年到頭,隻有正月十五以後,才能分到一個從供桌上撤下來的白面饅頭,那從初一供到十五的饅頭,如果用來砸人腦袋,肯定一砸一個包。
秀春不像堂
這個小妹妹又是一腳剛剛踏進世界,連忙又逃回去了。
可是這一次墨荷卻血流不止。
接生婆用了很多香灰、竈灰、炕灰去堵,用完了自己家的,也用完了西廂房老王頭屋裡的,血還是流個不住。
她很快就昏迷了。
人們把秀春拉到墨荷跟前,讓秀春可着嗓子喊媽媽,都說親生孩子這樣喊,媽媽就不會死了。
秀春奮力地喊哪,喊哪。
那不是喊,而是把自己化作一條條喊叫,一聲接一聲從體腔裡抽出。
從此以後她再沒有這樣喊叫過,不要說這樣的喊叫,連一般的喊叫也沒有,不論遇到什麼災難,她倒更加緊閉嘴巴。
不但她不喊叫,吳為和禅月也不喊叫。
如果說以葉蓮子頂門立戶的葉家有什麼特别之處,就是她們不愛喊叫。
秀春不知喊了多久。
墨荷才慢慢睜開眼睛:地看着秀舂,費力地把嘴張丁又張,那生命的殘響才從喉嚨裡幽幽傳出,那缥缈的聲音,除了秀存誰也沒有聽到:“我部走了那麼遠了,你又把我叫回來了。
秀春,别哭,媽不會死的,媽舍不得你呀……” 自從墨荷落人垂死的掙紮,再沒有看過葉志清一眼。
到了這個地步,她不但和志清的關系已經了結,就是和她想像中的某個男人也都了結。
在那彌留的時刻,她隻是眼巴巴地看着秀春,千言萬語無從說起。
其實人在那種時刻,牽挂的不是血緣就是虛無。
當年白帆的六個耳光,導緻胡秉宸猝發心肌梗塞,吳為總以為在他生命垂危之時,一定會像他寫給她的小曲那樣:“……那時節到了奈河橋上也,我也要回頭強掙紮,為的是把那魂兒、靈兒、心兒、肝兒,一齊往你那邊挂,那疼你的心情兒也,更是幹倍萬倍地大。
”其實,那不過屬于愛情的童話。
很可能吳為忘記或記鍺了(戰争與和平夯那部小說裡的一些情節——安德烈公爵在和死神搏鬥的時候,愛情既沒有禁受住什麼考驗,也戰勝不了什麼——以為有了她的愛,胡秉宸就一定能夠戰勝死亡。
愛情不過是一種奢侈,如果有幸得到那種機會,享受就是,怎麼能讓“奢侈”風馬牛不相及地承擔如此沉重而嚴肅的任務? 胡秉宸能夠闖過鬼門關,是他命不該絕,和愛情無關,也和醫學無關。
秀春身上那件補了又補的衣衫,被渾身的黏汗透濕。
汗有那麼黏滞?!秀春是把全身飲食水谷之精華所化生的津液,刹那間一總付與了搶救媽媽的生命。
她把臉兒貼在媽媽的胸口,驚魂未定地用小手撫摩着媽媽的身子,又招心攪着媽媽,又擔心媽媽再次遠走,不敢歇氣地輕聲叫着:“媽媽,媽媽——” ……難為小小年紀的她,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
墨荷這時才明白,圍在她身旁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隻有這個身高不過炕沿,隻能撿食缺損的榛子仁兒,又不常帶她回娘家的六歲小女兒,才是真真确确,一心想要解救卻又解救否了她的人。
她像小河裡撈出的、晾在岸上的小魚,拼着力氣對秀春嚅動着嘴唇,可這一回.卻無淪如何發不出聲音了。
從墨荷不停地想要對秀春說點什麼的樣子,就不是個好兆頭。
一個還有時間的人,總是把事情留待以後;一個沒有時間的人,才會急着把話說完。
事情也從來不會遂人所願,因為舍不得一個人,那注定要死的人就不會死。
她們母女二人,早在後菜園的草棚子堅就交割清楚,現在要告别的,不過是那一副皮囊。
墨荷終于設有說出壅塞在嘴裡的話。
她流下最後一滴眼淚,不甘地半張着嘴,閉上了眼睛。
,這一滴淚,和七十多年後的秀春,也就是葉蓮子那最後一滴淚如出一轍。
簡直就是同一滴眼淚的翻版。
屋子裡所有的動靜,似乎在秀春撲向媽媽懷裡那一瞬停頓,以便為她留下一個空隙,接納從她腔子裡噴射出來的嗚咽。
她的小手無力地搖着媽媽的頭,想要把媽媽搖醒。
不明白那是徒勞,以為不過是自己力氣太小。
她張開淚眼向周圍的人求救,可是人們轉身準備後事去了。
該是到了一個必得挺起小脊梁骨的時刻?她隻好自力更生,動用一個不過在世上混了六年的腦子,設法營救一個已然無法營救的生命;她伸出胳膊,想要把媽媽抱進自己的懷裡,也許她的懷抱可以護着媽媽,躲過這一時之災。
可是她的胳膊太短,炕頭太高。
她把腳後跟踮了又踮,也隻能摟住媽媽的肩膀、地爬上炕,把小胳膊插列媽媽身子下面,用盡力氣向後翻仰……還是無法把媽媽抱進懷裡。
地萬般無奈地放棄這個打算,也許——也許可以用門己的身體,把媽媽遮擋起來?便火張着手臂撲向媽媽。
可她遮擋了媽媽的頭,又遮擋不住媽媽的身體;遮擋了螞媽的胸口,又遮擋不住媽媽的雙腿……她的兩隻小手在媽媽身上上上下下毫無結果地忙碌着。
這一回,媽媽是一去不回頭了。
墨荷沒有向秀春兌現她不會死的承諾。
這是葉蓮子遭遇的第一個不能兌現的記錄。
從此,她就開始了雖有開戶賬号,卻從來不能兌現的敗局。
這第一個不能兌現的記錄,也就成了她第一個緻命的創傷。
如果說吳為在包家遭遇的那段樓梯,影響了她的…生,那麼墨荷的去世就影響了秀春的一生。
在那粗針大線、窮鄉僻壤的地方,怎麼會生出葉蓮丫這種多愁善感的人? 聽以才會有她的後來:忙不疊地走出老家,忙不疊地嫁給顧秋水……窮鄉僻壤固然粗粝,外面的世界更讓人難以生存。
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就隻好遍體鱗傷了。
可她不走出老家,又有哪條活路町走? 連奶奶都這樣勸說:“你還是跟着父親走吧,好歹他足你的父親。
我和你爺爺也不能老活着,我們一死你怎麼辦?你叔叔嬸嬸……唉,你得走,你得走哇!” 這個吳為雖然無緣一見,卻在吳為身上暗暗留下不少痕迹的女人,卒年三十有四。
吳為有數不清的遺憾。
葉蓮子生前,她從沒有向葉蓮子追詢過有關外祖母的一切,讓她以後連來自母親家族叫一份骨血也無處尋覓,最終不得不遠上岐山,求一處安放葉蓮子和自己的骨灰之地,卻又不得而歸。
她隻知道,外祖母是石灰窯子的人。
想必那是一個盛産行灰的地方,有很多燒石灰的灰窯。
不論葉家或是顧家,還有很多那兩個姓氏的男人,有頭有臉地過着很好的日子,奇怪的是吳為從未尋認過葉家或是顧家男人的血脈,好像她和來自這兩家男性的血脈無牽無礙。
甚至葉蓮産過世.除了顧秋水誰也沒有通知。
不論葉家或是顧家的人,與葉蓮于,與她們母女的死别之痛,有何相幹?送葉蓮子登程,隻能是她們兩個人之間的事。
即便通知顧秋水,也隻是為了對他說那句話:“你們之間的恩恩怨怨,這回是徹底完結了。
”陰狠地把顧秋水永久地釘在賴賬不還的負數上。
甚至幸災樂禍地想,在葉蓮子離世以後,即便顧秋水有朝一日想讨葉蓮子說一句“對不起”的時候,也無從說起了。
奶奶對爺爺和父親說:“秀春他媽是坐月子死的,不吉刊,一定得燒了,要不然地就得回家鬧事。
” 爺爺說:“應該等她娘家來人商量一下。
”至于父親,要說他一點不傷心也不客觀,可是人一死,立刻也就成了過去。
在所有的力量中,“過去”可能是最不可小看的一種力量。
“不能商量,一商量就燒不成了。
還得趕快燒,她娘家人一到也燒不成了。
”奶奶是那樣地決絕,不管不顧,當然更不會問一問一旁的秀春同意不同意。
奶奶找出媽媽的衣服,翻了一件又一件,差不多都是補過的。
嫁到葉家近十年,什麼時候做過新衣?而陪嫁過來的衣服,幾年來幹活是它、平日是它、出客是它,不破還能怎樣?隻有一件稍微囫囵的衣服,可能是墨荷留着走娘家穿的。
“就是這件吧,快給她換上!”奶奶說。
葉志清找來幾塊薄闆,給墨荷釘了一副“平闆”,而不是棺材。
爺爺研了墨,揀了一塊好木闆,給墨荷寫了一個墓牌。
接着奶奶吩咐人,把院牆下那堆松木疙瘩和柴火全部搜羅幹淨,再讓人把媽媽往“平闆”上一放,擡着就往西河沿去。
秀春挑着幡兒,懷抱着一個瓦罐,懵懵懂懂走在前面。
那幡兒原是根竹竿,竿頭上因陋就簡地挂了條白紙片,竹竿上連點白紙絮都沒纏。
她一邊哭一邊想,怎麼想也想不明白,奶奶、小姑姑和媽媽有什麼仇,老把媽媽欺負得沒處躲、沒處藏。
現在媽媽死了也不能饒,還要把她燒了,連個完整的屍首也不給她留下。
可她沒有辦法為媽媽做點什麼,也沒有辦法對奶奶說點什麼。
到了西河沿,奶奶又利利索索地指揮着人們碼柴火垛。
柴火垛碼得又空文高,然後讓人們把架着媽媽的“平闆”放上柴火垛。
本來就高挑兒的媽媽,放上柴垛之後,比平時又似乎高出許多。
躺在柴垛上的媽媽好像年節的供晶,雖然不知祭祀的是哪路神仙,感覺上卻很神聖。
“往柴火垛四下裡澆洋油吧,澆吧,澆完油就點火,奶奶頭頭是道地吩咐着,從頭到尾,一派大将風度。
奶奶的話剛一落音,火就從柴垛下面點着了。
起先柴火垛還炬着,泛着松柏味的青煙,然後就蹿起漸高的火苗,媽媽舒舒服服、無拘無束地躺在越燃越烈的火焰裡,一點也不在意那許多人圍觀。
秀春眼睜睜地看着火苗得意而迅猛地上蹿,好俾它們活着的目的沒有别的,就是為了将人化成灰燼,現在終于顯出它們的英雄本色。
對于奶奶倒行逆施的做法,村裡的叔叔,伯伯、嬸子,大娘生氣是生氣,憤怒是憤怒,可一旦媽媽被燒起來的時候,誰的眼珠子也舍不得錯一錯。
人這一輩子,能有幾次機會眼瞅着把一個人生生燒沒了! 媽媽的衣服、頭發,一瞬間就讓火苗舔光了,全身一片通紅又一片墨黑,接着騰的一下在火堆裡坐了起來。
人群裡滾動起一浪浪“呦!——呦!——”的嗥叫。
想不到這種嗥叫,比一具蜒屍在火焰中突然坐起更令人毛骨悚然:人性在直面警世的死亡、死亡的審判時,這種一瀉千裡的崩潰,真是幹載難逢。
就在那一瞬,秀春看見媽媽睜開了眼。
媽媽的目光穿過圍觀的人群,目标異常準确,單對着她死死地望了一眼。
在媽媽最後那——眼裡,秀春讀到很多實在不能明白的警戒、直到多年後,當她帶着吳為在一場彌天大火裡逃生時,才對墨荷最後這一眼的含意有所醒悟。
而此時,她隻以為媽媽疼得受不了了,伸手抓住身旁的人,指着火焰中的媽媽尖聲大叫:“媽!——媽!——”可是投有人理會她的尖叫,連父親也沒有理會,雖然他也在眼珠子一錯不錯地趵·着火焰中那曾經的妻子。
她轉而心裡央告着:“叔叔嬸子大伯們,你們走吧、走吧,别這麼看着我娘了,她疼得受不了啦,你們幹嗎非要看着她受疼呢?!”可是沒有一個人感應到她心裡的這份央告。
他們一直看到墨荷和那堆柴火一起化為灰燼,然後實心實意地歎息着這女人的不幸。
那一刻,六歲的秀春懂得了,悲痛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情緒,沒有人會在這種時候幫她一把;也在那時起了一個不甚明了的念頭:這輩子再苦、再難,大概是不能靠誰,也靠不上誰了。
這不甚明了的念頭,在後來一檔又一檔苦難裡,逐漸冶煉成為她的志氣。
那坐在火焰中,和火焰一起燃燒,從一個人形一點點化為焦炭,再從焦炭化為烏有的媽媽,讓秀春一生一世,曆曆在目。
她從此害怕了火。
吳為根本無從知道她那卓爾不群的外祖母,死後被這樣野蠻地燒掉,也不可能知道葉蓮子對火的這種恐懼,可她一直想要寫那樣一個故事:一隻怕火的狗,偏偏出生在一個複活節的晚上,那是一個到處點燃禮慶火焰的夜晚。
女主人一直小心照料着它,它也一直很辛苦地活着。
每到複活節,主人更是把它鎖人地窖,免得它害怕或是被禮慶的篝火所傷。
可就在某個複活節的晚上,人們,照例在山野中點起一堆堆篝火的時候,它一反常态地蹿出地窖。
也許它吓得失去了理智,也許它覺得如此辛苦地活着不如就此去了,總之,一頭沖進随便遇到的一堆篝火,終于死在它恐懼的火焰中。
一個人怎麼會平白無故地想出這樣一個故事? 散場以後,更是連個收骨灰的人也找不到,雖說燒的是死人,可人們總覺得是燒了一個“人”。
鄉下人就覺得這件事非常兇殘,很不吉利。
到了這種時候,父親、爺爺也盡失男人的凜凜威風,還是奶奶,勇氣十足地把墨荷的骨灰斂巴斂巴,裝進一個二尺多長的木頭匣子,埋在了西河沿的山根下。
隻有她那個在剛愎的後腦勺上顫顫悠悠,的小疙瘩鬏兒,才稍許洩露出心裡的虛弱。
夕陽西下,河水汩汩,山風飒飒,倒顯出四周的寂寥。
不知是草木灰還是骨灰,在山風中忽飛忽落地回旋,有時還撲了奶奶或是秀春-身一臉,似有無盡冤屈未曾了結地不肯離去。
最疹人的是,突然有一聲聲嗚咽,不清不楚地随風而至。
然而那個令秀春傷痛不已的傍晚,卻具有人間鬧劇的性質,與鄉裡鄉親以喜劇的叙述方式,對西廂房老王頭進行的最後鋪陳,有異曲同工之妙。
剛埋下媽媽的骨灰,老姨和三舅就到了,他們沒能看到墨荷的遺體,更加懷疑她的死因。
三舅和老姨一到,爺爺和父親就不知道哪兒去了,隻剩下奶奶和秀春迎戰三舅和老姨。
三舅甚至挽起袖子,露出知識分子的小細胳膊,說:“我姐姐肯定是被你們害死的。
三舅的小細胳膊,讓秀春很不好意思。
他哪裡像是高大健碩、聲如洪鐘的外祖父的兒子?又好像自外祖父去世後,家道中落,他再沒有吃過飽飯。
奶奶說:“天地良心,誰要是虐待她,天打五雷轟。
” 三舅說:“我跟你說不着,你們家主事的男人呢?” “這事我做的主,有話找我說。
”胸無點墨的奶奶,根本沒把三舅放在眼裡,她對知識分子是太了解了。
“百無一用是書生”——眼前就放着那麼一個樣闆,每日裡她如何整治她的丈夫,就能如法整治墨荷的兄弟。
三舅的小細脖子上暴起了青筋,質問道:“你為什麼自做主張把我姐姐燒了?這事不能善罷甘休,非打官司不可。
”說着,他拿起炕桌上的茶碗,本想揚手摔到地上,可是看了看那隻破碗,實在不值得摔,隻好不屑地在桌子上躜了躜,那隻茶碗也就順勢一分幾辦,對着那隻破碗,他想起“不為已甚”的古訓,底下的事情如何進行?這隻破碗使他失去了自信。
老姨把三舅推到一邊,說:“别以為沒有章法、沒有準稿子。
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你們村老傅家虐待兒媳婦,公公、婆婆、兩個大姑姐,還有她丈夫,沒有一個不整治人家,逼得人家喝鹵水死十。
結果怎麼樣?隻得給人家擺宴席,還讓人家一腳踹了。
再擺,再踹。
最後隻好兩個大姑姐哭靈,婆婆打幡兒……”老姨的發言才具有實質性的意義,不像三舅,善罷甘休能怎麼樣,不善罷甘休又能怎麼樣? 一聽老姨的話,奶奶才害了怕。
她不怕秀春的三舅,别看他在省裡念過洋學堂,她倒是覺得這個沒念過洋學堂的老姨,旗鼓相當,不好對付。
她不是剛進村嗎?怎麼連老傅家虐待兒媳婦的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奶奶更怕老姨照着老傅家的模式,在這裡一把一把地鬧下去,她哪裡賠得起一次又一次擺宴席,又哪裡丢得起給媳婦打幡兒這個面子,更禁不起打官司的折騰。
這才忙打發秀春:“快去,快讓你爸去找老趙家,就說有要緊事求他,讓他趕快來一趟吧。
” 老趙家是當地惟一的鄉紳,就住在秀春家的後面。
在二三百戶草房的村子裡,突兀着老趙家的一片瓦房。
老趙家特地換上白紡短褂,外罩華絲葛夾長衫、白紡短褂袖口外翻,在長衫外折出一圈晃眼的白。
老趙家不隻有瓦房、白紡短褂、華絲葛的長衫,還有話匣子……高興的時候就放百代公司的唱片,唱片上有個狗頭标志。
一旦老趙家放起唱片,村裡的孩子就全聚到他家門口聽。
老趙家也不攆,還把大門敞開。
遇到誰家缺幾升糧。
他也肯借,還不還的倒也不甚挂記。
至于這個話匣子,日後在秀春生死存亡那個關頭中的作用,卻實在無法評定。
一身學生裝的三舅,一見到那件長衫和長衫袖口外的一圈白紡,就知道遇見了同類,氣焰馬上低落下來,他覺得當着同類的面繼續跳腳很是不雅,再加上葉志清悲痛欲絕的神态以及對逝者的感念之情,說到動人之處,連他也陪着傷感起來,忘記他和老姨是幹什麼來了。
三舅雖然是個,小知識分子,卻也沾染了二十世紀初知識分子那半途而廢的毛病。
二十世紀初的知識分子和二十世紀末的知識分子很不相同,不少人的确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什麼事情不會鬧得很僵,不會把人鬧到走投無路的地步。
一旦鬧僵,自己便先尴尬起來。
這樣的人,如何對付得了葉家的狡詐,——也就是農民的狡詐? 後有智者将希望寄托在農民身上,而不是寄托在知識分子身上,真乃千真萬确的明智舉措。
雲過風清之後,葉家非但沒有感激之心,反倒覺得這個中學教員實在無比的好笑,否則葉家如何躲過這一關? 葉家按正常程序擺了喪宴。
三舅和老姨也沒有一腳踢了葉家的喪宴。
而從喪宴的規模亡也看不出絲毫歉疚的意味,也就是說,很不豐盛。
到那時為止,秀春隻經曆過兩次親人的死亡——媽媽和外祖父。
這兩次經驗使她明白了兩件事:第一,一旦有人死亡,就是吃;第二,吃的過程,就是對逝者了結的過程。
吃完喪宴,那逝去的人也就随之而去,再無瓜葛。
墨荷的喪宴,驚動了遠村近鄰的親戚。
這樣賢惠、整日不言不語的女人死了,總讓人惋惜: 足見人們的“印象”是極不可靠,的,墨荷的不屑競被理解為不言不語的賢惠! 人終究是善良的,對一個死了的人,尤其消失得那樣驚天動地,則更加寬厚。
喪宴上,人們泛起了墨荷這樣那樣的好處……就連小姑姑也說:“嫂子的脾氣真好,就是一天到晚不吱聲。
”這顯然不是誤會,而是鬼祟。
喪宴上,乖張的小姑姑和平時十分不同。
看上去竟有些畏瑟。
一個乖張的人突然不乖張了,就讓人覺得有些可憐。
而一個老是畏畏瑟瑟的人,就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反倒讓人熟視無睹了。
在破衣爛衫的人群裡,在缺胳膊少腿的桌椅闆凳、豁口掉把的碗盞茶壺間,在刮風漏風、下雨漏。
雨的茅草屋裡,在一床棉被蓋一炕的生活裡……小姑姑重新成為惟一的亮色。
但她從此一蹶不振,一直到死。
人們都說她得的是痨病,并不知道于它更重的是心病。
自墨荷去世後,她就擔心嫂子的鬼魂回來找她。
地把那個冷傲、不肯讨饒的嫂子折磨到了什麼地步,隻有她自己知道。
可是墨荷沒有回來找她,一次也沒有、一個冷傲的人,即便做了鬼,也是不肯退讓的。
舊賬重算,不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退讓?!等于把自己降為同一張賬單上存人支出,相提并論的雙方。
不過她還是擔心,一直擔心了很多年,直到臨死的時候,還覺得她是惡有惡報。
也許她是自己把自己吓死了。
媽媽的喪宴,和外祖父的喪宴沒法兒相比。
在外祖父的喪宴上,連秀春都有一席之地,更不要說席面上的内容。
秀春躲在牆角後面,遠遠看着這個屬于媽媽,卻義和她無關的喪宴。
她不但關注着奶奶的一舉一動,也在研究三舅和老姨。
雖然媽媽已經化為灰燼,地對曾經大鬧葉宅的三舅和老姨,總還抱着一些模糊的幻想。
什麼幻想?她也說不清楚。
席面上的菜肴漸漸涼了,人們還是闆闆正正地坐着.按照當地的規矩,他們得等席面上年齡最長的人來分發。
可奶奶就是滲着。
她這一朝的譜兒山算難得,怎舍得讓這個場面一帶而過? 奶奶滲夠了才抄起筷子,起身分萊。
她給每人夾了一塊豆腐,兩個比枞樹球大不了多少的豆面,丸子,一撮土豆粉制的寬粉條,又盛了一小碗熬白菜、蘿蔔。
土豆、茄子。
然後奶奶坐下,先把那碗熬菜吃了,過程莊重而漫長。
吃完熬萊,奶奶對着上豆面的寬粉條想了一會兒,好像一時決定不了怎樣處置,最後還是舉起了筷子。
叔叔家的孩子就在桌子跟前來回遊走,眼睛溜着桌上的每一個動靜,每一張咀嚼的嘴,每一雙揮舞的筷子,每一碗一掃而光的萊肴…… 誰說躲在牆角後面的秀春不饞?她隻是知道克制。
一年到頭,隻有正月十五以後,才能分到一個從供桌上撤下來的白面饅頭,那從初一供到十五的饅頭,如果用來砸人腦袋,肯定一砸一個包。
秀春不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