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孝陵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說,各地風起雲湧的反抗浪潮所造成的聲勢,使得遠在北京的前明降官也人心浮動,惴惴不安,甚至開始暗中設法經營後路的話,那麼在江南地區,這種感受就更加直接而強烈。
特别是以瑞昌王朱誼泐為首的南京近郊那股抗清勢力,眼見别的地方早就扯起大旗,有聲有色地幹起來,自己卻一直被迫處于潛伏狀态,實在感到焦灼難耐。
因此,到了清朝順治三年,也就是魯王監國元年的春節一過,他們就在正月十二日和十八日兩次試圖起事,攻打南京。
誰知事機不密,被洪承疇發覺,預先調集兵馬,作好布置,結果起義迅速歸于失敗,還折損了不少人馬。
這麼一來,朱誼泐等人渴望與浙東義軍取得聯絡的心情就更加迫切。
結果,在他們再三催促下,餘懷、沈士柱和柳敬亭終于決定啟程南下,前往浙東。
不過,由于出了那樣嚴重的事态,要取得總督衙門的關防文書就更加不容易。
雖然他們有黃澍的關系可以利用,但是這種秘密圖謀,卻是絕對不能讓對方知道的,因此很費了一點心計機巧。
結果,當三位朋友好不容易先後混出了南京城,在郊外的一個秘密地點取齊,動身上路時,已經是二月的末尾。
現在,他們一行三人裝扮成客商的模樣,各自跨着雇來的驢子,緩緩走在東去的官道上。
那個驢夫和餘懷的親随阿為,就挑着行李,在後面相跟着。
本來,從南京南下浙東,水陸兩路都可以走,但是為着便捷起見,一般人都是先上東面的丹陽去,然後從那裡乘船,循大運河而行。
這一次,三個朋友也是一樣。
隻不過,黃澍替他們弄到的關防,卻僅限于在城郊之内通行,出了這個範圍,就不再有效。
因此他們今天也沒有太多的路要趕,隻須在天黑前到達靈谷寺,找間僧房歇下就成。
至于下一步怎麼辦,還得等在那裡接應的人替他們想辦法。
頭上的太陽從西邊斜照下來,已經是下午時分。
雖說在江南乃至全國,大規模的戰亂還遠沒有結束,就連成了清軍大本營的南京地區,也依然隐伏着随時可能爆發的危機,但畢竟到了春回大地的時節。
去冬的積雪,早就消融得不見蹤影;路旁成行的柳樹,又吐出了絲絲新綠;變得濕潤起來的風輕一陣緊一陣地吹到行人的身上來,卻依然微有寒意。
隻不過,在緊挨着官道南邊伸展出去的平整沃野上,已經有勤勞的農夫在開始車水和犁田。
那油亮的、剛剛翻過的沃土引來成群的鳥雀,它們不停地盤旋起落,為争奪蟲子和和殘留的谷粒而發出吱吱喳喳的叫聲……不過,這也隻是一種景緻,還有另一種情景,那就是正月裡義軍的兩次起事,雖然已經被殘酷地鎮壓下去,但是清軍的搜捕行動尚未結束,因此眼下一路之上,仍舊不時可以看到一些蓬頭垢面、斷手傷足的起義者,少則三五人,多則十來人,一個個五花大綁,被清軍押解着絡繹而行。
正是這後一種情形,使身負秘密使命的三位朋友既感到暗暗驚恐,又不免有點緊張,而回想起前一陣子等待義軍攻城的那些日日夜夜,心中更多了幾分痛惜,幾分沉重,以緻誰都沒有心思觀賞景緻,也沒有心思交談,隻是低着頭,默默地行進着,直到抵達矗立在路旁的那座巨大孝陵牌坊前,才陸續停下來。
他們之所以于兇險四伏、行色匆匆之際,還要冒險趕到孝陵來,是因為這個地方,埋葬着明朝的開國之君太祖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皇後馬氏。
二百多年來,它一直作為大明王朝赫赫功業的象征,在臣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如果說,時至今日,随着農民軍的攻陷北京,大清國的入主中原,無比強盛的大明王朝已經成了一個支離破碎的舊夢的話,那麼孝陵卻仍舊以其不朽的光榮,時時牽扯着、溫暖着孤臣孽子們的心,使他們壯懷激烈地想到,隻要像祖先們那樣勇猛無畏,不屈不撓,就一定能夠創造出複興大明的奇迹來。
因此,還在籌劃南下那陣子,三位朋友就已經商定,一旦到了城外,無論如何也要上孝陵去瞻仰朝拜,獻上大明臣子的一片耿耿孤忠,同時祈求太祖皇帝的在天之靈保佑他們此行順利平安,成功而歸…… 現在,他們已經離開了官道,從那個巨型的牌坊下穿過,來到镌刻着“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的石碑旁。
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條極其寬闊的神道,向着西北的方向筆直延伸,兩旁是參天的古柏,合抱的長松,那郁郁蒼蒼的姿态,把神道的氣氛烘托得異常莊嚴肅穆。
而在數百步之外的遠處,則矗立着一座紅牆黃瓦的單檐歇山頂門樓,那自然就是陵墓的正門——大金門了。
由于孝陵屬于莊嚴神聖的皇家禁地,為了确保陵寝的絕對安甯,防止外來的紛擾破壞,陵園的邊界上,不僅築有一道蜿蜒四十餘裡的紅色皇牆,
特别是以瑞昌王朱誼泐為首的南京近郊那股抗清勢力,眼見别的地方早就扯起大旗,有聲有色地幹起來,自己卻一直被迫處于潛伏狀态,實在感到焦灼難耐。
因此,到了清朝順治三年,也就是魯王監國元年的春節一過,他們就在正月十二日和十八日兩次試圖起事,攻打南京。
誰知事機不密,被洪承疇發覺,預先調集兵馬,作好布置,結果起義迅速歸于失敗,還折損了不少人馬。
這麼一來,朱誼泐等人渴望與浙東義軍取得聯絡的心情就更加迫切。
結果,在他們再三催促下,餘懷、沈士柱和柳敬亭終于決定啟程南下,前往浙東。
不過,由于出了那樣嚴重的事态,要取得總督衙門的關防文書就更加不容易。
雖然他們有黃澍的關系可以利用,但是這種秘密圖謀,卻是絕對不能讓對方知道的,因此很費了一點心計機巧。
結果,當三位朋友好不容易先後混出了南京城,在郊外的一個秘密地點取齊,動身上路時,已經是二月的末尾。
現在,他們一行三人裝扮成客商的模樣,各自跨着雇來的驢子,緩緩走在東去的官道上。
那個驢夫和餘懷的親随阿為,就挑着行李,在後面相跟着。
本來,從南京南下浙東,水陸兩路都可以走,但是為着便捷起見,一般人都是先上東面的丹陽去,然後從那裡乘船,循大運河而行。
這一次,三個朋友也是一樣。
隻不過,黃澍替他們弄到的關防,卻僅限于在城郊之内通行,出了這個範圍,就不再有效。
因此他們今天也沒有太多的路要趕,隻須在天黑前到達靈谷寺,找間僧房歇下就成。
至于下一步怎麼辦,還得等在那裡接應的人替他們想辦法。
頭上的太陽從西邊斜照下來,已經是下午時分。
雖說在江南乃至全國,大規模的戰亂還遠沒有結束,就連成了清軍大本營的南京地區,也依然隐伏着随時可能爆發的危機,但畢竟到了春回大地的時節。
去冬的積雪,早就消融得不見蹤影;路旁成行的柳樹,又吐出了絲絲新綠;變得濕潤起來的風輕一陣緊一陣地吹到行人的身上來,卻依然微有寒意。
隻不過,在緊挨着官道南邊伸展出去的平整沃野上,已經有勤勞的農夫在開始車水和犁田。
那油亮的、剛剛翻過的沃土引來成群的鳥雀,它們不停地盤旋起落,為争奪蟲子和和殘留的谷粒而發出吱吱喳喳的叫聲……不過,這也隻是一種景緻,還有另一種情景,那就是正月裡義軍的兩次起事,雖然已經被殘酷地鎮壓下去,但是清軍的搜捕行動尚未結束,因此眼下一路之上,仍舊不時可以看到一些蓬頭垢面、斷手傷足的起義者,少則三五人,多則十來人,一個個五花大綁,被清軍押解着絡繹而行。
正是這後一種情形,使身負秘密使命的三位朋友既感到暗暗驚恐,又不免有點緊張,而回想起前一陣子等待義軍攻城的那些日日夜夜,心中更多了幾分痛惜,幾分沉重,以緻誰都沒有心思觀賞景緻,也沒有心思交談,隻是低着頭,默默地行進着,直到抵達矗立在路旁的那座巨大孝陵牌坊前,才陸續停下來。
他們之所以于兇險四伏、行色匆匆之際,還要冒險趕到孝陵來,是因為這個地方,埋葬着明朝的開國之君太祖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皇後馬氏。
二百多年來,它一直作為大明王朝赫赫功業的象征,在臣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如果說,時至今日,随着農民軍的攻陷北京,大清國的入主中原,無比強盛的大明王朝已經成了一個支離破碎的舊夢的話,那麼孝陵卻仍舊以其不朽的光榮,時時牽扯着、溫暖着孤臣孽子們的心,使他們壯懷激烈地想到,隻要像祖先們那樣勇猛無畏,不屈不撓,就一定能夠創造出複興大明的奇迹來。
因此,還在籌劃南下那陣子,三位朋友就已經商定,一旦到了城外,無論如何也要上孝陵去瞻仰朝拜,獻上大明臣子的一片耿耿孤忠,同時祈求太祖皇帝的在天之靈保佑他們此行順利平安,成功而歸…… 現在,他們已經離開了官道,從那個巨型的牌坊下穿過,來到镌刻着“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的石碑旁。
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條極其寬闊的神道,向着西北的方向筆直延伸,兩旁是參天的古柏,合抱的長松,那郁郁蒼蒼的姿态,把神道的氣氛烘托得異常莊嚴肅穆。
而在數百步之外的遠處,則矗立着一座紅牆黃瓦的單檐歇山頂門樓,那自然就是陵墓的正門——大金門了。
由于孝陵屬于莊嚴神聖的皇家禁地,為了确保陵寝的絕對安甯,防止外來的紛擾破壞,陵園的邊界上,不僅築有一道蜿蜒四十餘裡的紅色皇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