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問良知
關燈
小
中
大
馬、阮二人一邊交談着,一邊朝着來時的方向走去。
漸漸地,他們的話音變得模糊起來,身影也越去越遠,終于,沒入了迷離的夜色之中,消失不見了。
現在,整片營地更深地墜入了沉沉的酣夢之中。
随着遠遠近近的篝火一垛接一垛地暗淡下去,山野也不再像原先那樣影像幢幢,而變得仿佛被一張無邊的大氅遮蔽了似的,幽暗一片。
隻有天上銀河依舊靜靜地橫亘着,以它永恒的輝光呵護着瘡痍滿目、争戰未已的人世,讓它得以享受這難得的片刻安甯。
不過,就連銀河其實也在悄悄地向西移動着。
倒是從錢塘江那邊吹來的濕冷的風,漸漸加強了勢頭,它不停地吹拂着,帶走了露宿者們的疲勞、汗臭和夢魇,也帶走了篝火的最後一點餘溫。
于是,士卒們把身子蜷縮得更緊,腦袋向胸前埋得更深,彼此的身體在不知不覺中也擠靠得更近。
不過,他們的酣夢并沒有因此受到驚擾,相反還以更加高昂、悲怆的鼾聲來顯示對于艱苦環境習以為常…… 直到閱兵前夕之夜即将逝去,晶瑩的露水開始在鐵甲、炮身,以及戰馬的皮毛上閃出光來的時候,黃宗羲主仆才疲憊不堪地趕到官山下的這一片宿營地。
他們昨天傍晚從龍王堂出發,本來,也用不着耽擱到這會兒才抵達。
可是由于路徑不熟,加上天色已晚,探問不易,結果有兩次都走到了歧路上。
這麼一來二去,時間可就花得大了。
現在,心急火燎的黃宗羲一進入營區,就立即向巡值的士兵打聽餘姚義兵的駐地,然後直奔中軍大帳。
也虧他總算來得及時,因為孫嘉績已經起床,而且穿戴停當,再遲片刻,就要動身離營,參加閱兵之前的朝會去了。
聽說馬士英竟然有什麼書信給他,而且是用那樣一種鬼鬼祟祟的方式送到龍王堂去的,孫嘉績倒也大感意外。
他立即接過,并且當着黃宗羲的面拆開。
于是事情總算弄清楚了,果然,這是一封見不得人的信,而且最畏忌落到像黃宗羲這樣的人手裡。
因為馬士英在信中,不僅表示他已經到了方國安的營中,而且大言不慚地說自己報國之心未死,一腔熱血尚在,目前已經上疏朝廷,要求重新起用。
至于來信的目的,則是請孫嘉績運用自身的影響力,設法幫他一把,起碼,也不要同他作對。
信合共起來有厚厚的一疊,除了正文之外,還有好幾封副啟。
正文照例是些溫涼起居的客套話,鬼話都在副啟裡。
不過也無非是挖空心思為自己的罪惡辯解,說他本來一心想同東林和衷共濟,共圖中興,無奈東林方面不體諒他的難處和苦衷,處處同他為難。
雖然如此,他仍舊從顧全大局着想,對東林盡量忍讓和維護,制止了好幾次可能釀成的大獄。
誰知東林、複社方面仍不罷休,竟然策動左良玉舉兵東下,結果被清軍乘虛而入,鬧到南京不守,局面大壞。
當然,為了博取孫嘉績的同情和支持,馬士英也承認了一點“失誤”,就是錯用了阮大铖。
說阮大铖複出之後,一心隻想着向東林、複社報複,心思全不在國事上,出了不少壞主意。
但是馬士英仍舊認為,當初東林方面對阮大铖逼得太狠,做得太絕,以至結怨過深,無法消解,實在并不明智。
因此,也要負上一定責任。
如此等等。
而信的最後,是這樣說的—— 士英自知驽鈍下材,難負大任。
唯是伏枥老骥,尚堪為社稷驅馳。
況值此乾坤傾覆,神州陸沉之際,亟應廣開門戶,以納天下懷忠敢死之士,戮力同心,浙東方可圖存,中興方能有望。
故知我公雄才遠矚,天下為心,江海為懷,當不緻拒仆于千裡之外也! “嗯,兄以為如何?”看見黃宗羲看完信後,緊皺着眉毛,一聲不響,孫嘉績征詢地問。
黃宗羲沒有回答,也沒有移動眼睛,隻是反問:“大人以為如何?” 孫嘉績搖搖頭:“南都傾覆,馬瑤草身為宰輔,實負有首責!一切文飾推诿,都不足減其罪于萬一。
如今此罪尚未追究,又豈有遽爾起複之理?此事拿到朝中,必定引動公憤,交章彈劾,監國亦不會準允。
” “……” “好了,”大約看見黃宗羲仍舊不吭聲,孫嘉績一邊把信收起,一邊結束說,“此信他也是白寫。
我又豈能應允他?就此丢開罷!兄奔波了一夜,也夠勞累的了,趕快歇一歇。
眼看天就要亮了,弟這還得上朝議事呢!”說着就站起身來。
“可是,此事丢開就夠了麼?”黃宗
漸漸地,他們的話音變得模糊起來,身影也越去越遠,終于,沒入了迷離的夜色之中,消失不見了。
現在,整片營地更深地墜入了沉沉的酣夢之中。
随着遠遠近近的篝火一垛接一垛地暗淡下去,山野也不再像原先那樣影像幢幢,而變得仿佛被一張無邊的大氅遮蔽了似的,幽暗一片。
隻有天上銀河依舊靜靜地橫亘着,以它永恒的輝光呵護着瘡痍滿目、争戰未已的人世,讓它得以享受這難得的片刻安甯。
不過,就連銀河其實也在悄悄地向西移動着。
倒是從錢塘江那邊吹來的濕冷的風,漸漸加強了勢頭,它不停地吹拂着,帶走了露宿者們的疲勞、汗臭和夢魇,也帶走了篝火的最後一點餘溫。
于是,士卒們把身子蜷縮得更緊,腦袋向胸前埋得更深,彼此的身體在不知不覺中也擠靠得更近。
不過,他們的酣夢并沒有因此受到驚擾,相反還以更加高昂、悲怆的鼾聲來顯示對于艱苦環境習以為常…… 直到閱兵前夕之夜即将逝去,晶瑩的露水開始在鐵甲、炮身,以及戰馬的皮毛上閃出光來的時候,黃宗羲主仆才疲憊不堪地趕到官山下的這一片宿營地。
他們昨天傍晚從龍王堂出發,本來,也用不着耽擱到這會兒才抵達。
可是由于路徑不熟,加上天色已晚,探問不易,結果有兩次都走到了歧路上。
這麼一來二去,時間可就花得大了。
現在,心急火燎的黃宗羲一進入營區,就立即向巡值的士兵打聽餘姚義兵的駐地,然後直奔中軍大帳。
也虧他總算來得及時,因為孫嘉績已經起床,而且穿戴停當,再遲片刻,就要動身離營,參加閱兵之前的朝會去了。
聽說馬士英竟然有什麼書信給他,而且是用那樣一種鬼鬼祟祟的方式送到龍王堂去的,孫嘉績倒也大感意外。
他立即接過,并且當着黃宗羲的面拆開。
于是事情總算弄清楚了,果然,這是一封見不得人的信,而且最畏忌落到像黃宗羲這樣的人手裡。
因為馬士英在信中,不僅表示他已經到了方國安的營中,而且大言不慚地說自己報國之心未死,一腔熱血尚在,目前已經上疏朝廷,要求重新起用。
至于來信的目的,則是請孫嘉績運用自身的影響力,設法幫他一把,起碼,也不要同他作對。
信合共起來有厚厚的一疊,除了正文之外,還有好幾封副啟。
正文照例是些溫涼起居的客套話,鬼話都在副啟裡。
不過也無非是挖空心思為自己的罪惡辯解,說他本來一心想同東林和衷共濟,共圖中興,無奈東林方面不體諒他的難處和苦衷,處處同他為難。
雖然如此,他仍舊從顧全大局着想,對東林盡量忍讓和維護,制止了好幾次可能釀成的大獄。
誰知東林、複社方面仍不罷休,竟然策動左良玉舉兵東下,結果被清軍乘虛而入,鬧到南京不守,局面大壞。
當然,為了博取孫嘉績的同情和支持,馬士英也承認了一點“失誤”,就是錯用了阮大铖。
說阮大铖複出之後,一心隻想着向東林、複社報複,心思全不在國事上,出了不少壞主意。
但是馬士英仍舊認為,當初東林方面對阮大铖逼得太狠,做得太絕,以至結怨過深,無法消解,實在并不明智。
因此,也要負上一定責任。
如此等等。
而信的最後,是這樣說的—— 士英自知驽鈍下材,難負大任。
唯是伏枥老骥,尚堪為社稷驅馳。
況值此乾坤傾覆,神州陸沉之際,亟應廣開門戶,以納天下懷忠敢死之士,戮力同心,浙東方可圖存,中興方能有望。
故知我公雄才遠矚,天下為心,江海為懷,當不緻拒仆于千裡之外也! “嗯,兄以為如何?”看見黃宗羲看完信後,緊皺着眉毛,一聲不響,孫嘉績征詢地問。
黃宗羲沒有回答,也沒有移動眼睛,隻是反問:“大人以為如何?” 孫嘉績搖搖頭:“南都傾覆,馬瑤草身為宰輔,實負有首責!一切文飾推诿,都不足減其罪于萬一。
如今此罪尚未追究,又豈有遽爾起複之理?此事拿到朝中,必定引動公憤,交章彈劾,監國亦不會準允。
” “……” “好了,”大約看見黃宗羲仍舊不吭聲,孫嘉績一邊把信收起,一邊結束說,“此信他也是白寫。
我又豈能應允他?就此丢開罷!兄奔波了一夜,也夠勞累的了,趕快歇一歇。
眼看天就要亮了,弟這還得上朝議事呢!”說着就站起身來。
“可是,此事丢開就夠了麼?”黃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