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局深憂
關燈
小
中
大
然是準确的。
不過,雖則如此,熊明遇也并不認為松山能守得住。
甚至毋甯說,近日來困擾着他的那個可怕的問題,多少正與松山的戰局有關。
他看了看冒襄,解釋似的說:“洪經略尚在死守孤城,建虜以傾國之師,圍攻數月,至今未能得逞。
不過,”他皺起眉頭,“倘使諸鎮的援兵繼續徘徊不進,松山的陷落,隻怕也是遲早而已。
” 冒襄對主人已經不再存有猜懼之心。
聽說松山并未陷落,他精神不禁為之一振。
但主人接下去的話,又使他頗為洩氣。
有片刻,他很想說:“對于此等貪生畏死、誤國誤民之輩,朝廷就當嚴加懲處,以儆效尤!”可是話到嘴邊又縮了回去。
不錯,要是在一年以前,他或許可以問心無愧地這樣大聲疾呼。
可是如今,他替父親奔走求告,請求調離剿“賊”的前線襄陽,在别人眼中,又何嘗不是貪生怕死的行為呢! “以往建虜數度入寇,蹂躏京師,而終于不敢久留,全仗山海關遏制其後。
而松山、錦州乃是山海關之屏障,二城一旦不守,虜騎便可直逼關前,倘有不測,京師岌岌可危了!”熊明遇繼續說。
“難道馳援諸鎮當中,竟無一忠義敢死之人,肯奮然而前,直撄犬羊之鋒,以解松山之危乎?”冒襄終于還是忍不住,憂形于色地問了一句。
熊明遇望了冒襄一眼,又沒有作聲。
因為目前的事實就是如此,令他無從解說。
此外,他還不完全同意冒襄的說法,似乎松山陷落之最終不可挽回,責任就在馳援諸鎮。
熊明遇明白,造成這場慘敗的原因和背景要複雜得多。
譬如說,當初如果不是皇上密诏洪承疇速戰前進,以解錦州之圍,兵部也不一再催戰,而是堅持洪承疇最初采取的步步為營、以守為戰的方略,形勢可能就會大不相同。
現在到了主力精兵全軍覆沒以後,再讓馳援諸鎮以羸弱之師,去進擊建虜乘勝之衆,正不啻驅群羊入于虎口,除了徒然送死之外,其實無濟于事。
不過,這已經關涉軍事機密,而且直接觸及皇上的個人威信,熊明遇覺得不便,也不敢同這位年輕士子深談下去。
所以,他隻是含糊地搖搖頭,就把話題從松山的戰事移開了。
“建虜固然可慮,但本朝心腹之患,隻怕實在流寇。
”他慢吞吞地說,胖圓的臉上現出深深的憂慮神色。
像當時相當一部分官僚士紳的看法那樣,在熊明遇的心底裡,其實覺得關外的清兵雖然可怕,至少還可以通過議和輸款,求得一個時期的苟安。
但是,面對變得越來越強大的農民起義軍,他們卻感到束手無策。
不管是用“剿”還是用“撫”的辦法,都已經越來越不奏效。
農民軍就像一股剛猛無情、飄忽不定的旋風,沖決一切,掃蕩一切,正在從王朝大廈賴以矗立的最底一層,也是最根本的一層的基礎上,不折不撓地破壞着、轟擊着,使他們這些高高在上的老爺們也已經很分明地感到大地的劇烈震動,聽到殿基塌陷、梁柱摧折的可怕聲響,以緻心驚肉跳,再也無法安枕。
事實上,自上一年以來,位于河南的重鎮開封,就一直受到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的猛烈進攻,幾乎失陷。
現在李自成雖然暫時解圍而去,但随時随地都可能卷土重來。
至于以張獻忠為首的另一支農民軍,則同革裡眼、左金王等部聯合起來,正在鳳陽府境内橫沖直撞,摧州陷縣,殺死守官。
最近一次,竟攻下了離南京不遠的盱眙。
他們的圖謀已經很清楚,就是準備打過江南來。
現在熊明遇雖然一面全力防備,但另一面卻不知道明早一覺醒來,周圍的世界是否還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正是這樣一種焦慮,近日來把熊明遇弄得不寒而栗,苦惱不堪。
他猶疑了一下,終于壓低聲音問: “賢侄,依你之見,大明中興,尚有希望否?” “哦,老伯是說——” “嗯,嗯!”熊明遇不等冒襄說完,就急急忙忙地點着頭,還做了一個手勢,仿佛害怕他說出那個可怕的字眼似的。
冒襄沉吟了一下,謹慎地說:“老伯所慮,小侄亦曾想來。
隻是淺陋之見,恐怕……” “哎,賢侄隻管直抒所見。
” “是!”冒襄應諾着。
他低下頭去,沉默了片刻,這才開口:“小侄冒昧胡言,請老伯指教。
時至今日,此事隻怕已在兩可之數!”他頓了頓,似乎要增加這句判斷的分量,“其間大患,自然在于建虜與流寇。
建虜自天啟元年以來,以沈陽為巢穴,内修制度,外行侵伐,十餘年間,已骎骎然雄有遼東以北廣袤之地;且東降朝鮮,西收蒙古,羽翼之勢已成。
彼對我朝佯示就撫之
不過,雖則如此,熊明遇也并不認為松山能守得住。
甚至毋甯說,近日來困擾着他的那個可怕的問題,多少正與松山的戰局有關。
他看了看冒襄,解釋似的說:“洪經略尚在死守孤城,建虜以傾國之師,圍攻數月,至今未能得逞。
不過,”他皺起眉頭,“倘使諸鎮的援兵繼續徘徊不進,松山的陷落,隻怕也是遲早而已。
” 冒襄對主人已經不再存有猜懼之心。
聽說松山并未陷落,他精神不禁為之一振。
但主人接下去的話,又使他頗為洩氣。
有片刻,他很想說:“對于此等貪生畏死、誤國誤民之輩,朝廷就當嚴加懲處,以儆效尤!”可是話到嘴邊又縮了回去。
不錯,要是在一年以前,他或許可以問心無愧地這樣大聲疾呼。
可是如今,他替父親奔走求告,請求調離剿“賊”的前線襄陽,在别人眼中,又何嘗不是貪生怕死的行為呢! “以往建虜數度入寇,蹂躏京師,而終于不敢久留,全仗山海關遏制其後。
而松山、錦州乃是山海關之屏障,二城一旦不守,虜騎便可直逼關前,倘有不測,京師岌岌可危了!”熊明遇繼續說。
“難道馳援諸鎮當中,竟無一忠義敢死之人,肯奮然而前,直撄犬羊之鋒,以解松山之危乎?”冒襄終于還是忍不住,憂形于色地問了一句。
熊明遇望了冒襄一眼,又沒有作聲。
因為目前的事實就是如此,令他無從解說。
此外,他還不完全同意冒襄的說法,似乎松山陷落之最終不可挽回,責任就在馳援諸鎮。
熊明遇明白,造成這場慘敗的原因和背景要複雜得多。
譬如說,當初如果不是皇上密诏洪承疇速戰前進,以解錦州之圍,兵部也不一再催戰,而是堅持洪承疇最初采取的步步為營、以守為戰的方略,形勢可能就會大不相同。
現在到了主力精兵全軍覆沒以後,再讓馳援諸鎮以羸弱之師,去進擊建虜乘勝之衆,正不啻驅群羊入于虎口,除了徒然送死之外,其實無濟于事。
不過,這已經關涉軍事機密,而且直接觸及皇上的個人威信,熊明遇覺得不便,也不敢同這位年輕士子深談下去。
所以,他隻是含糊地搖搖頭,就把話題從松山的戰事移開了。
“建虜固然可慮,但本朝心腹之患,隻怕實在流寇。
”他慢吞吞地說,胖圓的臉上現出深深的憂慮神色。
像當時相當一部分官僚士紳的看法那樣,在熊明遇的心底裡,其實覺得關外的清兵雖然可怕,至少還可以通過議和輸款,求得一個時期的苟安。
但是,面對變得越來越強大的農民起義軍,他們卻感到束手無策。
不管是用“剿”還是用“撫”的辦法,都已經越來越不奏效。
農民軍就像一股剛猛無情、飄忽不定的旋風,沖決一切,掃蕩一切,正在從王朝大廈賴以矗立的最底一層,也是最根本的一層的基礎上,不折不撓地破壞着、轟擊着,使他們這些高高在上的老爺們也已經很分明地感到大地的劇烈震動,聽到殿基塌陷、梁柱摧折的可怕聲響,以緻心驚肉跳,再也無法安枕。
事實上,自上一年以來,位于河南的重鎮開封,就一直受到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的猛烈進攻,幾乎失陷。
現在李自成雖然暫時解圍而去,但随時随地都可能卷土重來。
至于以張獻忠為首的另一支農民軍,則同革裡眼、左金王等部聯合起來,正在鳳陽府境内橫沖直撞,摧州陷縣,殺死守官。
最近一次,竟攻下了離南京不遠的盱眙。
他們的圖謀已經很清楚,就是準備打過江南來。
現在熊明遇雖然一面全力防備,但另一面卻不知道明早一覺醒來,周圍的世界是否還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正是這樣一種焦慮,近日來把熊明遇弄得不寒而栗,苦惱不堪。
他猶疑了一下,終于壓低聲音問: “賢侄,依你之見,大明中興,尚有希望否?” “哦,老伯是說——” “嗯,嗯!”熊明遇不等冒襄說完,就急急忙忙地點着頭,還做了一個手勢,仿佛害怕他說出那個可怕的字眼似的。
冒襄沉吟了一下,謹慎地說:“老伯所慮,小侄亦曾想來。
隻是淺陋之見,恐怕……” “哎,賢侄隻管直抒所見。
” “是!”冒襄應諾着。
他低下頭去,沉默了片刻,這才開口:“小侄冒昧胡言,請老伯指教。
時至今日,此事隻怕已在兩可之數!”他頓了頓,似乎要增加這句判斷的分量,“其間大患,自然在于建虜與流寇。
建虜自天啟元年以來,以沈陽為巢穴,内修制度,外行侵伐,十餘年間,已骎骎然雄有遼東以北廣袤之地;且東降朝鮮,西收蒙古,羽翼之勢已成。
彼對我朝佯示就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