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鬥之憂
關燈
小
中
大
正當餘懷等人間關南下的途中,浙東地區的戰局也呈現出越演越烈的勢頭。
事情要追溯到去年十一月,自從魯王在蕭山縣的官山腳下築壇拜将,晉封鎮東侯方國安為荊國公,并授予節制各營兵馬的全權之後,一時士氣大振,朝野上下紛紛摩拳擦掌,建議乘勢揮兵渡江,一舉攻下杭州。
方國安本人更是躍躍欲試,打算有一番作為。
因此到了十二月,當營中來了四個投誠的儒生,表示願意給他們帶路,從杭州城後西湖山中的小路實施偷襲時,方國安就大為高興,深信不疑,立即率領主力精兵出發。
誰知,在五雲山的白塔嶺下中了清軍的埋伏,被一舉殲滅了三千餘人,還有五百多名将士成了俘虜,可謂損失慘重。
接着,清朝的浙江總督張存仁抓住戰機,乘勝出擊,又一舉攻下了于潛和昌化二城,殺死了方國安的侄兒、副總兵官方元章和都督張起芬,使魯王政權再也無法從西側對杭州構成威脅。
經此一戰,方國安元氣大傷,隻得踞守位于錢塘江心的七條沙一線,不敢再采取大的行動。
南線的戰事陷于僵持狀态,北東兩線卻又燃起了戰火。
首先是春節過後,一度潰不成軍的長興伯吳日生與總兵官周瑞又在太湖重整旗鼓。
接着另一位總兵官茹文略也轉戰麻湖,最後由于援兵不繼,才力盡身死。
到了二月中,又有錦衣衛指揮使徐啟睿率師渡江,與清兵展開激戰,在重創敵人後失手被擒,壯烈捐軀。
當然,這些戰鬥的規模都不大,原因是方國安在南線慘敗的消息傳開後,不少明軍将領懾于清兵的狡悍善戰,一下子又變得畏葸膽怯起來,不敢再輕易出動。
張存仁發現了這種情形,幹脆不等博洛的援軍抵達,便在西岸大事打造戰船,操練水軍,擺出一副反守為攻、随時都會揮師渡江的架勢。
于是惶恐不安的空氣,便日甚一日地在明軍的營地中彌漫開來…… 面對這種頹勢,為了重振士氣,督師張國維征得魯監國的同意,召集已經晉封為興國公的王之仁,還有駐守小尾的義興伯鄭遵謙緊急商議,決定出動主力水師大舉攻擊,務求重創敵軍,狠狠地打擊一下張存仁的嚣張氣焰。
為了使将士們明白敵人其實并不可怕,張國維還一面嚴饬各路兵馬堅守陣地,防備敵人突襲;一面則讓他們派出代表,齊集西興渡口觀戰,親眼看一看王、鄭二人怎樣聯手破敵。
現在,來自各路兵馬的代表按照總督行轅的秘密知會,已經先後抵達西興渡口。
而魯王也派出職方主事張岱作為朝廷的代表,前來觀戰。
說起張岱,自從崇祯十五年秋天,因參加鄉試前往南京,與複社社友們有過一段頗為快活的交往,還替他們出面,向阮大铖借演新劇《燕子箋》之後,就回到紹興家中,沒再出門。
不過,眼下他卻成了深受魯監國信賴的一位紅人。
這不僅由于他家是紹興城的高門望族,更因為他的已故父親張汝霖曾在山東擔任魯王府的長史,雙方交誼深密,所以這一次魯王在紹興監國,對他們家就特别垂注和優禮,不惜降貴纡尊,親臨張府飲宴叙舊,還給尚未有功名的張岱封了個正六品官,可謂恩遇隆渥。
不過,倒是張岱本人對此并不怎麼看重,更沒有得意之色,待人接物,依舊是那一副無可無不可的派頭。
去年九月,他甚至一度辭去官職,到剡溪山中去隐居。
直到不久前,魯王委托方國安一再去信敦促,他不得已才又重新回到朝中任職。
這一次,因為魯王也很想了解前線的真實戰況和結果,覺得張岱最為忠實可靠,所以便特地派他前來。
鑒于眼前這一仗事關重大,張國維早在前一天,就把總督行轅臨時搬到了錢塘江邊的木城中,以便就近指揮。
因此各方的代表也被安排在那裡一道觀戰。
所謂木城,其實是用木樁、竹子和闆塊搭成的一座臨時軍營。
不過它比一般軍營要講究和堅牢。
臨江的一面,矗立着一道用成排的巨型木樁築成的高牆,頂部也像普通城牆一樣,有女牆和走道,可以架設大炮,也可以登高觀察敵情。
眼下,戰鬥尚未打響,因此無論是張國維和他的僚屬們,還是各方的觀戰代表,都還沒有登上牆頭,而是聚集在木城内等候。
這種當口,可就使生性好動的張岱感到頗為氣悶。
他眼見中軍大帳中,張國維還在一邊聽取有關敵情的各種報告,一邊作最後的布置,忙碌得很,就悄悄地退了出來,在木城裡東張西望地随意閑走。
不過,木城裡來往奔忙的人盡管很多,卻沒有一張臉孔是張岱熟悉的。
結果,無聊地兜了一圈之後,他就幹脆溜出城外,信步向江邊走去。
還在進入木城之前,張岱就發現,西興渡口一帶作為王之仁水師的大本營,那規模和氣象确實不比尋常。
一眼望去,高聳的桅樯,招展的旗幟,交織的纜繩,在初升的太陽下,有如展開了一片茂密的、色彩缤紛的森林。
而在“森林”之下,則是猛獸似的昂然排列着的無數戰船,其中有九丈多長、一丈多寬的四百料巨型戰座船和巡座船,也有體型稍小的各種型号的戰船。
此外,還有供不同需要使用的船隻,像巡沙船、哨船、浮橋船和别的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船。
它們都按大船居外、小船居内的方式,在江邊連接成一個接一個的陣
事情要追溯到去年十一月,自從魯王在蕭山縣的官山腳下築壇拜将,晉封鎮東侯方國安為荊國公,并授予節制各營兵馬的全權之後,一時士氣大振,朝野上下紛紛摩拳擦掌,建議乘勢揮兵渡江,一舉攻下杭州。
方國安本人更是躍躍欲試,打算有一番作為。
因此到了十二月,當營中來了四個投誠的儒生,表示願意給他們帶路,從杭州城後西湖山中的小路實施偷襲時,方國安就大為高興,深信不疑,立即率領主力精兵出發。
誰知,在五雲山的白塔嶺下中了清軍的埋伏,被一舉殲滅了三千餘人,還有五百多名将士成了俘虜,可謂損失慘重。
接着,清朝的浙江總督張存仁抓住戰機,乘勝出擊,又一舉攻下了于潛和昌化二城,殺死了方國安的侄兒、副總兵官方元章和都督張起芬,使魯王政權再也無法從西側對杭州構成威脅。
經此一戰,方國安元氣大傷,隻得踞守位于錢塘江心的七條沙一線,不敢再采取大的行動。
南線的戰事陷于僵持狀态,北東兩線卻又燃起了戰火。
首先是春節過後,一度潰不成軍的長興伯吳日生與總兵官周瑞又在太湖重整旗鼓。
接着另一位總兵官茹文略也轉戰麻湖,最後由于援兵不繼,才力盡身死。
到了二月中,又有錦衣衛指揮使徐啟睿率師渡江,與清兵展開激戰,在重創敵人後失手被擒,壯烈捐軀。
當然,這些戰鬥的規模都不大,原因是方國安在南線慘敗的消息傳開後,不少明軍将領懾于清兵的狡悍善戰,一下子又變得畏葸膽怯起來,不敢再輕易出動。
張存仁發現了這種情形,幹脆不等博洛的援軍抵達,便在西岸大事打造戰船,操練水軍,擺出一副反守為攻、随時都會揮師渡江的架勢。
于是惶恐不安的空氣,便日甚一日地在明軍的營地中彌漫開來…… 面對這種頹勢,為了重振士氣,督師張國維征得魯監國的同意,召集已經晉封為興國公的王之仁,還有駐守小尾的義興伯鄭遵謙緊急商議,決定出動主力水師大舉攻擊,務求重創敵軍,狠狠地打擊一下張存仁的嚣張氣焰。
為了使将士們明白敵人其實并不可怕,張國維還一面嚴饬各路兵馬堅守陣地,防備敵人突襲;一面則讓他們派出代表,齊集西興渡口觀戰,親眼看一看王、鄭二人怎樣聯手破敵。
現在,來自各路兵馬的代表按照總督行轅的秘密知會,已經先後抵達西興渡口。
而魯王也派出職方主事張岱作為朝廷的代表,前來觀戰。
說起張岱,自從崇祯十五年秋天,因參加鄉試前往南京,與複社社友們有過一段頗為快活的交往,還替他們出面,向阮大铖借演新劇《燕子箋》之後,就回到紹興家中,沒再出門。
不過,眼下他卻成了深受魯監國信賴的一位紅人。
這不僅由于他家是紹興城的高門望族,更因為他的已故父親張汝霖曾在山東擔任魯王府的長史,雙方交誼深密,所以這一次魯王在紹興監國,對他們家就特别垂注和優禮,不惜降貴纡尊,親臨張府飲宴叙舊,還給尚未有功名的張岱封了個正六品官,可謂恩遇隆渥。
不過,倒是張岱本人對此并不怎麼看重,更沒有得意之色,待人接物,依舊是那一副無可無不可的派頭。
去年九月,他甚至一度辭去官職,到剡溪山中去隐居。
直到不久前,魯王委托方國安一再去信敦促,他不得已才又重新回到朝中任職。
這一次,因為魯王也很想了解前線的真實戰況和結果,覺得張岱最為忠實可靠,所以便特地派他前來。
鑒于眼前這一仗事關重大,張國維早在前一天,就把總督行轅臨時搬到了錢塘江邊的木城中,以便就近指揮。
因此各方的代表也被安排在那裡一道觀戰。
所謂木城,其實是用木樁、竹子和闆塊搭成的一座臨時軍營。
不過它比一般軍營要講究和堅牢。
臨江的一面,矗立着一道用成排的巨型木樁築成的高牆,頂部也像普通城牆一樣,有女牆和走道,可以架設大炮,也可以登高觀察敵情。
眼下,戰鬥尚未打響,因此無論是張國維和他的僚屬們,還是各方的觀戰代表,都還沒有登上牆頭,而是聚集在木城内等候。
這種當口,可就使生性好動的張岱感到頗為氣悶。
他眼見中軍大帳中,張國維還在一邊聽取有關敵情的各種報告,一邊作最後的布置,忙碌得很,就悄悄地退了出來,在木城裡東張西望地随意閑走。
不過,木城裡來往奔忙的人盡管很多,卻沒有一張臉孔是張岱熟悉的。
結果,無聊地兜了一圈之後,他就幹脆溜出城外,信步向江邊走去。
還在進入木城之前,張岱就發現,西興渡口一帶作為王之仁水師的大本營,那規模和氣象确實不比尋常。
一眼望去,高聳的桅樯,招展的旗幟,交織的纜繩,在初升的太陽下,有如展開了一片茂密的、色彩缤紛的森林。
而在“森林”之下,則是猛獸似的昂然排列着的無數戰船,其中有九丈多長、一丈多寬的四百料巨型戰座船和巡座船,也有體型稍小的各種型号的戰船。
此外,還有供不同需要使用的船隻,像巡沙船、哨船、浮橋船和别的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船。
它們都按大船居外、小船居内的方式,在江邊連接成一個接一個的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