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謀後路
關燈
小
中
大
牙一咬,說:“也罷,這事遲早也要讓你老得知的,現在說了也無妨!”
即便如此,他仍舊先站起身,走向門邊,揭開暖簾,探頭往外看了看。
當證實外面沒有人之後,他才重新走回來,坐下,順手拿起筷箸,卻又把其中一根交到左手,輕輕地點笃着桌面,壓低聲音說: “嗯,是這麼回事——從近兩個月來,各地送呈的塘報看,這戰局似乎變得不太有利于朝廷。
福建、浙江不必說,此二地自從六月起兵反叛之後,顯見已是阻遏住了大兵南進之勢。
雖然半年前朝廷就派洪亨九赴江南招撫,但看來至今仍束手無策。
而同樣令朝廷頭痛的是江西、湖廣一帶,因何騰蛟、堵胤錫收編了李闖的流賊餘部,實力急劇增強,已成為朝廷的又一心腹之患,雖然貝勒勒克德渾和固山額真葉臣已奉命率滿蒙旗兵前往進剿,但似乎成效不大。
不僅如此,還有張獻忠盤踞川陝,公然稱帝,其勢之強,不可小觑。
而尤可慮者,據塘報近日說,興兵造叛的還有山東、江蘇、漢中、河北、天津等地,不一而足。
前幾日,還有傳聞連京畿也有殺官起事的。
哎,皆因朝廷堅行剃發之令,加上旗人所到之處,圈地不止,遂緻激成此變!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是朝廷不肯改弦易轍,如此下去,戰局之變數将會怎樣?一旦心懷不忿的各地士民繼續起而效尤,這成敗得失,實在有點難以逆料呀!” 龔鼎孳說話時雖然神色詭秘,但錢謙益卻并不特别吃驚。
因為這類傳聞,近日來他也多多少少聽到一些,而且知道在漢官圈子中頗引起了一些竊竊私語。
事實上,在國史館裡讀到《揚州十日記》時,錢謙益對于清朝統治的前景之所以頗感懷疑,可以說與這種傳聞也不無關系…… “隻是,話雖這等說,朝廷強兵勁卒,且久經陣戰,鋒銳無比,而各地叛旅雖多,卻大都是烏合之衆,隻怕終非敵手吧?” “哼,說到朝廷之兵,最強者自然首推八旗,可惜隻有區區十萬人馬,其餘俱屬入關後陸續收編之前明舊部。
那些擁兵自肥的武人,所重者無非利害二字。
面子上是歸順了,實則首鼠兩端,未必真的就那麼可靠。
一旦時勢有變,又安知不會反戈相向?到那時——哎,可慮呀!” 錢謙益不說話了。
半晌之後,他才又遲疑地問:“那麼兄等打算……” 龔鼎孳把兩根筷箸“嘚”地合在一起,朝桌上一放,冷冷地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為一幹同侪日後之進退利害計,目前亟須有一名望與關系兼具之人,坐鎮江南,以為我輩瞻顧四方,聯絡八面,疏通規布。
以牧老之雄才峻望,又是極堪信賴的圈中人物,如能應允當此大任,實在是不須作第二人想!隻不知意下如何?” 在此之前,錢謙益雖然已經估計到對方如此熱心地表示要幫助自己,其中必有緣故;但是,當龔鼎孳把底細和盤托出之後,他仍然為之一驚!因為這種安排說穿了,就是讓他充當龔鼎孳、陳名夏等人與南方的抗清勢力聯系,預留退路的秘密使節。
其中的風險,不用問也可想而知!而且聽剛才龔鼎孳的口氣,參與密謀的還不止龔、陳二人。
那麼到底有多少人?還有些什麼人?這些都不知道。
不過人數一多,事情就往往容易敗露,因此有片刻工夫,錢謙益本能地打算推辭,随即轉念一想:對方之所以敢如此直截了當地向自己提出,自然是經過這幾個月的交往,已經把自己的心思想法揣摩得一清二楚,料定自己不敢把事情兜出去……“嗯,我眼下最要緊的,就是盡快返回江南。
既然他們能幫我,又何妨答應下來?至于其他,盡可以等回去之後,瞧瞧情形,再相機而行不遲!” 這麼打定主意,錢謙益就擡起頭,直望着對方的眼睛,說:“多蒙列位同侪不以老朽見棄,委以重任,自當盡力!隻不知何時修書上奏,又如何施為,方為适宜?” “好!”顯然喜出望外的龔鼎孳霍地站起來,“牧老既肯應承,真乃我輩大幸!學生在此先行謝過!至于上奏之事,也不必太急,待弟與陳百史等商議之後,再行定奪便了!”
當證實外面沒有人之後,他才重新走回來,坐下,順手拿起筷箸,卻又把其中一根交到左手,輕輕地點笃着桌面,壓低聲音說: “嗯,是這麼回事——從近兩個月來,各地送呈的塘報看,這戰局似乎變得不太有利于朝廷。
福建、浙江不必說,此二地自從六月起兵反叛之後,顯見已是阻遏住了大兵南進之勢。
雖然半年前朝廷就派洪亨九赴江南招撫,但看來至今仍束手無策。
而同樣令朝廷頭痛的是江西、湖廣一帶,因何騰蛟、堵胤錫收編了李闖的流賊餘部,實力急劇增強,已成為朝廷的又一心腹之患,雖然貝勒勒克德渾和固山額真葉臣已奉命率滿蒙旗兵前往進剿,但似乎成效不大。
不僅如此,還有張獻忠盤踞川陝,公然稱帝,其勢之強,不可小觑。
而尤可慮者,據塘報近日說,興兵造叛的還有山東、江蘇、漢中、河北、天津等地,不一而足。
前幾日,還有傳聞連京畿也有殺官起事的。
哎,皆因朝廷堅行剃發之令,加上旗人所到之處,圈地不止,遂緻激成此變!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是朝廷不肯改弦易轍,如此下去,戰局之變數将會怎樣?一旦心懷不忿的各地士民繼續起而效尤,這成敗得失,實在有點難以逆料呀!” 龔鼎孳說話時雖然神色詭秘,但錢謙益卻并不特别吃驚。
因為這類傳聞,近日來他也多多少少聽到一些,而且知道在漢官圈子中頗引起了一些竊竊私語。
事實上,在國史館裡讀到《揚州十日記》時,錢謙益對于清朝統治的前景之所以頗感懷疑,可以說與這種傳聞也不無關系…… “隻是,話雖這等說,朝廷強兵勁卒,且久經陣戰,鋒銳無比,而各地叛旅雖多,卻大都是烏合之衆,隻怕終非敵手吧?” “哼,說到朝廷之兵,最強者自然首推八旗,可惜隻有區區十萬人馬,其餘俱屬入關後陸續收編之前明舊部。
那些擁兵自肥的武人,所重者無非利害二字。
面子上是歸順了,實則首鼠兩端,未必真的就那麼可靠。
一旦時勢有變,又安知不會反戈相向?到那時——哎,可慮呀!” 錢謙益不說話了。
半晌之後,他才又遲疑地問:“那麼兄等打算……” 龔鼎孳把兩根筷箸“嘚”地合在一起,朝桌上一放,冷冷地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為一幹同侪日後之進退利害計,目前亟須有一名望與關系兼具之人,坐鎮江南,以為我輩瞻顧四方,聯絡八面,疏通規布。
以牧老之雄才峻望,又是極堪信賴的圈中人物,如能應允當此大任,實在是不須作第二人想!隻不知意下如何?” 在此之前,錢謙益雖然已經估計到對方如此熱心地表示要幫助自己,其中必有緣故;但是,當龔鼎孳把底細和盤托出之後,他仍然為之一驚!因為這種安排說穿了,就是讓他充當龔鼎孳、陳名夏等人與南方的抗清勢力聯系,預留退路的秘密使節。
其中的風險,不用問也可想而知!而且聽剛才龔鼎孳的口氣,參與密謀的還不止龔、陳二人。
那麼到底有多少人?還有些什麼人?這些都不知道。
不過人數一多,事情就往往容易敗露,因此有片刻工夫,錢謙益本能地打算推辭,随即轉念一想:對方之所以敢如此直截了當地向自己提出,自然是經過這幾個月的交往,已經把自己的心思想法揣摩得一清二楚,料定自己不敢把事情兜出去……“嗯,我眼下最要緊的,就是盡快返回江南。
既然他們能幫我,又何妨答應下來?至于其他,盡可以等回去之後,瞧瞧情形,再相機而行不遲!” 這麼打定主意,錢謙益就擡起頭,直望着對方的眼睛,說:“多蒙列位同侪不以老朽見棄,委以重任,自當盡力!隻不知何時修書上奏,又如何施為,方為适宜?” “好!”顯然喜出望外的龔鼎孳霍地站起來,“牧老既肯應承,真乃我輩大幸!學生在此先行謝過!至于上奏之事,也不必太急,待弟與陳百史等商議之後,再行定奪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