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真情
關燈
小
中
大
帖和長久,是嫁進家門三年多來,從未有過的。
小半天之後,随着破宅子中這最後一盞油燈的熄滅,整個院子也進入了沉沉的夢鄉。
隻有變得繁密起來的唧唧蟲聲,像奏響了一支夏夜的樂曲,它們熱烈地、不疲倦地演奏着,給人們的夢境,注入幾許甜蜜,幾許安詳…… 這亂離時世中的一夜,如果不再發生别的事情,也許好歹就這麼過去了。
然而,冷不丁地,街上的狗忽然汪汪地吠叫起來,一兩隻,三四隻,越來越多,越吠越兇。
接着,是奔跑的腳步聲,嘭嘭的打門聲,惶急的喊叫聲。
人們開始從睡夢中驚醒,紛紛披衣起床。
于是,剛剛還是鼻息沉沉的殘破小城,像是被某種強力猛地撞了一下似的,頓時騷動起來…… 冒襄和董小宛因為睡得太沉,直到冒成敲着西廂的門叫喚,才蓦然驚醒。
當他們匆忙穿上衣裳,開門走出時,發現冒起宗、馬太太、奶奶蘇氏、劉姨太,還有餘懷主仆,都已經齊集在天井裡,像熱鍋上的螞蟻似的急成一團。
“什麼事?出了什麼事?”冒襄一邊緊張地問,一邊胡亂地系着腰帶。
“大爺,魯王爺的兵過江了!”冒成回答。
冒襄心中一愣,頓時想起去年十月,也曾為這種消息虛驚過一場,于是皺着眉頭問:“魯王爺的兵?會不會像上回那樣,又是謠言?” 冒成搖搖頭:“這回可是真的了!剛才聽外邊的人說,是一夥打夜魚的看見的,江南開來好多的船,火把紅彤彤的一大片,把半條江都映亮了!” “要是這等,今番恐怕是死定了!死定了!”冒起宗喃喃地說。
由于酒意已經過去,他也恢複了平日的端莊與沉靜。
“哦,那、那可怎麼辦哪!”“老爺,你可得想個辦法呀!”女人們一齊驚慌地尖叫說,并且急得哭了起來。
“襄兒,你瞧這事……”老人望着兒子問。
冒襄沒有立即回答。
因為事出突然,他心中一時也亂得很。
加上這當兒,透過倒塌了的大堂和大門,可以看見街上已經亂成一片。
那些準備逃難的人已經開始把家當往外搬。
這種情形使大家更加焦急,也使冒襄心中七上八下,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老爺、相公,”看見大家一時沒有主意,董小宛從旁試探地說,“要不,還是先上大白居去躲一躲?那裡畢竟偏僻些。
南兵一時到不了那裡。
” 大白居,是冒襄的朋友張維赤的别業。
去年六月,他們全家逃離海甯之前,曾經把女眷們送到那裡去住過一陣子。
不過,自從上一次傳說魯王的兵打來時,冒襄同張維赤鬧翻了之後,彼此就沒再來往,現在又逃到那裡去,對方到底肯不肯收留,卻有點吃不準。
因此,冒襄沒有吱聲。
“老爺、大爺,姨奶奶說得不錯,”冒成接了上來,“今日小的在街上遇見張相公,他還叫住小的,打聽老爺和大爺如今怎麼樣了,問了許多,很關切似的,臨去時還說有事就找他!” 冒襄瞧了瞧父親,對這個消息感到有點意外,也有點感動和寬慰。
不過,情勢卻不容他多想,倒是如果張維赤真有這句話,那麼上大白居去,當然不失為一個可行的選擇。
于是他“嗯”了一聲,打算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然而站在旁邊一直沒有開口的餘懷忽然問: “魯王的兵打過江來,無非是要收複大明故土。
我們又不是鞑子,何必如此驚慌走避?” 冒襄微微一怔,随即醒悟過來,于是苦笑說:“兄新近到此,故此有所不知——皆因聽說魯王的兵所到之處,凡見有剃了發的,便俱認作是鞑子,不問青紅皂白,一律殺卻。
是故百姓迫于無奈,隻得紛紛走避。
兄明日上路,也須仔細留神才好!” 聽他這麼說,餘懷分明也大感錯愕。
不過,略一沉吟之後,他就毅然說道:“既然如此,那麼弟就暫且留下不走!而且府上各人也不必走,一切有弟擔待!” “啊,怎麼?” 餘懷沒有即時回答。
他左右望了望,随即做了個手勢,把冒氏父子請到一邊,這才壓低聲音說:“實言相告,小侄此次南來,辦貨是假,受留都義軍之托,同浙東聯絡是真。
與小侄一道南來的,其實還有沈昆銅和柳麻子。
因小侄要尋訪辟疆,他二人便先行過江,這會兒想必已經面谒過魯監國。
這番南兵興師前來,說不定就是他們促成的!” 這麼說了之後,他停頓一下。
看見冒氏父子目瞪口呆,一時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他又做了個手勢,斷然說:“總而言之,大家都不必走了。
有小侄在,絕不會讓府上各位吃虧就是!”
小半天之後,随着破宅子中這最後一盞油燈的熄滅,整個院子也進入了沉沉的夢鄉。
隻有變得繁密起來的唧唧蟲聲,像奏響了一支夏夜的樂曲,它們熱烈地、不疲倦地演奏着,給人們的夢境,注入幾許甜蜜,幾許安詳…… 這亂離時世中的一夜,如果不再發生别的事情,也許好歹就這麼過去了。
然而,冷不丁地,街上的狗忽然汪汪地吠叫起來,一兩隻,三四隻,越來越多,越吠越兇。
接着,是奔跑的腳步聲,嘭嘭的打門聲,惶急的喊叫聲。
人們開始從睡夢中驚醒,紛紛披衣起床。
于是,剛剛還是鼻息沉沉的殘破小城,像是被某種強力猛地撞了一下似的,頓時騷動起來…… 冒襄和董小宛因為睡得太沉,直到冒成敲着西廂的門叫喚,才蓦然驚醒。
當他們匆忙穿上衣裳,開門走出時,發現冒起宗、馬太太、奶奶蘇氏、劉姨太,還有餘懷主仆,都已經齊集在天井裡,像熱鍋上的螞蟻似的急成一團。
“什麼事?出了什麼事?”冒襄一邊緊張地問,一邊胡亂地系着腰帶。
“大爺,魯王爺的兵過江了!”冒成回答。
冒襄心中一愣,頓時想起去年十月,也曾為這種消息虛驚過一場,于是皺着眉頭問:“魯王爺的兵?會不會像上回那樣,又是謠言?” 冒成搖搖頭:“這回可是真的了!剛才聽外邊的人說,是一夥打夜魚的看見的,江南開來好多的船,火把紅彤彤的一大片,把半條江都映亮了!” “要是這等,今番恐怕是死定了!死定了!”冒起宗喃喃地說。
由于酒意已經過去,他也恢複了平日的端莊與沉靜。
“哦,那、那可怎麼辦哪!”“老爺,你可得想個辦法呀!”女人們一齊驚慌地尖叫說,并且急得哭了起來。
“襄兒,你瞧這事……”老人望着兒子問。
冒襄沒有立即回答。
因為事出突然,他心中一時也亂得很。
加上這當兒,透過倒塌了的大堂和大門,可以看見街上已經亂成一片。
那些準備逃難的人已經開始把家當往外搬。
這種情形使大家更加焦急,也使冒襄心中七上八下,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老爺、相公,”看見大家一時沒有主意,董小宛從旁試探地說,“要不,還是先上大白居去躲一躲?那裡畢竟偏僻些。
南兵一時到不了那裡。
” 大白居,是冒襄的朋友張維赤的别業。
去年六月,他們全家逃離海甯之前,曾經把女眷們送到那裡去住過一陣子。
不過,自從上一次傳說魯王的兵打來時,冒襄同張維赤鬧翻了之後,彼此就沒再來往,現在又逃到那裡去,對方到底肯不肯收留,卻有點吃不準。
因此,冒襄沒有吱聲。
“老爺、大爺,姨奶奶說得不錯,”冒成接了上來,“今日小的在街上遇見張相公,他還叫住小的,打聽老爺和大爺如今怎麼樣了,問了許多,很關切似的,臨去時還說有事就找他!” 冒襄瞧了瞧父親,對這個消息感到有點意外,也有點感動和寬慰。
不過,情勢卻不容他多想,倒是如果張維赤真有這句話,那麼上大白居去,當然不失為一個可行的選擇。
于是他“嗯”了一聲,打算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然而站在旁邊一直沒有開口的餘懷忽然問: “魯王的兵打過江來,無非是要收複大明故土。
我們又不是鞑子,何必如此驚慌走避?” 冒襄微微一怔,随即醒悟過來,于是苦笑說:“兄新近到此,故此有所不知——皆因聽說魯王的兵所到之處,凡見有剃了發的,便俱認作是鞑子,不問青紅皂白,一律殺卻。
是故百姓迫于無奈,隻得紛紛走避。
兄明日上路,也須仔細留神才好!” 聽他這麼說,餘懷分明也大感錯愕。
不過,略一沉吟之後,他就毅然說道:“既然如此,那麼弟就暫且留下不走!而且府上各人也不必走,一切有弟擔待!” “啊,怎麼?” 餘懷沒有即時回答。
他左右望了望,随即做了個手勢,把冒氏父子請到一邊,這才壓低聲音說:“實言相告,小侄此次南來,辦貨是假,受留都義軍之托,同浙東聯絡是真。
與小侄一道南來的,其實還有沈昆銅和柳麻子。
因小侄要尋訪辟疆,他二人便先行過江,這會兒想必已經面谒過魯監國。
這番南兵興師前來,說不定就是他們促成的!” 這麼說了之後,他停頓一下。
看見冒氏父子目瞪口呆,一時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他又做了個手勢,斷然說:“總而言之,大家都不必走了。
有小侄在,絕不會讓府上各位吃虧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