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計攻城
關燈
小
中
大
由于洪承疇的斷然制止,已經劍拔弩張、眼看就要猛烈爆發的一輪惡戰,就像西邊天上那片猙獰的晚霞一樣,雖然張牙舞爪了一陣子,最後,仍舊隻好暫時收斂起它咄咄迫人的光焰。
穹廬似的天空,漸漸幽暗下來,先是近處的草樹,然後是遠處的山丘,都次第消融在蒼茫的暮色中。
随着陣陣秋風加深着征人身上的寒意,充滿了緊張和敵意的白天,終于被倦怠的、沉寂的無邊黑夜所代替。
不過,眼下正是八月十八日——中秋節才過去三天,因此,片刻之後,一輪略見清減,卻依然明淨的皓月就從大海那邊、從東邊的山脊上冉冉升起,開始把柔和的銀輝灑向滾滾東流的大江,灑向變得空濛起來的遼闊郊野;自然,也灑向處于重兵圍困之中的江陰城,灑向城外密密層層、亮起了點點号燈的清軍營壘…… 現在,回到中軍大帳中,略事梳洗,并且換上了一身便服的洪承疇,已經在仆人的服侍下,簡單地用過晚膳。
他回過頭去,朝帳門外望了一眼,發現那條連通轅門的大路,已經鋪滿了溶溶的月色,但事先約好了飯後過來議事的劉良佐,還沒有露面,于是便放下手中的茶杯,離開桌子,走到大帳的門前去。
雖然決定了在攻城之前,要對江陰作最後的招撫,但是洪承疇也知道,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在此之前,劉良佐已經不止一次地嘗試過,結果都遭到失敗。
不過,也許由于是以文官的身份跻身于行伍的緣故,自幼年起就深入腦際的聖人訓誨,使洪承疇在采取行動之前,每每不能不有所掂量和權衡。
如果說,當年他竭盡全力地同農民軍作戰,無情地甚至是殘酷地鎮壓他們,是出于堅信不這樣做,就不能使國家重新獲得穩定,就會使全體黎民百姓陷于更深的災難的話,那麼眼下,面對江陰城的“亂民”,他的心情卻要複雜一些。
不錯,站在清朝大臣的立場來看,這些人作為抗拒“天命”的反叛勢力,是注定要被消滅的,不如此,國家就不能歸于一統,社會也同樣不能獲緻安定。
但是,洪承疇畢竟又是明朝的舊臣,已故的崇祯皇帝當年對他可以說是寵信有加,恩遇隆渥。
在松山一戰中失敗被俘後,洪承疇出于對自己生命和才能的顧惜,最終投降了清朝;後來又積極為新主子入主中國出謀劃策,但也還可以解釋成是為的“讨伐流賊,替故主報仇”,從而自己覺得心安理得。
可是眼前的情形卻不一樣:死守江陰,拒不投降的是整整一城與他有着同一位“故主”的前朝“遺民”。
而且相對于滿人來說,彼此還是血緣更親近的同胞。
對着這兩面道義的“明鏡”,始終以聖人之徒自命的洪承疇,即使表面上能夠氣定神閑地硬挺着,私底裡仍舊不免有點自慚形穢,感到理直氣壯不起來。
正因受着這樣的心理困擾,憑借“不流血”的招撫手段來達到目的,在洪承疇的掂量中,就成了一種無論是對新朝還是故國,都似乎比較交代得過去的選擇。
“是的,既然眼下還找不到破城的良策,那麼與其一味蠻攻,弄得兩敗俱傷,倒不如先行招撫,看看對方作何反應再說!”傾聽着從夜幕籠罩的清軍營帳深處,遠遠傳來一支蘆笛嗚嗚咽咽的吹奏,洪承疇斷然地想。
随即看見,一個高大的人影正在月光下朝這邊走來,他估計該是劉良佐,于是便轉身走回大帳,在正當中那張鋪着一張虎皮的太師椅上坐了下來。
果然,片刻之後,劉良佐那張剃去了半爿頭發的瘦臉,就出現在大帳門口。
也許由于還記着中堂大人今天下午那一番正言厲色的訓誡,這位總兵官眼下一身公服,穿戴得整整齊齊,神色之間,也透着誠惶誠恐的樣子。
倒是洪承疇已經把白天的官架子完全收起,變得親切而随和。
他先讓下屬寬去外衣,又吩咐手下人“看座”。
等劉良佐被這種意想不到的禮遇弄得受寵若驚,遲遲疑疑地坐了下去之後,他才眯起眼睛,微笑說: “學生請将軍前來,無非是随意叙談——自然也不離這江陰城之事。
将軍與彼輩盤桓甚久,所知必定既多且詳,當能有以見教?” “啊,大人言重,卑職萬不敢當!”劉良佐連忙打着拱說,“大人隻管下問,卑職必定竭盡所知禀告!” “那麼,将軍不妨從頭說起!” “是!”這麼應了一聲之後,大約為着收斂心神,劉良佐低下頭去,沉默了一下,然
穹廬似的天空,漸漸幽暗下來,先是近處的草樹,然後是遠處的山丘,都次第消融在蒼茫的暮色中。
随着陣陣秋風加深着征人身上的寒意,充滿了緊張和敵意的白天,終于被倦怠的、沉寂的無邊黑夜所代替。
不過,眼下正是八月十八日——中秋節才過去三天,因此,片刻之後,一輪略見清減,卻依然明淨的皓月就從大海那邊、從東邊的山脊上冉冉升起,開始把柔和的銀輝灑向滾滾東流的大江,灑向變得空濛起來的遼闊郊野;自然,也灑向處于重兵圍困之中的江陰城,灑向城外密密層層、亮起了點點号燈的清軍營壘…… 現在,回到中軍大帳中,略事梳洗,并且換上了一身便服的洪承疇,已經在仆人的服侍下,簡單地用過晚膳。
他回過頭去,朝帳門外望了一眼,發現那條連通轅門的大路,已經鋪滿了溶溶的月色,但事先約好了飯後過來議事的劉良佐,還沒有露面,于是便放下手中的茶杯,離開桌子,走到大帳的門前去。
雖然決定了在攻城之前,要對江陰作最後的招撫,但是洪承疇也知道,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在此之前,劉良佐已經不止一次地嘗試過,結果都遭到失敗。
不過,也許由于是以文官的身份跻身于行伍的緣故,自幼年起就深入腦際的聖人訓誨,使洪承疇在采取行動之前,每每不能不有所掂量和權衡。
如果說,當年他竭盡全力地同農民軍作戰,無情地甚至是殘酷地鎮壓他們,是出于堅信不這樣做,就不能使國家重新獲得穩定,就會使全體黎民百姓陷于更深的災難的話,那麼眼下,面對江陰城的“亂民”,他的心情卻要複雜一些。
不錯,站在清朝大臣的立場來看,這些人作為抗拒“天命”的反叛勢力,是注定要被消滅的,不如此,國家就不能歸于一統,社會也同樣不能獲緻安定。
但是,洪承疇畢竟又是明朝的舊臣,已故的崇祯皇帝當年對他可以說是寵信有加,恩遇隆渥。
在松山一戰中失敗被俘後,洪承疇出于對自己生命和才能的顧惜,最終投降了清朝;後來又積極為新主子入主中國出謀劃策,但也還可以解釋成是為的“讨伐流賊,替故主報仇”,從而自己覺得心安理得。
可是眼前的情形卻不一樣:死守江陰,拒不投降的是整整一城與他有着同一位“故主”的前朝“遺民”。
而且相對于滿人來說,彼此還是血緣更親近的同胞。
對着這兩面道義的“明鏡”,始終以聖人之徒自命的洪承疇,即使表面上能夠氣定神閑地硬挺着,私底裡仍舊不免有點自慚形穢,感到理直氣壯不起來。
正因受着這樣的心理困擾,憑借“不流血”的招撫手段來達到目的,在洪承疇的掂量中,就成了一種無論是對新朝還是故國,都似乎比較交代得過去的選擇。
“是的,既然眼下還找不到破城的良策,那麼與其一味蠻攻,弄得兩敗俱傷,倒不如先行招撫,看看對方作何反應再說!”傾聽着從夜幕籠罩的清軍營帳深處,遠遠傳來一支蘆笛嗚嗚咽咽的吹奏,洪承疇斷然地想。
随即看見,一個高大的人影正在月光下朝這邊走來,他估計該是劉良佐,于是便轉身走回大帳,在正當中那張鋪着一張虎皮的太師椅上坐了下來。
果然,片刻之後,劉良佐那張剃去了半爿頭發的瘦臉,就出現在大帳門口。
也許由于還記着中堂大人今天下午那一番正言厲色的訓誡,這位總兵官眼下一身公服,穿戴得整整齊齊,神色之間,也透着誠惶誠恐的樣子。
倒是洪承疇已經把白天的官架子完全收起,變得親切而随和。
他先讓下屬寬去外衣,又吩咐手下人“看座”。
等劉良佐被這種意想不到的禮遇弄得受寵若驚,遲遲疑疑地坐了下去之後,他才眯起眼睛,微笑說: “學生請将軍前來,無非是随意叙談——自然也不離這江陰城之事。
将軍與彼輩盤桓甚久,所知必定既多且詳,當能有以見教?” “啊,大人言重,卑職萬不敢當!”劉良佐連忙打着拱說,“大人隻管下問,卑職必定竭盡所知禀告!” “那麼,将軍不妨從頭說起!” “是!”這麼應了一聲之後,大約為着收斂心神,劉良佐低下頭去,沉默了一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