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計攻城
關燈
小
中
大
後才一五一十地說起來。
據他介紹,三個月前,江陰城本來已經被清軍進占,局面也還算平穩,隻是由于新任知縣方時亨強力推行剃發令,才激起民衆的憤怒,一呼百應地全體造起反來。
他們拘殺了方時亨,并公推典史陳明遇為城主、閻應元為副手,發誓“頭可斷,發不可剃!”,重新打出明朝的旗号,得到四鄉的狂熱響應,徽州商人程壁,把他的錢财十七餘萬兩銀子拿出來充饷,大商富戶也慷慨解囊,結果,數日之内就彙集起十幾萬人,使遠近為之震動。
起初清朝的常州知府派出三百兵丁前來鎮壓,才走到半路就被義軍一舉襲殺;再派來精銳的馬步兵,也遭到狙擊,損失慘重,結果隻好飛報南京,請求增兵。
誰知城中士民抱定了甯死不屈的決心,拼盡全力堅守,任憑清兵四面圍困,一再增兵,并且千方百計發動強攻,卻始終無法得手。
于是,戰事便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地拖了下來…… 洪承疇捋着胡子,半閉着眼睛聽着。
這些情形,還在南京時,他已經從塘報中大緻知道,眼下之所以讓對方親口複述,是想從中得到一些新的、塘報所忽略的東西。
因此,當發現劉良佐的追述比塘報還簡略時,他就打斷他,問: “嗯,敵人能拒我至今日,這守城之術,可有什麼過人之處?” “這——據卑職偵查得知,此城共有四門,自反叛以來,即分堡而守,譬如東堡人即守東門,南堡人即守南門——各門皆用大木從裡面塞斷,不許出入。
縱使城中之人,急切間亦不能開啟,因此省卻内顧之憂,專其全力以對外。
至于城上,則以一人守一堞;臨戰之時,更添至兩人,晝夜輪換。
另外,又按十人一組,配小旗一面、火铳一支;百人一隊,配大旗一面、紅衣炮一門。
據居民言稱:當年曾化龍、張調鼎做兵備使時,為防流寇,曾大造軍器,故此城中所藏大炮、火藥,及見血封喉弩甚多。
彼遇攻城時,若見我兵以船、棺木或牛皮遮護而進,便以炮石及火弩火箭抵禦;若用雲梯、望車攻城,他便守住堞口,待我兵近前,即發铳轟擊。
有好幾番,我兵已攻近城頭,俱因他火器厲害,未能得手,反而折損了幾員大将,士兵亦傷亡甚衆;其間也曾試過從城下掘洞,放藥炸城,又被他用長階石從城頭擲下,或将旗杆截成數段,釘上鐵釘投下,令我兵難以停留,無功而返。
而且城中有人善造兵器,時出新樣,有一種火镞弩箭,勢甚強猛,中人面目,号叫而死;又有一種木铳,形如銀銷,内藏鐵烏菱,從城上投下,火發铳裂,着人立斃,尤為厲害!” 劉良佐微低着頭,如實地述說着。
在搖晃的燭影下,他的表情顯得有點頹喪。
洪承疇雖然并未親身經曆前一陣子的戰事,但以他的久曆沙場,完全能夠想象那種惡鬥的艱苦與慘烈。
他不禁沉默下來,片刻,才又問道: “唔,這些——倒也罷了!不過,自閏六月至今,七十餘日之内,敵人總有松懈之時,何以不乘隙而進,竟至師老無功?” “啊,大人有所不知,他以十堞為一廠,分兵值守,就在城下燒煮食宿,日夜輪換;每逢城堞被炮轟塌,即時便修葺完好。
聞得那陳明遇長居城上,與士卒共甘苦;閻應元更是日夜不寝,每夜巡城,見有睡覺者,即時喝起,以利箭穿耳示衆,故此軍令肅然。
近半月,因我兵攻城日急,城中人心頗有動搖,他更下令,有言語含糊或作戰不力者,立即殺死,并将屍首抛入火中——至今已殺卻數百人,因此人人畏懼,隻得并力死守……” 洪承疇一邊聽着,一邊默默地拈着胡子。
對方最後說到的這種情況,使他心中微微一動,本能地擡起眼睛。
不過,當他打算說出自己的看法時,出于老成持重的習慣,臨時又忍住了。
“好吧,”又詢問了幾個細節之後,他終于站起來,說,“暫且談到這裡。
趁着今夜月色甚好,不如到外間去走一遭,看看城上的情形,再作計議!” 既然上司這麼說了,劉良佐自然不會有異議。
于是,稍作簡單的準備——包括重新穿上護身甲胄,并披了一件鬥篷,洪承疇就跨上戰馬,由總兵官陪同,在全副武裝的親兵們簇擁下,經過一座挨一座地排列着的清軍營帳,出了轅門,來到陣地的前沿。
他先朝黑沉沉地聳立着的江陰城東門注視了一會兒,随即撥轉馬頭,向南行去。
據他介紹,三個月前,江陰城本來已經被清軍進占,局面也還算平穩,隻是由于新任知縣方時亨強力推行剃發令,才激起民衆的憤怒,一呼百應地全體造起反來。
他們拘殺了方時亨,并公推典史陳明遇為城主、閻應元為副手,發誓“頭可斷,發不可剃!”,重新打出明朝的旗号,得到四鄉的狂熱響應,徽州商人程壁,把他的錢财十七餘萬兩銀子拿出來充饷,大商富戶也慷慨解囊,結果,數日之内就彙集起十幾萬人,使遠近為之震動。
起初清朝的常州知府派出三百兵丁前來鎮壓,才走到半路就被義軍一舉襲殺;再派來精銳的馬步兵,也遭到狙擊,損失慘重,結果隻好飛報南京,請求增兵。
誰知城中士民抱定了甯死不屈的決心,拼盡全力堅守,任憑清兵四面圍困,一再增兵,并且千方百計發動強攻,卻始終無法得手。
于是,戰事便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地拖了下來…… 洪承疇捋着胡子,半閉着眼睛聽着。
這些情形,還在南京時,他已經從塘報中大緻知道,眼下之所以讓對方親口複述,是想從中得到一些新的、塘報所忽略的東西。
因此,當發現劉良佐的追述比塘報還簡略時,他就打斷他,問: “嗯,敵人能拒我至今日,這守城之術,可有什麼過人之處?” “這——據卑職偵查得知,此城共有四門,自反叛以來,即分堡而守,譬如東堡人即守東門,南堡人即守南門——各門皆用大木從裡面塞斷,不許出入。
縱使城中之人,急切間亦不能開啟,因此省卻内顧之憂,專其全力以對外。
至于城上,則以一人守一堞;臨戰之時,更添至兩人,晝夜輪換。
另外,又按十人一組,配小旗一面、火铳一支;百人一隊,配大旗一面、紅衣炮一門。
據居民言稱:當年曾化龍、張調鼎做兵備使時,為防流寇,曾大造軍器,故此城中所藏大炮、火藥,及見血封喉弩甚多。
彼遇攻城時,若見我兵以船、棺木或牛皮遮護而進,便以炮石及火弩火箭抵禦;若用雲梯、望車攻城,他便守住堞口,待我兵近前,即發铳轟擊。
有好幾番,我兵已攻近城頭,俱因他火器厲害,未能得手,反而折損了幾員大将,士兵亦傷亡甚衆;其間也曾試過從城下掘洞,放藥炸城,又被他用長階石從城頭擲下,或将旗杆截成數段,釘上鐵釘投下,令我兵難以停留,無功而返。
而且城中有人善造兵器,時出新樣,有一種火镞弩箭,勢甚強猛,中人面目,号叫而死;又有一種木铳,形如銀銷,内藏鐵烏菱,從城上投下,火發铳裂,着人立斃,尤為厲害!” 劉良佐微低着頭,如實地述說着。
在搖晃的燭影下,他的表情顯得有點頹喪。
洪承疇雖然并未親身經曆前一陣子的戰事,但以他的久曆沙場,完全能夠想象那種惡鬥的艱苦與慘烈。
他不禁沉默下來,片刻,才又問道: “唔,這些——倒也罷了!不過,自閏六月至今,七十餘日之内,敵人總有松懈之時,何以不乘隙而進,竟至師老無功?” “啊,大人有所不知,他以十堞為一廠,分兵值守,就在城下燒煮食宿,日夜輪換;每逢城堞被炮轟塌,即時便修葺完好。
聞得那陳明遇長居城上,與士卒共甘苦;閻應元更是日夜不寝,每夜巡城,見有睡覺者,即時喝起,以利箭穿耳示衆,故此軍令肅然。
近半月,因我兵攻城日急,城中人心頗有動搖,他更下令,有言語含糊或作戰不力者,立即殺死,并将屍首抛入火中——至今已殺卻數百人,因此人人畏懼,隻得并力死守……” 洪承疇一邊聽着,一邊默默地拈着胡子。
對方最後說到的這種情況,使他心中微微一動,本能地擡起眼睛。
不過,當他打算說出自己的看法時,出于老成持重的習慣,臨時又忍住了。
“好吧,”又詢問了幾個細節之後,他終于站起來,說,“暫且談到這裡。
趁着今夜月色甚好,不如到外間去走一遭,看看城上的情形,再作計議!” 既然上司這麼說了,劉良佐自然不會有異議。
于是,稍作簡單的準備——包括重新穿上護身甲胄,并披了一件鬥篷,洪承疇就跨上戰馬,由總兵官陪同,在全副武裝的親兵們簇擁下,經過一座挨一座地排列着的清軍營帳,出了轅門,來到陣地的前沿。
他先朝黑沉沉地聳立着的江陰城東門注視了一會兒,随即撥轉馬頭,向南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