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身投靠
關燈
小
中
大
前一陣子他們在營帳裡隻顧着交談,時辰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戌亥之交。
何況又是十月的最後一天,在這種夜晚,月亮照例不會露出臉來。
不過,當馬、阮二人由仆從服侍着,披上鬥篷,走出營帳外的時候,卻發現無論是天幕上,還是山野間,都并不是漆黑的一片。
由于北風吹散了浮蕩的薄翳,巨大的銀河,綴滿夜空的繁星重新閃爍出泠泠的光芒。
而從官山下遠遠地伸展開去的平緩坡地上,則由于大批軍隊的聚集,密密麻麻地亮起了無數的篝火。
來自四面八方的這些軍隊,大約因為隻停留一兩個夜晚的緣故,都是輕裝而來,沒有攜帶營帳,即使有,也隻是供高級将官們用的少數幾個。
結果,眼下絕大多數人都隻能圍着篝火露天而宿。
不過,這次閱兵,來的人馬看來還真不少。
他們一營連着一營,迤逦地布滿了方圓十裡的山坡,以緻馬、阮二人由一名仆僮提着燈籠照路,前往劉中藻下榻的營帳時,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從人叢中穿越而過。
現在,馬、阮二人就行走在滿是士卒的山坡上。
他們看見,經過了長途的行軍,加上時辰不早,疲勞不堪的士兵們都已經互相挨擠着,進入了夢鄉。
隻有由值夜的士卒守護着的熊熊篝火,依舊畢畢剝剝地燃燒着,隐約照出了他們橫七豎八的睡相。
有仰面朝天地躺着的,有蜷縮着身子的,有抱着别人的胳膊或大腿的,甚至還有互相摟抱在一起的。
各種各樣的鼾聲,像拉響了無數大小不一的風箱,忽高忽低,此伏彼起。
而在他們旁邊,則是一架一架的刀槍,一堆一堆的盾牌,以及一尊一尊的鐵炮。
要是經過的是騎兵的營地,那麼還會看見成群的戰馬,聞到陣陣撲鼻而來的馬汗和馬糞的氣味…… 當馬、阮二人接連摸錯了兩座營帳,終于憑借方國安大營的号牌,找到架設在官山腳下的一處小小的營地時,劉中藻很快就出現了。
來自福建的這位“欽差”,原來是個一表人才的年輕人,有着南方人的清秀面孔和文雅舉止。
他自然聽說過馬、阮二人的“大名”,對于他們的突然來訪,則尤其感到意外。
他恭敬地,然而又是不無戒心地把兩位不速之客迎進帳中。
待最初的寒暄過後,仆役奉上茶來,他就端起茶盅,賠着笑臉,小心地問:“不知兩位前輩光降,有何見教?” “哦——”自從進入營中,就一直東張西望的阮大铖,把目光從進出侍候的仆役身上收回來,一本正經地說,“不敢!學生同馬兄今日應鎮東侯之邀,來此觀禮。
适才自鎮東侯處,得知老先生也在此間。
因久慕大名,是以不揣冒昧,特來拜望!” “啊,啊!”劉中藻連忙拱着手,“二位前輩言重了!學生後進晚輩,德才兩疏,‘大名’二字,如何生受得起!” 阮大铖微笑說:“老先生這就過謙了!老先生少年英俊,今番又是以欽差之身,間關入越,這浙東各府,早已衆口喧傳。
便是老朽如學生,也日日如雷貫耳!哎,這‘大名’二字,十足當之無愧!” 說着,又轉向馬士英:“瑤草兄,你說是麼?” 馬士英正聽得發呆,冷不防被他一問,急切間不知如何措辭,隻得含糊地說:“嗯,是,是的!” 這樣一番多少有點浮誇的開場白,在馬、阮二人,無非是例行的客套。
倒是劉中藻,大約自從抵達浙東之後,一直備受冷落,可以說處境凄涼,忽然聽到如此熱烈的奉承,意外之餘,頓時生出一股感激之情,漂亮然而晦氣的臉孔也有了光彩。
阮大铖對此自然看在眼裡,不過卻故意不動聲色。
他愈加賣弄起那片如簧之舌,先同對方海闊天空地閑扯一通,話題卻始終不離關懷對方和自我誇耀,像劉中藻的起居飲食如何,是否有人照應啦,來到浙東後都見過一些什麼人啦,帶的盤纏夠不夠用啦,以及自己同方國安很有
何況又是十月的最後一天,在這種夜晚,月亮照例不會露出臉來。
不過,當馬、阮二人由仆從服侍着,披上鬥篷,走出營帳外的時候,卻發現無論是天幕上,還是山野間,都并不是漆黑的一片。
由于北風吹散了浮蕩的薄翳,巨大的銀河,綴滿夜空的繁星重新閃爍出泠泠的光芒。
而從官山下遠遠地伸展開去的平緩坡地上,則由于大批軍隊的聚集,密密麻麻地亮起了無數的篝火。
來自四面八方的這些軍隊,大約因為隻停留一兩個夜晚的緣故,都是輕裝而來,沒有攜帶營帳,即使有,也隻是供高級将官們用的少數幾個。
結果,眼下絕大多數人都隻能圍着篝火露天而宿。
不過,這次閱兵,來的人馬看來還真不少。
他們一營連着一營,迤逦地布滿了方圓十裡的山坡,以緻馬、阮二人由一名仆僮提着燈籠照路,前往劉中藻下榻的營帳時,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從人叢中穿越而過。
現在,馬、阮二人就行走在滿是士卒的山坡上。
他們看見,經過了長途的行軍,加上時辰不早,疲勞不堪的士兵們都已經互相挨擠着,進入了夢鄉。
隻有由值夜的士卒守護着的熊熊篝火,依舊畢畢剝剝地燃燒着,隐約照出了他們橫七豎八的睡相。
有仰面朝天地躺着的,有蜷縮着身子的,有抱着别人的胳膊或大腿的,甚至還有互相摟抱在一起的。
各種各樣的鼾聲,像拉響了無數大小不一的風箱,忽高忽低,此伏彼起。
而在他們旁邊,則是一架一架的刀槍,一堆一堆的盾牌,以及一尊一尊的鐵炮。
要是經過的是騎兵的營地,那麼還會看見成群的戰馬,聞到陣陣撲鼻而來的馬汗和馬糞的氣味…… 當馬、阮二人接連摸錯了兩座營帳,終于憑借方國安大營的号牌,找到架設在官山腳下的一處小小的營地時,劉中藻很快就出現了。
來自福建的這位“欽差”,原來是個一表人才的年輕人,有着南方人的清秀面孔和文雅舉止。
他自然聽說過馬、阮二人的“大名”,對于他們的突然來訪,則尤其感到意外。
他恭敬地,然而又是不無戒心地把兩位不速之客迎進帳中。
待最初的寒暄過後,仆役奉上茶來,他就端起茶盅,賠着笑臉,小心地問:“不知兩位前輩光降,有何見教?” “哦——”自從進入營中,就一直東張西望的阮大铖,把目光從進出侍候的仆役身上收回來,一本正經地說,“不敢!學生同馬兄今日應鎮東侯之邀,來此觀禮。
适才自鎮東侯處,得知老先生也在此間。
因久慕大名,是以不揣冒昧,特來拜望!” “啊,啊!”劉中藻連忙拱着手,“二位前輩言重了!學生後進晚輩,德才兩疏,‘大名’二字,如何生受得起!” 阮大铖微笑說:“老先生這就過謙了!老先生少年英俊,今番又是以欽差之身,間關入越,這浙東各府,早已衆口喧傳。
便是老朽如學生,也日日如雷貫耳!哎,這‘大名’二字,十足當之無愧!” 說着,又轉向馬士英:“瑤草兄,你說是麼?” 馬士英正聽得發呆,冷不防被他一問,急切間不知如何措辭,隻得含糊地說:“嗯,是,是的!” 這樣一番多少有點浮誇的開場白,在馬、阮二人,無非是例行的客套。
倒是劉中藻,大約自從抵達浙東之後,一直備受冷落,可以說處境凄涼,忽然聽到如此熱烈的奉承,意外之餘,頓時生出一股感激之情,漂亮然而晦氣的臉孔也有了光彩。
阮大铖對此自然看在眼裡,不過卻故意不動聲色。
他愈加賣弄起那片如簧之舌,先同對方海闊天空地閑扯一通,話題卻始終不離關懷對方和自我誇耀,像劉中藻的起居飲食如何,是否有人照應啦,來到浙東後都見過一些什麼人啦,帶的盤纏夠不夠用啦,以及自己同方國安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