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關燈
小
中
大
最後,他同意大多數人的意見:由于大局已經徹底崩潰,士氣正面臨全面瓦解,如果繼續向海甯進攻,隻能是白白送死;即使是繼續待在譚山,也同樣會被敵軍輕而易舉地合圍聚殲。
但是在弄清魯王的去向之前,也不能亂逃一氣。
比較穩妥的做法是撤往江南,先回到家鄉再說。
本來,要安全撤退也并不容易。
因為清軍的一千援兵就在十裡外的大尖山,随時都會乘機猛撲過來。
不過,幸好他們還帶着一個火攻營。
黃宗羲于是一方面責成将領們全力穩定軍心,一方面命令章欽臣立即帶人前往五裡之外,沿着敵人進攻的必經之路埋設萬彈地雷炮;然後,又把營中最厲害的火器集中起來,組成殿後的防線,掩護各營登船。
結果,在接二連三地遭到火器的猛烈阻擊之後,清軍的追兵還真被吓住了,不敢過分進逼。
就這樣,黃宗羲才好歹把三千人馬盡數撤了下來…… 如今,兵算是撤下來了,不過說到黃宗羲的腦子裡,那種疑心是在經曆一場噩夢的感覺,卻始終沒有完全消除。
相反,由于最緊張混亂的時候已經過去,此時此刻,他獨自扶着船桅,默默地望着夜幕籠罩的江面,傾聽着浪頭擊拍船舷的嘩嘩聲響,以及身畔将士們緊張不安的呼吸聲,那種荒謬的、不真實的感覺又像混沌的濁霧一般,在他的腦際再度彌漫開來。
的确,他們這一次率先出兵,是經過千方百計的努力,克服了極大的困難,才争取得來的,而且已經成功地在譚山登陸。
這些天來,盡管一直在等待龍王堂那邊的消息,沒有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但是,他們也沒有就此閑着,而是盡力同四鄉聯絡,争取當地百姓的支持。
令人欣慰的是,這兩天,挑羊擔酒前來慰問的鄉紳民衆越來越多。
因此黃宗羲已經同大家商定:如果陳潛夫還不回來,他們也不等了,盡快揮兵向海甯進攻,先打上一仗再說。
誰知,轉眼之間,就一切都化為泡影……“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黃宗羲茫然地、痛心疾首地想,“怎麼一下子就弄成這樣子?不錯,方國安那夥武人靠不住,那是早就知道了的。
但不是還有偌大的一道錢塘江天塹麼,怎麼會被清軍一天之内就大舉攻了過來?嗯,從春天起,浙東的雨水就一直偏少,進入五月之後,更是旱得厲害。
這些都是事實。
可是憑着海潮的頂托,也不至于淺落到策馬可渡呀!莫非上遊竟是斷流了麼?哎,怎麼這麼巧?怎麼不遲不早,偏偏要在這個當口上斷流?莫非連老天爺也在故意幫着建虜,來滅亡大明麼!”這麼懊恨地推究着,黃宗羲的脊背忽然泛起了一道寒意。
不錯,如果冥冥中真是這樣注定了的話,那麼他們這些仁人君子苦心孤詣地為恢複明朝、再造中興而竭力奔走,甚至不惜破家滅身;而萬千民衆為了保存祖輩相傳的禮教風俗不緻毀于一旦,為了不被虎狼禽獸征服奴役而進行的拼死抗争,到頭來豈不是都是徒勞白費的嗎?既然如此,那麼還千辛萬苦,死纏爛鬥地硬撐着做什麼?倒不如即時跳進江中,一死了之,更叫痛快幹淨!心中這麼自暴自棄着,黃宗羲就陷入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絕望和沮喪之中。
他開始厭倦地想到:明朝已經腐朽到這種地步,其實一切都成了定局,已經很難加以改變了。
而與運行于冥冥之中的天道相比,人其實是那樣卑微,力量是那樣有限,想要改變這種大勢,确實很難很難,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 然而,他沒有能将這種陰沉的思緒繼續下去。
因為身後的将士們忽然發出一聲呐喊,随即緊張地騷動起來。
黃宗羲吃了一驚,連忙轉過身去,黑暗中卻看不出有什麼異樣。
直到他竭力睜大眼睛,仔細辨認,才隐約地從那閃着白光的朦胧影像中,發現原來是兩隻挂着巨帆的船,正一先一後從上遊直駛過來,而且眼看就要同他們的船隊撞上了。
本來,夜裡行船,照例要挂上燈籠,好讓别的船閃避。
然而這兩隻船也如同他們的船隊一樣,仿佛要隐藏行蹤似的,船上黑燈瞎火,而且來勢又急又兇。
正當其沖的那幾隻船總算閃避得及時,才好歹險險讓過,沒有闖出
但是在弄清魯王的去向之前,也不能亂逃一氣。
比較穩妥的做法是撤往江南,先回到家鄉再說。
本來,要安全撤退也并不容易。
因為清軍的一千援兵就在十裡外的大尖山,随時都會乘機猛撲過來。
不過,幸好他們還帶着一個火攻營。
黃宗羲于是一方面責成将領們全力穩定軍心,一方面命令章欽臣立即帶人前往五裡之外,沿着敵人進攻的必經之路埋設萬彈地雷炮;然後,又把營中最厲害的火器集中起來,組成殿後的防線,掩護各營登船。
結果,在接二連三地遭到火器的猛烈阻擊之後,清軍的追兵還真被吓住了,不敢過分進逼。
就這樣,黃宗羲才好歹把三千人馬盡數撤了下來…… 如今,兵算是撤下來了,不過說到黃宗羲的腦子裡,那種疑心是在經曆一場噩夢的感覺,卻始終沒有完全消除。
相反,由于最緊張混亂的時候已經過去,此時此刻,他獨自扶着船桅,默默地望着夜幕籠罩的江面,傾聽着浪頭擊拍船舷的嘩嘩聲響,以及身畔将士們緊張不安的呼吸聲,那種荒謬的、不真實的感覺又像混沌的濁霧一般,在他的腦際再度彌漫開來。
的确,他們這一次率先出兵,是經過千方百計的努力,克服了極大的困難,才争取得來的,而且已經成功地在譚山登陸。
這些天來,盡管一直在等待龍王堂那邊的消息,沒有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但是,他們也沒有就此閑着,而是盡力同四鄉聯絡,争取當地百姓的支持。
令人欣慰的是,這兩天,挑羊擔酒前來慰問的鄉紳民衆越來越多。
因此黃宗羲已經同大家商定:如果陳潛夫還不回來,他們也不等了,盡快揮兵向海甯進攻,先打上一仗再說。
誰知,轉眼之間,就一切都化為泡影……“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黃宗羲茫然地、痛心疾首地想,“怎麼一下子就弄成這樣子?不錯,方國安那夥武人靠不住,那是早就知道了的。
但不是還有偌大的一道錢塘江天塹麼,怎麼會被清軍一天之内就大舉攻了過來?嗯,從春天起,浙東的雨水就一直偏少,進入五月之後,更是旱得厲害。
這些都是事實。
可是憑着海潮的頂托,也不至于淺落到策馬可渡呀!莫非上遊竟是斷流了麼?哎,怎麼這麼巧?怎麼不遲不早,偏偏要在這個當口上斷流?莫非連老天爺也在故意幫着建虜,來滅亡大明麼!”這麼懊恨地推究着,黃宗羲的脊背忽然泛起了一道寒意。
不錯,如果冥冥中真是這樣注定了的話,那麼他們這些仁人君子苦心孤詣地為恢複明朝、再造中興而竭力奔走,甚至不惜破家滅身;而萬千民衆為了保存祖輩相傳的禮教風俗不緻毀于一旦,為了不被虎狼禽獸征服奴役而進行的拼死抗争,到頭來豈不是都是徒勞白費的嗎?既然如此,那麼還千辛萬苦,死纏爛鬥地硬撐着做什麼?倒不如即時跳進江中,一死了之,更叫痛快幹淨!心中這麼自暴自棄着,黃宗羲就陷入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絕望和沮喪之中。
他開始厭倦地想到:明朝已經腐朽到這種地步,其實一切都成了定局,已經很難加以改變了。
而與運行于冥冥之中的天道相比,人其實是那樣卑微,力量是那樣有限,想要改變這種大勢,确實很難很難,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 然而,他沒有能将這種陰沉的思緒繼續下去。
因為身後的将士們忽然發出一聲呐喊,随即緊張地騷動起來。
黃宗羲吃了一驚,連忙轉過身去,黑暗中卻看不出有什麼異樣。
直到他竭力睜大眼睛,仔細辨認,才隐約地從那閃着白光的朦胧影像中,發現原來是兩隻挂着巨帆的船,正一先一後從上遊直駛過來,而且眼看就要同他們的船隊撞上了。
本來,夜裡行船,照例要挂上燈籠,好讓别的船閃避。
然而這兩隻船也如同他們的船隊一樣,仿佛要隐藏行蹤似的,船上黑燈瞎火,而且來勢又急又兇。
正當其沖的那幾隻船總算閃避得及時,才好歹險險讓過,沒有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