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關于《馬橋辭典》的對話
關燈
小
中
大
上打了一個×,表示他的懷疑。
這當然是對的,任何語言或符号都不是事實本身,都是可以質疑的,可以“另擇”的,但可不可以因此就把thing取消掉?如果取消掉了,我們憑什麼辨别什麼是有效的語言而什麼是無效的語言?靠什麼尺度來判别這種語言好而那一種語言不好呢?更徹底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需要語言?有的作家說:沒有這種尺度。
這當然是自欺欺人。
讀者手裡還是有一把尺子的,他們随時可以判斷出哪種語言是“空轉”,是華而不實。
崔衛平:無論如何,小說提供直觀的對象。
在有些人那裡,對象被取消了,隻剩下“直觀”直觀,失去了來自對象的控制。
韓少功:語言自我繁殖,從語言中産生語言,像是擺脫了地心引力的飛揚,這其實不可能。
既不能抵達事實又無法擺脫事實,就是小說的命運和小說必須面對的挑戰。
沒有地心引力,跳高有什麼意思?正是因為有了地心引力,跳高才是一件有意思的冒險。
大家都可以一步跳到月球上去,那就不算什麼本事了,也沒有奧運會了。
小說有小說的道德崔衛平:卡爾維諾另外用了一個詞是“确切”,以無限的耐心達到最為精确的曲線,即最為精确的形象的出現。
他稱有一種危害語言的時代瘟疫,表現為認識能力和相關性的喪失,表現為随意下筆。
韓少功:如果說小說有道德的話,“确切”、“精确”、逼近真實等等就是小說的道德要求。
現在一談道德似乎就是談為民請命或者“五講四美”,其實世俗道德和審美道德并不是一回事,很多圖解化的道德說教小說實際上是缺乏小說道德的,甚至是虛僞和惡劣的。
魯迅先生描寫阿Q入木三分,這就是小說道德的經典體現。
比較而言,他筆下的趙太爺、錢太爺、假洋鬼子倒有點理念化和卡通化,雖然鮮明表達了魯迅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立場和道德批判,但得分不可能太高。
如果這些串串場的角色成了小說的主要人物和主體部分,小說的道德品級就會大成問題了。
幸好魯迅沒有這樣做。
他很懂得在小說中節制自己的道德義憤,恪守和保護藝術的道德。
崔衛平:還有文體呢。
談談文體吧。
《馬橋詞典》最能引發人興趣及引起争論的是它作為小說文體的耳目一新。
完全可以說,一個小說家在文體上的布新是他能夠對小說所做的最大貢獻了。
韓少功:這太高擡我了,而且很危險。
我有一次說“嘗試”,都曾被幾個批評明星痛斥為貪天之功,罪不可赦,因為據說我這本書是“抄襲”、“剽竊”、是“無論形式或内容完全照搬了”别人的東西,我沒有權說“嘗試”。
為此轟轟烈烈鬧了兩年多。
而你還敢說“耳目一新”?這不是又是在韓少功某人操縱下做“廣告”?所以你最好說“耳目一舊”,因為這本書的文體也可以說十分“舊”,至少可以“舊”到古代筆記小說那裡去。
崔衛平:坦率地說,在我眼裡,說某件作品是好的,如果它不包含已有的好作品的某些特點,則是不可能的,不可依賴的。
關于中國的筆記小說你怎麼看?韓少功:古代筆記小說都是這樣的,一段趣事,一個人物,一則風俗的記錄,一個詞語的考究,可長可短,東拼西湊,有點像《清明上河圖》的散點透視,沒有西方小說那種焦點透視,沒有主導性的情節和嚴密的因果邏輯關系。
我從八十年代起就漸漸對現有的小說形式不滿意,總覺得模式化,不自由,情節的起承轉合玩下來,作者隻能跟着跑,很多感受和想象放不進去。
我一直想把小說因素與非小說因素作一點攪和,把小說寫得不像小說。
我看有些中國作家最近也在這樣做。
當然,别的方法同樣能寫出好小說,小說不可能有什麼最好的方法。
不過散文化常常能提供一種方便,使小說傳達更多的信息。
說實話,我現在看小說常有“吃不飽”的感覺,讀下幾十頁還覺得腦子“餓”得慌,有一種信息饑餓。
這是我個人的問題,對别人可能無效。
崔衛平:“信息”和“信息量”是你常用的詞。
《馬橋詞典》給人的印象的确不是“全景式”的而是“全息式”的,“全景”是人為地把全部事物連成一片,放到一個所謂的“統一整體”之中去。
而“全息”是允許事物與事物之間有裂縫,允許有些事物消失,從此斷了線索,但這并不排除它繼續對全文産生一種隐蔽和潛在的影響。
韓少功:這至少可以成為小說的多種樣式之一吧。
小說沒有天經地義一成不變的文體,俄國文學就不把小說與散文分得很清楚,體裁區分通常隻作“散文”與“韻文”的大分類,小說與散文都叫作散文。
我覺得還可以分粗一點,都叫“叙事”行不行?都叫“讀物”行不行?這樣,至少可以方便作者汲收更多非小說的因素,得到更多随心所欲的自由。
遠景、中景、特寫随時切換,随時可以停止和開始。
崔衛平:當然是你本人從這種文體中得到了享受和解放,讀者也才能從中得到相應的享受和解放
這當然是對的,任何語言或符号都不是事實本身,都是可以質疑的,可以“另擇”的,但可不可以因此就把thing取消掉?如果取消掉了,我們憑什麼辨别什麼是有效的語言而什麼是無效的語言?靠什麼尺度來判别這種語言好而那一種語言不好呢?更徹底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需要語言?有的作家說:沒有這種尺度。
這當然是自欺欺人。
讀者手裡還是有一把尺子的,他們随時可以判斷出哪種語言是“空轉”,是華而不實。
崔衛平:無論如何,小說提供直觀的對象。
在有些人那裡,對象被取消了,隻剩下“直觀”直觀,失去了來自對象的控制。
韓少功:語言自我繁殖,從語言中産生語言,像是擺脫了地心引力的飛揚,這其實不可能。
既不能抵達事實又無法擺脫事實,就是小說的命運和小說必須面對的挑戰。
沒有地心引力,跳高有什麼意思?正是因為有了地心引力,跳高才是一件有意思的冒險。
大家都可以一步跳到月球上去,那就不算什麼本事了,也沒有奧運會了。
小說有小說的道德崔衛平:卡爾維諾另外用了一個詞是“确切”,以無限的耐心達到最為精确的曲線,即最為精确的形象的出現。
他稱有一種危害語言的時代瘟疫,表現為認識能力和相關性的喪失,表現為随意下筆。
韓少功:如果說小說有道德的話,“确切”、“精确”、逼近真實等等就是小說的道德要求。
現在一談道德似乎就是談為民請命或者“五講四美”,其實世俗道德和審美道德并不是一回事,很多圖解化的道德說教小說實際上是缺乏小說道德的,甚至是虛僞和惡劣的。
魯迅先生描寫阿Q入木三分,這就是小說道德的經典體現。
比較而言,他筆下的趙太爺、錢太爺、假洋鬼子倒有點理念化和卡通化,雖然鮮明表達了魯迅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立場和道德批判,但得分不可能太高。
如果這些串串場的角色成了小說的主要人物和主體部分,小說的道德品級就會大成問題了。
幸好魯迅沒有這樣做。
他很懂得在小說中節制自己的道德義憤,恪守和保護藝術的道德。
崔衛平:還有文體呢。
談談文體吧。
《馬橋詞典》最能引發人興趣及引起争論的是它作為小說文體的耳目一新。
完全可以說,一個小說家在文體上的布新是他能夠對小說所做的最大貢獻了。
韓少功:這太高擡我了,而且很危險。
我有一次說“嘗試”,都曾被幾個批評明星痛斥為貪天之功,罪不可赦,因為據說我這本書是“抄襲”、“剽竊”、是“無論形式或内容完全照搬了”别人的東西,我沒有權說“嘗試”。
為此轟轟烈烈鬧了兩年多。
而你還敢說“耳目一新”?這不是又是在韓少功某人操縱下做“廣告”?所以你最好說“耳目一舊”,因為這本書的文體也可以說十分“舊”,至少可以“舊”到古代筆記小說那裡去。
崔衛平:坦率地說,在我眼裡,說某件作品是好的,如果它不包含已有的好作品的某些特點,則是不可能的,不可依賴的。
關于中國的筆記小說你怎麼看?韓少功:古代筆記小說都是這樣的,一段趣事,一個人物,一則風俗的記錄,一個詞語的考究,可長可短,東拼西湊,有點像《清明上河圖》的散點透視,沒有西方小說那種焦點透視,沒有主導性的情節和嚴密的因果邏輯關系。
我從八十年代起就漸漸對現有的小說形式不滿意,總覺得模式化,不自由,情節的起承轉合玩下來,作者隻能跟着跑,很多感受和想象放不進去。
我一直想把小說因素與非小說因素作一點攪和,把小說寫得不像小說。
我看有些中國作家最近也在這樣做。
當然,别的方法同樣能寫出好小說,小說不可能有什麼最好的方法。
不過散文化常常能提供一種方便,使小說傳達更多的信息。
說實話,我現在看小說常有“吃不飽”的感覺,讀下幾十頁還覺得腦子“餓”得慌,有一種信息饑餓。
這是我個人的問題,對别人可能無效。
崔衛平:“信息”和“信息量”是你常用的詞。
《馬橋詞典》給人的印象的确不是“全景式”的而是“全息式”的,“全景”是人為地把全部事物連成一片,放到一個所謂的“統一整體”之中去。
而“全息”是允許事物與事物之間有裂縫,允許有些事物消失,從此斷了線索,但這并不排除它繼續對全文産生一種隐蔽和潛在的影響。
韓少功:這至少可以成為小說的多種樣式之一吧。
小說沒有天經地義一成不變的文體,俄國文學就不把小說與散文分得很清楚,體裁區分通常隻作“散文”與“韻文”的大分類,小說與散文都叫作散文。
我覺得還可以分粗一點,都叫“叙事”行不行?都叫“讀物”行不行?這樣,至少可以方便作者汲收更多非小說的因素,得到更多随心所欲的自由。
遠景、中景、特寫随時切換,随時可以停止和開始。
崔衛平:當然是你本人從這種文體中得到了享受和解放,讀者也才能從中得到相應的享受和解放