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情緊急
關燈
小
中
大
朝廷不惜之護之,反而視之為累贅,奪其糧饷,挫其銳志,任其潰散。
處事如此糊塗颠倒,着實令人灰心!” 這番話,無疑說中了孫嘉績的隐痛。
隻見他默然半晌,終于哼了一聲,說:“我又何嘗不知義軍才是靠得住的子弟兵?隻是他們畢竟是臨時招募之兵,未經多少陣戰。
雖則勇氣有餘,其奈力尚嫌薄,終非鞑子敵手。
更兼眼下糧饷如此緊缺,故此,唉……” 黃宗羲搖一搖頭:“古來之軍旅亦多矣!唯有知大義所在者,方可緻成功,方可言長久。
否則縱使強盛一時,也隻是烏合之衆,全不可恃!諸公惴惴于建虜強悍難敵,唯是據學生看來,他雖則來勢洶洶,終究是虎狼異類,全不知文明教化、詩書禮樂為何物。
彼所恃者,不過武力而已,縱然能得逞于一時,到底無法坐穩天下!隻要……” 孫嘉績苦笑一聲,打斷他說:“這倒不見得!你沒聽說前些日子,鞑子行文各府縣,也學我朝的樣,公行鄉試,開科取士麼?聞得所出之題,也全取‘四書’‘五經’。
居然就有許多士子觍顔而出,争相應試,這也可謂名教之奇恥、士林之大辱了!” 停了停,他又深深歎了一口氣,說:“唉,鞑子虎狼豬狗一般的人,自然不識此中之大用。
可洪亨九、馮琢庵之流卻深明此理,如果讓他們這樣弄下去,這士民之心,實在可憂可慮呀!” 這一次,輪到黃宗羲不說話了。
因為對方這一番憂心忡忡的話,确實提出了一個他所不曾想到過的問題:如果到頭來,萬一清朝當真接受了中國的一套文明教化,那麼是否就真的能坐穩了天下呢?不過,這種疑問也隻是閃現了一下,他很快又變得明确而堅定了: “哼,洪亨九、馮琢庵所能教于建虜者,無非是三代以下的那一套成法舊章而已。
唯是那一套成法舊章全為一家一姓之私利而設,盡失三代聖人之本意,其流弊之深巨,為禍之慘烈,已是灼然可見。
建虜縱然能遵之行之,又豈能借此安天下,緻太平?更遑論長治久安,開萬世不衰之基業。
隻怕到頭來,也照樣弄得生民塗炭,四海怨騰,家亡國破,再蹈我朝之覆轍而已!” 他望了望上司,又睜大眼睛,奮然高聲說:“時至今日,拯天下,安社稷,複三代聖人之德意,令蒼生百姓各得其私,各得其利,千秋擁戴,萬邦鹹與者,舍我仁人君子之外,已無他人!縱然時不我與,天不佑人,但也唯有奮起一搏,哪怕肝腦塗地,粉身碎骨,也要使天地間留此一段浩氣,一身肝膽!” 這發自内心的誓言,說得如此的意氣豪邁,充滿自信與赤誠。
以至孫嘉績錯愕之餘,顯然頗受觸動。
他沒有再提出诘難,沉默了片刻之後,終于點點頭,說:“唔,這些日子你們一個勁兒起哄出兵,我沒答應,是深知朝中之情形,我兵之實力,尚不足以行此大計!不過,如今看來,是不出兵也不行了!” 他說這話時聲音不高,而且表情也很平淡,以至有片刻工夫,黃宗羲并沒有反應過來。
然而,他腦子裡蓦地“嗡”的一響,吃驚得一下子站離凳子,不敢相信地問:“怎麼?大人決意出兵了?” 孫嘉績苦笑着搖搖頭:“不是學生決意如此,而是鞑子的援兵到了!” “什麼?鞑子的援兵……到了?” “昨日朝廷接得江北送來的情報,說是鞑子朝廷派來大兵,由一個叫博——博什麼的,嗯,叫博洛的貝勒領着,正在兼程南下,來援杭州。
今日監國召群臣會議,多數人都主張,與其繼續株守江東,任其與張存仁從容會合,并力來攻,不如先發制人,搶在頭裡攻過江去,傳檄太湖、常州,乃至留都各路義軍,交相阻擊,打亂他的陣腳,方為上策。
監國已然認可,已經下旨張閣老主持此事,江防則轉委餘大司馬擔當了!” 黃宗羲睜大眼睛聽着,這才恍然。
一時間,滿心的疑慮和别扭煙消雲散了,他變得既興奮又緊張,結結巴巴地問:“那麼、那麼……” 這一次,孫嘉績沒有立即回答。
他離開了虎皮交椅,兩手叉腰,低着頭在大帳中來回走了片刻,然後才站住腳,轉過臉來說:“要打過江去,一要有兵,二要有饷。
這兩件事,在我餘姚軍都是大難題——這樣吧,明日一早,你們過來點卯時,一塊兒仔細合計合計,看能拿出個什麼辦法來!”
處事如此糊塗颠倒,着實令人灰心!” 這番話,無疑說中了孫嘉績的隐痛。
隻見他默然半晌,終于哼了一聲,說:“我又何嘗不知義軍才是靠得住的子弟兵?隻是他們畢竟是臨時招募之兵,未經多少陣戰。
雖則勇氣有餘,其奈力尚嫌薄,終非鞑子敵手。
更兼眼下糧饷如此緊缺,故此,唉……” 黃宗羲搖一搖頭:“古來之軍旅亦多矣!唯有知大義所在者,方可緻成功,方可言長久。
否則縱使強盛一時,也隻是烏合之衆,全不可恃!諸公惴惴于建虜強悍難敵,唯是據學生看來,他雖則來勢洶洶,終究是虎狼異類,全不知文明教化、詩書禮樂為何物。
彼所恃者,不過武力而已,縱然能得逞于一時,到底無法坐穩天下!隻要……” 孫嘉績苦笑一聲,打斷他說:“這倒不見得!你沒聽說前些日子,鞑子行文各府縣,也學我朝的樣,公行鄉試,開科取士麼?聞得所出之題,也全取‘四書’‘五經’。
居然就有許多士子觍顔而出,争相應試,這也可謂名教之奇恥、士林之大辱了!” 停了停,他又深深歎了一口氣,說:“唉,鞑子虎狼豬狗一般的人,自然不識此中之大用。
可洪亨九、馮琢庵之流卻深明此理,如果讓他們這樣弄下去,這士民之心,實在可憂可慮呀!” 這一次,輪到黃宗羲不說話了。
因為對方這一番憂心忡忡的話,确實提出了一個他所不曾想到過的問題:如果到頭來,萬一清朝當真接受了中國的一套文明教化,那麼是否就真的能坐穩了天下呢?不過,這種疑問也隻是閃現了一下,他很快又變得明确而堅定了: “哼,洪亨九、馮琢庵所能教于建虜者,無非是三代以下的那一套成法舊章而已。
唯是那一套成法舊章全為一家一姓之私利而設,盡失三代聖人之本意,其流弊之深巨,為禍之慘烈,已是灼然可見。
建虜縱然能遵之行之,又豈能借此安天下,緻太平?更遑論長治久安,開萬世不衰之基業。
隻怕到頭來,也照樣弄得生民塗炭,四海怨騰,家亡國破,再蹈我朝之覆轍而已!” 他望了望上司,又睜大眼睛,奮然高聲說:“時至今日,拯天下,安社稷,複三代聖人之德意,令蒼生百姓各得其私,各得其利,千秋擁戴,萬邦鹹與者,舍我仁人君子之外,已無他人!縱然時不我與,天不佑人,但也唯有奮起一搏,哪怕肝腦塗地,粉身碎骨,也要使天地間留此一段浩氣,一身肝膽!” 這發自内心的誓言,說得如此的意氣豪邁,充滿自信與赤誠。
以至孫嘉績錯愕之餘,顯然頗受觸動。
他沒有再提出诘難,沉默了片刻之後,終于點點頭,說:“唔,這些日子你們一個勁兒起哄出兵,我沒答應,是深知朝中之情形,我兵之實力,尚不足以行此大計!不過,如今看來,是不出兵也不行了!” 他說這話時聲音不高,而且表情也很平淡,以至有片刻工夫,黃宗羲并沒有反應過來。
然而,他腦子裡蓦地“嗡”的一響,吃驚得一下子站離凳子,不敢相信地問:“怎麼?大人決意出兵了?” 孫嘉績苦笑着搖搖頭:“不是學生決意如此,而是鞑子的援兵到了!” “什麼?鞑子的援兵……到了?” “昨日朝廷接得江北送來的情報,說是鞑子朝廷派來大兵,由一個叫博——博什麼的,嗯,叫博洛的貝勒領着,正在兼程南下,來援杭州。
今日監國召群臣會議,多數人都主張,與其繼續株守江東,任其與張存仁從容會合,并力來攻,不如先發制人,搶在頭裡攻過江去,傳檄太湖、常州,乃至留都各路義軍,交相阻擊,打亂他的陣腳,方為上策。
監國已然認可,已經下旨張閣老主持此事,江防則轉委餘大司馬擔當了!” 黃宗羲睜大眼睛聽着,這才恍然。
一時間,滿心的疑慮和别扭煙消雲散了,他變得既興奮又緊張,結結巴巴地問:“那麼、那麼……” 這一次,孫嘉績沒有立即回答。
他離開了虎皮交椅,兩手叉腰,低着頭在大帳中來回走了片刻,然後才站住腳,轉過臉來說:“要打過江去,一要有兵,二要有饷。
這兩件事,在我餘姚軍都是大難題——這樣吧,明日一早,你們過來點卯時,一塊兒仔細合計合計,看能拿出個什麼辦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