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對峙
關燈
小
中
大
一早就去了那裡主持,所以沒來得及通知他前來迎接。
洪承疇聽了,便擺一擺手,吩咐不必驚動劉良佐;同時決定自己也不到中軍大帳去休息,而是在親兵們的護衛下,立即跨上戰馬,由那位将官帶路,穿過北門城郊,朝東門外的方向馳去。
坐落在長江邊上的江陰縣城,以東、南、西三面的地勢最為開闊,但在剛才洪承疇登岸的地方,有一條聯通無錫、太湖的河道,緊挨着西城牆的邊上流過。
據随行的将官介紹,主要的戰鬥都在東面和南面進行;至于這城北一面,由于離長江邊近,地段比較狹窄,不利于兵馬的進退馳突,所以多數時候,清軍都不從這邊進攻。
不過盡管如此,當洪承疇沿着江岸策馬而行,仍舊發現,所經之處除了清軍和他們的帳篷外,當地的居民幾乎已經逃跑一空。
路旁的房舍不是被大火燒毀,就是遭到徹底破壞;斷壁頹垣之間,臨時支起了一個一個鍛制炮彈和兵器的爐竈,爐膛内火光熊熊,一些上身赤裸、滿面灰煙的漢子在那裡叮叮當當地忙碌着。
遠處的開闊地那邊,不久前大抵還是長滿莊稼的農田,如今已經被軍靴和戰馬踩踏得面目全非。
那些折斷的雲梯、炸開的木炮、碎裂的灰瓶,以及各種破爛的旗幟和朽折的刀槍,到處支棱着、抛散着;其中還間雜着好些人和牲口的白骨,于是又引來成群的烏鴉,在周圍盤旋起落,以它們刺耳的聒噪,打破着荒野的寂靜……不過,出于對未來決戰的關注,洪承疇卻更留意觀察那一道橫亘在晴空下的灰色城牆。
他發現,城樓邊上随風飄着一杆“明”字大旗的江陰縣城牆,其實也算不上怎麼高峻。
由于地處長江出海口,為着防備出沒頻繁的海盜,它比起别的内地縣份無疑要堅牢一些,但是别說同南京,就是與高一級的州府,也無法相比。
現在,城牆的表面布滿了被炮彈砸出的坑坑窪窪,好些地方都殘留着發生過慘烈戰鬥的焦煳痕迹,有一兩處還程度不同地坍塌過,隻是用土包和磚木臨時填塞起來。
至于城頭上,排列着女牆的地方,則靜悄悄、冷清清的,既沒有遭受圍困的城市所常見的那種緊張氣氛,也看不見搬運木石、發放武器之類的忙碌情景;直到他們一行兵馬從城下馳過,雉堞後面才有幾個人探出頭來,向這邊張望…… 洪承疇一邊策馬前行,一邊默默地察看着。
雖然尚未開始新的一輪接戰,但是憑着多年馳騁沙場的經驗,他仍舊敏銳地覺察出:在清軍那種可以想象得到的猛烈進攻下,經過長達七八十天的苦苦支撐,看起來,這江陰城依舊巍然不動,其實守城的軍民已經疲憊不堪;加上内藏耗盡,外無援兵,到如今,要攻陷它已經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
這一發現,使洪承疇稍感寬心,同時又不禁暗暗搖頭。
因為眼前的情景使他想起三年前,自己在山海關外的松山城,被清朝大軍重重圍困的往事。
當時,他也如同城上這些人一樣,抱着甯死不屈的決心,督率軍民拼命堅守,吃盡了多少難以忍受的苦頭,付出了多麼慘酷的巨大犧牲,結果仍舊免不了城破被俘。
如果不是大清朝的太宗皇帝胸襟博大、求賢若渴,自己隻怕早就因一時的迷誤,而毫無意義地命喪九泉了。
“是的,前明的氣數已盡,如今天命在清。
一切抗拒都是愚蠢和徒勞的,隻會白白傷殘更多百姓的性命!為了使天下早日複歸太平、蒼生得脫苦海,唯一的辦法,就是盡快結束這種無謂的頑抗!”這麼想着,洪承疇心中的信念愈加變得堅定起來。
雖然與此同時,他隐約聽見城東的方向傳來幾聲爆炸般的悶響,但仍舊兩腿一夾,催動戰馬,更快地向前方馳去。
有着一片廣闊郊野的東城,軍事對峙氣氛果然要嚴峻得多。
雖然距離比較遠,城頭那邊的情形還瞧不大清楚,但是光隻城下的清軍陣地,那聲勢就非同一般。
隻見黑壓壓的營帳,有似雲屯浪疊,繞着城池一直伸展開去。
營帳之上,迎着秋風,獵獵地飄揚着無數旌旗。
一架一架攻城用的雲梯、天梯、對樓、望車,像作勢欲撲的怪獸,在如血的夕陽映照下,散發出森然殺氣。
不過,當洪承疇在随行将校的簇擁下,從西北角進入清軍陣地時,卻發現:不知什麼緣故,陣地上顯得有點亂哄哄的,馬在嘶,人在喊,身穿号衣、手持刀槍的士兵們紛紛從各處營帳中奔出來,由軍官們指揮着,正按各自的編隊結集;整個營地上塵土飛揚,一門一門撤去炮衣的巨形鐵炮,在手持弓箭和盾牌的士兵掩護下,正從各個隐蔽點推向陣地的前沿。
而在當中的主馳道這邊,則神色慌張地往回走着一群頭纏白布的士兵。
後面緊緊跟着七八個道士打扮的人,其中一個還顯眼地披散着頭發
洪承疇聽了,便擺一擺手,吩咐不必驚動劉良佐;同時決定自己也不到中軍大帳去休息,而是在親兵們的護衛下,立即跨上戰馬,由那位将官帶路,穿過北門城郊,朝東門外的方向馳去。
坐落在長江邊上的江陰縣城,以東、南、西三面的地勢最為開闊,但在剛才洪承疇登岸的地方,有一條聯通無錫、太湖的河道,緊挨着西城牆的邊上流過。
據随行的将官介紹,主要的戰鬥都在東面和南面進行;至于這城北一面,由于離長江邊近,地段比較狹窄,不利于兵馬的進退馳突,所以多數時候,清軍都不從這邊進攻。
不過盡管如此,當洪承疇沿着江岸策馬而行,仍舊發現,所經之處除了清軍和他們的帳篷外,當地的居民幾乎已經逃跑一空。
路旁的房舍不是被大火燒毀,就是遭到徹底破壞;斷壁頹垣之間,臨時支起了一個一個鍛制炮彈和兵器的爐竈,爐膛内火光熊熊,一些上身赤裸、滿面灰煙的漢子在那裡叮叮當當地忙碌着。
遠處的開闊地那邊,不久前大抵還是長滿莊稼的農田,如今已經被軍靴和戰馬踩踏得面目全非。
那些折斷的雲梯、炸開的木炮、碎裂的灰瓶,以及各種破爛的旗幟和朽折的刀槍,到處支棱着、抛散着;其中還間雜着好些人和牲口的白骨,于是又引來成群的烏鴉,在周圍盤旋起落,以它們刺耳的聒噪,打破着荒野的寂靜……不過,出于對未來決戰的關注,洪承疇卻更留意觀察那一道橫亘在晴空下的灰色城牆。
他發現,城樓邊上随風飄着一杆“明”字大旗的江陰縣城牆,其實也算不上怎麼高峻。
由于地處長江出海口,為着防備出沒頻繁的海盜,它比起别的内地縣份無疑要堅牢一些,但是别說同南京,就是與高一級的州府,也無法相比。
現在,城牆的表面布滿了被炮彈砸出的坑坑窪窪,好些地方都殘留着發生過慘烈戰鬥的焦煳痕迹,有一兩處還程度不同地坍塌過,隻是用土包和磚木臨時填塞起來。
至于城頭上,排列着女牆的地方,則靜悄悄、冷清清的,既沒有遭受圍困的城市所常見的那種緊張氣氛,也看不見搬運木石、發放武器之類的忙碌情景;直到他們一行兵馬從城下馳過,雉堞後面才有幾個人探出頭來,向這邊張望…… 洪承疇一邊策馬前行,一邊默默地察看着。
雖然尚未開始新的一輪接戰,但是憑着多年馳騁沙場的經驗,他仍舊敏銳地覺察出:在清軍那種可以想象得到的猛烈進攻下,經過長達七八十天的苦苦支撐,看起來,這江陰城依舊巍然不動,其實守城的軍民已經疲憊不堪;加上内藏耗盡,外無援兵,到如今,要攻陷它已經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
這一發現,使洪承疇稍感寬心,同時又不禁暗暗搖頭。
因為眼前的情景使他想起三年前,自己在山海關外的松山城,被清朝大軍重重圍困的往事。
當時,他也如同城上這些人一樣,抱着甯死不屈的決心,督率軍民拼命堅守,吃盡了多少難以忍受的苦頭,付出了多麼慘酷的巨大犧牲,結果仍舊免不了城破被俘。
如果不是大清朝的太宗皇帝胸襟博大、求賢若渴,自己隻怕早就因一時的迷誤,而毫無意義地命喪九泉了。
“是的,前明的氣數已盡,如今天命在清。
一切抗拒都是愚蠢和徒勞的,隻會白白傷殘更多百姓的性命!為了使天下早日複歸太平、蒼生得脫苦海,唯一的辦法,就是盡快結束這種無謂的頑抗!”這麼想着,洪承疇心中的信念愈加變得堅定起來。
雖然與此同時,他隐約聽見城東的方向傳來幾聲爆炸般的悶響,但仍舊兩腿一夾,催動戰馬,更快地向前方馳去。
有着一片廣闊郊野的東城,軍事對峙氣氛果然要嚴峻得多。
雖然距離比較遠,城頭那邊的情形還瞧不大清楚,但是光隻城下的清軍陣地,那聲勢就非同一般。
隻見黑壓壓的營帳,有似雲屯浪疊,繞着城池一直伸展開去。
營帳之上,迎着秋風,獵獵地飄揚着無數旌旗。
一架一架攻城用的雲梯、天梯、對樓、望車,像作勢欲撲的怪獸,在如血的夕陽映照下,散發出森然殺氣。
不過,當洪承疇在随行将校的簇擁下,從西北角進入清軍陣地時,卻發現:不知什麼緣故,陣地上顯得有點亂哄哄的,馬在嘶,人在喊,身穿号衣、手持刀槍的士兵們紛紛從各處營帳中奔出來,由軍官們指揮着,正按各自的編隊結集;整個營地上塵土飛揚,一門一門撤去炮衣的巨形鐵炮,在手持弓箭和盾牌的士兵掩護下,正從各個隐蔽點推向陣地的前沿。
而在當中的主馳道這邊,則神色慌張地往回走着一群頭纏白布的士兵。
後面緊緊跟着七八個道士打扮的人,其中一個還顯眼地披散着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