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困潦倒

關燈
黃宗羲為糧饷的事心急如焚,竭力奔走。

    而在江北海鹽縣境内逃難的冒襄一家,則已經結束了長達三個多月的奔波驚恐,重新回到了毗鄰的海甯縣城。

     八月中那一次,他們離開海鹽的惹山向東逃難,沒料到在馬鞍山下與清兵的遊騎猝然相遇,結果,所攜帶的一切貴重的财物固然被搶個精光,還活活賠上了二十多條男女性命。

    如果不是好朋友張維赤在乘亂逃脫之後,仍舊帶着船隻冒險前來接應,他們一家人的處境恐怕還會更加不堪設想。

     不過,盡管如此,他們也沒有勇氣繼續逃下去了。

    待到船靠牛橋圩之後,一家之長冒起宗就斷然決定:所有男丁立即剃掉頭發,就近找一個村莊安頓下來,想方設法保住性命再說。

    對此,冒襄起初還不肯同意,覺得這麼一來,一家人就等于從此與明朝斷絕恩義,徹底淪為化外夷狄的順民。

    可是擋不住父親疾言厲色的一再催迫,母親也在一旁抹着眼淚附和,他最終隻得勉強表示服從。

    隻不過,到了驚魂未定的家人們生怕再遇到清兵,等不及去請剃頭匠,就立即自己動手,用刀割,用剪子剪,把從前額到腦後的一圈頭發去掉時,冒襄終于止不住撕扯着身上的衣衫,捶胸頓足地放聲痛哭起來。

    他哭得那樣冤苦、猛烈和長久,以至眼淚哭幹了,聲音變嘶啞了,全身也因為劇烈震動而抽搐起來,末了,竟一下子昏厥過去,把家人們吓得手忙腳亂,圍着他搶救了半天,才好歹救轉過來。

     當然,即便如此,事情也就成了定局。

    一家人在附近的荒村中暫且住下。

    在此後的一個多月中,戰亂時起時伏,始終沒有完全平息。

    有一兩次,還傳說魯王軍隊打過江北來,一舉攻占了澉浦鎮,結果在村民中引起了新的不安和期待。

    不過,不知是傳聞不确還是情況有變,魯王的軍隊到底沒有出現,相反,不久消息又沉寂下去。

    這樣挨到了九月底,返回海甯老家打探消息的張維赤,再度派人捎來了信,說是清兵自從攻陷縣城之後,隻是燒殺搶掠了一通,便又撤回了杭州,沒有留守。

    目前那邊就靠地方士紳維持,局面還算平靜,重要的是熟人多,遇事比較好辦。

    如果他們願意,不妨遷回去住。

    于是一家人商議之後,便決定收拾上路。

     現在,他們已經回到海甯縣城,并在原來租住的那條街上,找回兩間還勉強可以栖身的破房子,好歹安頓下來。

    住回了城中,比在山野間餐風宿露自然要強一些,但是随身攜帶的财物已經喪失殆盡,他們其實已經淪落到一貧如洗的地步;加上遺留在舊日居所中的粗重家具,又在大亂中不是被燒光,就是被人搬了個精光,如今一家人隻能睡在用破門闆和磚塊胡亂搭成的床上,吃的也是粗粝得難以下咽的食物——像玉米糊啦,糠菜餅啦,還得半饑半飽地省着吃。

    至于穿的和用的,更是隻能因陋就簡地胡亂湊合。

    昔日作為大戶人家的種種考究和排場,可是連做夢都不敢去想了。

     這一天,已經是十月初十。

    初冬時節,一早一晚照例變得相當寒冷。

    加上在這種動亂時世,百業俱廢,每日裡除了為着保住性命而苦抵苦熬,也沒有更多的事情可做。

    因此冒襄早上醒來,便不立即起床,繼續在睡暖了的破被窩裡泡着。

    偏偏越躺肚子就越餓,接着腸子也開始不停蠕動,還發出咕咕的聲響。

    他再也睡不着。

    眼見太陽已經爬上了東邊的屋頂,把窗棂照得通明透亮,冒襄隻得掀開被窩,翻身坐起來。

    發現董小宛不在屋子裡,叫了兩聲,也不見答應,他就感到有點不悅,于是且不梳洗,隻扯過一件袍子披在身上,踱到門邊,撩起簾子,向外張望。

     他們賴以栖身的這座宅子,還是當初舉家南來時賃下的。

    雖然算不上豪華,規模也自不小。

    不過,自從三個月前他們逃離之後,在接下來那一場城破人亡的戰亂中,這宅子顯然遭過火災,結果前面兩進被燒個精光,隻留下幾堵焦煳的頹垣斷壁和滿地的殘磚敗瓦,還有一些被燒得面目全非的破壇爛罐。

    以緻從如今居住的屋子,可以一直望到本應是大門外的街上的情景。

    冒襄環顧了一下,發現外邊也沒有董小宛的蹤影,倒是天井西邊的角落裡,坐着家中的幾位女眷——少奶奶蘇氏、劉姨太,還有丫環春英,正圍成一窩兒在做活計。

    他的兩個兒子則在旁邊嬉戲玩耍。

    早上的陽光照亮了她們的發髻和衣衫,也照亮了她們身旁堆成小山似的紙折的“金銀元寶”。

     冒襄不由得皺了皺眉頭。

    他自然知道,制作供喪事用的“金銀元寶”,是好不容易才攬到的一樁活計。

    雖然報酬十分微薄,但好歹能夠幫補一些家用。

    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