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鬥之憂
關燈
小
中
大
容嚴整的水寨。
再加上無數爪牙似的森然羅列的鐮鈎、撩鈎和刀槍戈矛,那架設在船頭的一尊尊鐵炮,以及船上忙碌備戰的将士,在蜿蜒一二十裡的江邊上,構成了一道威嚴肅殺而又生氣勃勃的風景,顯得那樣威武,那樣雄強,那樣神秘!即便是此刻,當張岱再一次走向它時,仍不由自主地被眼前的非凡氣勢所吸引,以至久久地打量着,從心底裡激蕩起一股豪邁的、緊張的、悲怆的詩情。
“哦,多麼好!多麼難得!多麼與衆不同!”他搖着頭,心頭發軟地驚歎說。
然而不久,他就把目光收回來,并且轉過頭去。
因為他聽見,從左邊的遠處,傳來了一陣迅疾的馬蹄聲——那是兩乘人馬,正沿着江灘并辔而來。
起初,由于距離得遠,張岱隻從一起一伏的烏紗帽和圓領袍,判斷出其中一人是個官員。
片刻之後,那兩乘人馬來得近了,于是他又依稀覺得,那官員看上去有點眼熟。
“嗯,那是誰呢?”他疑惑地想,緊盯着愈來愈近的人馬,末了,心中蓦然一動,脫口大叫起來: “哎,太沖!” 來人果然就是黃宗羲。
不過,大約他一心隻顧着趕路,并沒有聽見。
直到張岱連叫了兩聲,他才疑惑地朝這邊打量一下,随即用了一個匆忙的動作,使勁把馬勒停下來。
“宗子兄,你怎麼在這裡?”他一邊駕馭着還在打轉的馬,一邊睜大眼睛,驚訝地問。
“怎麼在這裡?那麼兄又怎麼在這裡?”張岱笑着大聲反問。
由于意外地遇到了熟人,而且還是氣味相同的朋友,他不禁大為高興。
“弟是奉命前來觀戰……” “那麼,難道隻許兄奉命前來觀戰,就不許弟也奉命來觀戰麼?” “啊,原來兄也是……”黃宗羲一邊說,一邊跳下馬來,“可是,不是說在木城裡觀戰麼?怎麼兄……” 張岱揮一揮手:“早着哩!還不定何時才開仗。
故此弟便出來走走。
” “那麼兄已報過名了?” “報過了。
還見了張閣老。
不過他們眼下忙得很!” “可弟還不曾報到呢!”黃宗羲說着,就想轉身上馬。
張岱卻攔住他:“急什麼!還有好些人沒到呢!況且裡面亂得很,進去也沒人管你。
還不如在這兒先歇口氣,看看風景——你瞧,王之仁手下的這些戰船,這些水寨,确實是強兵勁卒,非尋常可比!” 黃宗羲瞧了水寨一眼,“不成,弟還是先去報到!”說着,轉過身去。
張岱眨眨眼睛,感到有點惋惜。
忽然,他心念一轉,連忙又說:“可是,方密之近日有信來,莫非兄也不想知道麼?” 這一問果然奏效。
黃宗羲怔了一下,把已經踩上馬蹬的腳又放下來,疑惑地問:“兄說什麼?方密之有信來?” 張岱點點頭:“這信已來了好些天,其中,還問到兄……” “啊,那麼信呢?” “弟不知道兄也要來,故此不曾帶在身上。
” “那——密之如今怎樣了?他在信中怎麼說?”這麼追問了之後,看見張岱挨延着,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黃宗羲就把缰繩往馬背上一抛,回頭叫:“黃安,看着馬!”然後跟着張岱,一邊向前走,一邊問:“嗯,密之到底怎麼說?” 他們的共同朋友方以智,是前年八月,因為弘光朝廷要追究他在農民軍攻陷北京時的所謂失節行為,而倉皇出逃的。
從那以後,他就同朋友們失去聯絡,變得音訊全無。
雖然大家十分挂念他,卻苦于不知道他的行蹤,連打聽的辦法也沒有。
因此,現在忽然聽說他有信寄給張岱,黃宗羲自然大感關切,以至連上木城去投名報到也暫時顧不上了。
張岱自然很知道這一點,因此,為着讓對方多陪自己一會兒,他就故意向堤内走去,直到快要走到斜坡的底下,他才站住腳,神秘地說: “嗯,兄知道麼?方密之眼下已經到了粵東,正在南海縣衙中依人為活呢!” 黃宗羲錯愕了一下:“什麼?密之到了粵東?” “哎,兄聽我說啊!”張岱做了個安撫的手勢,“密之在信中說,他自前年逃出留都後,先是來到浙南,在天台、雁蕩山中住了一陣,随後轉入福建,在太姥山下還遇到了同是避禍逃亡的陳百史,盤桓數日,又獨自從福甯南下,冬天抵達廣州。
本想從此隐姓埋名,不料一日,在書肆中被一位姓姚的年友撞見認出。
那年友正做着南海縣令,便把密之接回衙中居住,待他甚是優禮。
如今密之算是在那裡安頓下來了!” 停了停,看見黃宗羲睜大眼睛,張着嘴巴,聽得發呆,張岱又微微一笑,補充說:“密之在信中還說,他的案子已得唐王頒旨昭雪,并且官複原職了哩!” “啊,”黃宗羲這才一下子回過神來,忙問,“那麼,密之可是打算赴任?” 張岱搖搖頭:“許多人都這等勸他,唯是方密之說,他全無此想——哎,也多虧他不去。
要不,如今福建與我們浙東鬧成這個樣子,将來各為其主,彼此還不知怎樣相見呢!” 他這樣說,是因為去年十月,福建唐王的隆武政權派兵科給事中劉中藻攜帶诏書來到浙東,要求魯王政權歸入他們的統轄之下,結果遭到
再加上無數爪牙似的森然羅列的鐮鈎、撩鈎和刀槍戈矛,那架設在船頭的一尊尊鐵炮,以及船上忙碌備戰的将士,在蜿蜒一二十裡的江邊上,構成了一道威嚴肅殺而又生氣勃勃的風景,顯得那樣威武,那樣雄強,那樣神秘!即便是此刻,當張岱再一次走向它時,仍不由自主地被眼前的非凡氣勢所吸引,以至久久地打量着,從心底裡激蕩起一股豪邁的、緊張的、悲怆的詩情。
“哦,多麼好!多麼難得!多麼與衆不同!”他搖着頭,心頭發軟地驚歎說。
然而不久,他就把目光收回來,并且轉過頭去。
因為他聽見,從左邊的遠處,傳來了一陣迅疾的馬蹄聲——那是兩乘人馬,正沿着江灘并辔而來。
起初,由于距離得遠,張岱隻從一起一伏的烏紗帽和圓領袍,判斷出其中一人是個官員。
片刻之後,那兩乘人馬來得近了,于是他又依稀覺得,那官員看上去有點眼熟。
“嗯,那是誰呢?”他疑惑地想,緊盯着愈來愈近的人馬,末了,心中蓦然一動,脫口大叫起來: “哎,太沖!” 來人果然就是黃宗羲。
不過,大約他一心隻顧着趕路,并沒有聽見。
直到張岱連叫了兩聲,他才疑惑地朝這邊打量一下,随即用了一個匆忙的動作,使勁把馬勒停下來。
“宗子兄,你怎麼在這裡?”他一邊駕馭着還在打轉的馬,一邊睜大眼睛,驚訝地問。
“怎麼在這裡?那麼兄又怎麼在這裡?”張岱笑着大聲反問。
由于意外地遇到了熟人,而且還是氣味相同的朋友,他不禁大為高興。
“弟是奉命前來觀戰……” “那麼,難道隻許兄奉命前來觀戰,就不許弟也奉命來觀戰麼?” “啊,原來兄也是……”黃宗羲一邊說,一邊跳下馬來,“可是,不是說在木城裡觀戰麼?怎麼兄……” 張岱揮一揮手:“早着哩!還不定何時才開仗。
故此弟便出來走走。
” “那麼兄已報過名了?” “報過了。
還見了張閣老。
不過他們眼下忙得很!” “可弟還不曾報到呢!”黃宗羲說着,就想轉身上馬。
張岱卻攔住他:“急什麼!還有好些人沒到呢!況且裡面亂得很,進去也沒人管你。
還不如在這兒先歇口氣,看看風景——你瞧,王之仁手下的這些戰船,這些水寨,确實是強兵勁卒,非尋常可比!” 黃宗羲瞧了水寨一眼,“不成,弟還是先去報到!”說着,轉過身去。
張岱眨眨眼睛,感到有點惋惜。
忽然,他心念一轉,連忙又說:“可是,方密之近日有信來,莫非兄也不想知道麼?” 這一問果然奏效。
黃宗羲怔了一下,把已經踩上馬蹬的腳又放下來,疑惑地問:“兄說什麼?方密之有信來?” 張岱點點頭:“這信已來了好些天,其中,還問到兄……” “啊,那麼信呢?” “弟不知道兄也要來,故此不曾帶在身上。
” “那——密之如今怎樣了?他在信中怎麼說?”這麼追問了之後,看見張岱挨延着,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黃宗羲就把缰繩往馬背上一抛,回頭叫:“黃安,看着馬!”然後跟着張岱,一邊向前走,一邊問:“嗯,密之到底怎麼說?” 他們的共同朋友方以智,是前年八月,因為弘光朝廷要追究他在農民軍攻陷北京時的所謂失節行為,而倉皇出逃的。
從那以後,他就同朋友們失去聯絡,變得音訊全無。
雖然大家十分挂念他,卻苦于不知道他的行蹤,連打聽的辦法也沒有。
因此,現在忽然聽說他有信寄給張岱,黃宗羲自然大感關切,以至連上木城去投名報到也暫時顧不上了。
張岱自然很知道這一點,因此,為着讓對方多陪自己一會兒,他就故意向堤内走去,直到快要走到斜坡的底下,他才站住腳,神秘地說: “嗯,兄知道麼?方密之眼下已經到了粵東,正在南海縣衙中依人為活呢!” 黃宗羲錯愕了一下:“什麼?密之到了粵東?” “哎,兄聽我說啊!”張岱做了個安撫的手勢,“密之在信中說,他自前年逃出留都後,先是來到浙南,在天台、雁蕩山中住了一陣,随後轉入福建,在太姥山下還遇到了同是避禍逃亡的陳百史,盤桓數日,又獨自從福甯南下,冬天抵達廣州。
本想從此隐姓埋名,不料一日,在書肆中被一位姓姚的年友撞見認出。
那年友正做着南海縣令,便把密之接回衙中居住,待他甚是優禮。
如今密之算是在那裡安頓下來了!” 停了停,看見黃宗羲睜大眼睛,張着嘴巴,聽得發呆,張岱又微微一笑,補充說:“密之在信中還說,他的案子已得唐王頒旨昭雪,并且官複原職了哩!” “啊,”黃宗羲這才一下子回過神來,忙問,“那麼,密之可是打算赴任?” 張岱搖搖頭:“許多人都這等勸他,唯是方密之說,他全無此想——哎,也多虧他不去。
要不,如今福建與我們浙東鬧成這個樣子,将來各為其主,彼此還不知怎樣相見呢!” 他這樣說,是因為去年十月,福建唐王的隆武政權派兵科給事中劉中藻攜帶诏書來到浙東,要求魯王政權歸入他們的統轄之下,結果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